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论文_周亚东

长沙市第四医院(病理科) 湖南长沙 410006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内镜下活检术及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计算其一致性。结果:内镜下活检术的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59.68%(74/124),Kappa=0.257,P<0.05,二者诊断结果之间存在显著不一致。息肉直径<2.0cm时,二者的诊断一致率(68.18%)显著高于息肉直径≥2.0cm的结果(38.8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获得的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直径较大的息肉诊断准确性较低。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

结肠息肉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而且少数患者还有发展成为结肠癌的可能[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其发现率也不断升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人群中结肠息肉的发病率约在10%左右。如何早期对结肠息肉进行准确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至关重要,而在诊断中,息肉性质的有效分型则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确定随访策略的基础。临床上将结肠镜检查作为结肠息肉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单纯结肠镜下活检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对结肠息肉的病变特征进行完整显示,因而分析其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所在对于病灶的诊断分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02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结肠镜下活检术和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结果的不同。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存在(结肠息肉的直径在1.0cm及以上)后的1周到1个月内实施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患者在经结肠镜诊断治疗前均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不会对结肠黏膜的观察或者相关操作造成不利影响;结肠镜可以到达患者的回盲部进行充分探查,且诊治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结肠息肉治疗前未接受结肠镜下息肉活检术的患者;结肠息肉治疗后未能回收被切除息肉的患者;经诊断结肠息肉直径不足1.0cm的患者或者确定其属于家族遗传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或者P-J 综合征的患者。

102例患者中,男71例,女31例,其年龄在34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8±3.5)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结肠镜下活检,先在内镜对结肠息肉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等进行观察,然后通过活检钳估计息肉的大小,每个息肉分别取 2-4 块组织送病理检查。同时,在确定患者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情况下,结合活检诊断结果,对其实施内镜下全瘤切除术治疗,将切除的结肠息肉病灶组织置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4mm)处理后,由病理科专家进行阅片,做出诊断。以Morson组织学病理分类方法将结肠息肉分为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性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多种。分析并比较结肠镜下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按照息肉直径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息肉直径<2.0cm和≥2.0cm时,结肠镜下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1.4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进行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一致率的分析采用Kappa 系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诊断,102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共检出息肉124枚,其中88例为单发,14例为多发;息肉位置位于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直肠、回盲部的分别有66枚、16 枚、14枚、13枚、12枚、3 枚;息肉多呈圆形或半圆型隆起,表面光滑,颜色近似于正常黏膜,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界清晰;也有少数息肉表面有充血糜烂的情况。经全瘤切除术治疗后,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且未见穿孔、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按照Morson组织学病理分类标准,内镜下活检术的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59.68%(74/124),Kappa=0.257,P<0.05,二者诊断结果之间存在显著不一致。见表1。同时,按照息肉直径对患者进行分组,可见息肉直径<2.0cm时,二者的诊断一致率为68.18%(60/88),显著高于息肉直径≥2.0cm的结果(一致率为38.89%(14/3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内镜下活检术的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

3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病,结肠息肉的处理并没有统一标准,通常的处理办法是经活检明确病理状态后实施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但单纯通过内镜下活检对息肉性质进行诊断时有较高的误漏诊率[2]。

本文对102例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下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最高,为60.48%,其有恶变可能,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一种形式,腺瘤的大小、形状、病理不典型增生程度等都与恶变几率息息相关,但从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对比来看,内镜下活检的诊断符合率较低,可能是由于结肠息肉患者伴发肠黏膜慢性炎症容易被误诊为炎性息肉;同时,从息肉直径来看,息肉直径≥2cm时,其诊断的一致率越低,这可能是息肉大而活检组织较表浅,炎性、增生性较少,导致关键病理特征被遗漏[3]。因而,在诊断中需要把握结肠息肉的特点,对于容易误漏诊的息肉重点关注,必要情况下,在活检钳取息肉时,可通过多部位钳取活检组织的方法提高诊断一致性。

总之,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获得的诊断结果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直径较大的息肉诊断准确性较低。

参考文献:

[1]刘娜,刘希双,孙学国,等.结肠息肉活检术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的对比[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7):2743-2746.

[2]陈珊杰,陈云云.胃息肉内镜下钳夹活检术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5):613-616.

[3]彭春燕,石向阳.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35-37.

论文作者:周亚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与全瘤切除术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论文_周亚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