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力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_联想论文

中国创造力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_联想论文

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心理因素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是以语言立人的教育——即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必须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而创造力不可能离开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般思维规律(即心理因素)。本文试就语文教育中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思维、想象、联想、记忆及其训练途径略作探讨。

一、思维,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它的最高水平是创造思维(或叫创新思维),而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正是这种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水平高低与创造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创造思维水平越高,创造力就越强,所以,创造思维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造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即主动思维),它既表现在思维主体能用新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分析、研讨当前的事物和问题,从而得到新的认识,又表现为在思考当前事物和问题时,将相关因素作综合分析,从而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找到内在规律。

作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必须抓住创造思维这个发展创造力的前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握如下因素切入训练。

其一,纵向思维训练。纵向思维是指在思考当前某个事物或问题时,不仅要分析这个事物或问题的现状,还要考查它过去的发展变化的特点、结果与规律,同时更要分析研究与这个事物相关的类似事物的过去、现在、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预料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势及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是线性的。语文教育中对课文思路的把握,作文的布局构思等,大多是这种纵向思维训练,只是我们要把这种训练变成有意识的训练。

其二,横向思维训练。横向思维是指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不只是分析思考这个问题及有关情境,还要研究与这个问题有着直接关系的许多问题,以及分析与这个事物产生间接联系的相似事物和问题,通过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语文教育中的比较阅读法、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语文知识的归类总结等都体现了这种横向思维训练。

其三,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指我们在分析解决某个难题时,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众多方案、措施中选定最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议论文写作中的立意训练,同一材料或同一命题,涵盖多个角度,经比较筛选确定最佳角度,就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

二、想象,培养创造力的先导

想象是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心理因素,这是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是发展创造力的先导,尤其是高水平的想象,即创造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意向,没有创新意向,就不可能有创造力,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就无从谈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特别强调创造想象,是基于创造力由多种心理因素有机结合而成。创造力的培养既得力于抽象逻辑思维,更得力于高水平的形象思维。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是依据创造的结果而不是创造过程,而结果往往是具体形象的东西。比如,我们从一个建筑物可以看出设计师的创造力,而设计师正是依赖于高水平的想象力。所以说,培养创造力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就语文教育而言,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至关重要,切入点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充分利用教材,采取多样形式,体验想象范例。

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这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决定的。而语文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包含着具体形象,这就为激发想象、培养创造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充分利用小说、诗歌中的“空白”,激发想象,开阔思路,激励标新立异;或让学生扮演作品中人物,尽情展示其想象力。

其二,扩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丰富表象储备。

想象的基本素材是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想象是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综合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素材就越丰富。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仅仅依靠教材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可能扩大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其三,培养好奇心,设计情境题,激发想象火花。

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内驱力。因为有好奇心的人,对任何事都十分留心,注重观察和思考,善于寻根究底。可以说好奇心越强,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强。语文教育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日常练笔,都要有意识地设置情境,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有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作文:

广袤无际的沙漠上,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食物和水都用光了,你将怎么办?

这一情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表象储存作出富有创新的决策。这种情境题,对于激发想象的火花是行之有效的。

三、联想,培养创造力的关键

联想作为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人依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前面已经谈到,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而一般地说,形象思维过程又是靠联想来开辟的。所以,我们将联想定格为培养创造力的关键。

联想的强弱对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借助联想而获得成功的。如阿基米德定理的发现,就得力于浴池水溢而产生的联想,牛顿定律得力于苹果从树上落地而产生的联想。

语文教育中要把联想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从以下重点切入训练。

其一,相关联想训练。相关联想在思维形式上通常表现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导。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状写了和春天有关的山、水、太阳、小草、果树、花儿、和风、细雨、风筝、人(老老小小)等,正是运用了相关联想,才有如此丰富的妙笔。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类典型范例,灵活多样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训练。

其二,对比联想训练。对比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与此相反的事物。它是把性质截然不同或情境完全相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能使要阐发的道理更加深刻,使要肯定或否定的事物更加鲜明。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都是运用对比联想构思的。语文教育中的对比联想训练要注意恰当选择对立面,对比的事物必须本质属性相同。要精心选择对比点。

其三,相似联想训练。相似联想反映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可以开拓思路,扩展材料。如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如夏衍的《包身工》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孩子时候看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这种联想训练关键要抓住相似点(形似或神似)。

此外,还有类比联想、虚实联想等等。这一切联想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联想,联想,强调的是“想”。多想出智慧,多想出创造力。

四、记忆,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记忆,是创造力结构中基本的心理因素,它处在基础位置。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的依据。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联想、想象和思维。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要充分认识记忆在创造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记忆是进行联想的基础,有效地运用联想,提高联想能力,有助于促进创造力提高,所以,提高记忆力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记忆是储存知识的仓库,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丰富的知识和材料有助于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因此,提高记忆力将会促进创造力的提高。

语文教育中记忆力的培养方法多样,但少不了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指明了训练的途径,而语文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决定于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主体精神教育,即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的教育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陶冶人的情感与情操,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具有独创精神的自我。

因此,培养和发展创造力,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标签:;  ;  ;  ;  

中国创造力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