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广西钦州 5413000)
摘要:目的 观察雷火灸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膳食、生活指导、母婴喂养指导,予以肌注催产素等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予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雷火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方法取材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雷火灸;穴位按摩;产后缺乳;气血虚弱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剖宫产率的升高及各种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产后缺乳无乳者高达20% -30%,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更高[1]。我科自 2015年 1 月 至2016 年 12月对 100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产妇采用雷火灸结合穴位按摩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均为我院妇产科住院以及门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汁不足,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房发育正常(排除器质性病变或因其他传染性疾病等无法哺乳患者),中医辩证证型为气血虚弱型,年龄20~45岁;初产妇48(剖宫产20例,阴道分娩28例),经产妇52例(剖宫产22例,阴道产30例);其中产后3天乳汁全无者12例,产后已下乳而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缺乳者88例(产后3-42天发生者66例,产后42天-5个月发生者22例);乳汁不足时间最短2天,最长2个月,随机分为两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科疾病诊断标准》[2]中关于产后缺乳标准制定如下:症状:产后无乳汁分泌或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据《中医妇科学》[3]第五版(张玉珍主编)拟定。符合中医气血虚弱证:产后乳少或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1.3 排除标准
(1)在本治疗前服用了具有能影响催乳素水平的各种药物者;(2)有内分泌、肝肾、造血、神经系统等疾病及乳腺疾病、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3)合并有不适合母乳的传染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雷火灸联合穴位按摩的综合治疗
2.1.1 雷火灸疗
患者仰卧位,取赵氏雷火灸,放入灸盒内,点燃一端,随时保持火头红火,距离皮肤2-3㎝,采用温和悬灸法,取膻中、气海、双乳根、脾俞,每旋转或移动灸10次,用手平抚被灸处,熏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时间不可少于20 min;灸乳房肿块处,距离皮肤1~2㎝,用小旋转法,每旋转10次,用手轻柔压肿块处,反复施灸,时间不少于10 min;灸足三里、三阴交,距离皮肤2㎝,用雀啄法,每雀啄8次为一壮,每穴各灸8壮。每10天为一疗程,每天灸1次。
2.2 对照组
患者连续给与催产素10U 肌注10天,均给予宣教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指导按需哺乳及喂养技巧,均治疗10天后评定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3.1.1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提出的产后缺乳疗效标准如下:显效:乳汁分泌量明显增加,完全满足婴儿饮食需要,无其他并发症状;
有效:乳汁分泌量较前增多,基本可满足婴儿饮食需要,偶尔需要人工喂养;
无效:乳汁分泌量基本无改善,不能满足婴儿饮食需要,多数需要人工喂养。
3.1.2 泌乳量的测定:24小时内的泌乳量。
4.讨论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产后缺乳,中医又称“产后乳汁不行”,对于产后缺乳病因病机《景岳全书》记载:“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之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再因分娩失血耗气,致气血亏虚,乳汁生化乏源,导致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在泌乳量、乳房充盈程度、泌乳素水平上,两组疗法疗效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本研究用于预防及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疗效显著,必将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率,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该方法取材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程力、曹俊岩.补气养血疏肝通乳法对产后缺乳干预作用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4):470-471.
[2]来佩琍.妇科疾病诊断标准[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5:449.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5 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02:258
论文作者:徐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产后论文; 乳汁论文; 气血论文; 虚弱论文; 穴位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