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凤[1]2003年在《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述了国内外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使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及时代特征。 在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给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的继承及应遵循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面,文章所论述的利用网络技术、采取柔性管理模式等方法、手段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中都属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张瑞犁[2]2003年在《全球化下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已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同时,也使各国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临着一体化的冲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在信息共享、经济一体的情况下,意识形态、根本制度的差别和对立,为我国坚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本色和独立性,防止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西化”或“分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各国争相获取的智力资源,在复杂、多元和不定的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能否明辨是非,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直接影响党的事业的成败,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青年知识分子多样和复杂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对全球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国家的选择和我国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要继承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并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进行创新,进而在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新对策。
钟楠[3]2007年在《执政党建设与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这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新的理论课题。5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开创并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不仅经受住各种锻炼和考验,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而且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做出了新探索、新贡献。进入21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摆在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全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青年知识分子在本文中特指20世纪70年代出生、年龄在十八岁到叁十五岁之间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集合体。他们有朝气、有理想、善学习、能创新,且分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数量众多,是完成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急需的一支特殊社会力量。青年知识分子既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又是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要从事关党的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工作。论文是从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为选题视角,阐述了执政党建设对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概括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探索了完善青年知识分子综合素质的途径和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恩亮[4]2014年在《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历史经验表明,要赢得未来必须赢得青年。培养和造就一批批、一代代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它关系着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着党的最终目标实现。本文在执政党建设视域下,科学地、系统地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在阐述了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执政党建设的互促共进关系。一方面,培养执政党的青年力量,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对于执政党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党,总是会把代代青年视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培养出一代代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青年接班人,进而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执政党的事业才会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也将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坚定方向和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了引领和保障作用,也向青年培养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探寻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轨迹,总结了经验规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青年培养教育问题作为党的建设战略性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深入和推进,从而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和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及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从某些侧面给与我们经验借鉴。对国内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及青年教育培养问题进行历史考察,有助于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提供经验借鉴和规律遵循。在本文研究中对我国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肯定了成绩,查找了问题,分析了成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直高度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努力造就一代代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并对之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了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现实路径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跟踪相结合等培养原则。本文提出了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现路径,在实现模式、实施机制、手段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在实现路径上,对大学生骨干群体、青年干部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其他青年优秀骨干群体等四个不同群体分别提出工作要求,由此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机制上,提出构建社会化机制、梯级教育机制、长效机制,由此增强了实效性和稳定性;在手段保障上,提出理论武装、实践锻炼、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等,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系统框架。
乔波[5]2018年在《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着名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人对未来的设想以及在此目标指引下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超越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青年科技人才是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年轻群体,他们处于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国企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激励国企青年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力量助推“中国梦”实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充分总结与汲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尝试探索新时代对国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载体、途径、机制,初步构建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体系,以期切实加强对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关注度、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1)本文由导论和七章正文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展现了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研究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分析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对“国企青年科技人才”与“理想信念教育”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并阐述了两者的联系,指出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阐明加强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本课题中的研究对象“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界定为年龄在45周岁以下,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中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在岗人力资源。国企青年科技人才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期”、人生的“转型期”、创新的“黄金期”等“叁期迭加”时期,因此加强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章通过梳理和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知识人才地位作用、成长路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发展,尤其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科技人才及其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第叁章在简要回顾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开展访谈,深入了解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情况,找到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教育基础弱化、教育过程虚化、教育效果空化的问题,除了教育客体群体特征的新变化外,教育主体的乏力、教育介体的滞后、教育环体的复杂等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新时代加强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是稳定国企创新队伍、夯实公有制根基的要求,是吸引和凝聚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四章纵观历史发展,择取五四运动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等中国近现代以来凝聚青年科技人才的叁大代表性时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救国梦”、“解放梦”、“强国梦”历史进程中凝聚青年人才的主要做法和历史经验,鉴往知来,以期利用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去凝聚和激励国企青年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第五章论述了当前对国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具体来说,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要秉持科学性、针对性、渐进性的原则,以“四信”教育、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道德修养为重点内容,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性和实效性。第六章针对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当前对国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载体和路径,以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涵盖了理性分析与情感调动相结合的方法、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集中教育与碎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等。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过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等实现,其实现路径是:用“中国梦”的目标凝聚青年,用“四个自信”的动力激励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用良好的社会氛围熏陶青年。第七章针对当前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合力不够的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管理体系,主要从组织体系、保障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确保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张霞[6]2016年在《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元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意识形态领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在加强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绩。然而,受全球化和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影响,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出现弱化倾向,高校在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开展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鉴于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采用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归纳法,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历史经验、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遵循信仰的生成机制和信仰教育规律,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首先,在考察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信仰教育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国家关于信仰教育的经验。继之,阐释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维结构,即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厘清谁来教育、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外在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等等问题,为论文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然后,回溯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建国后到十八大以前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为做好当今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启示。另外,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加强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以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维结构入手,综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教育主体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主体性;教育客体方面,结合青年教师的特点,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教育介体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教育介体的承载性;教育环体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的创设,发挥环境在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性。
邱越[7]2017年在《中国梦视阈下高校的统一战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明确强调,爱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不能丢,需要不断进行巩固及发展,以便为中国梦得以早日实现提供力量层面上的支持。党在进行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就特别强调要以统一战线作为重要的依托法宝。进入新时期后,党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构筑中国梦的伟大设想,并积极在实际行动中进行推进,而在这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强有力支持。高等学校在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教育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党统战体系中就包括高等学校这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统战工作与统一战线发展呈正相关,高校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中作用显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统一战线将以其独特的人才、智慧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共识,汇聚精神和物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总结了诸多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性的论说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阐述部分,着重对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历史发展里程进行阐述,其中重点对理论及历史演变这两方面进行论述;第叁部分对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统一战线进行探讨,阐述中国梦与高校统一战线的关系,高校统一战线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第四部分针对高校统战人员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党外教师和学生对统一战线理论和高校统战工作,对中国梦的认识和践行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研究问卷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路径,更好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支持。高校作为整个教育链的顶端,在加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落实对高等学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对高校统战工作进行创新,不断提升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吴云才[8]2014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青年民族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发展轨迹,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密切联系的社会思潮。它是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国青年对民族命运、民族利益、国际关系、国家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对于增强青年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中国青年民族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我国理论界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时间并不长,虽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不够系统、深入、全面。对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研究更加薄弱,仅限于对某些当代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表现形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还存在着概念模糊不清、评价褒贬不一、研究零碎片面等问题。这种状况难以客观评价中国青年民族主义及其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难以更好地发挥其动员和凝聚广大中国青年的积极进步作用。本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为背景,对近代以来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发生、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青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地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青年学等学科理论,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文献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了它在每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青年的重要影响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它的非理性倾向,提出了对它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内容和措施。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本文试图澄清人们对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模糊认识,探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其动员和凝聚青年作用的途径;构建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从而拓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引导和鼓励青年正确成长、成才、成功提供新的途径。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民族主义、青年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的现状,认为中国青年民族主义对中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并以此为背景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的内容,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界定了中国青年、民族主义、青年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基本概念。分析了中国青年群体、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要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四种青年民族主义类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性质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是凝聚青年力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的观点。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是本文的历史分析部分。以时间顺序对近代以来的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分析了每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和历史作用。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危机是产生中国青年民族主义和启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的历史条件。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过程中,尽管中国青年民族主义历经曲折,但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始终紧密相连,并主要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近现代时期,它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青年运动,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为核心内容;在当代,它主要表现为各种爱国行为,以实现祖国统一和富强为核心内容。该部分是本文立论的基础。试图用历史事实纠正人们对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偏见和误解。第叁部分即第六章的内容,是本文的意识形态分析部分。主要论述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非理性倾向及其危害和根源;探讨了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进行引领和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该部分是本文立论基础的深化。第四部分即第七章的内容,是本文的理论构建部分。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国青年民族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这种引导和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培育中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目标,重点进行叁大主题教育和八项专题教育,并以五项引导教育措施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既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也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深化和探索,希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无疑是凝聚和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提出了把青年民族主义教育纳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观点;特别是对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进行引导和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的构建将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广大青年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观和民族观,不断强化青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使青年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叶丽[9]2013年在《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与实践》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而青年知识分子又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正在学习和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以“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为主体,又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革时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浪潮、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西方的文化渗透,都使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知识分子理论入手,对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知识分子理论进行了历史考察;从意识形态的本源去界定意识形态的科学含义和意识形态的功能,阐明了意识形态的类型,区分了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探寻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轨迹。本文从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婚恋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六个层面来分析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是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存,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相伴,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共生;同时,又分析了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苏东剧变之后政治观、价值观、婚恋观和宗教观的变化;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观、价值观和婚恋观。国外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的现状,犹如一面镜子,时刻警示我们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规避失误。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基本因素。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变化;政治上,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国家走出低迷出现的新起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资关系的新变化带来的政治上的影响;文化上,中国文化发展迟缓,西方文化渗透迅速,势不可挡的网络文化在中国并行;社会因素上,社会保障水平低,教育发展不平衡,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据此,本文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以及必须坚持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多样性、普适性与包容性、目的因与动力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途径,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探索了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实践,提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不断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以强化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共识和不断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本文为今后深化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王玉[10]2017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问题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把它作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作为转折关头的重大举措,作为着眼未来、积蓄力量的战略任务,不断开创和推进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历史规律,不断探索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趋势和新方法,为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后续支撑,这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事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创新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共分四个部分内容: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有待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分为两部分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第一部分对干部教育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作了认真分析,指出这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即对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决定这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及其深入发展的进程。第二部分对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作了认真分析,指出党的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特别需要加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第3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分为叁部分内容:以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为实践基础。第一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目的、目标、方针、原则、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一是对马列主义干部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二是为干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模式。第叁部分阐述了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基础。第4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贯彻实施。共分为叁部分内容:党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建立以党校为中心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以提高治国理政为内容的干部教育培训。第一部分,阐述了全国教育总方针的确定及发布制定系列干部教育培训指示和计划。第二部分,阐述了建成从党校到地方的党校教育培训网、设立各种干部教育培训学校和训练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第叁部分,阐述了实施以提高治国理政能力为内容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现在:加强理论培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开展文化教育培训、注重业务知识培训。第5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共分叁部分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注重对知识分子干部的改造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第一部分,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一直是党的干部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阐述了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紧缺问题,中国共产党注重对知识分子干部进行改造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第叁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思想、颁布实施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第6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成就与不足及当代启示。共分叁部分内容:干部教育培训的成就;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干部教育培训的当代启示。第一部分,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就为提高了干部文化素质、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和理论学习、确保了党和国家各项建设的需要。第二部分,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是:理论和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文化和业务方面的问题、干部教育实践和年轻干部培养方面的问题。第叁部分,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当代启示为:干部教育要干部教育必须坚持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要着力提高两个水平和两个能力、要不断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D]. 吴秋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
[2]. 全球化下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D]. 张瑞犁.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
[3]. 执政党建设与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D]. 钟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4]. 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D]. 张恩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5]. 国企青年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乔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
[6].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张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6
[7]. 中国梦视阈下高校的统一战线研究[D]. 邱越. 西安工业大学. 2017
[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青年民族主义研究[D]. 吴云才. 西北工业大学. 2014
[9].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与实践[D]. 叶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问题研究(1949-1956)[D]. 王玉.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马克思是个90后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