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草药超临界CO2萃取物抗惊厥作用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单味中草药超临界CO2萃取物抗惊厥作用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杨蓉[1]2004年在《单味中草药超临界CO_2萃取物抗惊厥作用的药效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对柴胡等七种中草药的超临界CO2萃取物进行抗癫痫药效学比较,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分析ig小鼠各药的量效及时效关系,比较其效价强度和效能;采用戊四唑惊厥实验,比较ig小鼠各药的惊厥潜伏期、抗惊厥率及死亡率;建立大鼠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点燃模型,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脑电图,观察ig各药对痫性发作潜伏期、发作程度、痫性放电的潜伏期、痫样波发放频率及痫波最高波幅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海马区癫痫相关递质的含量,比较各药对Glu、Asp、Gly、GABA的影响。结果及结论 (1)九种受试中药提取物中除柴Ⅱ和柏Ⅰ外,其余七种提取物对MES模型均有对抗作用,且量效均呈正相关性,效能从大到小依次为半Ⅱ、天Ⅱ、钩Ⅱ、石Ⅱ、狼Ⅰ、柴Ⅰ、石Ⅰ;效价强度由大到小为:狼Ⅰ、柴Ⅰ、石Ⅰ、天Ⅱ、石Ⅱ、钩Ⅱ、半Ⅱ。(2)七种受试中药提取物以各药的ED50给药,均可对抗MET发作,MET惊厥潜伏期延长数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天Ⅱ、钩Ⅱ、石Ⅰ、半Ⅱ、狼Ⅰ、柴Ⅰ、石Ⅱ,其中天Ⅱ的作用效果优于妥泰。(3)CO2萃取物狼Ⅰ、柴Ⅰ、石Ⅰ的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CO2乙醇萃取物天Ⅱ、石Ⅱ、钩Ⅱ、半Ⅱ的起效较慢,达峰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天Ⅱ作用持续时间最长,达8h。(4)半Ⅱ是对抗青霉素点燃惊厥发作最有效的药物,不但在作用性质上与妥泰相似,而且对该模型的对抗作用优于妥泰。柴Ⅰ、天Ⅱ、钩Ⅱ、石Ⅰ对该模型也有较好的对抗作用,石Ⅱ则无效。(5)柴Ⅰ、石Ⅰ和天Ⅱ的抗惊厥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显着增加大鼠海马GABA的含量,提高GABA功能实现;钩Ⅱ通过降低Glu的含量,限制Glu兴奋系统功能实现;半Ⅱ既能增加GABA的含量,又能降低Glu的含量,其抗痫作用可能与加强GABA抑制功能和/或限制Glu兴奋功能有关。

张裕强[2]2008年在《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荜茇挥发油的比较及膜法精制提油水液的研究》文中提出中药现代化进程,使传统的分离方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以中药药效物质精制为目标的分离体系,原料液浓度低,组分复杂,回收率要求较高。但现有的传统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结晶、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是以浓度差为传质推动力实现待分离组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往往难以满足上述分离体系的要求。从现代分离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来看,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研究新的适用于中药药效物质分离的新技术;二是利用已有的和新开发的分离技术进行有效的组合,或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离技术联合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技术,以达到提高产品选择性和收率,实现过程优化的目的。本课题运用近些年来较受关注的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系统地对荜茇主要药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和优化,分析荜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等。旨在探讨不同技术及其联合应用对中草药药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有效性与相关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采用HPLC法对荜茇单味药材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分别采集不同产地不同批号的药材进行基源及含量测定的研究,确保合格可控的原药材用于本论文研究;并对荜茇提取液(水提液、醇提液)中胡椒碱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光照、受热温度及时间、PH等)进行相关研究。2.采用正交设计法L_9(3~4),对水蒸气蒸馏法(SD)与超临界CO_2萃取法(SFE-CO_2)提取荜茇挥发油的两种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SD法以挥发油萃取率为指标,最优工艺为荜茇药材浸泡1小时,加6倍量水,提取时间为7个小时;SFE-CO_2法以挥发油萃取率与胡椒碱转移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最优工艺为萃取压力为20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0min。3.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SD法与SFE-CO_2法所提取的荜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相对含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2种方法所提取的挥发油在外观、得率、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SD法提取的荜茇挥发油呈墨绿色的清凉透明油状液体,萃取率为0.6%,而SFE-CO_2法提取的荜茇挥发油呈桔黄色粘稠半固体油状物,萃取率为4.36%。采用TLC与HPLC法对2种方法提取荜茇挥发油后药渣中胡椒碱进行分析及含测研究,SFE-CO_2萃取荜茇的剩余药渣中富集胡椒碱,胡椒碱平均含量为10.37mg/g,远高于SD法提取后药渣中胡椒碱的平均含量。4.针对SD法提取荜茇挥发油后的水提药液体系,运用无机陶瓷膜微滤技术,以膜通量、药效成分转移率等为指标,综合考察膜结构参数(膜材质、膜孔径)对该体系的适用性以及工艺参数(操作压差、料液流速、操作温度)对膜过程的影响。根据研究获得的适用于该体系的优化参数为:采用0.2μm孔径的ZrO_2陶瓷微滤膜,操作压差为0.15MPa,料液流速为3m/s,操作温度为50℃,对SD法提取荜茇挥发油后的水提药液进行微滤精制,适时加水至原体积。并分析了该水提药液体系膜分离前后物质基础(共性高分子)与物化参数(PH值、电导率、粘度等)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该技术对此体系精制的相关性与有效性。本论文研究意义在于:(1)运用现代提取分离检测技术,较为系统地对荜茇药效物质进行提取、分离与分析。(2)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提取分离技术联合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为探讨面向中药复杂体系精制过程的新型技术运用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徐文杰[3]2009年在《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制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方法: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各药材项下规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各药材进行定性鉴别;进行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的初步药效学筛选实验:通过小鼠扭体实验和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抑制实验,分别以镇痛抑制率、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及活动力为指标,观察痛经药方叁种不同提取物(提取物A、B、C)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及小鼠痛经模型的影响,确定痛经药方的有效部位;建立处方中各药材指标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通过对影响萃取的主要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进行考察,以阿魏酸、桂皮醛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当归、川芎、桂枝叁种药材的超临界CO2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芍药苷、延胡索乙素的含量为指标,优选白芍、延胡索二种药材的渗漉法提取工艺;通过比较常用基质材料的性能,优选基质种类;采用正交设计,以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基质用量;以成型性为指标,筛选影响成型的重要因素(混合顺序与干燥时间),优化巴布剂制备工艺;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文献相关规定,拟定产品的质量标准;探索薄层定性鉴别方法;运用方法学考察,确立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各药材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色谱清晰,附近无杂质斑点干扰;痛经药方提取物C对小鼠痛经模型和醋酸所致的小鼠疼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正常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和由缩宫素所致的子宫平滑肌剧烈收缩亦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确定提取物C为有效部位;确定当归、川芎、桂枝优选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为2.5h,解离条件是分离釜Ⅰ、分离釜Ⅱ压力分别为8MPa、6MPa,分离釜Ⅰ、分离釜Ⅱ温度分别为50℃、55℃,药材粒度为10目,CO2流量20L/h;确定白芍、延胡索优选的渗漉提取工艺为:将药材粉碎至约20~40目颗粒,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h,渗漉,收集药材8倍量渗漉液;确定巴布剂制备工艺为:按处方配比药材浸膏:黏着剂(卡波姆:NP700=1:3):保湿剂(甘油:聚乙二醇400=2:1):交联剂(甘羟铝)=5:30:0.2,制备卡波姆-NP700凝胶,再与药粉、挥发油、交联剂的保湿剂体系混融,得一均匀膏体,涂布于背衬材料(6cm×12cm),75℃干燥2h,放冷,加盖衬,切割,包装即得。拟定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贴膏剂项下的各项检查项、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为主的质量标准草案,每片按芍药苷计应不低于16mg。结论:巴布剂制剂工艺可行,成型性良好、稳定,质量稳定可靠。本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马燮, 陈虹, 杨虎[4]2004年在《超临界CO_2萃取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李舒丰[5]2017年在《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探索,为阐明其止咳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及后期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依据。方法:(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比较顶空进样法、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叁种不同的制样方法和进样方式提取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油的效果,并在单因素条件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样品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挥发油进样方式、制样方法及制样条件,并进行GC-MS分析;(2)在相同GC-MS条件下,对苏黄止咳胶囊不同批次挥发油及中间体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成分进行比较分析;(3)使用液相色谱(HPLC)建立苏黄止咳胶囊非挥发性部分的液相色谱方法,与标准品通过液相色谱峰保留时间对比进行初步定性分析;(4)使用Waters ACCQ·Tag柱前衍生化法,对苏黄止咳胶囊中氨基酸类成分进行衍生化,再通过氨基酸标准品与胶囊衍生物液相色谱峰保留时间对比进行定性分析。结果:(1)比较了不同的进样方式和制样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效果最好,并确认提取条件为:加水10倍,浸泡1.5h,提取7小时;从GC-MS分析结果中,鉴定了48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4.59%。(2)对多批次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油和中间体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胶囊样品及中间体在生产过程中内在成分组成总体差异不大。(3)通过液相色谱(HPLC)与标准品保留时间对比,初步鉴定了11个成分;氨基酸类成分经过衍生化与标准品液相色谱峰保留时间对比鉴定了14个氨基酸类成分。结论:通过GC-MS和HPLC对苏黄止咳胶囊的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73个成分,包括48个挥发性成分以及25个非挥发性成分。以上研究对苏黄止咳胶囊中的成分做了较全面的定性分析,实验过程中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为今后苏黄止咳胶囊的后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范震宇[6]2011年在《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天舒胶囊源于金·刘完素《宣明论方》卷二的大川芎方,由川芎、天麻两味药材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本课题在前期天舒胶囊有效部位筛选基础上,首先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等适宜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富集效应部位组(川芎挥发油、川芎有机酸部位、天麻总苷部位);其次以组分配伍理论为指导,采用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大鼠偏头痛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检测大鼠血浆与脑组织中NOS、NO含量,进行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药效验证;最后根据各效应部位组的理化性质,采用压制法,制备软胶囊制剂。全文对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提取工艺、精制工艺、成型工艺、质量标准、药效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完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制备工艺研究(一)川芎挥发油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藁本内酯转移率、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选出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萃取压力为35 Mpa,温度为50℃,分离釜Ⅰ、分离釜Ⅱ压力均为6Mpar,温度均为35℃,时间为1小时。(二)川芎有机酸部位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川芎中阿魏酸的转移率、浸膏率、阿魏酸洗脱率、固含物量等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选出川芎有机酸部位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超临界萃取后的川芎药渣,分别加10倍量、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1.5h,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浓度为每1ml含0.5g生药,调pH值为3.0,比上柱量8g·g-1(药材:树脂),以1~2BV·h-1的流速上柱循环吸附2h;分别以3-4BV·h-1的流速用pH3.0的纯化水、5%乙醇各4BV、70%乙醇6 BV洗脱,弃去纯化水、5%乙醇洗脱部位,收集70%乙醇洗脱部位,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叁)天麻总苷部位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天麻中天麻素的转移率、浸膏率、天麻素洗脱率、固含物量等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选出天麻总苷部位的制备工艺:天麻以60%乙醇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8倍量提取2h,后两次分别加6倍量溶媒提取1.5h,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每1ml含0.5g生药,比上柱量为2g·g-1(树脂:药材),以1~2BV·h-1的流速上柱循环吸附2h,径高比为1:7,分别用2BV纯化水、6BV 5%乙醇以3~4BV·h-1的流速洗脱,弃去水洗液,收集5%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温度50℃),加乙醇至醇含量80%,静置24 h,滤过,加40%NaOH溶液调pH至8.0,静置24 h,滤过,减压浓缩,真空干燥。二、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质量标准研究对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性状、理化性质、检查项等质检内容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含量测定方法,拟定含藁本内酯不得少于8.0%、总内酯不得少于26%;阿魏酸不得少于4.0%、总有机酸不得少于45%;天麻素不得少于20.0%,总苷不得少于25%;建立各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制订了稳定、可控的质量标准。叁、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药效验证采用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大鼠偏头痛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检测大鼠血浆与脑组织中NOS、NO含量,开展对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药效验证研究。四、成型工艺研究根据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软胶囊的剂型特点,确定了制剂剂型。对基质、助悬剂的选择及用量、胶体磨的研磨时间、料液的配液方法、温度等影响软胶囊成型的工艺参数进行筛选。五、制剂质量标准研究从天舒效应部位组软胶囊的性状、装量差异、崩解时限、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等方面建立制剂的质量标准,规定每粒含藁本内酯不得少于16mg、阿魏酸不得少于2.2mg、天麻素不得少于3mg;总内酯不得少于52mg、总有机酸不得少于24mg、总苷不得少于4.2mg。并且建立指纹图谱标准,制订了适合该制剂的稳定、可控的质量标准。

王光忠[7]2009年在《复方脑得生抗血栓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得生片(丸)为传统中药制剂,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由叁七、川芎、红花、葛根、山楂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眩晕、中风,症见肢体不用、言语不利及头晕目眩;脑动脉硬化、缺血性中风及脑出血后遗症。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本研究论文在抗血栓药理活性指导下,对复方脑得生药效物质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含量分析、指纹图谱、入血成分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为脑得生制剂的二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川芎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可靠的技术参数,进行了中试验证,可过渡到产业化生产。采用中药药理学方法,对川芎药材不同部位进行了抗血栓活性的药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川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大鼠血栓湿重显着减轻,其作用优于川芎总提物,说明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应用于川芎提取物的生产工艺具有可行性。采用GC-MS法,对其有效部位(川芎油)的药效物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并鉴定了35种成分。采用GC法建立了川芎油的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6个共有峰,并结合GC-MS法对各共有峰进行了鉴定,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从而为川芎药材及其提取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采用溶剂法和大孔树脂纯化技术,对复方脑得生主要有效部位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优选研究,获得了可靠的技术参数,进行了中试验证,可过渡到产业化。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行了含量分析研究,建立了重现性好、可靠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能有效控制该复方总黄酮提取物的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该复方总黄酮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标定了23个共有峰,方法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为复方脑得生总黄酮提取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对不同有效部位组方进行了抗血栓活性筛选研究,结果红花、葛根和山楂叁味中药混合提取纯化得到的有效部位组方较叁味中药分别提取纯化得到的有效部位组方的药效强,并与原制剂脑得生片其抗血栓活性一致,为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脑得生片研制为中药有效部位组方的创新中药品种脑得生软胶囊提供了参考依据。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对脑得生软胶囊中叁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葛根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五种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分析研究,分别建立了应用HPLC-ELSD法测定叁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含量和应用HPLC-UV法测定葛根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方法,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靠性强。采用HPCE法对脑得生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标定了34个共有峰,建立了图谱清晰、分离度好、可靠性强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对不同厂家生产的脑得生片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比较。从而为建立该制剂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以兔为试验动物,分别测定灌胃脑得生片和脑得生软胶囊后不同时间血液中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的含量,对脑得生片和脑得生软胶囊进行了药动学和初步生物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脑得生片与脑得生软胶囊在生物上等效,从而为其二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脑得生片和脑得生软胶囊的血清药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丽[8]2007年在《川芎防风白芷方主成分组合研究》文中认为探索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配比与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药复方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的经验告诉我们,复方中的成分虽多,但是真正的药效成分却有限,而且往往是药材中含量比较高的主成分。基于此,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选取川芎、防风、白芷组成一个治疗偏头痛的小复方,作为研究范例,进行每味药的主要成分分析和成分组合药理活性评价,为研发“质量可控,低毒高效”、符合现代需求的创新中药,探索新模式。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章文献研究1.本章我们首先对川芎防风白芷方的组成进行了古代文献的研究。根据对治疗头痛古代方剂的统计,发现川芎、白芷、防风在历代方剂中出现的频率均位居前列,且为治疗头痛的常用药队。叁者配伍具有气血并调、善止疼痛的作用特点,十分切合偏头痛“气血逆乱、络脉失和”的病机关键,也充分体现了偏头痛“调畅气血、和络止痛”的治疗大法。因此,不仅可以把川芎-防风-白芷复方看成芷芎散和防风白芷丸的合方,而且有理由相信叁味药配伍具有确切的治疗偏头痛的效果。2.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对偏头痛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目前中西医临床上常用的偏头痛防治药物。3.对复方中每味中药进行了化学、分析、药理等方面的文献研究。明确了各味药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同时,总结了各主要成分与抗偏头痛相关的药理作用。第二章川芎防风白芷方的成分组合研究1.通过对近年来川芎、防风、白芷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以及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基础,证实成分A等不仅是饮片中的主要成分,而且各成分均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是饮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将其作为复方成分组合的研究对象。2.以溶剂法对川芎、防风、白芷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通过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得到了以成分A、B、C等主的化合物。3.运用HPLC法对主要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建立了各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了各主成分在饮片中的平均含量。4.根据复方的治疗原则以及着名中医药学家王永炎院士多年临床经验,设定了方剂的饮片配比方案,即川芎-防风-白芷(X:Y:Z)。在此基础上,结合饮片中各主成分的平均含量,确定了成分组合样品中各成分的比例,并制备了主成分组合样品。5.以离体血管舒缩功能为模型,首先以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对抗KCl所致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单体成分均具有不同程度地对抗KCl所致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作的作用,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另外,主成分组合样品也同样具有对抗KCl所致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作用,其作用强度明显高于成分G以外的6个单体成分。6.在大鼠离体血管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各单体成分对抗KCl所致的家兔离体脑基底动脉收缩实验。结果显示,除成分A、B外的其他5个单体成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对抗KCl所致的家兔离体脑基底动脉收缩作用。由于在大鼠实验中,主成分组合样品所体现的舒张血管作用比成分G弱。针对这一结果,我们调整了成分G在组合样品中的比例,制备成另一成分组合样品P2,与P1样品进行家兔离体脑血管的实验比较。结果发现,两个成分组合样品均具有较好的对抗KCl所致的家兔离体脑基底动脉收缩作用,而且作用浓度范围接近。同时,还发现P2的EC_(50)仅为13.39μg-ml-1,不仅低于P1(21.94μg·ml-1),而且大大低于所有单体成分。说明成分组合舒张血管的作用不仅显着优于单体成分,而且通过调整成分组合样品中各单体成分的比例,还可能改变成分组合样品的作用途径,从而影响成分组合样品的血管活性。7.另外,我们还对主成分组合样品进行了对抗5-HT所致家兔离体脑基底动脉收缩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P1和P2的最大舒张率均接近100%,比较EC_(50)P2<P1,且统计学具有极显着的意义,可见,成分组合配比的变化,直接影响药理效应。因此,川芎、防风、白芷中的多种成分组合的药理效应不是单一成分的简单加合,而存在协同增效的作用;成分不同配比,其药理活性亦不同。因此,各成分配比具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而且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成分组合的血管活性机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不仅明确了各单体成分的血管活性,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主成分组合的血管活性,以及与各单体成分在血管活性方面的关系。不仅为川芎防风白芷方治疗偏头痛提供了现代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以成分组合为切入点,研究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也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于中药现代化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米仁沙·牙库甫[9]2014年在《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医医院制剂复方小艾飞蜜膏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抗炎活性实验、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开展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为该制剂二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MFC荷瘤小鼠移植瘤实验模型,以肿瘤抑制率为指标,在整体动物水平检测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的抗胃癌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法考察肿瘤组织CD31、VEGF、PCNA表达。2)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模型、并检测实验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PGE2浓度、胸腔积液中蛋白质含量,考察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炎活性。3)采用MTT法,选用人胃癌细胞系BGC-823进行体外实验,分别对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部分、水部分及从中分离出的高良姜素、胡椒碱、1,7-二苯基-5-醇-3-庚酮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4)通过测定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等4种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考察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能力。5)采用GC/MS分析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成分,分别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聚酰胺柱层析法、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化学成分,利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手段鉴定化学结构。6)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以胡椒碱和高良姜素的含量及出膏率作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中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复方小艾飞蜜膏生物碱类及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1)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浓度在0.034g/kg,0.068g/kg和0.136g/kg时,对荷瘤小鼠胃癌MFC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5.2%,68.4%,59.9%。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中剂量(0.068g/kg)、高剂量组(0.136g/kg)与模型组相比,PCNA、VEGF、CD31的表达显着下调,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0.034g/kg)可以有效降低CD31,PCNA的表达。2)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在0.034~0.136g/Kg剂量范围内,明显抑制二甲苯致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趾肿胀,减轻肉芽肿的质量,有效降低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中蛋白含量、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在50μg/mL、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55.41%、25.32%、19.9%;氯仿萃取部分在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2.21%、21.70%;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在1μg/mL、50μg/mL、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6.91%、14.54%、15.65%、26.73%。高良姜素、胡椒碱在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7.42%、52.33%。4)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分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5)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石油醚冷浸法得到的浸膏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胡椒碱、胡椒次碱、N-异丁基-十叁-13-(3,4-次甲二氧苯基)-2E,4E,12E-叁烯酰胺、、胡萝卜苷、β-谷甾醇5个化合物、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乔松素、1,7-二苯基-5-醇-3-庚酮、1-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5-醇-3-庚酮、1,7-二苯基-3,5-庚二酮、1,7-二苯基-4-烯-3-庚酮等7个化合物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山柰酚、槲皮素2个化合物。6)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加3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3h,最佳提取温度为70℃。结论:1)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抑制荷瘤小鼠MFC移植瘤生长,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肿瘤组织中PCNA、VEGF、CD31的表达有关。2)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该作用与降低血清PGE2和TNF-α含量有关。3)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及挥发油、高良姜素、胡椒碱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增殖。4)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部位为:乙醇提取氯仿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部分。5)复方小艾飞蜜膏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类型为:生物碱类、黄酮类、二苯基庚烷类、挥发油类成分。6)优化的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

参考文献:

[1]. 单味中草药超临界CO_2萃取物抗惊厥作用的药效学比较研究[D]. 杨蓉.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2]. 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荜茇挥发油的比较及膜法精制提油水液的研究[D]. 张裕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3]. 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的药学研究[D]. 徐文杰. 广东药学院. 2009

[4]. 超临界CO_2萃取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 马燮, 陈虹, 杨虎. 云南化工. 2004

[5]. 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D]. 李舒丰. 云南中医学院. 2017

[6]. 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探索性研究[D]. 范震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7]. 复方脑得生抗血栓物质基础研究[D]. 王光忠.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8]. 川芎防风白芷方主成分组合研究[D]. 李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

[9]. 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米仁沙·牙库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单味中草药超临界CO2萃取物抗惊厥作用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