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体会论文_陈利

陈利

(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时间区间在2018.1.1日~~2019.1.1日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采取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血管内介入治疗)10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100例。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血管收缩期、血管舒张期流速),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血管收缩期流速、血管舒张期流速均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比常规药物治疗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simple dru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8.1.1 to 2019.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tervascular intervention). 100 cases, 10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medication). The changes of blood flow velocity (vasoconstriction, vasodilation flow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vasoconstriction velocity and vasodilation flow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also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value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simple drug therapy;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前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的老年血管病[1],在近年的学者统计中,其发病率每年都在上升,该病症还具有高致死率、低痊愈性与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率[2],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损伤大且术后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而药物治疗又有局限性,因此我院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上的作用与效果。得出如下报告。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所选时间区间是2018.1.1日~~2019.1.1日。

采取简单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血管内介入治疗)10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100例。

实验组--经统计:性别比例,男性:女性=62:38例;年龄范围,上限81岁,下限54岁,经计算后年龄平均值(67.28±10.4)岁。

对照组--经统计:性别比例,男性:女性=61:39例;年龄范围,上限80岁,下限53岁,经计算后年龄平均值(68.46±10.3)岁。

把以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对比,得出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用药包括用药剂量与用药周期的说明[3]。

实验组-血管内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基本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血检、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能力等。然后基于药物治疗,患者在术前需服用相应药物防止血栓的形成,并对动脉的狭窄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再使用CAS(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把支架放在动脉的狭窄位置;手术结束后仍需继续用药半年,之后进行复查。

CAS使用流程:患者使用仰卧体位,插管于气管处进行全麻,穿刺右侧颈动脉,放进动脉鞘然后注射肝素,确定狭窄位置-用造影管,等侧枝循环以及脑血流灌注的情况明确后,取出造影管,放入保护伞,沿着保护伞上的微导丝将支架送入动脉狭窄处;手术之后24h内需严密监控患者的神经与体征情况变化。

1.3 观察指标

测量并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血管收缩期流速、血管舒张期流速),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均以(±s)表示,用t来检验;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两组数据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对比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治疗前2组患者的数据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在治疗后血管收缩期流速、血管舒张期流速均低于对照组;P值<0.05。如表1: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最近几年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势头,多由脑动脉血栓引发,一旦阻塞脑动脉引起瀑布样反应就会变成细胞死亡。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方法与手术治疗方法在该病症上的疗效都不如血管内介入治疗这种新采用的治疗方式显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安放在阻塞血管部位的支架,将被阻塞的血管开通,让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液供应,进而阻断缺血导致的瀑布效益。但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式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段,其安全性与预后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而且血管介入治疗由于是有创治疗方式,对于医院的医疗设备以及施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使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手术费用较其他两种治疗方式要昂贵一些,一般的基层医院都不具备使用条件。但即使如此,因为血管介入治疗有其他两种治疗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清晰呈现患者脑部的动脉狭窄位置以及其病变的程度,还能体现出患者脑部血液的流动情况,展现血液循环代偿,为缺血性脑血管临床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对本研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治疗前2组患者的数据无差异,治疗后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血管收缩期流速、血管舒张期流速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明显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减缓血管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峰流速;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说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低,以上数据P值<0.05。

因此,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血管的封闭情况,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荣飞,王以舟.药物涂层球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11):1181-1184.

[2]李志丹,刘世丽,王云峰, 等.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8,000(007):P.72-72.

[3]李金保,何尧利.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5):51-52.

论文作者:陈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体会论文_陈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