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

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

马彩华[1]2004年在《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缘、4°N-24°N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水域。因周边受印支、马来半岛、印尼和菲律宾群岛的包围,而成为地球上叁大半封闭海之一。南海总面积约350万Km~2。由于地处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故构造活动剧烈。在南海诞生与演化的4500万年的地史中,至少经过两次海底扩张事件、才形成今日-不但有广阔陆架、陆坡,纵横的海槽、海沟,还有深邃的海盆,及众多的海台、海山和星罗祺布的岛礁,这一南海特有的地理景观。 南海复杂的地理景观,在炎热气候的协同下孕育着高度丰富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本文整理了南海分布的鱼类计有2321种,占我国海洋鱼类总数的76.70%,它们分隶于26目236科822属,因这些鱼类皆为暖水、暖温鱼种,故区系特征应属印度-马来区系。但鉴于广袤海区中的生境多样性及其地理阻隔,久而久之产生了区系的分异,经笔者用相似性聚类,其结果更明晰看出在南海北部陆坡以北(含陆坡与东沙群岛)水域的鱼类区系与东海水域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西南沙群岛,包括巽他陆架区则与印-菲鱼类有更高相似性,应划分为二个区系亚单位,并似分属两种资源类型。前者多为较大宗底层经济鱼类,如(鱼旨)科、狗母鱼科、石首鱼科、羊鱼科、石鲈科、大眼鲷科等居多和鲐鲣、鲲、小沙丁等小、中型中上层鱼类为主的资源利用类型。后者则以隆头鱼科、鹦嘴鱼科、蝴蝶鱼科、雀鲷科和裸胸鳝类较多的岛礁鱼类为主,和鲣、狐鲣、金枪鱼等大中型中上层鱼类居多的资源类型,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南海渔业与渔业区划。 南海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渔业区划调查时,已编制过渔业区划。在当时条件下,该区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海域的渔业性质、类型和区划,但笔者在本论文撰写过程中,从海区地理、特别是构造地貌角度、配合鱼类区系特征,再次审视原渔业区划时,则感到该区划尚存在缺乏景观地理与动物区系依据不足之嫌,故经整理进一步提出了南海渔业区应划为:北部陆架渔业区、陆坡渔业区、巽他陆架和西南沙岛礁等四个次级渔业区及其叁级单位划分。 此外,论文尚就当前和潜在的南海安全,包括国防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诉表了笔者的隐忧、并对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黄良敏[2]2011年在《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现状与鱼类多样性》文中认为福建海域处于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交界处,渔业资源具有鲜明特色。对福建沿岸海域渔业资源的研究大部分为1980年代-1990年代的历史资料,有的甚至已超过40年,对该水域鱼类资源状况及群落结构变化缺乏系统认识,特别是对重点港湾鱼类资源的研究基本空白,难以准确地评估当前渔业资源状况,远不能满足国家“实施海洋开发”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需求,因此对福建沿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渔业资源动态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鱼类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对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和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22种主要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建议开捕规格和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并结合长江口、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情况,阐明了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河口鱼类分布的地理学特征。首先,对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调查共捕获鱼类222种,隶属于17目77科140属。其中软骨鱼纲17种,鲼形目的种类最多,有9种,占软骨鱼纲总数的52.9%;辐鳍鱼纲205种,鲈形目的种类最多,有109种,占总种数的49.1%,鲱形目为20种,占总种数的9.0%,鳗鲡目、鲉形目、鲽形目、鲻形目和鲀形目的种类也较多,在7-19种之间,其余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研究显示,该海域鱼类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分别占65.3%(145种)和34.7%(77种),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研究海域鱼类优势种更替和资源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Pinkas(1971)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划分标准,春季优势种6种,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 Tanaka、黄鲫Setipinna taty、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和凤鲚Coilia nasus,夏季优势种6种,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黄鲫、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龙头鱼和鹿斑鲾;秋季优势种4种,龙头鱼、赤鼻棱鳀、丁氏[鱼或]Wak tingi和六指马鲅;冬季优势种7种,龙头鱼、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a、凤鲚、叫姑鱼、孔鰕虎鱼Trypauchen vagina、赤鼻棱鳀和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其中只有龙头鱼在四个季节都是优势种。渔获鱼类季数量密度为43832 ind/km~2,季生物量密度为519.10kg/km~2,其中春季数量密度为34375ind/km~2,生物量密度327.57kg/km~2;夏季为28664ind/ km~2和467.18kg/ km~2;秋季数量密度为99401ind/km~2,生物量密度为932.48kg/ km~2;冬季为39280ind/km~2和519.10kg/km~2;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15.1g/ind、19.5g/ind、14.6g/ind、25.3g/ind,渔获个体小型化严重。Shannon- 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夏、冬季较低,春、秋季较高,特别是秋季有58.3%站位大于3。Primer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四个季节的群聚特点相似;并且以闽江口为界,鱼类聚群可分为两大类群:九龙江口聚群,鱼类以凤鲚、棘头梅童鱼、孔鰕虎鱼、龙头鱼、六指马鲅和中华海鲶等为优势种;闽江口聚群,以叫姑鱼、龙头鱼、黄鲫和六指马鲅为优势种。其次,应用扫海面积法以及Δ-分布模型法评估了闽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约3600km~2)的渔业资源现存量。结果表明,渔业资源密度秋季居首位,为2569.11kg/km~2,夏季次之,为1120.23kg/km~2 ,而冬、春季资源密度较低,分别为867.16kg/km~2和553.60.29kg/km~2。年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为4599t,渔业潜在资源量达32451t。应用扫海面积法对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约2713km~2)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四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981.97 kg/km~2,其中秋季居首位,为1261.39kg/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kg/km~2和936.93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为778.24kg/km~2。年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为2664.09t,远低于其渔业潜在可捕量16688t。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各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资源密度最低。本研究还对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2种主要鱼类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鱼类的生长幂指数b值都在2.5~3.5之间,大部分种类的开发率过高。研究的22种鱼类中开发率E大于0.5有20种,占90.1%,表明这些鱼类种群资源大部分已经过度开发,有9种鱼的开发率大于0.7,属于重度超额开发;有11种的开发率介于0.5-0.7之间,属于轻度超额开发;尚有开发潜力或已接近充分利用的仅2种,分别为尖头黄鳍牙[鱼或]和条纹斑竹鲨。本研究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体长以及实测最小性成熟体长确定了22种主要鱼类的建议开捕规格,其中斑鰶、赤鼻棱鳀调整后的开捕规格有所增大,黄鲫、黄吻棱鳀的开捕规格有所减小,带鱼、棘头梅童鱼、红狼牙鰕虎鱼的开捕规格基本不变。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养护,建议福建沿岸海域以这22种主要鱼类为指标种类,制定新的鱼类法定开捕体长。此外,本研究还根据中国东南沿海长江口、珠江口、闽江口、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文献及实际调查资料,系统整理了各河口水域的鱼类总名录,并应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了各个水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我国东南沿海长江口、珠江口、闽江口、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等4个研究水域总共发现有1398种鱼类,隶属42目186科593属,鱼类种类数从北到南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其中鲈形目增加尤为明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共有339种,隶属于31目101科231属;闽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共有535种,隶属33目133科323属;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共803种,隶属35目155科419属;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共1021种,隶属32目153科466属。四个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由北向南鱼类群落组成平均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基本呈逐渐减小趋势,但分类学等级多样性指数差异并不大,鱼类区系关系较密切,可视为同一动物地理区系(印度-马来区系)。闽江口海域与九龙江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相似度最高,其鱼类组成与处于南海和东海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相符,并受南下的闽浙沿岸流及北上的南海暖流影响明显,夏、秋季由于南海暖流势力强盛,顺着台湾海峡北上,造成闽江口及邻近海域部分站点的鱼类群落同九龙江口及邻近海域的部分站点相似;而在冬季,随着南海暖流的减弱以及闽浙沿岸流顺着台湾海峡的强势南下,九龙江口海域的鱼类群落则独立成群。

陆忠康[3]2000年在《我国渔业地理学(Fishery Geography)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文中认为地理学(Geography)在国外誉为科学之母。它研究地球上的山脉、海洋、河流、平原、气候、人口等课题。渔业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新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也相应地逐步发展起来。它的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到渔业学科的整个领域,其中包括渔业生物地理学、渔场环境地理学、渔具渔法地理学、水产养殖地理学等。本人着重概述渔业地理学的基本涵义、研究现状、分类及研究范围以及发展前景作扼要的概述,以飨同行专家。

李渊[4]2015年在《鲳属鱼类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鲳属(Pampus)鱼类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是一类重要的经济鱼类,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鲳亚目(Stromateoidei)、鲳科(Stromateidae),我国鲳科鱼类中仅见鲳属。迄今为止,己经报道的有效种有6种,分别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灰鲳(Pampus cinereus)、翎鲳(Pampus punctatissimus)、珍鲳(Pampus minor)和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由于鲳属鱼类在外部形态上的相似性,在种类鉴定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并且现如今的鲳属鱼类的形态特征描述方面存在不足和大量的错误,因此本研究以鲳属鱼类为研究对象,采集6种鲳属鱼类样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DNA条形码进行扩增,提出标准的DNA条形码,并对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纠正:同时还测定了鲳属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各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鲳属鱼类间的演化及系统发育关系;综合运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SSR),展开鲳属鱼类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鲳属鱼类形态特征描述和DNA条形码研究1.1通过对鲳属鱼类可数性状(背鲳鳍棘和鳍条、胸鳍鳍条、臀鳍鳍棘和鳍条、尾鳍鳍条、第一鳃弓鳃耙数、脊椎骨数等)和可量性状(体长、叉长、头长、眼后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尾柄高、体高等)的测量,对各种类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总结出新的鲳属鱼类检索表。其中,在鲳属鱼类的耳石的比较中,发现各种耳石间存在显着的差异,通过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能准确的将其分开。1.2本研究对6种鲳属鱼类的DNA条形码进行扩增,确定其物种有效性,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纠正数据库中的错误物种条形码序列,最终提出物种对应的标准DNA条形码,结果也强烈支持DNA条形码技术在鉴别鲳属鱼类方面的有效性。2、鲳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系统发育研究2.1本研究采用步移法扩增了6种鲳属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银鲳(KJ569773)、镰鲳(KF373560)、灰鲳、翎鲳(KF534725)、珍鲳和中国鲳(KJ569772)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6544 bp、17694 bp、16540 bp、 16551 bp、16698 bp和16534 bp。各种类均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镰鲳包含有23个tRNA基因)和2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和OL区)。基因在H链(重链)、L链(轻链)上非均匀分布,除ND6和8个tRNA基因(Gin、Ala、Asn、 Cys、 Tyr、Ser-UCN、 Glu和Pro)由L链编码外,其余28个基因均由H链编码,仅在镰鲳中发现基因重排现象。在碱基组成上,表明鲳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中G和C的含量在两条链间均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即重链呈现对碱基C的偏倚,而轻链更偏向碱基G。在不同片段中,这种偏向性的程度不同,均以重链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第叁位点最为显着。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共78个起始密码子,对应片段的起始密码子相同,终止密码子有完全和不完全终止密码子两种。在控制区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CSB-F、CSB-E和CSB-D)和保守序列区(CSB-1、CSB-2和CSB-3)。2.2联合线粒体基因组中各进化速率不同的片段重建鲳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可以看出鲳属鱼类属于单系发生类群,珍鲳和镰鲳属于较为原始的种类,银鲳和灰鲳处于系统进化树的顶端,代表着最新演化的种类,这一结果与形态进化结果略有不同,可能与各种类间生活习性趋同进化的结果有关。综合Cyt b和COl基因推算鲳属鱼类分化时间的结果显示,鲳属鱼类在中新世就己经进化分类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从而朝着不同的进化方向发展,随着变异的不断积累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3、鲳属鱼类群体遗传学研究3.1银鲳群体遗传学研究(1)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对采集于中国、科威特和巴基斯坦的6个银鲳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群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与较广阔的生境范围、较大有效种群和所处的分布区位置有关。在银鲳的地理分布范围内检测到2个显着的谱系分支,存在两个分化的类群,但是这两个分化的类群在空间上的分布频率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即不存在地理结构。推测银鲳群体可能在历史上发生过异域分化,随后分化的类群间再次混合发生二次连接。此外,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银鲳群体显着偏离中性,暗示其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2)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银鲳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群体在7个微卫星位点上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6个群体间未检测到显着的遗传分化,各群体在自由交配群体的分配中差别不大,这可能与银鲳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特征(鱼卵和仔鱼的扩散能力)有关,同时沿岸流和海流在促进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2镰鲳群体遗传学研究(1)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对采集于中国沿海的7个镰鲳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镰鲳群体间呈现出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在研究海域内镰鲳群体间未检测到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化,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同质性,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末次冰期后镰鲳群体发生大范围栖息地扩张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镰鲳本身的生活史特征造成的,在洋流的作用下镰鲳群体间应存在较高频率的基因交流。此外,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镰鲳群体显着偏离中性,暗示其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2)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镰鲳群体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镰鲳在微卫星DNA上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一方面由微卫星DNA较高的遗传突变速率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与镰鲳较大的有效种群数量和其广泛的分布区及多样的栖息生境有关;此外与镰鲳群体未经历瓶颈效应事件有关。同时在镰鲳的群体间分化很微弱,并未形成显着的地理格局,表明黄、渤海和东海的镰鲳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这一结果可能是由其生活史特征和中国海域内海流共同塑造形成的。3.3中国鲳群体遗传学研究(1)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4个中国鲳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鲳的遗传多样性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主要与栖息环境的异质性有关。中国鲳群体内检测到两大单倍型类群,主要为中国群体类群和巴基斯坦群体类群,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边缘海间被隔离而形成分化的。并且中、巴群体间检测到显着的遗传分化,提示中国鲳的中国群体和巴基斯坦群体间基因交流十分有限,造成这一结果的一种原因可能与地理隔离有关,另一种可能是有效补充到新群体中的机会几乎不存在或者很微弱。中国和巴基斯坦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和中性检验的结果都显示各自经历群体扩张事件。(2)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中国鲳群体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鲳在微卫星DNA上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一方面由微卫星DNA较高的遗传突变速率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与中国鲳广泛的分布区及多样的栖息生境有关;此外与中国鲳群体未经历瓶颈效应事件有关。中、巴群体间检测到显着的遗传分化,造成这一结果的一种原因可能与地理隔离有关,另一种可能是中国鲳的生活史特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其生活史特征的研究背景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3.4珍鲳群体遗传学研究(1)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对采集于中国沿海的2个珍鲳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珍鲳群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珍鲳群体间具有显着的遗传分化,但未检测到与地理相对应的谱系结构。推测琼州海峡的存在是导致珍鲳群体产生分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可能与其自身的生活史特征有关(幼体扩散能力、定栖性、迁移率等)。由于关于珍鲳生活史特征等相关研究的缺少,导致我们的推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和中性检验的结果都表明珍鲳群体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2)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珍鲳群体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珍鲳在微卫星DNA上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一方面由微卫星DNA较高的遗传突变速率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与珍鲳较大的有效种群数量和其广泛的分布区及多样的栖息生境有关;此外与珍鲳群体未经历瓶颈效应事件有关。2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琼州海峡内的水体运输方向主要受广东省粤西沿岸四季的西向流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珍鲳的向东交流。因此,我们推测琼州海峡的存在是导致珍鲳群体产生分化的主要原因。

陈永俊[5]2014年在《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区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海峡位于中国福建和台湾岛之间,其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得其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并独具特色。为了研究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生态类型和区系特征,本文依据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的相关历史调查资料和文献,综述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历程和成果,分析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类型和区系特征,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⑴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早期研究时期、研究起步时期、系统调查时期和综合研究时期4个阶段,从最初以新种描述为主的零星报道,到大规模系统性的综合调查和研究;⑵台湾海峡局部海区四个季节的有翼单囊底拖网定点调查结果显示,鱼类共计有246种,分别隶属于20目84科163属,以鲈形目种类数最多,达116种;各季节鱼类种类以秋季种类数最多,达147种,其次为冬季,为140种,再次为夏季,为124种,春季居末,为92种;鱼类优势种有日本带鱼、日本竹荚鱼等13种(将IRI大于100作为优势种的划分依据);平均资源密度指数的分布呈现闽中渔场>闽南渔场>闽东渔场的特征。⑶整理历史资料表明,台湾海峡共有鱼类1697种,分隶于40目206科740属,目级水平以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共978种;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最多,共1560种,占总鱼种数的91.9%,暖温性种类128种,占总鱼种数的7.5%,冷温性种类9种,仅占总鱼种数的0.6%,无冷水性种类;栖息地生态类型以大陆架砂泥质底层鱼类和岩礁性鱼类最多,共1192种,占总鱼种数的70.2%,大陆架中底层鱼类249种,占14.7%,大陆架中上层鱼类158种,占9.3%,大洋性鱼类最少,仅98种,占5.8%;具有明显的洄游性鱼类共有181种;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鱼类共735种;台湾海峡与南海共有种数最多,共1560种,占总鱼种数的91.9%,其次为东海,共有种1176种,占总鱼种数的69.3%,与黄海共有种329种,占19.4%,有288种广泛分布于上述叁海区;此外,分布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种类有1093种,占总鱼种数的64.4%,仅在太平洋分布的种类有455种,占总鱼种数的26.8%,广分布种有133种,占总鱼种数的7.8%;⑷台湾海峡冬季海表面温度等温线沿着西南—东北走向,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温度较高,20℃和21℃等温线沿着台湾浅滩,穿过澎湖列岛海区,延伸至台湾海峡北部;台湾浅滩东部外缘、经澎湖列岛北部并沿澎湖水道止于台湾岛西部24°N的台湾岛西南部海区划分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印度—马来亚区,除该海区的台湾海峡其余海区划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日亚区,两亚区间的过渡区域即在台湾浅滩东部外缘至澎湖列岛北部海域,台湾海峡兼有热带与亚热带海区的特点。

张焕[6]2013年在《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居环境聚落在大规模的建设中遭到了不可挽救地破坏,尤其是植根于海洋地区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海岛传统聚落与住居,正逐渐被舟山新区大规模的建设模式所取代,舟山群岛海岛地区传统营建体系的演进与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地区营建体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与整理这些包含生态价值与智慧的地区营建经验,结合当前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与方法,使地区传统建筑持续发展获得重生。在这一目标下,将常年有人居住,并且形成人居聚落的海岛还原成一个人居单元。同时,单元将山地、滨海、平原等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纳入到一个整体,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地形学上的限制,有可能以一种整体的观念来把握人居环境的内在规律。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舟山群岛人居环境研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导出多维视野下群岛人居单元的创新概念。然后对群岛人居单元的概念从理论支撑、影响因素、运转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在解析的基础上,从群岛整体尺度和建设尺度两个层面上构筑营建体系。并在随后的章节中归纳出体系建构和营建策略,以及实际案例的验证。最后加以总结和展望。论文目前的研究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寄希望通过对家乡舟山的解读,归纳些岛屿的人居环境承前启后的营建理念,即旨在于以人居单元的概念与视角,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与规律,以期对研究具有时效性、开拓性与原创性。

肖佳媚[7]2007年在《基于PSR模型的南麂岛生态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岛是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国防价值,在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护国家权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海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扰动。伴随着海岛开发活动的加剧,海岛地区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因此加强海岛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岛的科学保护与管理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进行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是开展海岛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和依据。目前国外对于海岛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不成熟,尚未形成完整的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以浙江南麂岛为例,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本框架,尝试构建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海岛的生态系统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提出管理对策。本论文包括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两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评价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概述了海岛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海岛生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的内涵,认为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是以整个海岛的生态系统为评价对象,以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运用生态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行的综合评价。在对PSR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从海岛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特点出发,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了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单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以及各指标的综合分析。(2)案例研究首先介绍了南麂列岛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况,分析了南麂列岛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特征。南麂列岛的代表性特征是贝藻类资源丰富,体现了很好的生物多样性,许多海洋物种的分布具有特殊性和补缺性,由此确定了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特征也与此代表性特征息息相关。其次选取南麂列岛的主岛南麂岛进行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结合90年代初全国海岛调查和近几年各单位的有关调查数据,从南麂岛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响应力叁方面选取科学性与实用性强的因子构建南麂岛生态系统评价叁级指标体系。(3)应用理论部分的研究方法,进行南麂岛各指标体系的定性定量分析评价。通过分析,南麂岛生态系统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气候因素、海流状况、赤潮及风暴潮、旅游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采捕、网箱养殖等资源利用方式。经过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麂岛生态系统状态指数为0.86,生态系统状态为“优”。评价结果还表明,南麂岛生态系统状态离最理想目标还有“0.14”的努力空间,生态系统状态的正向发展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发现,若满足于生态系统的现状,放松警惕和保护力度,生态系统状态也有可能下降“0.06”而滑落到“良”的状态。生态系统响应力主要从污染控制、生态环境管理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仍然存在沙滩及海域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以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今后南麂岛生态系统的发展将仍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标,以旅游功能开发为主,发展“人与生物圈”示范工程;并进一步对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今后的管理和保护策略提出建议。(4)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识别了生态评价、生态系统评价以及环境评价概念之间的差别,并提出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的内涵;根据南麂岛的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指标,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过程中各指标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得出了南麂岛生态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此外,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颜家安[8]2006年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叁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叁,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刘桓[9]2009年在《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总体框架思路,结合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经验和理论综合加工提炼,以海岛县(包括陆域区划和海域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研究重点,细化到乡镇的开发和产业的布局,提出一套针对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法,并进行了划分实践。浙江省洞头县作为一个海岛县,兼备陆域和海域的特点,其广阔的海域是非海岛县所不具有的,因此,海岛县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必然要有别于陆域县的主体功能区划。本论文在贯彻主体功能区理论的同时,陆域要素与海域要素并行考虑,在已有的主体功能区理论、海洋功能区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把地理空间思想融入分析框架中,以计量地理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为工具,走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符合海岛实际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道路,为海岛县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提供借鉴。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为主体功能区理论的综述。对主体功能区理论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开展背景、内涵与类型、理论基础、划分原则、与其他区划规划的关系及国内外研究重点等,以达到提取对洞头县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的目的。第叁部分分析洞头县概况及空间开发现状。主要包括全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并着重分析了叁次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空间布局,及“半岛工程”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洞头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分为陆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和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陆域主体功能区划分首先构建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1个指标)、支持层(3个指标)、因素层(10个指标)、因子层(21个指标)4个层次,其中前叁个层次的指标选取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因子层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洞头县自身特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分别以因素层和支持层为目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得出综合得分,再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主体功能区分区初步结果,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落实到空间上。对4种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划分方案,并结合禁止开发区的方案(参考已有的生态功能分区),得出洞头县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陆域)。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首先进行洞头县海域概述和海洋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然后以洞头县海洋功能区划为蓝本,遵循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对洞头县进行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最后得出洞头县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最后得出洞头县主体功能区陆域海域综合划分方案。第五部分对洞头县主体功能区划进行总结。

林金兰[10]2013年在《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鉴于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和资金,合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确定成为目前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尚少,特别是缺乏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的方法研究。本文针对受人类活动干扰较严重的近岸海域,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选划的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在对我国近岸海域空间范围界定和分区的基础上,依据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从保护物种分布、物种多样性及重要生态系统分布叁个方面,筛选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选划的指标,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先区选划方法,并结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人类活动压力,确定海洋优先区的保护次序。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生物地理学的方法,选取海底地貌类型、海岸线变化程度、沿岸水系流域分布和海洋县市的行政界线作为近岸海域单元区划的指标,并建立了基于Arcgis软件的图层绘制和空间分析功能的分区方法。(2)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从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叁个方面,选取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类数和受胁程度,浮游生物、游泳动物、浅海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上升流、重要滨海湿地、重点鸟类分布区的生境类型和面积等为优先区选划的评估指标。(3)采用相对评价法,从保护物种分布、物种多样性以及重要生态系统分布叁个方面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在筛选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基础上,对优先区进行压力分析,通过隶属度法计算综合压力指数CSI,依据受到压力影响越大的区域最优先保护的标准,确定优先保护次序。(4)选择福建近岸海域作为实例进行方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近岸海域可分成15个单元;根据保护物种分布、物种多样性以及重要生态系统分布的评估结果,筛选出宁德近海、闽江口、兴化湾、泉州湾、厦门近岸海域、东山及漳浦沿海、漳州近海7个单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对7个保护优先区进行压力分析,计算综合压力指数CSI,通过对比各优先区的压力状况,确定优先保护次序为:漳州近海<宁德近海<兴化湾<东山及漳浦沿海<闽江口<泉州湾<厦门近岸海域。

参考文献:

[1]. 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D]. 马彩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2]. 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现状与鱼类多样性[D]. 黄良敏.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 我国渔业地理学(Fishery Geography)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 陆忠康. 现代渔业信息. 2000

[4]. 鲳属鱼类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 李渊.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5].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区系的研究[D]. 陈永俊. 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 2014

[6]. 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焕. 浙江大学. 2013

[7]. 基于PSR模型的南麂岛生态系统评价研究[D]. 肖佳媚. 厦门大学. 2007

[8]. 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9]. 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D]. 刘桓.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10]. 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技术方法研究[D]. 林金兰. 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 2013

标签:;  ;  ;  ;  ;  ;  ;  ;  ;  ;  ;  ;  

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