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工作来说,若是想要让该项工作更加优质的完成,便需要细化考量该项工作当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做好两类树种的比例配合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混交造林工作的质量更佳。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实验的方式对于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工作做出系统性的分析与探究,并且希望能够为我国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工作贡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红锥;桉树;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的方式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种造林方式,该种造林方式主要便是通过将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进行植树造林的一种方式,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通过这种造林方式能够有效的利用林地的空间以及营养面积,较好的发挥出林地的防护效益,同时也能够增强林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1]。而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的方式便是造林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该项造林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红锥以及桉树的种植质量,并且为大自然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1.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的必要性
红锥,其属于一种乔木,成年红锥高度能够达到25m左右,胸径为1.5m,当年便会生枝为紫褐色,纤细同时与叶柄及花序轴相同。红锥的材质优良,木材坚硬耐腐,不容易产生变形的情况,心材较大,呈现出褐红色,边材呈现出淡红色,色泽与纹理比较美观,在实践当中其主要便是被用作高级家具、造船、车辆、工艺雕刻建筑装修等方面的优质材料。
桉树,又被称为尤加利树,原产地主要便是澳洲大陆,在19世纪末被引种到实际各地,具有药用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价值[2]。桉树属于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其属于常绿高大乔木,其树冠形状呈现出塔尖、多枝形以及垂枝形等,其叶子可以被分为幼态叶、中间叶以及成熟叶等三种类型,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在通常情况下其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平原地区。
而所谓的混交造林,主要便是将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树种用来造林的一种方式,在混交林当中每种树木所占有的成数均不少于一成,在混交林当中,若是每一样树种搭配适当,便能够有效的提高林分的生产率以及稳定性,能够充分的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更好的汲取在土壤当中的水分以及养分,在生长期间比较迅速、病虫害以及火灾的发生概率较轻。针对于红锥混交造林研究工作方面来说,已经有马尾松、杉木、木荷等方面的树种与红锥混交造林工作研究成功,当前在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方面却还有待研究,下面本文将针对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做出系统性的实验探讨。
2.实验材料与方法分析
2.1实验地概况
本次实验的主要场地便设置在我国广东省廉江市A实验区,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1°25’到21°55’,东经109°45’到110°30’当中,该地区幅员辽阔,地处南亚热带以及北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北热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其夏季比较长,在其冬季也比较暖,雨热同季,降水分布不均匀,同时其干湿季节也比较分明,在冬季时节偶有寒潮入侵的情况出现,在夏季期间台风以及暴雨现象比较频繁。该地区的年平均气味在23.3℃左右,年降雨量在1782mm左右,无霜期为300多天,年相对湿度为80%左右,年均日照量在2052h,自然条件比较适宜红锥以及桉树的生长。
2.2苗木来源分析
针对于本次实验来说,苗木的主要来源便是由广东省A实验区实验中心所提供,苗木为经过精心培育的优良苗木,其根系较为发达,苗壮其枝叶茂盛,苗木顶芽比较饱满,平均苗高为45cm左右,平均地径为0.4cm。
2.3实验方法分析
(1)混交设计
在本次实验当中,主要便是设计了红锥:桉树=8:2、红锥:桉树=7:3、红锥:桉树=6:4等三种混交方式,在实验过程当中还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即纯种红锥林,在本次实验当中每个实验方案的面积为2hm2。下表2-1为本次实验红锥以及桉树比例分布图。
表2-1红锥以及桉树比例分布图
(2)造林方法分析
针对于造林实验工作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整地挖穴、苗木种植、混交比例控制、抚育管理等方面的步骤。
①整地挖穴:在整地期间主要便是采用带状整体方式,即:在整体过程当中沿着水平方式,每间隔相应的距离来进行带状翻土,随后按照株距为2m×3m的要求来进行挖穴,在此期间需要保证穴的规格为60cm×40cm×30cm,随后采用挖明穴的方式,在挖穴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在每个穴位当中施肥,施肥量为每个穴位施有机肥250g、磷肥为150g,在施肥完毕之后要注意到回填表土。
②苗木种植:在苗木种植期间,需要控制还苗木的种植密度,在一般情况下需要按照行距为2m×3m的规格来种植,即:苗木的种植密度为1667株/hm2。针对于本次实验的实验地来说,需要根据所选实验地的地形条件,随后还需要在此期间沿着等高线将其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即:分为四个实验区,分别为1、2、3、4实验区,分别按照红锥:桉树=8:2、红锥:桉树=7:3、红锥:桉树=6:4、纯红锥的方式来进行种植,在苗木种植期间需要依据单因素实验要求,尽最大的可能将无关变量可能会对于实验造成的误差排除,同时在种植步骤当中,还需要严重按照根舒、苗正、土实以及适当深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来开展栽植工作[3]。
③控制混交比例:针对于试验地来说,需要有效的控制在混交期间的比例,并且严格按照以上实验方案当中所设计的比例来开展实验过程,针对于实验区当中野生生长出的桉树或者是红锥,可以适当的予以去除。
④抚育管理:在本次实验当中,抚育管理工作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该项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红锥以及桉树的成活率,并且可以提升苗木的生长质量,在混交造林的前两年当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工作便是加强对于苗木的抚育,至少每年抚育两次,同时还需要依据苗木的生长状况来适当增加抚育次数。在一般情况下,抚育的时间为4-5月份、7-8月份、9-10月份,在抚育工作当中主要便是以块状除草为主要方式[4]。同时在苗木栽植之后的第二年开始对于苗木施加复合肥,复合肥施加的频率为每年的3月份以及9月份各施复合肥一次,施肥量为每株红锥施加复合肥150g,同时还需要有效保证实验当中的变量,即:要保证在1、2、3、4号实验方案当中所施加的复合肥量一致。
2.4调查方式分析
在调查期间,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标带调查法,在此期间需要在每个实验区当中设置三条标准带,同时还需要保证标准带的宽度为10m,确保标准带的分布契合实验地的情况且与等高线之间互相垂直。之后便可以在混交造林之后的每年一月份来调查实验区当中标准带中红锥生长的地径、树高、冠幅等指标的生长情况,随后对于获取的数据做出统计与分析。
3.实验结果分析
3.1混交造林第一年红锥生长情况分析
在混交造林第一年便需要对于红锥的生长情况做出分析,根据在实验区当中的调查统计分析,得到红锥的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的生长情况,随后制成了如下统计表3-1。
表3-1混交造林第一年苗木生长情况统计表
通过表3-1中对于红锥的地径、树冠以及冠幅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不同实验方案之间红锥的树高以及树冠两项指标的差异性较小,在方案2以及方案3当中的红锥地径明显要比方案1和方案4要差很多,同时在实验方案的第一年实践当中,各实验方案的生长情况较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抑制红锥生长情况。
3.2混交造林第三年红锥生长情况分析
在混交造林工作开展之后的第三年,需要对于红锥的生长情况,做出分析,同时要对于实验区当中的苗木生长情况做出调查,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等方面的指标如下表3-2所示。
表3-2混交造林第三年苗木生长情况统计表
通过对于表3-2分析可知,方案2、3当中的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等方面的指标明显要小于方案1,同时方案1与方案4两者之间相互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产生。通过实验证明,在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工作当中,桉树所占比例越高,红锥所生长所受到的影响将越大,综合表3-1、表3-2分析可知,在混合造林工作当中,以红锥:桉树=8:2的比例来开展混交造林工作能够使混交造林工作的质量达到更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红锥与桉树混交造林工作当中,需要对于红锥与桉树之间的混交比例做出探索,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适合比例,才能够确保两种树木的生长质量,同时保证混交造林工作更加优质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陈金文.红锥与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乡村科技,2017(7):36-37.
[2]陈国彪.桉树与灰木莲混交造林试验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05):66-70.
[3]陶彦良,周晓果,温远光,etal.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8(2).
[4]王旺生.东山县丘陵山地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试验研究[J].绿色科技,2017(5):15-16.
论文作者:邓汉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桉树论文; 苗木论文; 生长论文; 工作论文; 方式论文; 情况论文; 方案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