林琳, 栾新平, 华德良, 陈敏生[1]2004年在《经翼点入路硬膜内外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对经翼点入路硬膜内外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疗效 ,其中经硬膜内 2 2例 ,硬膜外 2 9例。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尚不能认为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有差异。 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对比结果不能表明术后视力的恢复有差异 ,据经验认为经翼点硬膜外入路适用于无并发颅内血肿者 ,而经翼点硬膜内入路适用于并存颅内损伤、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者 ,视神经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进一步探讨。
林琳[2]2003年在《经翼点入路硬膜内外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经翼点入路硬膜内外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疗效进行分析,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疗效,其中经硬膜内22例(术前:无光感16例;光感及以上6例),硬膜外29例(术前:无光感18例;光感及以上11例)。 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尚不能认为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有差异。 结论: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对比结果不能表明术后视力的恢复有差异,据经验认为经翼点硬膜外入路适用于无并发颅内血肿者,从而相应减少脑组织的损伤及侵袭、脑积液漏等并发症,且简化了操作程序。而经翼点硬膜内入路适用于并存颅内损伤、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者。视神经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进一步探讨,手术治疗是否有效、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时机的确定还需大量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研究
吴亚军, 李冬梅, 吴喜, 丁建魁, 李朝晖[3]2011年在《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月至年4月我们收治的6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经翼点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治疗。结果 4例术前视力呈眼前指动及以上者,术后分别随访3~23个月,均提升至0.4以上;2例术前失明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视力无改善。结论经翼点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可获得较好疗效。
李永生[4]2008年在《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及测量,获得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有关解剖资料,明确视神经管与周边结构的解剖关系,进一步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机制,定位视神经管的部位,为神经外科实施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及各种数据。在尸体头颅上模拟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操作,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国人完整成人尸头湿标本13例26侧,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其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及测量;用成人完整尸体头颅2具,模拟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操作逐层解剖,观察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相关解剖特征,分析此术式的手术操作技巧。用手术显微镜观察和SONY数码相机摄像。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结果:1.视神经管由四壁和两口组成,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8.94士1.09)mm,(7.15士0.98 )mm, (11.01士1.12 )mm, (8.20士0.90) mm。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脑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宽度(前后径)为(2.49士0.73 )mm,73.1%在视神经上形成压迹。视神经最狭窄的部位在中部,其横截面积为(16.99士1.70)mm2。内侧壁毗邻最复杂。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从颅口到眶口,管径变化不大,多数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2.视神经管颅口、眶口与眉间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8.61±1.38o),颅口、眶口与翼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1.91±1.89o),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8.41士2.97 o)。自翼点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有其优越性。3. ACP为视神经管外侧壁,其根宽(9.77士1.87)mm, ACP全长(9.20士1.32)mm,可通过硬膜外切除,ACP切除有助于视神经管充分减压,切除过程中,应注意硬膜外ACP的暴露、ACP周围颅神经的保护。结论:上述结果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进一步认识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关系及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机制,定位视神经管,为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开展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模拟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对比其它手术入路,经翼点入路有更大的术野和手术操作空间,操作方便,减压充分。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沿视神经纵行剪开其上方的鞘膜是安全的,剪开鞘膜能更好对创伤水肿视神经减压。视神经管下壁和外侧壁与眼动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等结构毗邻,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王瑞嘉[5]2012年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在视神经管减压术后和药物干预的免疫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视神经损伤后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应用地塞米松药物治疗对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凋亡过程干预作用及两种处理方案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96只新西兰兔均建立右眼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左眼作为空白对照。所有动物模型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手术组,地塞米松组,损伤组,每组24只。按损伤后3、7、14、21天4个时间点,每组又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8只。手术小组在急性视神经损伤模型建立后24h-48h间全麻下施行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地塞米松小组在视神经损伤模型建立后持续给予地塞米松(1mg/kg,一日一次)。于损伤后第3、7、14、21天分别按随机原则处死相应天数手术小组、地塞米松小组,损伤小组动物模型,取材后分别行视网膜组织H&E染色和TUNEL染色,光镜下对各小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计数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NF-浓度。结果:(1)随损伤后时间延长,损伤小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逐渐减少,且在各时间点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时间点手术小组与损伤小组的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地塞米松小组与损伤小组的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2)手术小组在早期(3d、7d)的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明显高于地塞米松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小组在中晚期(14d、21d)的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略高于地塞米松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不同的时间点手术小组TNF-α浓度均明显低于损伤小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时间点地塞米松小组TNF-α浓度均明显低于损伤小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早中期(3d、7d、14d)时间点手术小组TNF-α浓度均明显低于地塞米松小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晚期(21d)手术小组与地塞米松小组两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是一个持续的细胞凋亡过程。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对急性视神经损伤后RGC具有保护作用。视神经损伤后持续应用地塞米松对RGC具有保护作用。经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和应用地塞米松可减轻急性视神经损伤后TNF-α浓度的急性升高。
刘仍利[6]2005年在《神经内镜在鞍区解剖与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鞍区神经内镜下的应用解剖研究 背景:鞍区在神经外科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疾病发生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神经内镜下鞍区最常见的手术包括垂体瘤切除术、颅咽管瘤切除术、胆脂瘤切除术、其它囊性病变切除术、脑动脉瘤夹闭术等。了解鞍区颅神经和血管的组织学及在神经内镜下解剖学的关系,是进行该区疾病内镜下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要想通过神经内镜到达鞍区对病变进行手术及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必须掌握鞍区神经内镜下的应用解剖等基础知识。 目的:探索神经内镜观察鞍区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可行性,为神经内镜下治疗鞍区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的局部应用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治疗鞍区病变时选择适当的入路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对5具成人尸头分别采用经眶上、翼点和眉间叁种锁孔入路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观察鞍区有关结构,并比较各入路的优缺点。 结果:①经叁种入路用不同角度的神经内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都能对鞍区的重要结构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动眼神经、脑底动脉环及细小的穿支动脉等结构进行较好的暴露和观察,并可看到脑干腹侧结构。②本组5例10侧经眶上锁孔入路开颅过程中有6侧不同程度将额窦打开。用窄条脑压板抬起额叶,分离覆盖鞍区血管、神经的蛛网膜,可观察到同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眼神经、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内镜从颈内动脉。视神经间隙向后探察易被大量后交通动脉穿支阻挡;受骨窗限制,从颈内动脉外侧向鞍旁和鞍后操作不如经翼点入路方便;牵开额叶直回(一般不须切除直回)可观察大脑前和前交通动脉。③经翼点入路从侧面能更清楚观察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能更直接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后交通动脉的穿通支一般从该动脉的内壁发出,走向内上方,颈内动脉与小脑幕之间缺乏穿支动脉,经该间隙向后打开Liliequist膜可看到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及从二者之间穿过的动眼神经,并可观察脑干腹外侧面;向中线可观察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
傅继弟, 宋维贤, 张天明, 邱锷[7]2004年在《眶尖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眶尖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眶尖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眶尖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外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 ,根据眶尖区不同受损伤部位 ,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眶尖减压术 ,其中 5例经额入路 ,6例经翼点入路。术后视力的评价标准分为 5个级别 :失明、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数指和能见视力表符号 5个级别。术后视力提高 1个级别者为有效 ,否则为无效。并对眶上裂区神经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有两项神经恢复为有效。结果 术前失明患者 6例 ,3例有效 (5 0 % ) ;残存视力患者 5例 ,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眶上裂区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4例眼球突出均得到矫正。结论 眶尖减压术是治疗眶尖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可同时治疗合并脑损伤的患者 ,术后恢复效果与损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及神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刘祺[8]2009年在《经鼻蝶入路至鞍区内镜解剖与显微解剖的比较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鼻蝶入路至鞍区内镜解剖与显微解剖的比较目的:观察内镜和显微镜下采用经鼻蝶入路至鞍区的解剖结构,比较内镜与显微镜下显露的差异,确定相关手术标志;掌握鞍区的显微解剖学及内镜解剖学知识,为开展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提供帮助。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8具,经过浸泡、冲洗及灌注后,观察局部鞍区结构位置关系。交替使用内镜和显微镜经鼻蝶入路进行显露。确定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至鞍区的显露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内镜及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蝶窦开口、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鞍底、垂体、斜坡等结构。0°内镜对鞍内及鞍上暴露欠佳,30°镜头可获得理想的暴露,可清楚的看到垂体、垂体柄、颈内动脉、视交叉、垂体上动脉、鞍结节等结构。经鼻蝶入路至鞍区显微解剖显露范围为:前方至直回,侧方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方至基底动脉末端;其内镜解剖的显露范围为:前方至视交叉,侧方至海绵窦外侧壁,后方至基底动脉末端。蝶窦开口、鞍底和斜坡凹陷是该入路的主要解剖标志。结论:在经鼻蝶入路中,内镜比显微镜显示的术野范围更广,观察到的解剖结构更多。神经内镜独特的视角,在该入路中可充分暴露鞍区各解剖结构,但术者必须熟悉各定位要点和内镜解剖的特征,方可避免正常结构的损害,达到安全有效地全切病变。第二部分内镜在鞍区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研究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实用性及其优势。方法:根据32例垂体瘤的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向,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6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26例。术后通过复查垂体MRI、激素及视力视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3.1~23.2月。结果:32例鞍区病变经病理证实均为垂体腺瘤。30例在随访期内无复发, 2例复发,1例为复发性巨大垂体腺瘤,另1例为垂体巨腺瘤。术后视力视野改善者19例,激素下降至正常者20例,术前不育者术后受育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尿崩症者1例,经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患者术后需用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是切实可行的,它可以使二者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自然间隙达到对肿瘤最充分、最合理的暴露,有利于肿瘤全切,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守森[9]2000年在《鞍区蛛网膜下池、相关结构及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鞍区是颅内肿瘤及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其蛛网膜下池不仅为病灶扩展提供了空间,还是显微手术探查的脑外通道和自然界面,其显微解剖知识甚为重要。尽管已有许多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观察,但还有一些结构很少见有报道或几乎未见文献描述,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用15具成人防腐尸颅,通过逐步分块剔除脑组织,显露鞍区自然形态,从上面逐步对诸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并探讨其在显微外科中的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 1.嗅池、外侧裂池蝶部、终板池、视交叉池、颈动脉池、环池前部、脚池及后交通动脉池的各自分布、界限、分隔结构、内容物及手术意义 2.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视路、镰状皱襞、垂体柄、鞍隔及隔孔、动眼神经鞘及Liliequist膜的形态学特征、毗邻关系及手术意义。 3.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交叉—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经终板开口入路及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各自界限、大小、内容物及有关结构的可见度,以及不同手术视角的意义。 主要研究结果: 1.鞍区蛛网膜下池,均有些结构作池壁,池间隔膜具有维系相邻诸结构相对空间位置的作用,与纤维小梁作用类似。分隔脑池可能不是其生理功能。颈动脉池与外侧裂池间隔膜及与视交叉池间隔膜均仅见于半数病例,变异较大;视神经间上膜分隔视交叉池与终板池或视神经间池均存在,但
参考文献:
[1]. 经翼点入路硬膜内外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对比[J]. 林琳, 栾新平, 华德良, 陈敏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 经翼点入路硬膜内外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对比[D]. 林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03
[3].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J]. 吴亚军, 李冬梅, 吴喜, 丁建魁, 李朝晖.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4]. 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李永生. 汕头大学. 2008
[5]. 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在视神经管减压术后和药物干预的免疫活性研究[D]. 王瑞嘉.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6]. 神经内镜在鞍区解剖与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刘仍利. 山东大学. 2005
[7]. 眶尖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眶尖综合征[J]. 傅继弟, 宋维贤, 张天明, 邱锷. 中华眼科杂志. 2004
[8]. 经鼻蝶入路至鞍区内镜解剖与显微解剖的比较及临床应用[D]. 刘祺. 石河子大学. 2009
[9]. 鞍区蛛网膜下池、相关结构及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 王守森. 第四军医大学.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