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新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泉上中心学校 365400
【摘要】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浅层知识内容都可以轻松掌握。但在学习深层数学知识时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思维能力尚不成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弱。当学生面对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容易走进学习误区,难以消化数学知识。故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且国家教育部积极宣传素质教育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逻辑思维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主要阐述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提出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开展一系列的研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153-01
前言: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以传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尚不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学科关联性较强,故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逻辑思维能够使学生正确、科学、合理的思维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快速消化数学知识,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在这一黄金发育时期,教师应大力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教师在运用观察法时可理论一定的具体实例,总结并归纳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用于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图形特点等知识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列举公式让学生自行观察。7×100=100×7,4×12=12×4,7×16=16×7等。学生通过观察可归纳出在乘法运算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乘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类比分类法
类比分类法是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常用方法之一。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类比,比较不同知识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明确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奇数与偶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表格,将奇数和偶数填入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三)演示归纳法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大部分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在生活中使用比较频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小学数学知识通常以公式定律为主要依据进行计算,而公式定律相对抽象,对于不具备抽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故此,需要教师使用演示归纳法进行讲解,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现。比如在讲解除法运算时,为了使学生分辨除数与被除数,教师可列举一定的除法算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2÷2=6,10÷2=5,14÷2=7,26÷2=13,28÷2=14等,通过演示归纳法可得出个位数为偶数的数都可以被2整除。从而加深学生知识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想法
联想法即使用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选取已知量进行问题,再使用其他数量与其他条件进行计算,最终求出结果。联想法通常应用于应用题的教学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进行变更,再次进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基于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由于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但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教师即可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前构建教学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行入学习状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多样化色彩。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应坚持学生为主体,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组织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小学生对于学习并没有明确端正的认知态度,需要教师利用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小学生在无形之使用逻辑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育尚不健全,看待事物习惯性使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而形象思维在理解具体事物时十分方便,但面对抽象内容时则稍显困难。故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渗透逻辑思维,使实践操作与逻辑思维相融合。让学生在操作中认真思考,在思考后慎重操作。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不断完善。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当代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基础目标之一,更是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对于学生的必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用观察法、类比分类法、演示归纳发以及联系法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课前进行设计课程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坚持以学生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艳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168.
[2]张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104.
[3]李志国.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A]. 《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1.
论文作者:刘铭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学生论文; 逻辑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课堂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