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基本特征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4)12-0078-03

目前我国的一些发达省市提出了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我国实现现代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看,它涉及到用哪些指标来反映和测度实现现代化,其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监测评价,以及如何率先实现现代化等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一、关于正确区分实现现代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同于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接近现代化,也包含着基本达到现代化的标准,达到现代化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基本实现现代化应有特定的标志。

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需要首先明确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认识。一是要认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的概念,因而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的判断标准是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即使是20世纪被公认的判断标准,都不能用于评价21世纪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平。二是要明确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现代化的标准在同一个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是统一的,因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应该是统一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都应该是一样的。现代化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现代化水平的研究和判断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我们实际上是用相对静态的标准来衡量动态事物的发展水平,以及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我们要基本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是相对的现代化目标,是我们在特定的时代追求所要达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目标。如我们目前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交织的时代,既要把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主要的目标,又要把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作为其最基本的标志,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现代化目标。

综合国内外对现代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我们经反复论证提出以下几点看法:第一,现代化概念中的“现代”一词,不是“当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第二,现代化要突出一个“化”的问题。“化”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体已经认识到变化的基本方向和变化的必要性,是人类理性的选择。第三,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为契机的,即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引起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第四,现代化既然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动态过程,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第五,现代化是传统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第六,建设现代化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按照现代化社会的一些特点并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相区分的原则,我们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

(一)生产社会化(或称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从生产的规模来看,规模空前扩大,远远不是小生产方式所能比拟的;另一方面,各个经济部门、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已达到不可分割的地步,谁也无法脱离其他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个经济融为一体,并与国际经济相融合,互相依存。

(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机器大生产以及许多其他先进生产工具的操作代替了人工劳动,先进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大生产,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并向其他产业的全面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都必将有力地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生产力水平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区域经济均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大量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信息化水平高的产品、资本服务性产品、技术服务性产品和精神服务性产品,具有强大的经济竞争力。

(三)工业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按照市场经济、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得到优化;以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已经形成,专业化协作程度高,已形成技术先进、基础巩固、布局合理、专业化与协作水平高、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现代经济结构体系;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达到高级化状态,尤其是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日益缩小的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缩小,即实现了倒U型曲线从左侧向右侧的转移。

(四)经济全球化,外贸依存度大,并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相接轨并融为一体,“大进大出”的格局已稳定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骨干企业已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能够有效地参与国际大循环,经济外向度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外贸依存度稳定在40%以上。

(五)经济发展高度集约化。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每一个主要生产行业都已形成了一批以“组装”为主、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龙头”企业,“龙头”带系列,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密切协作,产业间有机联系,普遍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密切结合的生产经营体制和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主导产业的优势明显,真正实现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物质装备密集,规模效益突出,其相关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六)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实现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面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达到较高的程度,电脑基本普及,信息来源全球化,管理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入了信息经济或称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时代。

(七)科技实力强,劳动者素质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大。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关键的资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成为社会行为,增加科技投入成为社会行为和人们的自觉行动,民间的科技投入已超过政府的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生产技能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科技进步机制,管理水平高,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增长已切实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技术的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城乡结构合理,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城市群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中心城市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城乡差别大大缩小,二元结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单纯的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基本停滞,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流进、流出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城镇化率不再提高,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

(九)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充分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甚至负增长,个别地区即使有所增长但也控制在能够许可的低速范围内,国民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资源基本得到可持续利用,能够做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的有机结合,对资源做到了合理利用、有序利用和永续利用,资源的消耗速率接近“零增长”或实现“负增长”,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非生物能源得到广泛应用,使得经济发展不以牺牲、浪费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而是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清洁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得到可持续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速率实现“零增长”,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十)国民素质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富裕型。国民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以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能适应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思想解放,创新意识强,生产技能和精神状态好;人民的吃、穿、住、用、行、乐等生活条件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富裕型,人口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科学,远离愚昧和迷信,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先富帮后富,贫富差距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

(十一)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素质现代化,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享有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民主与法制健全,监督机制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稳定,劳动力充分就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并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文化理性化。

(十二)社会公平和公正成为主旋律。现代化要求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程度大大提高,并成为社会主旋律。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几乎覆盖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人口,收入分配在体现效率的同时也兼顾到公平,人们公平享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达到较高层次消费结构以及良好的生活保障;城乡二元结构得到解决,实现了社会公平化,对财富的占有实现了人际公平、区际公平,基尼系数和贫富差距都控制在警戒线以内,贫富差异指数实现了倒U曲线从左侧向右侧的转移。

三、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利用具体的指标对现代化所包括的领域、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

根据对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标志的认识,可以看出,实现现代化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全方位的。实现现代化也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代化涉及的领域以及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后认为,就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而言,可以分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民素质现代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生活质量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优良化这8个子目标。因此,统计及评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从经济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民素质现代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人民生活质量现代化以及生态环境优良化8个方面来构建。这几个方面即为我们确立现代化统计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或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其中的每一个方面或构成要素都可以称之为构成现代化这个目标系统的子系统。上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各个子系统(也称各个构成要素)还可以再具体细分为各个子子系统。

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即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对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可以有一些经济总量指标)、发达并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中又有交通运输的现代化、邮电通讯的现代化、充足并清洁的能源以及健全的市场体系等)、经济结构合理化(其中最重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力就业结构达到发达状态以及经济外向度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等。

社会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现代化、文化娱乐现代化、卫生现代化、社会保障健全化、社会安全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科技现代化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的高水平、科技产出高水平、较强的科技影响力以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要实现城镇化,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国民素质现代化主要包括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主要包括具有相当强的信息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信息化的程度;具有发达的信息产业,且高度普及的信息化程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人民生活质量富裕化包括生活质量水平达到富裕状态,消费质量高水平,同时贫富差距要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生态环境优良化包括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得到有序和综合利用,资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各个子子系统均要有相应的指标来具体描述其本质和特征。

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首先是本着“评价指标要具有高度代表性、综合性以及指标间要满足相对独立性”的原则,从基本指标体系中进行了预选,形成了预选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又针对预选指标体系中的各个预选指标,搜集了有关数据,运用鉴别力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进一步剔除掉鉴别力不强以及与其所属系统内主要指标高度相关的指标,最终确定了各个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了由2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内容能够涵盖和代表1个总目标、8个子目标、39个领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为:

各个子系统(或称为子目标)及其所包括的指标分别是:1.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1)人均GDP;(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4)外贸依存度。2.社会发展现代化。主要包括:(1)青年适龄组中上大学人数所占比重;(2)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数;(3)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3.科技现代化。主要包括:(1)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2)科技进步贡献率。4.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1)城市化率;(2)城市市区人口与小城镇人口的比值(此指标不适合评价直辖市);(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此指标不适合评价直辖市)。5.国民素质现代化。主要包括:(1)人均预期寿命;(2)大学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主要包括:(1)信息化综合指数;(2)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人民生活质量现代化。主要包括:(1)人均实用居住面积;(2)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3)恩格尔系数;(4)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8.生态环境优良化。主要包括:(1)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2)“三废”综合处理率。

标签:;  ;  ;  ;  ;  ;  ;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