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庆昌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十分重要,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教学;优化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然而在一些小学,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数学课堂效率偏低.那么,怎样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三、教学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
小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具体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而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纯理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创设适宜的直观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把数学融合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会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生活事例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一、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例如,我上的二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角的认识”教学时,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形象直观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不易混淆。教学中情境创设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四、自主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创设民主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疑问开始,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观察、引导学生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提升、升华学生的学习经验,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因此我在教学中多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硬纸板、剪刀、尺子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发现不论正方形还是长方形顶点、面、棱、有相似特点这一现象时,学生明白了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特点,这样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其他特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打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五、合作交流
全课交流结晶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差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疑难的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主动好学的习惯,但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培养好小组长的组织作用,教师也要成为合作交流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调控者。这样才有把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在我的教学中我也尝试到合作的愉快,同龄人有共同的见解又有不同的思路通过交流得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最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徐建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2]黄德蓉.优化练习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浅谈小学数学课的练习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12).
论文作者:蒋庆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高效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长方体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