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素质教育,简言之,即使教育者形成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职业教育,它所面对的受教育者是要直接走向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因此,他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各项事业会有很大影响。由此,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当前,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带来经济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等一系列变化,并与传统观念产生强烈冲击,这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在校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消极影响,像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当今社会出现的权钱交易,滥制伪假冒产品,杀人抢劫等犯罪现象,都是这些消极影响的具体表现。社会的这些现实,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把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有专家预言,21世纪主要的不是科技、能源……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谁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成为世界的主导。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而且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现在职校在校学生毕业后不久就要进入到下个世纪人才的竞争,没有较高的素质很难适应这一竞争。“优胜劣汰”不仅对我们的学生,而且对教育工作都是个警告,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同样不可忽视。
素质教育从客观上讲,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严肃课题。从人类发展的主观需要看,也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就是社会文化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功能,即如何使受教育者更快地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身心特征,素质教育着眼在素质。先天的素质为生命中的基因所决定,后天的素质乃经过教育的造就由先天的素质基因升华而成,并且充当生命中的灵魂,进行素质教育是关系到铸造民族之魂的大事,是走向智慧和文明的阶梯。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有一个通病,就是重智能,轻素质,许多教育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这一弊端。比如,重专业课教育,轻基础课教育,尤其是政治课的教育;重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课外特长、志趣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其作出评价。学生中普遍存在自私、虚荣、冷漠、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现象,这一客观现状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培养、心胸陶冶、人格塑造、意志锻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为现代社会培养出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1)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3)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4)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5)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6)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要围绕这些要素进行,把这些要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智、德、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教育。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素质教育的成份,只要教育者设计教育时注重强化素质培养要素,就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活力。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素质教育纳入总体规划。
对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是一方面,关键是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具体来讲,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做好如下这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人生,看待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总观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素质形成的精神动力,素质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整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在这方面,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龙头作用,现今的政治课教学,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启发,教育和影响学生。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地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人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有了它,就有了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良好素质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2.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青年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少了锐气,多了惰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就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采取多种途径。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学习上组织些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持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志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内在动力。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有了在学习上的进取精神作基础,整体素质中自卑、自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良好的素质形成就成为必然。
3.积极组织交往活动,竞争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培养勇为人先的精神,引发学生自我完善,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学校和课堂是主渠道,但还需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友情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进而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讨论、竞赛、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交意识和交往能力。竞争思想有益于学生经受挫折,适应磨难,进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为此,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播竞争思想,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优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求成,力争上游的意识,还能调动学生各种潜在上进要求,长此教育和训练,就能逐步形成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百折不挠等优良素质,并主动寻找自身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才卓有成效,由此,引发学生自我完善,才有可能形成学生个体良好的素质。
总之,素质教育和教学活动要密切配合,教学活动中要渗透着素质教育,二者彼此影响,相得益彰,尤其在职业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