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动因与实现途径_经济一体化论文

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动因与实现途径_经济一体化论文

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成动因与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当代论文,途径论文,文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这不仅说明文化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而且说明文化正在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强大生产力,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 经济的一体化是我们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更深层次乃至终极意义层面的揭示,一体化是趋 势、目标和结果,而协调发展则是过程和实现目标的基本方式。如果说昨天我们还认为 文化和经济是社会发展两个领域不同性质的事物,而明天这两者将成为一码事,那么今 天,文化和经济正呈现出趋向协调和融合的势头,而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促进和加速两 者的一体化过程。我们所应进行的理论探讨也就是发现和解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动 因、一体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以及加速一体化的方法途径。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动因

文化经济协调发展以至于一体化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形态,它的生成动因可以 从宏观的时代背景以及微观的文化对经济、产业、企业发展作用力显著增强等多个层面 加以认识。

1.“文化时代的到来”。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身边世界急剧变化的惊讶描述和对21世纪社会形态的捕捉 窥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第三次浪潮”、“新技术革命”,还是后来的“信息 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等等语汇,无一不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和表征,它鲜明地 昭示,与以往的农耕时代、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知识、智能这些文化的结晶在现代社 会经济进步中的贡献份额已日趋突出,文化在推进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已然确定 。正因如此,日本前首相大平在国会讲话中曾指出:“现在已经从以经济为重心的时代 进入了文化时代。当代,国民关心的目标从物质转向精神,关注文化。”(注:转引自[ 日]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在这一新时代中, 文化的价值和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凸现,它已决不单单是文字记录的一切成果,也不仅仅 是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它已渗透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 构成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展现出特 殊的地位和巨大的促进作用,确如联合国1986年制订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政策文件 中所宣称的:“没有一项名副其实的发展项目能无视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有关 人群的需要、追求和价值。”因而该文件中确定的未来一段时间人类发展的两个主要目 标,一个便是“在发展过程中更强调文化尺度”,一个则是“广泛促进人们的创造技能 和文化生活”。

在文化时代中,文化既是发展的主题更是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主体。伴随着经济 全球化而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全球流动和全球竞争,而且也必然增强文化上的全球流动 和全球竞争,因而软实力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评价尺度。软实力主 要是一种文化影响力,它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正 像美国著名战略学家J·S·奈所说:“软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果一国的 文化和意识形态更有吸引力,那么其它国家将更愿意跟随它;如果它能够建立一种机制 ,并且其他国家愿意按照它希望的方式限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将减少使用硬实力而带来 的代价。”(注:[美]J·S·奈:《仍是竞争中的强者》,载《世界箴言》1990年3月号 。)

2.文化是扩展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志。

现代文化不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 成分和产业升级标志而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至少 包括当代经济的产业下游化趋势、经济的文化化趋势和文化的经济化趋势。产业下游化 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工业比 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要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并 且越来越多地转向文化服务业。

文化进入市场,文化形成产业。“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 ”,使得文化中渗透经济的、科技的、商品的要素,文化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 今天,电视、电影、音像出版、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广告、信息、传播、 娱乐等文化要素,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文化经济最直接的表现的形式, 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新创增加值累计 达1020.9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7%。从世界经济范围看,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 业之一,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1/4是文 化企业,“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合并后,新公司2000年市场价值高达3500亿美元 。而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 业。因而日本学者认为“考察一个国家人们文化生活的总体,就可以理解一个国家的产 业结构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一国家的文化内容的意义……文化内容分别决定各国人生活的 需求,实际上也决定这一国家的产业”(注:[日]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中国经 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3.文化构成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决定因素。

文化一旦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它便不可阻挡地向一切可能的产业中渗透发 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借机壮大了自己,也大大刺激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升级。 20世纪40年代,另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发现了一个经济法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被称 为“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事实证明,它是合乎实践发展规律的。随着当代新兴产业 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开,将脑力劳动称为第四产业 或知识信息产业。这一命名历时近20年,才为我国经济界所瞩目。当代服务业异军突起 ,人们又将第四产业中的满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丹麦未 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 ,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 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轶闻趣事。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到2005年预计将达到6000亿元,这给文化 经济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必将支撑并培育出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目前,我 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因而留下的发展空间更为广 阔。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发展资源,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大力发 展文化经济,放大文化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例如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宾馆、 餐饮、交通、演艺市场等的发展;而各类先进的文化设施的建设,则将有力地配合高科 技转化为市场优势,并带动建筑业和制造业市场;此外,文化产业的公共参与性及其善 于制造大众流行的特点,还将推动服装业、美容业及各类延伸产品市场。总之,文化产 业的充分发展将成为我国各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再以旅游业为例。国际上很多 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艺术活动和旅游业是不可分离的两个相互促进的内容。近几年来 ,美国文化旅游项目吸引的国内外游客以年均11%的幅度增长,旅游收入中2/3与文化旅 游有关。“十五”期间,不少省市要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城市旅游总收入、创汇年 增幅均要大幅提高,杭州、南京等都提出到2005年基本实现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 市”的跨越。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文化经济大有可为。

4.新经济对文化现代化的作用更加明显。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不仅是文化对经济影响的日益渗透,而且也表现在经济对文化 转型和更新的促进作用力日益加大。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 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朝阳产业。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 化发展的方式转变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文化 传播的现代化,引起了世界媒业的巨大变革,基于因特网传播平台的“第四媒体”的出 现,不仅使大众传媒发生根本的变革,而且带动了社会文化形态各个方面的变化,成为 推动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因特网的拓展,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各种特征的汇合与扩展 。既然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电讯、传媒和信息技术这些被 传统分割的部分自然可以寻求“跨产品”、“跨平台”乃至“跨部门”的合作。文化的 传播变得更迅速、更广泛,文化产品也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传媒业与电子通讯业的汇流 ,使得传媒业不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信息与新闻,而是扩展到了旅游、教育、娱乐等社 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产品的 生产者能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文化产品经过纸介质、磁介质、电子介质、光介 质等多种媒介的发展,其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通过“记录”和“复制”技术不断加以 放大,成为系统的“文化工业”生产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供了新的机遇。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表现方式

21世纪来临之际,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逐步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 经济已经密不可分,不研究经济已无法准确地认识文化,而不研究文化也无法深刻地认 识经济。我们认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涵和表现方式至少有以下三种 。

1.文化与经济是“车之双轮”,应同步发展。

区域现代化应该是社会内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进程,鉴于前现代化阶段以经济增长为 主文化相对滞后的现实,在现代化启动时期,文化要素发展还应适当超前。考察发达国 家的历程也是在1970年代之后加快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速度,而迄今文化经济趋向 于较协调地发展,而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产业。日本知名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 化产业论》中便指出,“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 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首先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产品的 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正相应地下降”。美国较早顶着 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坚持将发展高科技高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现在文化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好莱坞大片、《豪门恩怨》肥皂剧、 迪斯尼乐园、流行音乐、全球传播业、《时代》杂志和《读者文摘》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席卷整个世界,就像美国记者迈克雷指出:“美国真正的优势是文化与知识财产这两个 非常人性化的资源。”近10年来,我国文化获得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战 略决策大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开拓、文化产业迅速壮大,呈现了充 满矛盾又充满生机的发展景观。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刻,紧密关注文化经济的协 调发展,有着强烈的迫切性和针对性。一些中心城市近年来也明显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 展,文化内容在新兴产业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并出现大量的富有美感和 科技含量的智能化产品。在文化经济的同步发展中,新增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 ”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像微软公司这样的新兴产业大部分是知识密集的软产品,而 且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高。一般消费品生产,在当代已经着意通过其品 牌、命名、设计将一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念附加于消费品之上,使之 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文化品。广告业的发展已经使广告本身不再是纯粹的商品信息,已成 为精心设计、刻意迎合或推广某种精神价值的文化品。日本专家曾对日本整个产业的服 务化和“软件化”程度作过定量分析。他们把服务、软件等非物质性投入所创造的附加 价值,在产品总附加值中的比重称为“软件化率”。分析表明,从1965年到1980年间, 软件化率低于20%的产品比重从58%减少到了27.3%,而软件化率在60%~80%的产品比重 却从1.5%增长到了17%。在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风格技术、人工智能、新型复合材料、生物工 程技术、设计艺术等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正因如此,人们预感到,一个科学文 化大发展时代即将来临,未来时代的竞争将是一场智力竞争,人类已经面临一场新的知 识价值革命,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文化经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知识含量、文化附加值将越来越高,知识生产力将愈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 标而生产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成为启动支撑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2.文化经济相互渗透融合,趋向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在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经济一体化,就是在两类事物相互融合中趋于“文化的经 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 ,进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发展尤其文化产 业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文化企事业都要做大规模、做优 结构,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就是经济,文 化就是市场,特别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 视。这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必然,根据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文化 娱乐、电影业、音像业、艺术教育等都属于服务贸易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开拓创新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中国文化产业要赢得较大的发展机会,其生 存空间还亟须拓宽。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 素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 为整个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农业经济时代,全社会95%以上的人在为基本 的生存条件粮食而工作,现在发达国家仅有2%~3%的人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工业经济时代,数百万、上千万人从事钢铁、机械、轻加工业,现在发达国家已把大 多数加工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一个国家经济中的文化、科技含量迅速增加的时候 ,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会向下游转换。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 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城市的品位和辐射力, 都有赖于提高文化的含量。现代人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 、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 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美、时尚、品牌与流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人们文化知识层次的提高,文化消费将呈上升趋势,跨国界 、跨民族、多样化、综合性已成为人们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这些都为经济文化化提供了 广阔的前景。发达国家有句格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很形象地说 明了现代人更需要的是文化消费和文化审美。无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然要 将重心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文化含量更高的产业方面。

3.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双重效益的共同提高。

文化和经济的协调互动不仅表现在两者的同步性和交融性,还更为积极地表现在两者 的相互促进上。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规定了文化生产的性质和方向 ,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现代经济进步促进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效率 与结构的提升;而同时文化的进步特别是现代文化产业的走强,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 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增强,积极促进现代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迅速改变了现代 人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两者的相互促进使各自的发展都更为和谐、更可持续了。文 化经济相互促进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体现在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效益双重统一和 共同提高上。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效益经济,它追求效益价值的整体性的最终实现。文化产品就其 主体部分而言,一旦投入市场,经济效益便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追求的共同目标之一, 区别仅在于二者取向的方向性不同而已。然而,全部问题的关键是,在当代中国所要建 立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同时在两个方向上 和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一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一部文 化精品,读者、观众越多,经济效益越好,其社会效益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经 济效益的重视,也就是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经济效益成为社会效益的桥梁与中介。然而 ,在现阶段,精神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确实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相互背离的 一面。在较大范围内,常常是好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与经济效益的大小并不成正比,相反 有时呈逆反状态。一些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高而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却发行量下降,票房 价值也比较低;而另一些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低,有的甚至是充塞了黄色和迷信的 东西,却反而行销市场,发行量大,经济效益也很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严重背离 ,扭曲了文化市场的发育。因此,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应当努力使文艺 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论是就其动机还 是就其效果来说,都是为了要实现这种统一。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文化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我们的责任是通过不懈努 力使这一趋势尽快成为现实,为此就必须从理论上探讨揭示在当代的背景下促成文化经 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文化经济一体化要求现代人尽快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意识,有明 确的用文化价值推动区域经济腾跃的战略共识;而各地区各级领导又必须具备相应的文 化战略实施领导才能和肩负振兴先进文化的强烈责任感。有关决策部门应尽快建立并领 导具有权威性的管理协调机构,保障城乡各地文化活动、文化生产、文化服务的健康有 序运行。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有计划地开展体现区域文化形象的多层次宣传,分步积极 改善文化资源质量和文化环境条件,根据文化资源的优势配置原则,一手运用公共政策 手段全方位增加各门类文化产业的生机能力,一手抓旗舰型文化产业集团,大力扶持文 化人才、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的知名品牌,把文化事业做大、产业做强,真正把我国建 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强国。

1.以法制化为保障。

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的挑战,都需要依法保障本土文化的健康运行以及与 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文化立法的重要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条 规建设,将重要文化设施和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有关部门要尽 快制定出台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内容应包括产业内涵、产业结构、产业组织 和产业布局等各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的执法检查与监督,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与 法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服务,应制定规范的市场管理办法,防止不正当竞争 和恶性竞争。应依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图书、音像、影视制品的盗版侵 权活动,加强扫黄打非力度。应健全涉外法规,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秩序。严格审 查,禁止不良文化的侵入。应有效运用WTO的保护规则,对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给予 合理的必要的保护与支持。

2.以信息化为推进器。

和国家当前采取的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方针同理,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过程中也急需以 信息化推进区域文化的现代化。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集中体现在 信息化潮流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上。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水平较低,与信息化水平低有很大 的关系。2000年中国的信息能力仅为美国的8.6%,韩国的15.2%。以信息化为新载体积 极推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战略。因此,21世纪的中国应该大力推进信息化,要 加强文化综合部门与经济综合部门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以实施科学高效的指导和管 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动,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数字化电 视节目的生产和播放系统,加快文化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现有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增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应研制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 形成统一高效的信息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为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创造条 件。

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文化产业一定要尽快与高科 技结合,增加文化产业科技附加值,提高现代化水平,使区域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更上一 个档次。在研制提高文化产业高新技术含量的有关政策时,要立足于多媒体时代的高度 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势,通过信息产品深加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 会服务的新领域。要积极实施中远期文化信息规划,通过重视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人才 的培养,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电子软件。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广泛应用现代 科技,加快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科技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通 过对广播电视、书刊印刷、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推进文化产业对 创新技术的应用,保持其技术水平在国内总体领先,部分关键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确保本国的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以 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技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 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新技术所带来的 崭新的影视、表演等文化艺术。

3.以规模化形成优势。

现代经济发展强调要有规模优势,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产业更需要做大规模、做强自 身实力,进而和经济强省一道形成综合性区域竞争力。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产业也正在体 制上进行新的改革,在结构上进行新的调整,在资源上进行新的配置,在秩序上进行新 的结合。美、英、法、德甚至不惜修改法律,来促进电讯、有线电视、计算机、媒体、 娱乐业之间的收购和合并。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资产重组”,与当初生产社 会化条件下的资本集中,后来生产国际化条件下的跨国经营一脉相承。它是国际经济专 业化协作、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支柱性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综合性产业大集团的出现。继《广州日报》之后, 北京等地纷纷组建文化产业集团。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文化产业中也出 现了一些联合发展的形式,如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就是由新闻出版、广电、 文化等几个系统内的一些大公司捆绑起来组成的,是一种资本与资本联合以求更大发展 的形式。上海组建了新民一文汇报业集团,强强联合,形成产业规模。上海影视合流之 后,摒弃了按行政条块划分的部门设置,组建了永乐集团、上影集团、上海文化广播电 影电视集团。出版方面,组建了世纪出版集团;发行方面,组建了新华发行集团;音像 业方面,组建了新汇集团。这些大集团的组建,增强了上海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为此,要尽快树立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的成片开发共 建,形成文化产业规模的战略理念。同时,降低文化投资的门槛,加快文化产业人才, 尤其是管理、策划人才的培养,以更多的人才更优的管理促进国内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 集团的快速成长。

4.以品牌化形成制高点。

要学习著名企业如海尔、春兰、森达以及小天鹅的运作经验,组建一批品牌名优、综 合实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品的建设,以具 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来占领文化市场,进而不断加强我国文化经济的国际竞 争力。这方面,我国一些城市已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北京市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 历史文化资源,以开发传统文化产业为龙头,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相结合, 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计划未来5年建设“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 和“东方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两个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广东省注重盘活文化资源,在创 立品牌上下功夫,颇有建树。佛山市文化局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新策略,利用佛山经济调 整的空间,以开发祖庙以东民居群为突破口,深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全面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文化工作的经济支柱。

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文化品牌建设应充分考虑到目前文化产品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和 消费习惯,更加巧妙地安排文化产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性和倾向性,突出文化产品的娱乐 性、消遣性、知识性、商品性,真正形成中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制高点。

5.以特色化为制胜之道。

在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要真正将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实的人力资源、经 济资源进行最佳组合,形成区域性的发展特色,这是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真正竞争力的重 要举措。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是十分注重文化特色的推进作用,如英国 20世纪最富有特色的艺术是戏剧、流行音乐和通俗小说,因而英国大力开发流行音乐, 1997年英国出口音乐制品的收入超过了钢铁出口的收入。意大利则非常注重有本国特色 的时装设计和产品开发,目前该国不仅造就了占世界1/3之多的时装大师,而且有1/5的 人员从事时装业,从而形成了有意大利特色的巨型文化产业。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人经验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教等方面的 结合,使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经济优势。在城市发展和文化形象塑造中,传统的、标 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是现代城市美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文化设施 也必须高瞻远瞩地进行设计和规划,甚至是超前启动;同时,群众性的、小型的,但又 是星罗棋布的、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或边寨风情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标志工程,也必须 引起高度重视,促进文化经济的特色化、合理化和品牌化尽快付诸为现实。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要保护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通 过制定和落实有关文化政策,扶持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实施精品战略,为城乡居 民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感召力的文化艺术作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是一个地区的 “名片”,是无形资产,会带来可观的效益。要积极实施“特色文化工程”,加强文化 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品的建设,创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要以 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的成片开发共建,形成规模优势。要 重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教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特色文 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标签:;  ;  ;  ;  ;  ;  ;  

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动因与实现途径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