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活动教学理念的探讨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中活动教学理念的探讨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之活动教学观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教学实践一直以知识教学为本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教学论上特有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面临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变革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变革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念,并由此确立学生的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实乃推行素质教育所急需。

素质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素质教学的过程因此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知识教学过程,尤其不同于灌输记忆式的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从教学内容来看,素质教学显然不能局限于只是让学生学习人类的历史经验。对于知识教学来讲,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因为人的精力和生命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亲身活动去获得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人的绝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得来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于素质的形成也非常必要,因为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形成的,而人的活动的有效进行是不能缺少知识指导的;同时,素质本身是一定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与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如品德即是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在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包含了主体对一定社会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即包含了间接经验的作用。但素质是这种间接经验的内化而不是间接经验本身,这种间接经验若未同主体的生理和心理结构相融合而变成主体自身的东西,它就与素质无缘。因此,知识以及间接经验的学习只是素质形成的一种条件,主体通过亲身活动所获得的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等直接经验对素质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素质的形成来讲,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代替主体的亲身活动。我们从书本和别人那里只能学到某种关于素质的知识,却无法从中直接获得素质本身。只有在一定知识、经验的指导下,通过亲身活动锻炼,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素质。

第二,从教学的方式来看,素质显然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式去教授和掌握。知识可以被人用言传口授甚至灌输的方式传递,学习者可以用记忆的方式掌握别人传递或灌输的知识。而素质不象知识能记录在一定的实物性媒体中,或用文字、语言等符号性工具来表现,它是人的内在的身心特性,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人们用言传口授或灌输的方式给予别人的至多是形成素质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正因如此,一个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无法将自身的素质直接给予学生;同样的道理,子女也无法象继承财产那样直接从其父母那里获得现成的素质。

素质不但不能直接地从他人那里继承和接受,也不能简单地用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获得。人们可以用直接感知的方式(如看书、看电视、听广播等)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思考创造新的知识,但人们无法用类似的方式形成某种素质,特别是与操作活动相关联的素质,比如能力、技能等等。

在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学习,其活动形式主要是脑内活动,而脑内活动又往往主要是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地位,而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由此可见,主体的素质既不是他人从外面加进去而主体被动接受的(外授、灌输),也不是主体在静止状态中学得的,更不是从主体内部生长出来的(内展),而是主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慢慢形成的。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素质的形成。因此,素质的形成过程同时具有主体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关于主体活动在主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理论界很多前辈如第斯多惠、杜威、皮亚杰、列昂节夫等人曾作过深入研究。〔1〕实际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此更有深刻的揭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认识(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不仅指“认知”,还包括情感、意志乃至人的整个心理素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值得说明的是,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也即心理。活动、脑内活动,活动的工具和对象是语言、形象以及其它符号性的信息载体,其性质是观念性的活动或符号性的活动;外部活动即实践活动、操作活动,其性质乃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工具作用于具体对象的对象性活动。两类活动分别发展着人的两类素质。内部活动主要利于培养学生的与从事内部活动相关联的素质(我们姑且称之为内部活动素质),比如智力。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静止学习的活动就主要是一种内部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的素质。在现行的教学中,由于盛行灌输和强制性教学,学生的内部活动实际上主要是记忆,而缺少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其“学习”的主要结果,一是为了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二是为了训练机械记忆力(这当然也是一种素质),而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等并未得到有效的发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与从事实践活动相关联的素质(我们将之称为外部活动素质),比如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品德等。当然,由于两类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它们可以交叉影响两类素质的形成。一方面,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而且也可以促进入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这是因为,实践活动在很多时候是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统一体。当然,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引起主体的内部活动才能促进其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如果实践活动成了单纯的外部操作活动或者已经是自动化、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即这种外部操作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内部活动素质的发展就没有什么价值。另一方面,内部活动表现于外,从而产生相应的外部活动也能促进外部活动素质的形成。当然,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活动对外部活动素质的形成不会产生直接影响,比如静听、静观、静思等知识学习活动,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就不会发生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素质只有通过相应类型的活动来培养。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在很多时候是身心统一的活动,同时从发生和发展的角度看,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并且是外部活动的内化,因此,实践活动对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相比于单纯的内部活动来讲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第三,从检测及评价方式来看,知识可能用书面考试的方法检测和评价;而素质尤其是与外部活动相关联的素质只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活动表现才能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素质最终要观其行,而非听其言。除了心智技能、智力等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用书面考试的方法检测外,人的其它素质如品德、能力、意志、情感等是无法用书面考试的方法评价的。因为人的素质既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因此只有通过观察活动表现才能评价学生素质形成的状况。

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评价检测方式来看,素质教学的过程是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学的过程的。知识教学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而素质教学突出地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亲身的活动和直接经验的积累。

由于上述,素质教学对传统的教学过程突出地提出了两项变革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切实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教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亲身活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在知识教学中,人们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致使知识可以用传递甚至灌输的方式给予学生,学生则可以被动接受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即知识授受的活动在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的条件下也有可能进行。在知识教学中,也一定程度地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但由于从做中学知识远不如坐着学知识(听老师讲)来得快而系统,所以在单纯追求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静止、 被动学习的方式是很普遍的,而学生的主动活动则往往从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素质教育过程则不同,它内在地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然要地求重视学生的主动活动。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活动,也就没有素质教学。

教学过程的变革要求我们正确看待学生的主动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来讲,知识教学是基础,仍然居于重要的地位,只是不能把知识教学突出为“唯一”的或者“为主”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为主”很容易弄成“唯一”)。不仅如此,我们还特别需要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是素质形成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为此,在观念上,应打破将学生获取直接经验仅仅看作是从属于或服务于间接经验学习的需要,或者将学生参与活动看作是为了娱乐、休息或满足兴趣爱好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活动纳入教学的范畴之中,如同将知识的授受作为是素质教学的基本课程而象学科课程一样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素质教学观对于教学地位总的看法是:教学依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只不过教与学的内容不能只限于间接经验,也应包括学生的直接经验;教与学的方式不能仅是传递----接受以及静止学习,更要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在活动中学、实践中学。

在我国,要确定学生的主动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地教学观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很自然地将“教学”同知识授受联系在一起,并且已经广泛地接受了“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的观念。同时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建国后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开门办学”、以实际生活代替教学等对教学的冲击,以及美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由于推行实用主义的“做中学”而导致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不少人形成了这样的顾虑,以为学校不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应该说明,否定教学,尤其是否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或者是脱离教学本身的目的之下的所谓“教学”,肯定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问题在于,以知识教学为中心所形成的教育质量所反映的主要是学生掌握知识这一方面的质量,而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一更为重要的质量则难以在单纯的知识教学中实现。“文化大革命”中的“开门办学”以生活代替教学,完全脱离了教学本身的目的,它不是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组织的,当然会冲击教学,降低教育质量。实用主义的“做中学”完全否定系统知识的学习,因此它既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同时也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利(因为知识学习是素质发展的基础)。而我们重视学生主动的亲身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乃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目的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并不否定知识教学在教学中的特定地位。因此,我们深信,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但不会降低教育质量,还会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注释:

〔1〕参见拙文《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利》1995年第5期。

标签:;  ;  

素质教育中活动教学理念的探讨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