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学校教育公平的治理策略
沈胜林
摘要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教育公平与否是衡量整个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前,学校教育公平问题与教育治理密切相关,治理视角下学校教育公平出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新时代推进学校教育公平问题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坚持和加强党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重视教育差异,促进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依法治校,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优化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
关键词 :新时代;学校;教育公平;治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最能体现教育价值、反映教育公平的学段,也是民生焦点、社会热点。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教育领域仍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近些年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随着信息化进程加速、互联网迅速普及以及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化概念逐步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经济领域起重要作用,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也在逐步受到其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公平的治理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5)依据矿区外围斯弄多矿区激电测井资料显示,矿区铅锌矿(化)体的视极化率主要集中在2%~5%,其中在2.5%附近最为集中,以稠密浸染状和网脉状矿石为代表;黄铁矿化体及纯大脉状铅锌矿石主要集中在3.5%~6%,在4%附近最为集中;而对以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伴生黄铁矿组成的块状硫化物矿石视极化率约为7%,较高的视极化率段(大于10%)全由黄铁矿引起,多表现为纯块状黄铁矿或块状黄铁矿加稀疏侵染状铅锌矿[7]。从本区电性参数测定结果分析,此规律依然存在,表明本区的铅锌矿化视极化率要稍低于黄铁矿(化)体,在寻找铅锌矿(化)体应以中高视极化率为主。
一、学校教育公平问题与教育治理的相关性
第一,学校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强烈的呼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要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在提升人民基本素质上的巨大作用,因而在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二,学校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系统提出了学校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持续改进,学校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书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奉其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第三,学校教育公平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需要。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最能体现教育价值、反映教育公平的学段。 当前,学校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民生的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只有保障学校教育公平,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基础教育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需要。
一是如何有效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学校存在多元治理主体,如何有效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中如何解决共识和目标的统一性所带来的挑战。 学校治理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因为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可能会影响到治理行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为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效果,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围绕学校治理这一问题凝聚共识,统一目标及治理行动,以促进治理效果。
二、治理视角下学校教育公平的新问题与挑战
当前我国有不少学校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成绩状况,关系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关系到升学。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抱有很高的期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短时期内还无法摆脱应试教育下的分数效应。 在社会和家长的要求和期待之下,有的教育管理者和学校方面片面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导致成绩和分数成为学校教育质量差异的标签。由于对教育的片面理解,部分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存在错误的判断倾向,导致择校成为当下的热潮。 个别家长通过各种“高压”手段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促进其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积极铺垫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学生择校进入重点学校。 在这样的片面的应试教育观之下,政府所提倡的“就近入学”的实施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择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用户间的相似度可以获取目标用户的最近邻居集合,并将其相似性作为权重预测目标用户对未评分项目的评分,故目标用户Ui 对项目i 的评分Put,i 预测如式(3)所示:
新时代学校教育公平问题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需要从多因素、多主体、多途径方面加强协同治理,重点是必须要坚持以下五个重要策略。
(一)教育的新目标与新任务
国家对教育事业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从满足全民教育需求上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具体表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程度逐渐减弱;城市与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别;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部分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地区、重点学校开放,使得教育资源区域差异化现象更加突出。
大连港、天津港:目前美国航线规模较小,初步测算,吞吐量直接受冲击的程度低于其他干线港。但由于近年来两港美线发展缓慢的原因,除腹地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影响外,更是受到釜山港美国航线的强力压制。随着美国航线运量受冲击,釜山港对环渤海等港口的竞争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二)多元主体参与并凝聚共识
第四,学校教育公平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国家提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落实到相应的教育改革中去,而教育治理目标的实现与我国基础教育治理的状况密切相关。 只有保证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基础教育领域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多元主体治理能力提升
如何有效提升学校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及行业等治理主体能力,是一个重要挑战。当前,部分学校领导者的治理能力不高,科学决策能力不太强,为保证学校治理决策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治理能力。管理者的治理能力也有待提升,比如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校长需要提升在学校治理各个层次上的能力,以促进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其他管理者也需要提升治理能力,以统一治理行动,提升治理效率。教师在教育教学、治学以及参与治校方面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学生及家长参与治理的能力目前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亟须激励其参与的积极性并提升治理能力。 此外,还有企业及行业参与治理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进一步有效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学校科学合理地发展。
(四)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治理方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新的信息与思维方式不断补充进来,数据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学校基于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准,在办学体制、教学模式、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与治理方式相适应的改革。 在此背景下,学校要注重多样化治理方式,注重优化结构和动态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基础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三、影响学校教育公平的典型因素分析
(一)对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择校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向应用技术型发展目标靠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学校治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学校内部诸多环节的调整与更新,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就近入学”和“重点择校”的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和人才进一步重视起来,这进步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且表现在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也更加重视。 很多家长渴望学生择校进入重点学校,而这种期望又与当下政府所提倡的就近入学原则产生冲突。 因此,“择校风”越来越重,并带动了部分地方和学校出现”以人择校”“以钱择校”等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化影响教育公平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新目标及任务,给基础教育学校治理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学校要牢固确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学校还要加强合理定位、注重创新,以治理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并加强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此外学校在加强教育质量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区性社会和经济需要,紧密结合与服务当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来提升教育质量。
四、新时代学校教育公平问题的治理策略
维护检修费=固定资产价值×年修理费率。年修理费率取0.5%,则每年减少维护检修费64.42万元(12 883.43万元×0.5%)。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要坚持加强党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密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入落实和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使教育领域和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和学校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根本性保障,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大局。因此,要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的指导地位,把党的领导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把教育改革与学校的各项发展纳入议事日程,进一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培养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还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促进学校加强立德树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保证学校教育公平公正氛围的形成。
(二)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推进学校教育公平,必须促进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当前有的学校教育工作受到了各项评比、检查等方面的影响,育人工作的重心有所不稳。 要保证学校教育的公平公正,必须要切实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政府要加强统筹治理,注重合理放权,增强管理实效。学校要加强治理建设,找准学校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效率等各个方面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的治理意识,进而有效推进学校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也要积极参与学校治理活动,为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科学规范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思路与建议。家长也要更多地参与到家校共同治理中来,增进对学校育人活动的了解,共同提升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水平。 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最终形成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等多主体育人的有效机制。
(三)重视教育差异,促进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校际发展有差异,这些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改革期间可能仍然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要重视教育的差异性,紧紧围绕教育的质量、公平中心议题,坚持方向引领,加强制度建议,尽力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要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特色化,强调内涵优势,力补教育短板,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加强薄弱校改进,在教育差异性条件下,以政策为导向,以发展为根基,多方面推动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规格标准和内涵特色的有机结合,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特点扩大优质和多样化的教育供给; 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家长作好心理预期,有效地宣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科学教育观念,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合适的教育才是最美好的教育。
(四)依法治校,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
推进学校教育公平,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学校管理,促进依法治校。 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要把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积极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监督管理过程,进一步依法健全学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 同时,学校教育管理还要注重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以便有效制订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另外,还要优化学校校内机构与工作岗位职责,全方位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格局,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教育公平法制意识下,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和科学发展。 当然,学校也要切实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积极配合和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与督促,并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五)优化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
新时代推进学校教育公平,必须优化治理方式,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具体来看,要切实加强科学的决策机制,形成科学民主的管理过程,推进学校治理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治校法治化。 此外,还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和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要想办法切实扩大和畅通社会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渠道与方式。 最后,学校还要突出办学和教育以育人为本,依法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者、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以及家长、社会机构参与治校的基本能力,通过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主教学和研究、学校科学合理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10-0032-04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