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作文测评的跨文化比较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跨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为数不少的中学生写作能力弱,社会上写作人才匮乏,这一状况的产生当与高考作文测评机制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考作文测评机制中命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些许探讨。
一、研究案例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案例
以2005年以来的包括全国卷与各省自主命题卷在内的各套高考作文题以及美国2005年以来的SAT(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举办的“学习能力测试”简称SAT,被称为美国的“高考”)短文测试题为研究案例。
(二)分析视角与分析框架
1.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视角:所下达的写作任务难度是否适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评价研究中心在2002年的报告中宣称,基于标准的教育体系的成功依赖于两个要素:强有力的标准和能衡量出标准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都教授指出,如果在评价和标准间迟迟不能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将使我们的评价和标准都无所依托。
为此,笔者认为,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视角应成为考察高考作文命题的视角之一,借此考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所下达的写作任务难度是否适当。
2.人本主义视角:命题者是否“目中有人”
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口号。自然,高考作文命题也应“目中有人”,为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搭建平台,下列两个问题是人本主义视角下高考作文命题考察理应关注的问题:
(1)命题所提之“问题”是否在一般考生的阅读、学习、经历及观察范围之内?
(2)命题是否为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搭建了合适的平台?
3.社会学视角:是否注重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考力及创造力
社会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有富于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个体。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为此,考生的逻辑思考力及创造力也应该被纳入当下的高考作文测评范畴。这一结论恰好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通过写作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之要求完全一致。而作为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新颖深刻的思想正是来源于作者的不凡的逻辑思考力及创造力。
二、比较与分析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视角
美国SAT短文测试题下达的写作任务普遍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力及创造力,与其“语文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一致。中国的高考作文题没有要求运用“比较复杂的”写作技术写作“比较复杂的”文章,没有彰显通过高中写作课程培植科学理性态度这一高中学段《标准》所突出的理念,其所下达的写作任务在难度上普遍低于《标准》所期望的学习结果。
为说明问题,先看中美2009年两道“同话题高考作文题”。这两道题都是关于“常识”话题的,题目结构也类似,都可看做由“提示”与“任务”两部分构成。(见表1)
表1 中美2009年的两道“同话题高考作文题”
审视美国该道关于“常识”话题的SAT短文测试题,发现其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提示语设置了一种关于“常识”之两面性的复杂情境;其二,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极富思辨性的议题;其三,提出了一些与高中学段学生写作素质要求相称的要求:就给定议题发展观点、用推理与实例论证观点。这三大特点其实是美国2005年以来的SAT短文测试题的共性,其所下达的写作任务普遍具有相当难度,普遍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力及创造力,与其“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一致。
我国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5~6年级学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7~9年级学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与议论文以及日常应用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普通高中阶段预期的写作学习结果显然就是“会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而所谓“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与“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之区别无非在于其所运用的写作技术之复杂程度不同。这就是说,为了使高考作文题所下达的写作任务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预期的高中阶段文体学习结果一致,在命题技术上,除了限制文章字数与体裁外,还应对文章写作所需要的一些其余技术指标作出明文规定。
回头再看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题目不仅要求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常识”的看法,还在提示语中就“有关看法”作了提示,然而,却未提出与高中学段学业标准相称的任何要求。
纵览2005年以来的我国历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正是由于题干中未曾提出与高中学段学业标准相称的写作要求,造成其所下达的写作任务在难度上普遍低于高中学段《标准》。
对高考作文命题所下达的写作任务在难度上与高中阶段写作学业标准不相称这一现象,相关媒体也有所察觉。200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好奇心》,《扬子晚报》曾请5名大中小学生同写,结果小学生得分最高。2009年重庆卷所下达的写作任务为:“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网友纷纷评价:“这不就是初中的作文嘛!”
(二)人本主义视角
SAT短文测试题所提问题一般都在考生的阅读、学习、经历及观察范围之内,并且命题人为考生完成写作任务搭建了多重脚手架(见表2),其命题者“目中有人”,其试题有助于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而中国高考作文题鲜有为考生构思与写作搭建合适的平台。
表2 SAT短文测试题为考生构思与写作搭建了多重脚手架
以人本主义视角审视中国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会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鲜有其题议题明确。2009年18套高考作文题,话题明明白白的仅5例。(见表3)
表3 2009年话题明确的高考作文题
其二,不少题目人为设置“捕捉题意”关卡。SAT测试是明确提出短文写作的议题,而中国这类高考作文题却是将预设的考生作文立意的范围隐藏于“材料”之中,让考生去“发现”。而一旦考生误读了“题意”,即便其文章本身相当出色,其作文得分也至少落在二类卷下了。
其三,没有为考生构思与写作搭建合适的平台。
历年来都有为数相当多的高考作文题对考生作文的立意范围加以限制,其直接结果就是把高考作文变成了“代圣人立言”一类的东西。显然,这类作文题所搭建的立意方面的平台于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不但无益处,而且妨碍考生展现个性与创造性及批判力。
当然,历年来也有一些高考作文题对作文立意不加限制。2009年江西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其中一例,但网民对这道作文题的评价却并不见好:在“2009年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题”这一项调查中,江西卷在搜狐网排第一,在新浪网与腾讯网都排第一。
江西卷2009年的作文题被认为是“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题”之一,其潜在原因很可能一是因为题目所提问题——“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并不必然地在考生的阅读、学习、经历及观察与思考范围之内。二是题目没有为考生生成并论证自己观点提供数量足够的脚手架。譬如:蔡铭超本人往常的诚信档案、文物拍卖的一般规则以及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兽首的合法与否,等等,这些相关材料对于考生判断蔡铭超的行为性质并论证自己的看法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却未被全部提供。可想而知,缺失了这些背景材料,考生是难以充分发挥其思考力与写作水平的。
(三)社会学视角
SAT短文测试题所定议题常常以选择问句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从中作出选择、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用推理与例证支持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显然,SAT短文测试题相当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力及创造力。
美国的SAT测试规定考生只能写定义性议论文、比较性议论文、分析性议论文、反驳性议论文等几种文体。而在我国,“文体自选”几乎成了近10年高考作文题之“标志性语句”。即便其中有少数几题限定写议论文,也只是要求其“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材料相合,不少于800字”而已。显然,我国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体现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力及创造力之价值取向。
表4 2007年与2005年的部分SAT短文测试题议题
三、反思与建议
通过跨文化视角对历年来中美两国高考作文题进行比较与分析,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的种种问题便清晰可见。不仅如此,一些长久悬置的其他问题似乎也不难找到原因。譬如:
高中写作课为什么“名存实亡”?高中生为什么忽视写作课?原因之一:中国的高考作文题所下达的写作任务在难度上普遍低于高中学段《标准》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一些学生因此认为高中写作课上与不上一个样。
为什么高中生不肯在提高作文水平上下工夫?原因之一,高考作文命题者往往“目中无人”,出题偏而怪,不仅不为考生构思与写作搭建必要的平台,相反却往往设置种种审题关卡,考生就算有写作水平也不一定能使得出来。
为什么美国学生会思考、有个性?原因之一,其测试注重思考力与创新力的考查,作文也不例外。
为此,笔者建议,高考作文题的命定应兼顾多维度视角,还应与课程标准建立必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