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艺术-日本民间艺术_艺术品论文

日本民艺——Japanese Folk Art,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Japanese论文,Art论文,Fol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民艺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原始社会最初的经济生活是狩猎和渔捞,人们采集石块,加工成各种各样工具来进行渔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石器生产。不过,这种石器生产在原始社会末期,因青铜器和铁器等新利器的出现而逐渐衰退。

绳纹式文化时代及其以后的弥生式文化时代,土器大量生产,织物也被人们广泛生产制作,同时,这个时期人们还从山野中自然生长的漆树中提取漆,涂于木器和竹器上,使之起到防腐和粘接的作用。

不久,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在绳纹土器文化时代,非常盛行栽培粟、稗等植物。弥生式土器文化时代,水稻的耕种又不断得到普及和推广,为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伴随农耕生产的发展,人们手工制造了各种农具,它们作为农业的从属产物,为后来日本产业形态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新生产技术的发展,使石材加工、金属加工、土器、织物等多种手工生产也迅猛发展起来。

律令制确定日本的产业政策以农为本,通常强制性的将土地分摊农民进行耕种,收后纳租,经营管理由官僚层承担。另外,作为调·庸制,手工生产要负担绢、线、棉、布以及矿产物、海产品等杂多项目。

律令制是日本古代产业政策,即使后来庄园体制的建立,也未对其有大的改动。里正和诸侯等庄园的所有者,继续以前的政策,仍然重视农耕,以农业为根本。

进入平安时代,产品的交易才逐渐兴起,全国各地争相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为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是,此时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独立的手工业生产尚未真正得到发展。然而,以前自给自足的生活中非自给的部分正一点一点地增多,随之产生了专门的手工业者。工匠的分化,又使商人出现在社会的生活中。

战国时代,由于诸侯领地的划分,形成了地域性的经济圈,以诸侯的居城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城邑,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总之,这个时期各领地内的土特产品相互流通,各个诸侯争相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受保护和控制的地方特产迅速发达起来。特别是中心城邑的经营,都市计划的制定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促成同人们衣、食、住相关的种种产业分化,各个专门和相关职业逐步确立,技术上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局面。而且,由于开始同欧洲各国通商,为各诸侯领地的产业振兴带来了大好时机,并为近代日本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织田、丰臣等时代的变迁,对诸侯时期的产业政策没有进行大的变动,即使到德川初期,仍变化不大,以诸侯居城为中心的领地内的流通机构日趋完备。同时,由于地租的征收,使受诸侯控制的城邑内的特权商人,将领地内的土特产品卖到领地外的其他地区。

德川幕府为控制全国诸藩,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发行全国统一货币,加强海上运输,加快城市建设。宽永16年(1639年),日本实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产业的发展出现停滞,但同时也动摇了幕府在全国市场的统治地位。

宽政(1789-1800年)时代是幕府全国市场的繁荣时期,此时出现绸、漆、麻、纸、烟草、木帛等用旱田作物制造的商品,表现出集中地域生产的形态,幕府完成了大都市转运商——地方批发商——中间商——直接生产者的经营方式,同时还取消了诸侯实行的商品专卖的产业政策,宣告了专卖制度的解体。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侯特权建立起来的流通机构,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流通,它极大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此时,各地诸藩独立经营产业,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生产。这中间以毛利藩和岛津藩最为成功。

幕府和诸藩的产业政策,未必与一般庶民生活的提高密切相联,但是,众多经过变迁的日本传统产业,在江户时代初期得以确立,其发展的中心地域是诸侯居城演变的城邑,有驿站的村镇和神社、寺院门前附近形成的市区,这些地区即为现在日本都市的前身。

文明开化催促的手工艺

1868年日本迎来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新的产业政策是大力推广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不论是官僚体制产业,还是平民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到此时还全都通过工具和手工进行生产。所以,此时的传统产业大多同现在所说的传统工艺相一致。工艺一词,原本源于中国的汉语,其本质含义是指手工的生产。明治十年(1877年),第一届国内劝业博览会召开,明治天皇在诏书中有“工艺之月必将征诸精巧的进步”之语,大久保利通的祝辞也称之为“农工技艺”,工艺和工业作为同义语被使用。近代,欧洲文化传入,美术一词的出现,使“工艺”一词的混乱更加显现出来。美术以绘画和雕塑为主,是从工艺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与此相反,后来工艺又成为美术的附属门类,居于从属地位,工艺一词也从本来指手工艺生产转变为有别于此的Applied Art译语内容被使用,因此,造成了工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众说不一。明治三十年(1897年)前后,工艺美术作为包含工艺原本内容的词汇被广泛使用。

从欧洲传入的机械工业,把日本的传统工艺产业不断赶到角落中,使其走上从没落到绝嗣之路。这是因为由于欧洲文明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感发生了变化,使原本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的日本传统产业备受冲击,以致造成在人们通常仍旧使用的日用品方面,贴近生活的特征正日益淡化。

柳宗悦开创的民艺之美

最早提出“民艺”一词的是柳宗悦,他生于明治二十二年,卒于昭和三十六年,是宗教哲学方面的学者,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感觉。

在日本人的生活用品中,有数量众多的精美器物。柳宗悦认为如果在欧洲机械文明的冲击中使它们逐渐失传,是非常令人痛心和惋惜的事情,所以应加以保护。此时,对这些物品如何称呼,是一个让人们关注的问题,最后,从“民众生活中必需的工艺品”中派生出“民艺”一词,作为正式的命名被确定下来。于是,以柳宗悦为核心的一批民艺爱好者发起民艺运动,他们为了不让民间艺术品散失而广泛收集,并系统考察。在对收集到的数目庞大的物品进行研究的过程,对民间艺术品得出以下结论。

●传承先祖的事业,无名工匠所为。

●作为实用品,生产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不断得到发展创造。

●由于就地取材,因而地方的风土特色非常浓郁。

●手工制作完成,可大量生产,较为廉价。

●由于同一物品反复制作,所以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

●富有健康的美。

上述理论,成为此后民艺理念的基础。

为了向公众展示收集到的民间艺术品,昭和十一年日本民艺馆(东京驹场)开馆,展出了柳宗悦收集的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期的各种民艺物品。但是,如前所述,由于日本原是农业渔捞国,山村、渔村占绝大部分,所以此次展出的收集品,全部是农具、渔具和生活用品。由此可见,认为民间用品都带有真正的美感是一种误会,认为凡是古旧的东西都是优秀的物品也是一种错误观念。

从民艺馆的展品中得知,民间艺术品是从精心的手工制作中产生的,健康、优美是评判其艺术价值的标准。

今后日本民艺之路

欧美国家经过十年的战乱后,工业出现飞跃发展。与此同时,日本同明治维新时一样,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技术革命在广阔的领域内展开,一下子填补了日本的技术空白,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也使日本的传统工艺再次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时期,造成了一些传统技艺退步,当然,失传的也为数不少。

手工工作的劳动报酬低,自然资源又急剧减少。这样,纵然把收藏在民艺馆的古代民间艺术品作为样本,来追求同样的品质,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品,恐怕也不能生产出与这些古代民间艺术品相同的艺术形态,所以,继承和发展是今后民艺之路。

民间艺术品,始终是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的,不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生活环境的美化,还要通过纯真而健康的民间艺术品来实现。但是,民间艺术品不是怀旧或乡愁的代名词,而是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其纯朴的美的本质,备受人们喜爱。所以,现代民艺或新民艺,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必将继续发展下去。

编译自竹内淳子著《民芸の旅》

标签:;  ;  ;  

日本民间艺术-日本民间艺术_艺术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