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论文_陈亮

身份证号码:51302919821102XXXX 成都华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公路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工程位于湿陷性黄土区域,对于路基处理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然后阐述了强夯法在该类路基处理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实际案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路基施工;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处理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体,具有土质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的特点。在干燥条件下,该土层的强度较高、压缩性小;一旦受到水体浸湿,就会破坏土层结构,导致强度降低。在公路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会导致路面发生不均匀沉降、大面积坍塌,因此必须进行特殊处理。以下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1.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1.1 物理特点

从颗粒组成上看,湿陷性黄土主要是粉土颗粒,占比约为50%-70%,颗粒直径多在0.01-0.05mm之间。在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细,以兰州、西安、洛阳、太原、延安为典型代表。从颗粒的矿物成分来看,粗颗粒主要是由石英、长石组成,粘粒主要是由伊利石组成;另外含有较多水溶盐,以固态、半固态分布在颗粒表面。从湿度和密度来看,该类黄土所在地区的年降雨量在250-500mm之间,但蒸发量远高于此,因此湿度低、密度小、孔隙率高,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

1.2 变形机理

分析黄土湿陷的根源,是因为黄土具有粒状架空结构,干旱气候下具有较高强度;受到水和力的影响,就会破坏颗粒间的连接,整个结构失去稳定性。具体分析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内因是土体的自身组成,包括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含水率等;外因是水体作用和压力作用。了解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点和变形机理,才能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

2.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

2.1 应用原理

就目前而言,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较多,例如灰土垫层法、土桩或灰土桩法、强夯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等。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应该合理选择,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强夯法为例,采用10-40t的重锤、落距8-25m,借助于夯锤下落的冲击力对地面产生冲击波,对路基反复夯击后,实现土层的挤密压实,改变黄土的湿陷性、液化性,最终提高路基承载力,保证工程质量。

分析强夯法的应用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2]:①适用土质范围广,除了湿陷性黄土以外,还可以用于粉土、粘性土、砂土、碎石土、杂填土等;②加固效果显著,处理后土体的压缩模量提高,干密度增加、孔隙比减小,大大提高了路基承载力;③施工作业简单,能缩短工期;④节省建筑材料,有利于控制施工造价。当然,强夯法也有一定的应用缺点,一方面是施工前要整平土方,预估地面沉降量;另一方面是施工期间会产生振动、噪声、扬尘,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2.2 施工处理

第一,场地准备。通过实地勘察,了解路基周围的水井、洞穴、沟壕等,消除路基质量隐患。然后对路基范围内的污泥、耕植土、有机物进行清理,表层土体的清理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然后根据开夯要求,对场地进行挖填、平整,并在周围修建排水设施,降水后及时排除积水。

第二,计算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是强夯法的应用关键,计算公式如下:H=α ,式中α代表土质修正系数,M代表夯锤重量,h代表夯锤落距。其中,α的取值应该根据不同土质选择,依据实验研究结果和工程勘测资料,取值范围见下表1[3]。

第三,试夯。选择试夯路段,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以不同夯击强度、夯击次数开展作业,然后取土样进行固结试验、密实度试验、地基承载力试验。从终止夯击面开始,间隔0.5-1m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荷载试验、标准贯入度试验,得到土体的密度、湿陷系数等。根据试验结果,调整夯击强度和次数。

第四,强夯设备。主要工具包括起重机、脱钩装置、夯锤;辅助机械是推土机、压路机;测量工具包括水准仪、全站仪、钢丝绳等。

第五,精度控制。确定夯击点位时,将偏差控制在±5cm;夯击点的中心位移控制在15cm以内;完成夯击作业后,检查基坑内每个夯点的夯沉量,要求大于试夯时平均夯沉量的95%;满夯后场地平整度偏差控制在±10cm[4]。

3.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的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以我国某高速公路工程为例,不仅分布着广阔的湿陷性黄土,而且土层厚度变化大。在K54+970至K57+520路段内,湿陷性黄土厚度达到3.7-6.0m,如果处理不当,会因为明显沉降导致路基失稳。依据施工经验,有效加固深度在3m以内,可以采用垫层法、夯实法;在3-12m之间,优先采用强夯法;在12m以上,则采用挤密桩法、预浸水法[5]。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用强夯法。

中α取值0.35-0.5,该路段湿陷性黄土的平均厚度为5.5m,计算得到单点夯击强度在1200-2500kN/m之间。第二,强夯设备。夯锤选用圆形夯锤,不仅容易定位、不易旋转,而且稳定性、重合性高。该夯锤直径为2m,外壳使用钢板制作而成,内部是钢筋骨架和混凝土,重量为10t。起重机械选用履带式起重机,具有重心低、行走方便的优点,起重能力为25t,落距为14m。第三,夯点布置。为了保证均匀加固效果,夯点采用梅花形分布,夯距设置小于强夯的有效影响深度,且高于夯锤直径的1.5倍,本工程中夯距设置为4m。第四,夯击次数。首先试夯,要求夯击次数满足以下条件:①最后两次夯击的平均夯沉量在5cm以内,且单次夯击在10cm以内;②夯坑周围地面不会出现明显隆起;③夯坑不宜过深,会增加起锤难度。本工程选择6个试夯点,最终确定单点夯击次数为7次。第1遍强夯,第2遍低能满夯,夯击强度是前者的25%,夯击次数2次。

3.3 施工要点

强夯作业前,首先平整场地,使用推土机预压2-3遍,周围设置排水沟;对夯点准确定位,并使用白灰标记中心位置;为保证夯实效果,夯击范围扩大至路基边线外侧1m。在夯锤上设置排气孔,避免产生真空效应、气垫效应;夯锤必须平稳自由下落,防止倾斜下落。强夯期间做好监测与记录,包括锤重、落距、复测夯点、夯坑位置、夯击次数、夯沉量等。

3.4 处理效果

该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路基处理和填筑,满足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经过1年时间的监测,结果证实该路段的路基没有发生沉降。

结语: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具有湿度低、密度小、孔隙率高的特点,在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文中以强夯法为例,介绍了应用原理和优缺点,施工要点包括场地准备、计算加固深度、试夯、选择强夯设备、精度控制等。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针对湿陷性黄土路段实施强夯处理,结果证实满足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经监测未发生沉降。

参考文献:

[1] 王廷俊.重载铁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14,(12):81-86.

[2] 段羊阳.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J].价值工程,2013,(18):120-120,121.

[3] 侯小宝.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15,(18):142-143.

[4] 李会武.关于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施工管理应用初探[J].河南科技,2013,(12):143,229.

作者简介:

陈亮,1982.11,四川省大竹县,男,汉,大专,成都华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道桥工程师,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论文作者:陈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论文_陈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