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
汤万煊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渠道拓宽,速度加快,给广播电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果广播电视不能及时做出改变,那么将必然被时代所遗弃。所以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适应“互联网+”的时代。于是本文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互联网+”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带来的变化以及建设方式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
“互联网+”时代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如若不能把握住“互联网+”的趋势,那么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这些传统媒体一定会慢慢地没落下去。尤其是广播电视,在现阶段下,信息传播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对广播电视的质量、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这就很考验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考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水平。如何才能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相结合,并且不断壮大,这都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雄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很多地方刚刚开设的专业。可以说是高校里面刚刚起步的专业,甚至有的地方没有这门专业,因为开设比较晚的原因,涉及广播电视编导的师资结构也不是很合理,教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本专业可能就是有一点相关的关系,专业知识并不扎实。实践能力比较低,就算有本专业的教师,整体来说专业的教师还是比较年轻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对于一些整体实力比较弱到高校来说,更加无法给出优厚的条件吸引专业的教师,所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有待提升[1]。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上述也提到是由于专业起步比较晚的原因,师资力量匮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专业知识力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又比较年轻,缺乏教学经验。除非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能够引进既专业又有经验的教师之外,其他地区很难吸引到高水平教师。甚至有的高校在课程建设上面仍然是刚刚起步,还专注于研究怎么为学生讲解好基础知识,精品资源科缺乏,多种原因导致了各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三)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高校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实践基地比较少。不少学校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机会。不仅仅是校内实践基地少,学生校外实践平台也非常缺乏,甚至部分高校都没有实践平台,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十分缺少实践经验[2]。
当摊铺好的混合料达到30m时,即可根据确定的碾压方案进行碾压。碾压分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现场测温员负责设置碾压指示牌,指示牌交替向前,现场由专人负责记录碾压情况。
(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对校外老师引进的重点,一定要注意在引进的时候需要注意引进那些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还可以从其他学校引进高素质学术型的人才,并且一定要具有互联网思维。
对校内老师的培训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寻找其他学校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老师上课教学的视频,让本校老师观看,总结吸取他人的上课经验;对于专业知识不足的老师,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寻找专业的知识让这些老师学习。另外还可以增加这些老师互相研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验的次数,让这些老师互相吸取经验教训。
(五)学生数量多但是整体能力较差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高校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而现阶段的广播编导实践,学生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高校一定要严查,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借此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二、“互联网+”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带来的变化
(一)广播电视编导第一时间掌握资料并且进行编辑
传统的广播电视报道由于条件所限,所以在内容的编写和形式的展现上都比较呆板和严肃,而这种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媒体技术能够不断发展,这就让广播电视采访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变化。所以这就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编辑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具体来说“互联网+”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让广播电视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分层次,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其次,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语言能够幽默诙谐,使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二)采访写作编辑的风格和技巧都要做出改变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新闻具有突发性,很多重大事件刚刚发生就可能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渠道被报道出来,所以这就对采编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收到消息,然后去现场采访搜集一手资料。其次,新闻的延续性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对新闻做好充分准备,对事件保持怀疑的态度,对事件后续发酵的相关时间都要及时做出反应,不然就会被其他的同行或者不相关的人在网络上报道出来,事件就不再具有新闻性,不能吸引人的眼球。第三就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无论是什么的事情都具有很高的透明性,听者观众都可以通过网络的不同渠道搜索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采编人员和广播电视编导无论如何都要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可靠。
三、“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方式
(一)利用“互联网+”对教师进行指导建设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贵州省防洪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包村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严肃防汛纪律,汛期各乡镇一把手和县各部门负责人,无特殊情况不得外出。县防汛办对各乡镇、各单位汛期24小时防汛值班情况进行抽查,对擅离职守造成损失的,严格追究责任。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是现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教师水平的方式一般对外可以通过开出丰厚的条件吸引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老师进入本校;对内就需要通过培训本校老师,提升校内广播电视编导老师的教学水平。
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十分重视建设自己本校的强势专业,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的专业,而新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备,开设经验比较少,无法帮学校提升知名度,随意学校一般不是很重视。学校的不重视就导致学校的专业设备不足,所以实践课就很少能开展下来,学生的时间经验就更加不足。
日常生活本身往往并不具备特殊意义,民俗学只有揭示出一种生活文化实践背后的社会关联性(民俗关系)以及社会心理、价值观和精神信仰因素(民俗意义),才能将这些文化现象建构为“民俗”。[注]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
(二)利用“互联网+”对课程进行指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课程建设非常不成熟。所以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指导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教材缺乏的情况之下,尝试建立一些网课,比如可以利用慕课或者其他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自己的网课,通过网课平台开展专业课教学,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做一些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除了以上好处,学校还可以利用网课的作业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于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三)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大部分高校招收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都是艺术类学生,而且刚刚起步发展,所以招收的入学门槛比较低,生源非常充足,虽然学生多从一方面讲是件好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数量多,学校不方便管理,而且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多,就只能进行合堂大班教学,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马奴托海在今之何地?马大正和马汝珩在《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11年第105页)记述“地点大致在阿斯特拉罕以北的伏尔加格勒到里亚尔之间的伏尔加河右岸一带”。此说只是指了一个大体方向,只有面而无点!近年,阿拉腾奥其尔在其专著《清朝图理琛使团与<异域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从两个方面对此做了考证。
除了校外实践活动之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或者是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种形式避免学生偷懒不进行社会实践。另外学校还要积极建立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平台,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校内就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竞争,努力制作好自己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3]。
检查期间研究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者分别有27例、11例和2例,依从性为95.00%(38/40);常规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者分别有20例、12例和8例,依从性为80.00%(32/40)。两组依从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4,P=0.048)。
(四)建立实践考核机制
单纯地让学进行校内外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切实认真地进行实践活动,扩充了自己技能。所以要建立校内外实践考核机制,保证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实践作品成交出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由课堂内的小实践作业变为实践作品。另外,除了让学生提交自己满意的实践作品,学校还可以采用学分制,学生必须完成这些任务,比如学生要修够五学分的话,平时上课的可以占三学分,课程作业可以占三学分,修不够的话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去实践。
四、结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要求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不得不做出改变。因此,这种形式就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才能够让广播电视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才能让这门专业具有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单怡茗,宋璐伟.“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J].赤子,2019(3):277.
[2]许楚鑫.“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J].西部广播电视,2018(22):74-75.
[3]郑莹莹.“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J].才智,2018(28):222.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2-0099-02
作者简介: 汤万煊,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标签:“互联网+”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 建设论文;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