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杨召小学 266700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只局限于书本的世界,人为地造成了脱离现实社会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发展水平。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是实施教育的我们要时时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二、通过情感渗透,言传身教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这些教师都必须为学生做好榜样以身作则,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进行思想渗透,就地取材,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地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紧扣教材,联系实际,规范学生行为,进行行为渗透。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约束,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论文作者:郭培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品德论文; 儿童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热爱生活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