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社会问题透视#183;工匠短缺:中国现代化的严重桎梏_社会问题论文

#183;社会问题透视#183;工匠短缺:中国现代化的严重桎梏_社会问题论文

#183;社会问题透视#183; 技工短缺:中国现代化的严重桎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桎梏论文,社会问题论文,短缺论文,技工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进入市场经济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亟待提高,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另一方面,大量的技术工人流失,后备技术队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接替正常的技术工作,更谈不上革新创造。

我国近7亿多社会劳动者,1.4亿多产业职工,而为企业培养输送技工的主要基地技工学校仅4392所,年毕业生45.5万人,远远不适应一个拥有大量从事物质生产工人的大国所需。

从我国质检部门公布的资料来看,我国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在下降。这与我国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不高有着直接关系。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为65.9%,比去年又下降了4 个百分点。如抽查中发现,企业按低于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的趋势上升。以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给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管件和高铝砖3类产品为例,共抽查78家企业的114种产品,其中72种产品的企业标准低于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占抽查产品总数的62.2%。此外,近年来我国科研成果80%不能变成产品,关键是制作技术不过关,一代工人的流失已成为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桎梏”。

国外投资者在中国兴办企业,其中一个很大的忧虑是中国技术工人的素质问题。

工业技术力量雄厚、产品信誉良好的上海,近年也发现高级技术工人的数量少得惊人。

中国劳动报记者在湖南株州、衡阳等地调查了解到:企业职工队伍不稳定,出现明显的技工断档现象。工人流失情况严重,尤其是关键技术岗位的中年技工走的多。留在企业中的要么是老的,要么则是刚进厂的,从而形成企业中技术人才断档。工人技术素质降低以至技工人才断档,在很多方面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据调查,现在工厂中坚持生产的,大都是六七十年代进厂者,而真正有本领的老工人现已大部分退休了。据分析,现在坚持生产的这些人,参加工作时正赶上“十年动乱”,没学到多少技术。老工人身上许多技艺绝活并没传下来。衡阳冶金机械分厂15吨和30吨吊环,单凭手工已打不出来,只有借助模具才能压出,影响了产品质量。建湘机械厂锻工全部退休,外面调不进,迫于需要只好高薪外聘。涟钢工人反映,有些70年代能炼的钢,现在炼不出来了。企业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搞好生产?

另外,产业工人素质低引发了生产事故多,损失大。事故与技术相关,技术水平越低事故越多。现在企业中许多工人只能操作,不会修理。建湘机械厂铸造车间废品率高达30—40%,超出规定的15—20%。衡阳一家水泥厂,前年三次生产事故耽误生产11天,企业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二、技工缺乏的成因

按理说,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人们竞争意识应当更浓,更要学好本领参与竞争,为何人们不愿当工人,工人不愿学技术呢?

——工人地位在降低。首要原因是不少人认为工人地位低,当工人没奔头。过去五六十年代,工人地位高,那时候墙上贴的年画挂历,报纸、电台的报道,突出宣传的是工人农民中的劳模。工人们很受鼓舞,心里热乎乎的,浑身是劲,从内心产生一种当工人了不起的自豪感,再苦、再累、再脏的活,只要生产需要,从不计较个人报酬。现在不同了,社会上成天宣传经理、企业家、万元户、作家、演员……很少看到宣传直接创造财富的工人和农民,甚至还有些人把工人喊作“苦力者”。

——老技术骨干提前“退役”。进入市场经济后,人们的观念变了,一些老技术骨干纷纷病休、停薪留职、请长假,离开企业闯天下,凭自己的技术另觅门路。这些经验丰富、技术精湛、能干会做的不到退休年龄的骨干的退役,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老师傅拒收徒弟。不少企业一些具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中老年技术工人,拒绝收带徒弟传授技术。他们一怕吃亏。许多企业奖金与生产任务挂钩,收徒劳心费神,往往影响任务完成,经济利益受损。二怕饭碗被抢。担心把看家本领传给他们,到时砸了自家的“饭碗”。三怕青工难教。有的工人本身学艺热情不高,对师傅不恭不敬。师傅自讨没趣,只得寒心拒绝招徒。

——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这主要是政策导向有误:技术工种的新工人一进厂门有3年的学徒期,期满后才能拿到一级工资标准; 普通工人半年后就可转正拿三级工资标准,如遇调资升级,普通工人照升不误,而学徒工就只能靠边站。企业调资升级看年限,评职称看文凭,发奖金看工种,学与不学一个样,有技术无技术一样,加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许多青工都向领导提出不当技术工人,愿当普通工人的要求,致使许多企业的技术工种出现“青黄不接”状况。

——企业的“短视行为”。许多企业的领导不愿在职工培训上下大本钱,急功近利,眼睛只盯在产品开发和扩大生产规模上的浅表层效益,只顾自己在本届承包期内完成各项指标,不顾企业将来的后劲如何。要引进设备和技术,经营者津津乐道;要加强职工技术培训,管理者脸色不好看。其后果是,先进技术和设备作用发挥不好,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社会的“拜金思潮”冲击。“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脑体倒挂是我国普遍现象。传播知识的新华书店变成了商场、酒楼、卡拉OK厅。据有关资料表明,1992年全国共减少书店377家,平均每天有一家书店消失。姑娘、小伙热衷于歌星、 舞星,眼睛盯着大款、富婆。技术明星、能工巧匠在电视报纸上消失了,社会仿佛不再需要他们了。

——国家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偏少。“重仕途、轻工匠”的思想在我国还有相当的地位。青年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甚至大大低于五六十年代,这能怪罪于他们吗?歌星、舞星、运动员、科技人员有人去重奖,而身怀绝技的技工无人问津;有的大型企业,高薪聘请科研人员,特招打球的、唱歌的、跳舞的,而少有企业去请技艺精湛的工人技师;企业可以拿大把钞票去赞助各类开业、庆典及演唱会之类的,却对职工业余自学、革新创造分文不舍。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50万后备技术工人的各类技工学校、中央财政竟没有一分钱的专项投入。经济发达的德国培养一线工人平均每人花费六、七万马克,约合23—27万人民币,而我国企业职工每年每人的培训费仅仅只有60元人民币左右。

三、加强技工队伍建设

纵观世界,任何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无不把劳动者的培训和教育、劳动者的技能开发和提高放在重要地位。美国总统克林顿宣称:他要把加强本国公民的职业培训,作为增加就业机会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杀手锏”;日本十分重视技术工人,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工人授予最高荣誉,把每年的11月定为“技能月”,开展各类技能比赛;韩国非常重视职工的技能开发,在全国技能竞争中获奖的职工选手,可享受摩托车护卫、乘坐敞篷车、市民夹道欢迎的国宾级礼遇;德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有最好的技术教育,能培养出世界第一流的技师,每一个德国老人会以有一个当技师的儿子为荣……

一位西方学者直言不讳地对我国有关部门说:“中国的现代化命运,从长远看,是与中国技术工人的职工技术紧密相联的。”在八届二次政协会上,一位委员说,他在日本期间,看到许多工人白天上班,晚上又去上各种夜校。有的工人到国外工作半年后,就主动要求回日本,怕回来技术落伍。

据有关资料表明:有29.7%的日本企业通过公司报刊、揭示板等形式,随时向职工介绍社会各部门举办的讲习会、电视讲座等情况,并推荐有关的图书、文献资料等,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业余学习内容与本职工作有关,全日本有56.8%的企业发给学习经费;即使学习内容与本职无关,全国也有40.5%的企业提供学习经费。不采取任何鼓励措施的企业全国只占8.1%。日本经营者认为,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具有多方面修养的职工是公司的财富,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战斗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在日本,优秀的技术工人被称为天才,被当作国家的宝贵财富,对在工艺领域里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工人授予“人类瑰宝”的最高荣誉称号。日本政府每年都从全日本评选出100名最优秀的技术工人, 发给一大笔奖金。在德国,有着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被认为是“秘密武器”,正是这些技术工人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以惊人的速度建造了一个新德国。历史深深揭示了一个规律,没有哪一个国家单独依靠科学家实现腾飞的,发达国家腾飞的前提之一是将技术工人视为“黄金”财富。

中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前任局长,现亚太局局长黄玉斌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桎梏:“发展国家经济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技术。资金可借贷,有个偿还能力;技术引进却要自己消化和掌握。如果直接接触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职工技能、素质跟不上,掌握不了,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极大的浪费。”

“中国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技人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但中国的技术工人,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有的东南亚国家。在培训工人的教材和设施上,中国和国际上比较,大概落后30年,致使中国的劳务出口赶不上菲律宾,而人口又是菲律宾的20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熟练的技术工人同科学家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才。这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李鹏总理会见首届中国青年奥林匹克竞争百名获奖选手时说:优秀技术工人是重要人才。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工人的技能是关键的环节,要加强对高级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的宣传,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敬业精神。

中国的现代化呼唤着大批技术工人的涌现。随着党和国家对技术工人培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随着各地和企业对技术工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必将建设好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人队伍,并由此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标签:;  ;  

#183;社会问题透视#183;工匠短缺:中国现代化的严重桎梏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