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目标论文,三步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提出的五个紧紧抓住的重点问题之一。对此战略目标作一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有个过程。邓小平首先构想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使到了本世纪末,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已经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平均收入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平均收入达到一千美金,我们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就算是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我只能说,中国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小康状态即小康水平在这里是第一次提出。它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①
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吸取了历史经验。在我党的历史上,曾提出过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1963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时,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翌年12月到1965年初,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即在1980年以前完成;第二步,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现在看来,这一战略设想,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估计短了。两步走战略设想提出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
邓小平的上述战略构想,基于历史经验,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底子薄、人口多和耕地少的国情特点,没有讲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而是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使我国达到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小康水平,这一从我国实际出发构想的战略目标,更能鼓舞人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怎样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呢?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把今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已有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同年12月25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就能“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写入了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在报告中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战略步骤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十二大在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翻两番的总目标时,是用工农业总产值计算的。由于国际上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总成果,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为了便于同世界各国比较,从1985年起,我国开始正式使用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
邓小平构想的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宏伟的,又是实事求是的。20年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平均每年需要增长7.2%。1953年到1981年,尽管我国经济建设走了曲折的道路,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还是以平均每年8.1%的速度发展的。因此,只要积极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今后20年争取平均增长7.2%的速度是可以做到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党的十二大说靠得住,我也相信是靠得住的。”②如果以国民生产总值计算,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也就是平均每年增长7.2%。从1979年到1990年的发展情况看,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7%。这说明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是不成问题的。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后,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谈话时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八百美元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这是雄心壮志。它意味着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这时他把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算作第一步;把在这一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算作第二步。以后又多次谈到这一问题。10月6日,他在会见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谈话时,把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明确称做第一步;而后再发展30年到50年,恐怕是要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称做第二步。两步加起来正好是50年至70年。两个阶段的目标,即第一步、第二步的提法,一直沿用到1987年初。
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的谈话中,把第二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提做“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提法的改变,说明邓小平在构想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时是十分谨慎的。
3月8日,他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虽然还提两个阶段的目标,没有明确提出三步走的,但已有了这个思想。他说:“第一个十年,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估计不成问题,可以提前完成。第二个十年,即从一九九一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从发展趋势看也是可靠的。”“到本世纪末,尽管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到一千美元不算多,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有了这个基础,再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希望的”。
4月30日,他会见西班牙人民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的谈话,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目标大体上是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写进了十三大的报告。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已提前两年在1988年完成。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由1980年的4470亿元增加到11351亿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多,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的目标实际上有12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提法;第二,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既不是急于求成的,也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符合我国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第三,它以体现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的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使人民觉得这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③,是实实在在的战略目标。
二
怎样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看,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需要政局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一直强调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局面。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他指出:要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自始至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中国不能乱哄哄的。中国要发展,“第一条,需要政局稳定。”④
1989年以后,邓小平针对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反复强调国内稳定压倒一切。为保持国内稳定的局势,1990年12月24日,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
毛泽东讲过,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邓小平也讲过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那么,怎样理解在四个坚持中,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呢?邓小平讲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其他三条,是在国内发生风波,国际风云变幻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讲的,针对性很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产阶级“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⑤。如果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中国真的乱了起来,不仅三步走的战略无法实现,而且连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也难以坚持。因此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学习研究,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他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讲的话,否定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讲的话。
第二,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反复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1983年6月18日,他同参加这年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谈话时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府只会变得更加开放。”以后,他又反复强调这一点。并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⑥
邓小平为什么反复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呢?
一是在我国历史上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在党的八大以后,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地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作了扩大的估计,也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等原因,致使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我们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离开了经济建设这项中心任务。
二是实践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人民拥护。改变了,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没有希望了。而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起来。这一点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前总统尼克松也看到了。他在《1990:不战而胜》一书中说:“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是,经历了20世纪最惨重灾难的中国,却注定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领导力量之一。”
三是1989年的风波后,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有些人中间确实发生过摇摆。“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⑦邓小平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因为存在着动摇和改变的可能,针对性是很强的。
第三,要争取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同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谈话时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下,邓小平特别强调要争得较快的发展速度。1990年3月3日,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假如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发展”,“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又强调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为什么邓小平强调要争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呢?一是国际环境提供了机遇。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国际条件下,我们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早在1985年7月11日,他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的谈话就提出“要抓住时机”的问题,以后一再强调这一点。二是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诸如日本、南朝鲜等,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三是从国内经验看,1984年至1988年经济发展就比较快,这说明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到的。同时,通过治理整顿,国内具备了较快发展的条件。四是争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争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手里有了东西,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十四大把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提高到平均每年增长8%到9%。
我国近代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抓住机遇,利用机遇,争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才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使我们的人民富裕起来。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9、16、89、216、365、370-371、375页。
标签:小康水平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三步走战略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小康论文; 时政论文; 翻两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