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牺牲大量生态资源为代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保护工作也不断深入加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引导原则之一。本文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明确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生态保护
引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超70%的人口处于城市及其周边的常驻状态。城市化进程加快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但也使得人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建设垃圾,这种污染甚至波及城市周边地区。在此背景下,借助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刻不容缓。
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中,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端。我国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情况可通过五项指标来衡量。第一指标是城市第三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城市总GDP的比值、城市绿化面积等元素,通过一定的比例折合,形成总体衡量指标。在第一指标的衡量当中,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率为36.44%;第二指标含有城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公交客运总量两项元素,衡量结果为19.11%;第三指标由公交客运总量、城市绿化面积、失业人口占比三项元素构成,评价结果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率在12.95%;第四指标是城市失业人口占比,衡量结果为9.99%;第五指标的衡量标准是城市森林覆盖率,衡量结果为9.32%。从全国范围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较优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靠前,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广东和上海,其次是江浙地区[1]。而黑龙江、吉林、贵州、青海等地的排名最末,可以发现,这部分区域的经济水平欠发达,相对应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也较差。
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意识欠缺
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发现,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环保理念逐渐提高,但这种理念和意识的高度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距离“文明”间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居民、企业甚至政府管理人员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以生产型企业为例,企业经营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想要充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污染物的排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购买污染物处理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这样无疑会与企业经营目标发生极大的冲突。二者权衡之下,企业更有可能选择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社会整体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相关的环保产业发展受限,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严重缺失,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开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异常艰巨。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从追求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此过程中,国家不断通过宏观调控经济进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我国很多城市以发展重工业为契机获得了今天的发展成就,但产业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工业产业与服务产业比例严重失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实现产业结构的明显调整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合理性不足,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给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较大阻碍。
(三)自然资源不断紧缺
有专家指出,我国资源短缺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制约正逐渐由短时间制约向向长期制约过渡,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自然资源的可供开采的时间却日益缩短。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储备也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例如很多大中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再加上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物质需求,自然资源会更加捉襟见肘。
三、处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是第一要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进行。这些部门是国家政策的主要践行者,是社会的服务者,理应做好表率,通过自身行为习惯的改变,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将生态环保理念践行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另外,各级政府可出台强制措施,要求当地居民主动进行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设置更为科学的城市运行规则,鼓励居民主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例如,提高家用汽车养路费缴纳额,根据汽车排量收取一定的环保管理费用;全面铺设智能公交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二)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国家应给予新能源产业、生产工艺先进的制造产业、服务产业等更大的政策扶持,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扩大与发展。要求传统工业产业不断进行系统优化,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政策鼓励,引导其积极建设污染处理系统[2]。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对第一、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影响和企业的优化创新才能实现。
(三)转变生产力,发展现代科技
生产技术的落后是导致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科技作为新的生产力非常重要。现代科技也是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有效措施。努力进行技术革新,积极发展更为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减轻企业发展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例如,进一步扩大太阳能、风能的使用范围,首先从城市生活开始,以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实现城市绿色生活。
结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思想意识、产业结构、社会技术水平等息息相关,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将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标准严格要求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我国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灏.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途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125-126.
[2]王贤.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0(02):36-40.
论文作者:岳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我国论文; 产业论文; 指标论文; 自然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