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关系的嬗变及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党论文,共产党论文,走势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初叶,同母同源的社会民主党出现了兄弟阋墙、分道扬镳的局面:其左派改称 为“共产党”;其右派和中派承袭了社会民主党既有的外壳,并从组织上趋于统一。由 此,世界工人运动中形成了共产党人与社会民主党人两分天下、互相对峙的格局,这种 格局甚至影响到21世纪的今天。
早在1848年革命之前,欧洲就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及其政党和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党 。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重点强调解决所谓的“政治问题”;后者则要求采取一些社会主义措施,对资本主义的 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弊端进行某种程度的修补,重点强调解决所谓的“社会问题” 。在欧洲革命时期,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社会要求失去了革命的锋芒而获得了民主主义 的色彩,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民主主义要求失去了纯政治的形式而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色 彩,于是就产生了“社会民主派”。
1847年6月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共产主义”命名的政党。对于社 会主义民主党派,同盟既注意联合它们去反对保守派和激进派的资产阶级,同时也没有 放弃对其空想和幻想采取批判的态度。但是,这时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的关系还远 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关系。
世界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 党。1869—1904年间,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仿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榜样,在29 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这一时期的社会民主党,同40年代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它们一般都在纲领中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积极主张。由于不再有一个 以“共产党”命名的政党,所以,很自然地,世界工人运动中所存在的就只能是各社会 民主党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19世纪末开始尤其是恩格斯于1895年逝世之后,有着统一称谓的社会民主党逐渐出 现分化。
1914年8月,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发出的第一阵枪声,第二国际的右派或社会沙 文主义者就背叛了工人阶级,支持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主张“ 和平主义”,坚持反战政策,却反对利用帝国主义战争进行国内革命;以列宁为代表的 各国左派则坚持反对政府的战争拨款,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此时,列 宁认为,要抛弃被机会主义玷污和破坏了的“社会民主党人”这个称号,“而恢复共产 党人这个原先的马克思主义称号”(注:《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97页。)在1918年3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七大”上,正式将党的名 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在此前后,一些国家的左派也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同社会 民主党的右派和中派决裂,建立起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团体。1919年3月,共产党人的 代表聚会莫斯科,宣告共产国际成立。在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上,列宁首次 使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念。在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和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人 的心目中,社会民主党人是资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支柱和非常宝贵的政治工具。1919年2 月,右派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在伯尔尼恢复了第二国际。1921年2月,中派社会民主党的 代表在维也纳成立了国际工人联合会。1923年5月,中派和右派在德国汉堡联合成立了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左、中、右三派的不断分化和改组,最终 形成了国际工人运动中两个矛盾对立的国际性指导中心即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以及两大主要政治派系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此后,各国共产党用“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来概括自己所从事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民主主 义运动”来概括自己所从事的社会主义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成立之后的岁月里,共产党和社会民 主党及其国际组织——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之间进行过有限的交往与合作,但 是,总的来说,二者之间基本上处于对立和斗争状态。以1933年法西斯希特勒在德国上 台为界限,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1923—1933年整整10年间,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及其所属各党在思想上、 政治上、组织上一直处于全面对抗与对立的状态之中。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923年5月成 立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已参加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政党,不得参加任何其它国际 政治组织。就连社会党国际第一任总书记尤·布劳恩塔尔也承认,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在意识形态上和政治实践上是一个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国际”。(注:尤·布劳恩塔尔 :《国际史》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中文版,第397页。)1923年6月,共产国际 执委会第三次扩大全会认为,合并后的第二国际是一个死胎婴儿,是共产国际在工人运 动中最后的一个对手。1924年6—7月,共产国际“五大”认为,法西斯主义和社会民主 党只不过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左右手。1929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扩大全会 在决议中正式把社会民主党称之为“社会法西斯主义”,并要求所属各国共产党加紧反 对资产阶级的最重要的支柱——国际社会民主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12月召开 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三次扩大全会。
2.1933年之后,在法西斯日益猖獗的恐怖打击和战争的阴霾布满天空的情势下,各国 共产党人与社会民主党人之间逐渐形成了联合斗争的局面,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 际之间的对抗也有所松动。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政策的根本对立,两个国际之间 的鸿沟依然存在,且始终未能达成统一行动的协议。
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前夕,作为议会第一大党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把法西斯主义与 共产主义完全等同,对右翼资产阶级政府采取了容忍的政策,从而使法西斯主义势力得 到了无限制的膨胀。1933年1月30日,当共产党号召总罢工以反对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 时,社会民主党拒绝参加,从而导致罢工失败。此后,这样的悲剧又在奥地利等国重演 。面对气焰嚣张的法西斯势力,各国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逐渐从国际工人运动分裂 的教训中醒悟过来,率先冲破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禁令,改变斗争的策略, 向对方发出缓和关系和共同进行反对法西斯斗争的信号。
1933年2月,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发表了《告各国工人书》,主张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 人停止互相攻击,声称无产阶级兄弟阋墙是削弱它的力量的最基本的原因,并建议就建 立社会民主党人和共产党人战斗共同体一事与共产国际举行谈判。但是,它同时又要求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所属各党在两个国际接触的结果明朗化之前,不要参加同共产党的任 何单独谈判。(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1年版,第325页。)1935年7—8月共产国际召开的“七大”确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的策略,进一步改变了对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评价,对其采取了积极主 动的、争取联合的态度。但是,共产国际的策略转变是不彻底的,它仍然坚持“社会民 主党是资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支柱”、“社会民主党与法西斯主义是双兄弟”(注:曼努 伊尔斯基:《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总结》,东北书店1949年版。)的观点。
共产国际“七大”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行动和西班牙事件引起了共产国际和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共同关注。1937年6月,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与社会主义工 人国际主席布鲁凯尔之间通过多封电报来往,就援助西班牙共和国问题达成了两个国际 举行会晤的意向。6月21日和7月9日,两个国际的代表分别在阿讷马斯和巴黎举行磋商 ,双方确认两个国际在为保卫西班牙人民而提出的一些要求之基础上取得一致,要求共 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尽可能地采取共同行动。但是,由于各国社会民主党内一些右翼 领导人的阻挠和反共主义在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中逐渐占居上风,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0 年5月,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经历了从拒绝履行1937年6—7月两个国际达成的协议,到几 度拒绝同共产国际进行谈判,再到号召社会民主党终止同共产党人的任何关系,直至最 终瓦解这样一个逆向的历程。1940年5月,希特勒法西斯军队占领了比利时,总部设在 布鲁塞尔的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被迫停止了活动。这一时期,受苏联对外政策的影响,共 产国际也曾出现过背离“七大”方针的短暂逆转。苏德出于避免两线作战和腹背受敌的 同样目的,于1939年8月23日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对德政策的转变使共 产国际不再以是否反对法西斯作为划分敌友的界限,社会民主党重新成了共产国际谴责 的主要目标,各国共产党则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进 行的时候,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
战后初期,各国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状态并不完全相同。法、比、奥、瑞 士等国的社会民主党在国内根本拒绝同本国共产党实行合作,并主张按照战前社会主义 工人国际的模式建立一个清一色社会民主党人的国际。在意大利和法国以及所有的东欧 国家,社会民主党人同共产党人则在政府内合作共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结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合作关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最终影响了两党之 间关系的走势。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威斯敏特学院发表了所谓的“铁幕”演 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和6月,美国相继抛出了旨在全球发动反共攻势 的所谓“杜鲁门主义”和旨在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苦于国内经济衰败和政 局动荡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迫不及待地接受了“马歇尔计划”。但是,在苏联的要求下 ,有社会民主党人参政的东欧国家表示了坚决拒绝的态度。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 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1951年6月,单独由社会民主党人参加的社会党国际建立。这 典型地体现了国际工人运动中两大政治派别——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之间的现实的紧张 关系。东、西欧出现了相反的政治动向:在西欧,是社会民主党人和保守势力把共产党 人排挤出政府,如法、意、奥、芬等国;在东欧,则是共产党人把资产阶级政党赶出政 府,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成为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两党在20世纪50— 60年代基本上断绝了友好合作关系。但是,也应看到,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推行 “缓和”政策,西欧和美国之间实力对比的初步变化以及双方矛盾的发展,西欧各国迫 切需要打通东西方关系。此时,多数西欧社会民主党已不再像战后初期那样害怕共产党 的威胁。同时,由于西欧社会民主党在执政或参政期间推行阶级合作政策,用实际行动 同本国共产党划清了界限,它们已不再需要像战后初期那样为了消除本国资产阶级和美 国的敌意或疑虑而极力抨击共产党。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社会民主党同共产党普遍改善了关系,甚至进行有条件、有 限度的合作。社会党国际认为,应当认真研究共产党的创议,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计谋 ;社会党国际仍然不与共产党往来,但是各成员党在解决同其他政党双边关系时应当是 自由的,并通过接近来促进共产党转变。这就改变了过去长达20年的不允许其成员党与 共产党往来的规定。苏联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也大力开展争取西欧社会民 主党的工作。东欧一些国家也改变了对社会民主党的评价,在建立中欧无化学武器区和 无核区等问题上,加强同社会民主党的合作。西欧一些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建立了左翼 联盟,甚至联合执政。
80年代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变化,社会党国际以及社会民主党明确提出了“改 造共产党社会”的立场和策略。1989年11月,正值东欧风云动荡之际,法、德、意等23 个西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主要领导人会晤于米兰,着重讨论了东欧形势,认为东欧各国 共产党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并制定了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的共同路线:在思想上使其认 识到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是解决东欧问题的有效办法;在经济上对其进行援助;在政治 上推动其朝着民主社会主义的方向演变。苏联东欧剧变后,不少国家的共产党正式改名 为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形成了一种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倾向。作为社会党国际 的主体,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对苏东剧变起初是幸灾乐祸,然而,它很快便开始分尝苦果 。苏东剧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眼里,“共产主义制度”的失败应该连带引起民主社会 主义的失败,以便使它永无挑战的威胁。这种不利的政治局势加上传统福利政策的日益 明显的局限性,使社会民主党在90年代初同样陷入困境。整个欧洲都在疏远社会民主党 ,原来处于执政地位的社会民主党纷纷沦为在野党。90年代以来的局面更像是1919年共 产国际成立前后局面的颠倒:当时是社会主义政党争相左倾,现在则是竞相后退。自9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如法国、芬兰、丹麦、荷兰、奥地利、德国等国的社会民主党 与共产党或中间派合作,在各国的选举中又出现了左翼力量回升的现象。事实表明,社 会民主党单独与资产阶级右翼势力对峙,未必对自己有利。
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社会民主党具有双重属性: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光谱上, 相对于共产党,它是右翼;在世界政党政治的光谱上,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它又属于 左的范畴。
标签:美国政党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第三国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