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2-0021-05
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西部开发与东部开发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多民族成分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西部的重合,使西部大开发不能不涉及有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就是其中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促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特点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阶级、各民族、各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生活活动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状况的一种综合性反映。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东部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民族性和多样性。
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都在西部,全国30个自治州,西部就占27个,120个民族自治县(旗),西部就占83个。据统计,主要聚居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大约有50个,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90%。1994年西部的少数民族人口有618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5%。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不同的地理环境、多种自然条件,各少数民族在资源利用上呈现出不同的取向,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利用层次,因而西部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在解放前呈现出多样性,有农耕、农牧、游牧、狩猎等社会经济形态,一部分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大部分处于封建农奴社会,有的甚至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与此相适应,各少数民族也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每个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各个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特性,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多样性、民族性也就成为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但这种变革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生活方式的变革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部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由贫困的生活方式向富裕的生活方式转型,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开放、科学的生活方式转型。但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大多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生活、高原经济生活、草原经济生活、山地经济生活的特点,其变革和发展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的,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明显滞后。各个民族、各个区域生活方式的变迁也由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同而极不平衡,生活方式的变迁有层次递进式的,也有跨越式的。那些居住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长期在封闭的生活圈子中从事传统生产且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少数民族村寨,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较小,生产方式的变革较为缓慢,传统的生活方式仍保留得较为完整,贫困性、简单性、封闭性的特征就较为明显,一些陈规陋习仍未彻底革除。如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些边远乡屯的村民,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种田不施肥、不除草,一亩地才收100多斤玉米,有的农户住的是茅草房,生活仍然比较贫困。农民的闲暇时间大多在喝酒、串门、聊天等活动中消磨,文化生活也只是唱唱山歌而已。
(三)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包含着独特的文化资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是这个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一些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那些边远险恶的环境中长期生存下来,这与它们某些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尽管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有许多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落后的因素,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与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的成分和优良的传统,这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在物质消费生活方面,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服饰、房屋建筑式样、生活器具和其他手工艺品;在闲暇生活方面,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歌舞、游戏、体育活动和丰富的传统节日娱乐形式;在家庭生活方面,一些民族形成了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和睦家庭关系;在宗教生活方面,各少数民族除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外,大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寺庙建筑文化、宗教艺术和宗教节日。在传统生活方式中,这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寺庙建筑文化和宗教艺术等,有的以其式样独特和制作工艺精巧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的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多姿多彩而引起中外游客的向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有的以其风格的古朴典雅、内容的新奇而为艺术家们以及广大观众和读者所欣赏,是一笔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一些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规律,具有实用性。
(四)当前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调现象。
改革开放把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纳入了正常发展轨道,但目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调现象:(1)原始平均分配形式至今仍在某些少数民族中作为一种风俗不同程度地延续下来。如独龙族的有酒有肉大家一起吃光喝尽,傈僳、瑶、壮族的杀猪全村来吃,佤族的剽牛等。(2)畸形消费行为出现回归现象。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许多原有的畸形消费行为出现了回归现象,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扩大。一是日常生活的迎来送往和婚丧嫁娶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愈演愈烈。如云南大理喜洲一带的白族,举行一次婚礼宴请通常在150~200桌,花费达3万~5万元。二是用于酒的消费过大。“以酒为荣,逢客必敬,以酒为饭,有酒必喝”的消费行为在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比较普遍。贵州有的民族地区年社会零售额人均只有27元,而成年人每年人均买酒开支就达24元。(3)宗教生活方式失范。当前宗教生活方式的失范除了宗教消费开支过大外,还突出地表现为宗教观念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边境一带的部分佤族,至今仍把疾病看做是鬼魂的产物,生病不愿去卫生院,而是杀鸡杀猪来祭鬼神。(4)赌博和吸毒。这是近年来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的恶劣的违法消费行为。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衰落,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一些人开始以赌博为乐,逐渐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壮族地区,尤其是在聚居区较大、宗教分布较复杂、外来人员较集中的乡镇或村公所附近和交通要道,赌博之风很盛。此外,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随着国门和山门打开,毒品也侵入了西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并迅速扩散。如广西邕宁县是壮族聚居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吸毒现象日益严重,吸毒人数逐年增多,1997~1999年,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猛增。
二、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但某种生活方式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文化、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愚昧、落后、腐朽的生活方式则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变革和发展,仍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若干陈腐、消极的因素。尤其在当前新旧体制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性质和各个民族现代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中交织、碰撞、磨合,使得西部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在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出现了一些失调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传统与变革的矛盾关系、趋同化和民族多元化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而且还影响整个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特殊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重视和解决的极其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任务,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是研究西部开发战略、研究西部少数民族的发展、研究西部现代化道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促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关注西部经济开发的同时,更应重视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根据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利于少数民族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是西部开发战略的题中之义。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调适、治理与推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一)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借助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生活方式的变革。
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变革实际上是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市场经济是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革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机制,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西部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应抓住西部开发这一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借助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彻底打破封闭,加强西部少数民族与内地民族及国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逐步形成开放式交往。少数民族融入西部大开发的行列、融进西部地区主流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在大开发中不断得到提高和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正确认识处理好传统与变革、趋同化与民族多元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民族原则、建设原则、开放原则和多元化原则,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传统与变革、趋同化与多元化是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延续了几千年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必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这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任何惶惑、回避或阻止都无益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发展道路离不开本民族的实际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否则就会失去根本并丧失在世界各民族生活方式多样性中的地位,特别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今天,更是如此。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欧洲中心”、“西方中心”的模式开始被打破,代之以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21世纪社会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都是人类进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这种情况下,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建构应保持民族特色,即既要接受现代文明,又要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各少数民族要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建构新型社会生活方式所需要的足够养分,珍惜、维护、吸纳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赋予传统生活方式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当然,西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又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全球开放的、一体化的经济。产品塑造生活方式,随着各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也必将形成全球生活方式趋同化趋势。因此,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趋同化与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动的。现代化不是单一化,多元化也不是对立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活方式的世界化与文化形成的民族化是西部少数民族未来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调适和处理好传统与变革、趋同化与民族多元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民族原则、建设原则、开放原则和多元化原则,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不断吸取、融合各国各民族优秀的生活方式,推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充分地利用、合理地开发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中的文化资源,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改造和革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把现代文化传播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包含有许多与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的成分和优良传统,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利用价值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中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沟通与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可以大大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使少数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增强各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调动少数民族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
此外,我们在对传统生活方式中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改造和革新时,决不能脱离少数民族的实际,要遵循生活方式变迁的规律,注意将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模式有机地协调起来,如在推广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适应性的某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实际接受能力,切忌照搬内地的模式。笔者十分赞成最近一些学者提出的观点:当我们面对落后的狩猎、斯威顿耕作、畜牧和农业经济文化类型时,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定居转产而抛弃传统。发展现代化的狩猎、斯威顿耕作、畜牧和农业经济文化,才是改变落后的正确选择。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与文化是民族个性的物质依托。在民族生活方式的变革中,取代不如改造,但改造必须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和特点。近年来,我国东北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狩猎经济文化类型所走的改造发展的路子,对于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应该如何变迁,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进步的文化环境。
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假如没有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社会财富便难于迅速、大量地增长,在经济匮乏的条件下,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自然无法形成。但是,民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则取决于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变革,取决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不断地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发展起消化传统的、吸收外来的生活方式的基础和机制,才能对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外来生活方式作出理性的选择,才能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克服因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带来的自我丧失心理和盲从倾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生活,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重建精神支柱。加大科技文化扶贫力度,大力开展各种层次和内容的文明创建工作,比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检查评比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群众移风易俗。积极创建文化工程,重视挖掘、整理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内容,注意运用民族地区群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思想、新风尚,抨击消极落后的观念和习俗,推动生活方式变革,持续不断地在社会上开展对文化“垃圾”的清理消除工作,堵住有害精神产品污染的源头。为此,既要加强各级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又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如民族干部、知识分子以及外出经商打工者)“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有关制度,比如人财物保障制度、精神文明建设自身运行机制等,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防范机制,提高应对失调现象的能力。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证明,现代化并不是完美天国的世俗化,而更像上帝和魔鬼约定的天堂与地狱的奇妙组合,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及生活方式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病态现象。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关系,减少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痛苦代价”问题,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建立防范机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方式变革中的消极倾向的防范能力。一是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在民族自治地方更应运用好自治权力,以单行条例或实施细则的形式,把国家有关法律条文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本地化,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自由化及生活关系的社会化提供一个符合实际的、合理明确的限度和相应的社会规范,使人们在生活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法制教育,比如广泛建立司法热线,把遵纪守法的内容列入文明创建活动中,深入到民族村寨进行普法宣传和普法教育,让法律进入千家万户,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的习惯法和宗族习俗的影响,培养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办事的习惯。三是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窃、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取缔各种形式的迷信活动和宗族活动,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行为和生活关系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少数民族生活的安定和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0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