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自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必然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一、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阅读文本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当中。
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从而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从而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本中,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深入探索作品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阅读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是阅读的本质。
正是基于对阅读本质的上述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要将阅读还原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会领悟到,以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解读为基础,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就不只是教学形式上的求新求变,而是在开辟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心灵的新径,阅读教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才会真正指向学生下一次的阅读,也才会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因此,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积蓄探索文本的情感。我们阅读文本,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而许多作者都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交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谈话的对手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事业追求,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与作者对话,是拉近学生与作者,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基础。
比如在教《绿色蝈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知道他有什么杰出的贡献吗?(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这样的设问,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汜》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2.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文本”,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一方面(即作品主题)对话和交流的目的。学生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1)引导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
(2)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喜欢条分缕析,不厌其细。而忽略从整体去把握课文。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要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如《绿色蝈蝈》这篇课文后面“练习一”就设有这样的问题: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什么效果?教学中若采用这些设问,让学生一一指出哪几句是对绿色蝈蝈的外表的描写,也分别找出了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并且也让学生理解了这些描写及称呼的作用。凡是应该做的,似乎都做到家了。但这样的课,正如著名教育家钱梦龙所说:“总让人感到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感染力,那种使心灵震撼的感染力!”“你举起了冷冰冰的解剖刀,骨骼、肌肉、皮肤、血管、神经……你都一无遗憾地解剖给学生看,唯独抛弃了最重要的东西——生命。”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肢解形象、肢解课文的必然结果。
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入探究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法布尔是如何具体观察介绍绿色蝈蝈的?他是带着怎样的感情介绍绿色蝈蝈的?我巧妙地将这篇课文后面“练习一”的问题,蕴含其中,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品味语言,真切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实现了“新课标”所规定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要求。
(3)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对文本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惟一的。可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把文本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文本的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文本的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文本简单崇拜。“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3.让学生与自我对话,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学生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了盲孩子在影子、萤火虫的关爱下快乐无比的情感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对着__,我想说__”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导学《绿色蝈蝈》,在这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由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