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越止不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止不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世纪时,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打算将美洲的土豆引进本国,没想到遭到国民的一致抵制。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帕尔曼切经过国王的许可后,在一块闲置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请求国王派兵白天驻守在那块土地旁,晚上则故意不守。这神秘的举动撩拨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趁卫兵撤走,就成群结队地来偷挖土豆,然后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精心照料。没过多久,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土豆。正是帕尔曼切深谙人们的逆反心理,成功地让土豆走进法国的千家万户。
逆反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很多人利用它反其道而行之,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上面的故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或者出于习见,或者出于惰性(思维惯性),人们在接触新鲜事物之初,多是抱着观察、质疑的态度。帕尔曼切这种“欲扬先抑”、故作神秘的手段,所要打消的正是人们这种近乎本能的疑虑。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激将法”。他所激发的是人们的好奇心理(想知道到底看守了些什么)和逆反心理(你不让偷,我偏去偷)。在这两种心理的推动下,帕尔曼切向法国全境推广土豆的设想也就实现了。
提到逆反心理,人们总会想到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好似“青春”成了“叛逆”天然的近义词。不过,这一心理现象并不局限于青少年,在其他年龄的人群中同样比较常见。人们似乎总想尝试被明令禁止的事情,向往被禁止的行为,禁止会促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采取各种方式去恢复被禁止的自由。
不管是从报纸、电视还是网络中,我们也能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对恋人遭到家长的反对,不但恋爱关系没有终止,本来很平淡的爱情反倒在压制之下变得“轰轰烈烈”,而他们甚至不惜为了爱情选择极端的方式进行对抗。
历朝历代所谓的“禁书”也可以作为“逆反心理”的典型例子。《金瓶梅》、《红楼梦》曾因“诲淫”被禁,《水浒》曾因“诲盗”被禁,而今天这些书非但没有禁绝,反而使得“雪夜闭门读禁书”成为一种文人雅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主的需要,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了决定,并强加于身时,我们因为自己“主权”被侵犯,就会自觉地产生心理上的对抗。不但排斥别人强迫的选择,同时对于自己被迫失去的东西更加喜欢。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难以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就越重要,价值也就越高。当人们喜欢的自由遭到限制时,内心会非常郁结,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能够冲淡这种不愉快,因此才会发生诸多逆反行为——越是禁止做,我们越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进去。
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心理状态。它使人在不经过审慎地思考、估量后做出某些决定,而仅仅以对方的言行为靶子,简单地“对着干”、“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往往是既不利人,也不利己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对这种心理加以提防、克服,不要意气用事,要尽量从事情本身出发做出判断。
有些时候,巧妙运用这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在平时逛街的时候,不难发现某些店家在门口张贴某某产品即将售完的通告。有些人就是被这个通告吸引到店里的——“不是即将售完吗?我倒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或者“快卖完了,那我也得赶紧买”。商家所利用的正是购物者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也被称作“逆向心理”、“对抗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敌意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所谓“叛逆期”就是指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最为强烈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