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练习促进心理积极改变的实证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书法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书法是中华民族积累了上千年的艺术财富。许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认为书法练习具有怡情、养性、健心之功效。香港学者高尚仁教授[1]在总结了近三十年的书法心理学探索后指出,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心理治疗手段。
本文将通过综述一系列实证研究,展示出书法练习促进心理积极改变的有力证据,并进一步提示书法塑造心理功能的作用方式和特点。此外,本文还将反思已有研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实证研究述评
下文主要综述书法练习前后,个体脑神经活动、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书法训练对精神疾病的矫正作用。
2.1 脑神经活动
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书法练习过程中的脑神经活动特点[2],但考察书法练习对脑神经系统塑造的研究却不多。陈足怀等[3]曾采用视觉诱发电位实验法,考察了书法练习前后(练习时间持续30分钟),老年人的脑活动状况。结果发现,实验组Fz、Cz及Pz的N2及P3波在练习后出现正向漂移,且潜伏期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根据已有电生理学结论,作者认为这种脑电变化反映了心理负荷减轻以及大脑皮层激活与觉醒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推断书法练习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加工能力。
2.2 认知能力
高尚仁、张巧仪和高定国[4]考察了书法练习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所有被试均在实验前、后完成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而实验组(老年痴呆被试)的任务是参与时长25分钟的书法训练。结果发现,在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实验组的短时记忆、言语能力、绘画能力和时空定位能力有明显提高,但该研究未发现书法练习对计算、问题理解及阅读与写作等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袁世宏等[5]曾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考察了书法训练对老年痴呆病人的认知能力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为期1个月、每天上下午各45分钟的书法训练,老年痴呆病人的时空定位、计算、操作行为能力、记忆力等均有显著提高,但该研究缺乏对照组,因而所得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高尚仁和赵善伦[6]发现,经过40分钟的书法训练,实验组弱智儿童的汉字认知能力(以识别和辨别时间为指标)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则未有进步。高尚仁、胡斌和张伯源[7]对智障儿童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书法训练(每周5天、每天1小时),并在实验进行前、后分别进行瑞文推理测验(测量图形推理能力)、图形划消测验、数字划消测验及踪迹描绘测验(后三项测量注意力),研究发现:书法练习对实验组被试的成绩提高起到了明显地促进作用,而对照组成绩则没有同等程度的提高。研究者还依据两组被试的瑞文推理测验与图形划消测验成绩具有相同变化趋势,推测出书法练习能够通过改善注意力而最终提高图形推理能力。此外,刘勇[8]、胡斌[9]的类似研究也表明,经过2个月或3个月的书法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能够得到提高。
高尚仁和陈政见[10]、陈政见和高尚仁[11]、蔡明富[12]考察了书法练习对多动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活动量影响,结果表明书法练习对两组被试群体的活动量减少均有促进作用。鉴于活动量过多正是注意力缺陷的另一侧面,这些研究再次佐证了书法练习在改善注意力方面的价值。
综上可知,当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书法练习能够改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老年痴呆症、弱智儿童、多动儿童等本身注意力就不足的患者,而且书法训练对其他认知能力也有潜在的提升作用。有两方面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扩大样本代表性(如选用大学生、成年人被试),系统探讨书法练习对注意系统的影响;采取更加精确、全面的认知能力测验,考察书法练习对认知能力不同侧面的影响,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而这里还涉及一个潜在问题——注意力是否就是书法练习对一般认知能力起改善作用的中介变量。
2.3 人格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13]探讨了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被试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实验班参加为期2年、每周2节课的书法艺术课程,对照班则不开展书法课程。采用儿童十四种人格问卷(CPQ)对儿童个性在实验前、后各进行一次测量。结果表明,书法训练对儿童聪慧性、兴奋性、恃强性、轻松性、敢为性、自律性等个性维度产生显著影响。他们认为,书法训练使得儿童更加聪慧、安定、冷静,性情相对温和、顺从、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周斌、刘俊升和桑标[14]还考察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他们对小学生四年级学生进行了2年的追踪研究后发现,书法练习对管理情绪、了解自身情绪以及识别他人情绪三个维度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经营人际关系和自我激励两个维度未见有明显影响。他们推断,书法练习者在练习活动中对自身情绪的元认知促进了情绪智力的发展。
可见,修习书法能够有效地塑造儿童人格。相比儿童,青年、成年人的人格同样具有塑造的可能,通过修习书法来健全他们的人格是否可行呢?这是未来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讲究“修身养性”、“凝神聚气”中国书法似乎对气质这一心理构造有独特的塑造作用,但目前尚未见有研究者专门考察此问题,这也是未来值得探讨的问题。
2.4 心理健康
黄希庭、王振勇[15]曾采用SCL-90问卷考察了书法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发现有书法经验者比无书法经验者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辛晶[16]也曾考察书法经验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爱好书法者(有较多书法经验)比对照组(无书法经验)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精神质维度较低、有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生存质量水平也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研究仍需厘清一个根本问题——书法练习导致了更高心理健康水平,还是高心理健康水平者更倾向于去选择练习书法。下文介绍的研究就采取了纵向研究设计,证明了书法练习本身在健心方面确实有功效。罗正学等人[17][18]采用SCL-90问卷,考察了书法练习对正在从事野外军事演练的军校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被试分为三组:毛笔练习组、钢笔练习组、无练习组,分别在一个月的前、中、后进行三次SCL-90测验,书法练习每日持续30分钟。结果发现,随着书法练习的进行,毛笔练习组的SCL-90总分与阳性症状总分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钢笔练习组与无练习组没有显著变化。除了佐证书法练习具有健心作用之外,该研究还有一重要启示:中国传统书法所强调的毛笔运作在健心方面具有独特性。此外,他们[18]还采取了专家评定法,获得了被试书写认真程度的指标,并发现书写认真的被试相比不认真的被试,其情绪改善效果更加明显,这一结论可以启示未来研究者:书法练习者对书法活动的潜在兴趣与态度,可能也是书法练习产生心理积极改变的调节因素。周斌、刘俊升和周颖[19]则以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书法练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经过2年的纵向研究,他们发现实验组(练习书法)和对照组(未练习书法)的焦虑、神经过敏性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实验组的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管庆慧[20]的研究发现,短时间的书法练习(60或90分钟)也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有缓解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书法练习对不同被试群体(小学生、军校大学生、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均有促进作用。
2.5 精神疾病
姚付新等人[21]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施以为期3个月的书法心理治疗后发现,相比对照组,书法治疗组患者的阴性症状有缓解趋势。汪永君、王奥岩和邹红[22]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同样支持书法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疗效。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研究均未发现书法训练有助于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
曾昭祥[23]探讨了书法训练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治疗的辅助作用。在8周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药物治疗,并对实验组辅以每周5次、每次90-120分钟的书法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amilton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而在实验后,实验组的HAMA与SA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85.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58.8%)。可见,书法训练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董邢萍等人[24]也采取了类似的研究设计,考察了书法训练在药物治疗焦虑症时的辅助作用,并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书法训练配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且可明显缩短疗程。高尚仁和唐敏仪[25]还发现,即使只有20分钟的书法练习,书法练习也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相对未经书法练习的对照组)的抑郁症状。他们还发现,书法练习对老年组的治疗效果最好,中年组次之,而青年组相对较差。
高尚仁等[26]考察了书法练习对自闭症儿童的矫正效果。经过为期8周、每周5天、每天40分钟的书法训练,8名自闭症儿童的负性行为显著减少,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但该研究由于样本较少,未设定对照组,因而该研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以上研究表明,修习书法是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与焦虑症等)、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的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手段。
3 反思与展望
3.1 可能的因果机制
上文综述的研究表明,书法练习确实可以导致心理功能的积极改变。那么,这些变化背后的因果机制是什么呢?高尚仁[2][27]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假说。第一,通过考察汉字书写的心理本质,提出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理论(psychogeometric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writing)。该理论认为:与其他文字系统不同,现代汉字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封闭性、对称性、平行性、连通性和方向性等视觉空间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人类视觉特征相互呼应,因而书写汉字对人的视觉空间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汉字视觉空间特征的多层次关系使汉字书写过程千变万化,对书写者的知觉-认知-动作系统产生了更多元的影响和促进;汉字书写过程的丰富变化为书写者创造了丰富的知觉认知体验,以及创意的乐趣和思考。第二,通过考察书写过程中,书写活动对书写者的影响,发现书法运作时的诸多生理反应,即所谓身体松弛(心律变慢、呼吸变慢、血压降低)、精神紧张(脑神经活动加强)的现象。通过考察书法运作对汉字命名作业、字形相似性判断、图形再认等任务的影响,高尚仁还提出“书法优化激活效应理论”,即书法运作过程,有激活大脑的作用,且主要表现在右半球功能的激活上。
高尚仁的研究从汉字视觉特征、书法运作的脑激活两个方面为书法练习的潜在心理功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进一步的理论建构,未来研究可以着重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探讨书法与大脑可塑性的关系。大脑可塑性是一切心理改变的物质基础,因而可以预期的是,本文论述的许多基于书法练习的积极心理改变都有相应的神经基础。曾有研究[2][3]采用自发或诱发脑电方法考察了书法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前后的脑电变化,但脑电方法的缺陷是空间分辨率较低,研究者很难对皮层活动变化进行空间定位。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已涌现出一些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等),研究者如能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书法心理学中,必将会有新的发现。具体而言,书法运作涉及空间视觉注意、手-眼协调、视知觉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书写时必将引起大脑运动皮层、视觉皮层、空间注意网络等脑区的反复激活,长此反复,很有可能会引发相应脑区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第二,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鉴于书法训练以及心理结构本身的复杂性,似乎应该摒弃那种单一因果解释论。换句话,应重点探讨书法练习的哪个方面影响到了哪一种心理过程或结构,而不是单一地考察书法运作为什么就会对心理有益。例如,书法练习中对视觉空间记忆的反复运用可能是书写者视觉空间记忆提高的基础,书法运作产生的“身体松弛”效应可能是书法调节情绪的基础,这些具体假设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3.2 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在探讨书法练习促进心理积极改变的过程中,存在若干方法学问题。
第一,有研究因为被试数量有限,仅仅采用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无对照组),从内部效度角度考虑,这一设计类型应尽量避免。
第二,有研究选取小学平行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从而使得班级间其他差异有成为额外变量的可能。从内部效度考虑,研究者应对这类准实验设计的结论持谨慎态度。但是,从实际角度考虑,这类实验本身就有教育意义,可以为书法推广起促进作用,能得出有价值的发现,因此值得提倡。
第三,当前研究较多采用了定量方法,而相对缺乏定性方法。书写者的自我报告,辅导者对书写者行为的评估,实验者对书法练习过程的独立观察都可以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定性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关注点。胡斌[28]的研究即是定性与定量资料较好结合的一个例子。
第四,一种观点还认为,考察书法练习的健心功用,关键在于书法运作本身的作用,而不是书写者与辅导者(或实验者)之间的人际互动过程,后者甚至应该作为额外变量被排除。笔者在之前研究时也确实发现,一些小学生坚持和喜爱练习书法的主要动机就来自于辅导老师的鼓励。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此问题。首先,中国书法不单是认知操作与动作训练,而是一种蕴含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复杂互动过程。将练习者与辅导者之间的互动剥离,将练习者和辅导者的动机成分剔除,似乎无法体现出书法艺术魅力的全貌。其次,研究者也完全可以采取实证方法探讨,书法运作本身、人际互动等因素在健心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大小。
3.3 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
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心理积极改变,那么书法欣赏、书法创作等心理过程是否也有此种积极效用呢?当前尚未有研究探讨此问题。研究者往往以儿童与病人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书法练习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以及对病人的治疗效果。那么,对于正常青少年、成年人,书法练习是否具有提升其正常心理功能的效用呢?当前有研究对此给予了部分肯定的回答[13,14],但该问题还有待深入全面的探讨。笔者认为,未来可以设计更丰富的书法训练活动(练习、鉴赏、创作等等),可以选取更加多样的被试群体(不仅仅有病患者,还应包括正常人),从而全面研究书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相比“书法心理治疗”框架,基于以上思路的训练方法则含义更广泛,可称之为“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不少成年人本身对于书法就具有浓厚的审美需求,不少中、小学校也将书法作为选修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将“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