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以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讨,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理论界近期对这个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述要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宏观建构是一块基石,四根支柱。一块基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根支柱,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就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块基石,靠上述四根巨大的理论支柱矗立起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都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并且,四根支柱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不成严整统一的科学体系。①②
第二种观点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九大部分,二十个要点,四大支柱,一幅蓝图。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回答的首要和根本的问题,在搞清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九大部分:党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的内容,这九大部分,就是这个理论体系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基本框架。二十个要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这二十个要点,是对九大部分的进一步展开,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使这个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完善。四大支柱:一是真理标准论,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这四大理论观点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其他内容和观点并不是平列的,它对这个理论体系起着支撑的作用。一幅蓝图:就是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整个体系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精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这个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实行改革开放是这个理论最鲜明的特点;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是这个理论的立足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这个理论的战略部署;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则是这个理论的中心和主题。③④
第三种观点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基础构筑的理论体系。但具体的观点又有所不同。
(一)五元构建说: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分析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可以看到它的整个体系结构主要是由目的元、目标元、导向元、能力元、活力元五个子系统构成的科学严密的体系,称为五元构建。第一,目的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的元在上述五元之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全部改革思想及全部战略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第二,目标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元作为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和子系统,是为生产力发展创造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条件的系统,它所要解决的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方法、途径、道路问题,因而也具有关键意义。第三,导向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导向元作为子系统,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使其按预定目标和目的运行的保证功能。第四,能力元——经济发展要依靠现代科技和人才。能力元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支持系统和能力系统,离开这个系统,上述三元的实现就会落空。第五,活力元——充分发掘调动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决定经济活力的根本源泉,缺乏了这个活力源泉,作为理论体系的目的元、目标元、导向元、能力元都将因失去能动基础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以上五元之中,目的元是核心,其它四元紧紧围绕目的元这个核心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五元中的每一元,既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地共同作用于一个整体,由此构成了严谨的理论体系。而纵贯于这一体系之中的是一线,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谓一线贯五元。其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思想,是理论的精髓和灵魂。⑤⑥
(二)一个根本指导原则、一条主线、两块基石的观点。有的论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有几个贯通整个体系或对整个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或环节,即这一理论的根本指导原则、主线、理论基石、核心内容、精髓。第一,根本指导原则。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一根本原则的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得以形成、确立和发展,今后的继续丰富和发展也必然要遵循这一思想轨迹。第二,主线。就是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这一主线体现了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的根本要求。它的这种主线地位,主要是由这一理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在邓小平的其他理论观点中的地位、关系决定的。一切从这里展开,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它所规定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第三,理论基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这个科学体系的两块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正确地确立了历史的坐标系,从总体上解决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找准了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个理论的创立,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坚实的理论依据。第四,核心内容。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所包含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第五,精髓或哲学思想基础。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⑦⑧
第四种观点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是由15个方面构成的。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和道路论;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第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第五,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论;第六,社会主义发展的内部动力论;第七,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论;第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第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第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第十一,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保证论;第十二,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第十三,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论;第十四,一国两制论;第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展开:军事论、教育论、文艺论等⑨⑩
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框架,应是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第一,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和出发点。方法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发点就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当包括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既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又不能忽视有关的一系列论述。第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里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全面改革、对外开放、政治保证、外交战略、一国两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许多内容。第四,基本路线。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的关系、基本路线的内容、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等问题。总之,在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和基本框架。(11)(12)
注释:
①④李敬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宏观建构》,《新视野》1994年第5期;
②商孝才《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1期;
③李忠杰《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党校科研信息》1994年第17期;
④⑥(11)沈宝祥《应从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上考虑理论体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第1期;
⑤张佩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元构建说》,《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2期;
⑦(12)董京泉《一个根本原则、一条主线、两块基石》,《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第1期;
⑧应克复《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学海》1994年第5期;
⑨龚育之、石仲泉《关于写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论〉一书的设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⑩龚育之《〈邓小平文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历史、体系和基础》,《中央党校报告选》1994年第14期。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