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带纵向油道螺旋式绕组的换位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朋[1](2021)在《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新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核聚变能是一种清洁(无核污染)、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就是人类为探索核聚变能和平利用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磁体电源系统包括脉冲功率电网(PPEN)和稳态功率电网(SSEN)两部分。PPEN变压器作为脉冲功率电网的主设备之一,是保障其它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是确保电网供电安全的关键设备。PPEN变压器电磁设计的合理性、绝缘材料选择和绝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性能。为此,本文主要研究PPEN变压器的电磁特性、绝缘特性和热学性能的计算模型,提出其电气绝缘与热学性能的计算方法,以确保其可以满足脉冲负载的电压耐受需求以及ITER核聚变装置实现等离子体反应的电流和电压需求。论文针对PPEN变压器的负荷特性及使用条件,建立了铁芯和绕组的电磁计算模型,推导了 PPEN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的计算方法;基于仿真软件MagNet,提出了采用有限元法对PPEN变压器中的漏磁场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得到了变压器的漏磁密分布情况,验证了 PPEN变压器结构设计及电磁分布的合理性。论文基于PPEN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特点,提出了采用有限元法,运用ELECTRO电场计算软件对主绝缘的电场分布进行建模与仿真,得到了主绝缘的电场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主绝缘的绝缘裕度,论证了主绝缘的绝缘设计满足标准要求。论文基于PPEN变压器绕组纵绝缘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通过在内屏蔽连续式的高压绕组内部布置电容线匝的方式来降低绕组的冲击电压;提出了利用BB-XCX001B电压分布计算软件,建立绕组纵绝缘的等值电路模型,对其波过程进行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变压器高压绕组及绕组磁屏蔽的波过程及绝缘薄弱点。论文基于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 PPEN变压器二维稳态温度场-流体场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变压器的二维温度场进行仿真,得到变压器的温度场及绕组热点位置;采用安德森热点计算公式对绕组热点进行了详细计算,得到了绕组的热点温升;通过在绕组热点位置(预测值)布置光纤探针直接测量了绕组热点温度;对比分析了温度场仿真、热点计算数据和光纤探针测量结果,验证了仿真及计算结果。论文分析了变压器进行绝缘和温升试验的必要性,按照IEC60076.3:2013标准及PPEN变压器技术规范书要求,对PPEN变压器分别进行了外施耐压试验、感应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雷电冲击试验、操作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此PPEN变压器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绝缘强度;按照IEC 60076-2-2011标准要求及PPEN变压器技术规范书要求,对PPEN变压器进行了温升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变压器的温升性能满足标准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不仅对确保ITER PPEN变压器满足ITER核聚变装置的安全运行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未来开展国内核聚变反应堆配套的脉冲电网变压器的自主设计及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海理[2](2020)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直流变压器是直流冶炼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是将电网交流电通过变压、变流,转化为低电压、大电流、调压范围大的直流电输送至短网,其运行损耗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费用和冶炼效率,而生产材料成本是生产厂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工程上,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的设计主要是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借助Excel表格、VB程序来完成手工计算,每次计算的结果不能自动保存。这种缺少一些智能控制算法的计算方式,使得计算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耗费大量的时间,不能保证设计结果是最优的方案。因此,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完成对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优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变压器电磁设计理论,引入并改进遗传算法,在满足用户需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以期实现工业直流变压器制造成本降低、运行损耗减小的双重目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矿热炉直流冶炼系统和其主要组成部分,分析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参数计算,阐述工业直流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完成总体结构布置;然后,分析用户参数需求,进行各绕组容量、电压、电流关系的计算和铁芯直径、匝数、器身结构、绕组参数及其绕制方式的选取,对计算结果中磁通密度、电流密度、空载损耗、负载损耗、重量和温升等参数进行考核,并分析各参数对运行损耗、制造成本的影响,借助Excel完成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初始方案设计;最后,引入遗传算法完成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优化设计,并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对优化变量进行取整或取特殊值的整数倍,减小计算误差;不同进化阶段采用不同的交叉率、变异率,保证种群多样性且不会出现过早的收敛至局部最优解;对多目标优化函数利用线性加权法设置权重ωi(i=1,2),从而转化成单目标优化,简化计算难度,而权重的计算是根据工程师基于Excel计算的电磁参数中运行损耗值和制造成本值所占的比重决定;这样一来,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对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用户需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以运行损耗最小和制造成本最低为双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方式的性能参数,验证预期效果。
武利军[3](2019)在《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西北电网形成以330kV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趋于稳定、结构比较合理的大区域电网。陕、甘、青、宁4省(区)用电负荷集中的地区,普遍采用330kV电网,并且覆盖、贯通西北各地,成为主要电源的支撑电网。随着“十三五”期间西北高铁线路的大规模建设,研发符合西北电网特色的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是大势所趋。但330kV牵引变压器是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牵引变压器,我公司在设计上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套用。本文针对330kV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的技术要求开展设计工作。首先,确定铁心结构及材料牌号,计算铁心直径及绕组每匝电势,完成绕组轴向高度和辐向尺寸设计,确定绕组的结构形式。其次,根据电压等级设计变压器的主、纵绝缘结构,确定绝缘距离,计算短路阻抗及空载和负载损耗并根据损耗值计算温升。最后,根据突发短路状况,计算电动力和导线应力,保证变压器运行安全可靠。本文设计了两种方案,方案一调压范围:330±2×2.5%,采用不单设调压结构。方案二调压范围:330±4×2.5%,采用单设调压结构。两种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案一在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短路阻抗、绕组温升方面优于方案二。方案二在空载电流、绝缘结构、调压范围、导线应力、短路机械力、成本方面优于方案一。通过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方案二为最终方案。按照最终方案生产一台样机,通过样机的试验数据,对最终方案的设计参数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工艺性好、可靠性高、损耗低,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王娥[4](2019)在《110kV节能型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研发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的迅速发展,铁路牵引变压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铁路变压器的节能要求也就越来越高。110kV节能型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采用优质硅钢片卷绕而成,制造简单、耗材少,大大降低了铁耗和空载电流值,并且合理计算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型号,容量利用率能达到100%,变压器的平均负载率明显提高,是电力系统降损节能的首选节能变压器。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乃至全球首台110kV节能型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研发设计,完成了其结构及电磁优化设计。首先,分析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原理,对其重要部分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简述。采用最优化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变压器设计中几个重要的基本参数,包括铁心及空载参数、短路阻抗、线圈温升等,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其次,对变压器非正常运行过程:短路及过负荷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计算。(1)变压器承受短路的能力:利用解析法分别对安匝平衡、短路电动力、导线应力及短路热稳定性进行计算、校验。(2)过负荷温升计算:运用了指数方程法对对变压器过负荷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绘制了相应的的过负荷温升限值曲线;设计了过负荷温升计算程序,并利用此程序对本方案变压器需满足的过负荷曲线进行了计算,绘制出负荷温度曲线图。然后,用Ansoft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变压器的绝缘仿真,校验绝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后,按此优化设计方案制成成品,试验均合格并挂网运行,验证了本研发设计的节能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伏传顺[5](2019)在《基于MTL模型的变压器绕组VFTO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具有结构紧凑、占地节省、易于维护等优点,在11OkV及以上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超高压和特高压交流输电网中。GIS中隔离开关操作空载短母线时,因其触头移速较慢,无灭弧功能,在刀闸移动过程中会发生多次击穿重燃现象,产生较陡的行波,该行波在线路波阻抗不均匀处发生折反射和叠加,形成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VFTO波形具有幅值高,波前陡,频带宽和多次连续脉冲的特点,故当VFTO沿传输线侵入变压器时,变压器绕组可能会因匝间电压较大而发生绝缘击穿事故,例如天荒坪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变压器绝缘击穿事故,因此有必要对变压器内VFTO的分布进行研究。当前研究变压器内VFTO分布的主流模型为多导体传输线模型(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MTL),但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应用多导体传输线频域模型时,需在电磁软件中搭建绕组的径向模型求解电容参数,但匝数众多的变压器绕组给手工建模仿真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为防止变压器绕组发生匝间击穿事故,厂家常组合多种缠绕方式绕制绕组,绕组线圈结构复杂,给研究变压器内部VFTO分布带来困难;在已知变压器入口处VFTO和绕组频域响应的前提下,缺少一种误差较小且计算速度较快的频域时域转换方法求取绕组的时域响应。针对以上三点不足,本文对电磁软件(ANSYS Maxwell)自动建模仿真、常见变压器绕组缠绕方式以及频域时域转换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工程实际,从多导体传输线频域模型出发,实现变压器绕组频域和时域响应全自动求取的功能,并为变压器绕组从频域和时域方面防止绝缘击穿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本文研究电磁软件ANSYS Maxwell手工建模的方法及步骤,指出建模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提出基于ActiveX技术的ANSYS自动建立绕组模型、求解电容参数方法,即通过输入变压器绕组结构参数,利用MATLAB控制ANSYS实现自动建立绕组模型、求取绕组电容参数、输出仿真结果的过程;其次,研究变压器厂商实际中常用的变压器绕组缠绕方式,根据其边界条件推导出其频域响应,作为变压器绕组谐振频域分析的理论基础,也为求取变压器绕组内VFTO分布作铺垫;最后,在已知变压器入口处VFTO和绕组频域响应的基础上,对比常见频域时域转换方法的计算精度与计算时间,指出波头部分利用傅里叶级数法求解其余部分利用傅里叶变换法求取的频域时域转换方法。电磁软件的自动建模仿真方法与传统的手工建模相比,在保证相同仿真精度的情况下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极大地降低了工程人员的工作量;通过求解常见变压器绕组缠绕方式的频域响应,为变压器绕组谐振频域分析做理论基础;最后,提出波头部分利用傅里叶级数法求解,剩余部分利用傅里叶变换法求取的频域时域转换方案,兼顾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具有更好的实用性。本文中频域与时域的分析结果均可根据变压器绕组结构参数自动得到,大大简化了工程人员的操作难度和操作流程。
章雪亮[6](2019)在《CFETR N-NBI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功率负离子源中性束系统(Negative-ion-based Neutral Beam Injectors,N-NBI)是未来聚变装置必须的辅助加热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尚无大功率N-NBI系统的研制经验,为了发展用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CFETR)的N-NBI相关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研制一套200keV的N-NBI工程样机。其中,加速器高压电源是中性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N-NBI系统的关键组件之一。CFETR N-NBI样机需要一台200kV/25A的直流高压电源为其加速器供电,该电源决定采用与ITER N-NBI加速器高压电源类似的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方案,而我国没有此类高压电源的研制经验。作为国内首套用于聚变辅助加热领域的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本文根据CFETR N-NBI样机的需求,完成了电源的整体方案设计,对关键部件中点箝位型(Neutral Point Calmped,NPC)三电平逆变器和隔离升压变压器进行了工程设计和研究,并对输出电压纹波和逆变器输出直流分量等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调研对比决定采用单级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方案作为加速器高压电源的整体方案,主要包括:12脉波晶闸管整流器、直流母线、三相三电平逆变器、隔离升压变压器、高压不控整流器和高压滤波器;分析影响电源性能的参数,研究确定了低压侧直流母线电压和逆变频率这两个关键参数分别为Vdc=5000V、finv=150Hz;对电源各组成环节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确定了各环节的方案和基本参数;利用Simulink软件搭建了电路仿真模型,对电源不同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研究,验证了电源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相桥臂单元为重点,对基于压接型IEGT的大功率NPC三电平逆变器进行了设计和研究。针对三电平应用场合,对IEGT和IGCT进行了大量的单管测试,明确了器件特性;基于单管测试的结果,完成了三电平相桥臂单元的设计工作,通过仿真分析等手段对电、磁、热设计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和验证。研制了一相NPC三电平桥臂,并提出了一种四管动作双脉冲测试法对所设计的相桥臂进行测试,验证了桥臂设计的可靠性。基于本文的研究和设计,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的故障关断时间可以降低到100μs内,较ITER同类参数(150μs)有很大的改善。对隔离升压变压器进行了设计和研究。该隔离升压变压器是国内首台非工频的高压大功率方波变压器,本文总结整理了其特殊需求,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铁芯和绕组为重点,完成了变压器的主体电磁结构设计;利用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手段对隔离升压变压器的漏磁场及其引起的损耗和温升进行了研究计算,验证隔离升压变压器的热可靠性;通过有限元仿真对隔离升压变压器的主、纵绝缘进行了研究计算,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对关乎加速器电源性能与安全的输出电压纹波和逆变器输出直流分量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理论分析等手段明确了电源的输出电压及其纹波特性,发现了限制输出电压纹波的条件,提出了一种纹波限制措施;研究了逆变器输出直流分量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和精确提取直流分量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FETR N-NBI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的直流分量控制策略;通过电路仿真和小功率原理样机实验分别对输出电压纹波特性的分析和控制以及直流分量的控制进行了验证。本文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为CFETR N-NBI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同类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的设计、研制和运行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邓行行[7](2019)在《525kV变压器节能及综合性能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变压器作为电力网络中的关键设备,降低变压器的损耗,减少能量损失,对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变压器损耗、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525 kV节能变压器,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计算,结合试验研究验证了所设计的节能变压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对自耦变压器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目前变压器绕组的要求、形式及适用范围;对变压器空载损耗中的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及附加损耗进行分析,基于其经验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损耗的影响因素;对变压器有载损耗中的基本铜耗、绕组涡流损耗、环流损耗和结构件杂散损耗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不同损耗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恰当的措施实现降损和节能变压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结合变压器设计计算流程,本文设计了525 kV单相三绕组自耦节能变压器。首先,给出了所设计节能变压器的总体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其次,本文对变压器空载损耗及有载损耗产生的主要部件:铁芯和线圈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在考虑变压器综合性能最优的前提下,从线圈绕制及铁芯制造两个方面给出了变压器的主要工艺措施;最后,本文对所设计的525 kV节能变压器的性能参数进行计算和仿真分析,通过短路电流、电场强度及冲击电压分析计算,以及地磁感应电流影响分析,验证所设计变压器参数设计及整体结构的合理性。(3)525 kV节能变压器的性能验证,本文通过试验进一步验证所设计变压器的可靠性及经济性,设计绕组电阻、绝缘电阻、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短路阻抗和短路损耗等多个测量试验,对所设计变压器参数进行测量;最后,通过与常规变压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所设计的525 kV节能变压器的性能能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其空载损耗和有载损耗都明显降低,相比于常规变压器,所设计的525 kV节能变压器空载损耗降低了40.71%,有载损耗降低了18.79%。符合安全、可靠、经济要求,为后续节能变压器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
朱红军[8](2019)在《高速动车组牵引变压器设计及电磁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伴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急需加快周转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以上因素推动了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牵引主变压器是高速动车组动力源总成的核心部件,是整个牵引系统中实现电压等级转化,并把电网电能按照系统要求进行二次电能分配的关键部件,其质量状态及性能参数直接影响动车组系统能否安全、高效运营。阐述了高速动车组牵引主变压器的设计过程,从铁芯和线圈电磁参数、短路阻抗、损耗计算、温升计算、绝缘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另外,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技术输入条件和安装空间要求,对牵引主变压器设计开发流程、电磁场分析等环节进行了研究,采取Ansoft Maxwell 3D电磁分析软件进行电磁场计算,使用CATIA3D软件对牵引主变压器进行3D造型和装配验证,并在样机生产之前进行FEA有限元分析,提升了牵引变压器一次设计成功率和优化设计。该方法大大节约其设计开发周期,提升了对市场快速反应和竞争能力。根据所计算参数、优化数据方案以及变压器3D零部件图纸,组织牵引变压器实物样机生产,并进行例行和型式试验,通过对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误差较小,满足了动车组牵引变压器的工程设计需要。所使用等效单匝电感法计算变压器的复合短路阻抗,有效的解决了多绕组牵引变压器建模复杂和复合短路阻抗计算困难的问题,该方法是基于等效单匝电感理论在牵引变压器等效电路模型基础上,利用矩阵方程及其变换方程计算出多绕组牵引变压器短路阻抗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等效单匝电感矩阵方程计算出所有各个绕组之间的短路阻抗,结合牵引变压器已知条件关系,通用Matlab计算程序一次性求解出复合短路阻抗值。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到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侯仰风[9](2018)在《双分裂变压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中使用分裂变压器能够有效限制系统发生短路时的电流,进而可以减小短路对系统所造成的危害,并且相应系统中可以选用较轻型设备,其一机多用的特殊功能更可以有效减小基建等投资,大大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及整体经济性。但分裂变压器在系统中的应用目前并不普遍,运行经验方面也不够完善,且其特殊的绕组结构造成其生产制造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现今能生产分裂变压器的厂家并不多。基于此,展开对分裂变压器更深入的研究与设计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分裂变压器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包括其运行方式、优缺点、等效电路等,并对比了其与传统变压器的经济性;其次,对分裂变压器的重要参数短路阻抗做出具体研究分析,创新性的提出使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其各种运行方式下的短路阻抗值,并推导出各种方法的具体求解公式,为之后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参考;再次,根据轴向双分裂变压器的结构特征及课题要求,对其各方面结构型式包括铁心、绕组、散热结构等做出了具体设计与优化;最后,对容量为10O0kVA的轴向双分裂变压器做出了完整的电磁设计计算,并对所设计的变压器各项性能参数做出了校验。本文所研究设计双分裂变压器来源于公司实际课题,经过对其结构特点及等效电路的研究分析,证明了分裂变压器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短路电流,相应系统中可以使用轻型设备进而节省一次投资;通过对比分析分裂变压器与传统变压器各性能参数及各原材料使用量,说明了其较传统变压器在各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优势;通过对其型式及主要结构做出具体设计与优化,有效的降低了分裂变压器制造成本并提高了其各方面性能;提出使用箔绕代替传统线绕来作为其分裂绕组,解决了分裂绕组因短路电动力较大不容易控制的问题,最终经过完整的电磁计算设计出了符合公司课题要求的轴向双分裂变压器,并通过了各项技术参数校验,为之后的生产制造铺平了道路。
臧英[10](2017)在《特高压电力变压器波过程及绕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高压电力变压器是特高压智能电网的骨干设备,其显着特点是电压等级高、负载容量大,其运行可靠性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变压器易受各种内外部过电压的影响,尤其是雷电冲击过电压,对变压器绕组绝缘结构的影响更大。特高压变压器的电压水平高,并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其尺寸、绝缘距离、绝缘厚度等不能无限增大。因此,在进行特高压变压器设计时,首先应解决产品雷电冲击下产品波过程问题,以保证绕组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产品挂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目前电力变压器波过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详细研究了在雷电冲击电压作用下,变压器绕组等值电路电容、电感参数计算问题。然后,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分析了多种绕组结构形式下电容补偿作用的效果,以典型1000kV特高压自耦变压器为例,设计了高压、中压、低压、调压、励磁补偿等绕组的结构形式。最后,应用专用雷电冲击电压计算软件,对各工况下绕组的雷电冲击情况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最终确定了特高压变压器各类绕组的类型。为验证雷电冲击理论分析与实际的情况的差异性,对实际绕组模型的冲击电压试验及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目前已有几种绕组模型试验测量方法原理和特点,对比分析其优缺点。然后,针对以往测试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耦合传感器测量雷电冲击下绕组电压的测量方法,研究制作了比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低电压测试,将软件仿真结果与实测的电压分布情况进行对比,证明了专业软件的准确性。最后,研究了高电压雷电冲击试验方法,并对模型进行了雷电冲击试验,以考核模型绕组结构绝缘的强度。经分析,该绕组结构无击穿、放电现象,通过高电压型式试验考核,为特高压变压器的产品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浅谈带纵向油道螺旋式绕组的换位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带纵向油道螺旋式绕组的换位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ITER计划概述 |
1.1.2 ITER电源系统 |
1.1.3 脉冲功率电站(PPEN) |
1.1.4 PPEN变压器 |
1.2 国内外大型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电场计算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波过程计算研究现状 |
1.2.3 变压器温度场及绕组热点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PPEN变压器电磁及损耗计算 |
2.1 变压器电磁计算基础 |
2.1.1 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 |
2.1.2 铁芯的计算及设计 |
2.1.3 绕组的计算及布局 |
2.2 变压器漏磁 |
2.2.1 漏磁场数学建模 |
2.2.2 漏磁场仿真计算 |
2.3 变压器损耗计算分析 |
2.3.1 空载损耗计算 |
2.3.2 负载损耗计算 |
2.3.3 总损耗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EN变压器主绝缘设计 |
3.1 变压器主绝缘结构 |
3.1.1 变压器绕组绝缘水平 |
3.1.2 变压器主绝缘结构 |
3.2 电场数值计算与分析 |
3.2.1 数学建模 |
3.2.2 主绝缘结构物理模型 |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2.4 绝缘裕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EN变压器高压绕组纵绝缘及波过程研究 |
4.1 高压绕组纵绝缘结构 |
4.2 高压绕组波过程等值电路 |
4.3 高压绕组内屏蔽纵向电容的计算 |
4.4 高压绕组波过程仿真 |
4.4.1 雷电冲击波形数学表达式 |
4.4.2 雷电冲击全波分析 |
4.4.3 雷电冲击截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PEN变压器温升机理与绕组热点的研究 |
5.1 油浸式变压器产热机理与热量传递 |
5.1.1 油浸式变压器产热机理 |
5.1.2 变压器内部热量传递过程 |
5.2 变压器温度场仿真计算 |
5.2.1 热传导过程数学建模 |
5.2.2 PPEN变压器物理建模 |
5.2.3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
5.3 绕组热点温升计算 |
5.3.1 顶油温升计算 |
5.3.2 绕组铜油温差计算 |
5.3.3 绕组热点温升计算 |
5.4 绕组热点测量实现 |
5.4.1 测量方法选取 |
5.4.2 测量点选取 |
5.4.3 光纤探针布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PPEN变压器试验验证 |
6.1 绝缘试验 |
6.1.1 外施耐压试验 |
6.1.2 感应电压(局放)试验 |
6.1.3 雷电冲击试验 |
6.1.4 操作冲击试验 |
6.2 温升试验 |
6.2.1 温升试验综述 |
6.2.2 短路法温升试验 |
6.2.3 温升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直流矿热炉冶炼系统 |
2.1 直流矿热炉冶炼系统的构成 |
2.2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 |
2.2.1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特点和用途 |
2.2.2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原理 |
2.2.3 工业直流变压器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参数计算 |
2.3 小结 |
第3章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的研究 |
3.1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设计 |
3.1.1 总体结构布置 |
3.1.2 电磁参数设计参数特点 |
3.1.3 约束条件选取的特点 |
3.2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方案确定原则及遵循的标准 |
3.3 工业直流变压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
3.3.1 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流程 |
3.3.2 电磁计算的一般说明 |
3.3.3 铁芯直径的选取 |
3.3.4 铁芯的磁通分布及磁通密度的计算 |
3.3.5 空载损耗与空载电流计算 |
3.3.6 变压器绕组参数计算 |
3.3.7 35kV级变压器主纵绝缘结构设计 |
3.3.8 负载损耗与短路阻抗的计算 |
3.3.9 变压器温升计算 |
3.3.10 线圈短路力学性能计算 |
3.3.11 变压器重量计算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
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1 遗传算法思想概述 |
4.1.2 编码方法 |
4.1.3 适应度函数 |
4.1.4 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 |
4.1.5 约束条件的处理 |
4.1.6 遗传算法的特点 |
4.2 基本遗传算法在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4.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函数 |
4.2.2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描述 |
4.2.3 工业直流变压器优化变量的选取 |
4.2.4 基本遗传算法初始种群的产生 |
4.2.5 选取遗传算法控制参数、结束条件 |
4.2.6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适应度函数 |
4.2.7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的基本遗传算法流程图 |
4.3 改进遗传算法在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4.3.1 改进遗传算法初始种群的产生 |
4.3.2 选取改进遗传算法的遗传算子 |
4.3.3 目标函数权重设计 |
4.3.4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改进遗传算法的流程图 |
4.4 小结 |
第5章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结果实例分析 |
5.1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技术条件 |
5.2 基于Excel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 |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电磁参数 |
5.4 优化设计结果的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技术要求 |
2.1 牵引变压器原理及特点 |
2.1.1 牵引变压器概念 |
2.1.2 牵引变压器运行特点 |
2.1.3 牵引变压器种类及原理 |
2.2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原理 |
2.3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技术要求 |
2.4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设计难点 |
2.5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设计思路 |
3 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的设计方案一 |
3.1 方案一的铁心计算 |
3.2 方案一的线圈计算 |
3.3 方案一的主纵绝缘结构 |
3.4 方案一的阻抗电压计算 |
3.5 方案一的负载损耗计算 |
3.6 方案一的温升计算 |
3.7 方案一的绕组短路机械力计算 |
3.8 本章小结 |
4 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的设计方案二 |
4.1 方案二的铁心计算 |
4.2 方案二的线圈计算 |
4.3 方案二的主纵绝缘结构 |
4.4 方案二的阻抗电压计算 |
4.5 方案二的负载损耗计算 |
4.6 方案二的温升计算 |
4.7 方案二的绕组短路机械力计算 |
4.8 本章小结 |
5 设计方案对比及样机试验 |
5.1 设计方案成本核算 |
5.1.1 方案一成本核算 |
5.1.2 方案二成本核算 |
5.2 设计方案对比 |
5.3 最终方案确定 |
5.4 样机试验 |
5.4.1 试验项目及合格标准 |
5.4.2 试验目的及方法 |
5.5 最终方案试验结论 |
5.5.1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处理 |
5.5.2 试验数据提取、验证及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情况 |
(4)110kV节能型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研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110kV 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结构设计 |
2.1 性能优点 |
2.2 接线原理 |
2.3 卷铁心结构设计 |
2.3.1 卷铁心材料 |
2.3.2 卷铁心结构及特殊工艺 |
2.3.3 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的其他重要部分的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110kV 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基本参数的设计计算 |
3.1 卷铁心及空载参数计算 |
3.2 阻抗电压计算 |
3.2.1 阻抗电压的计算方法 |
3.2.2 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阻抗电压计算 |
3.3 温升计算 |
3.3.1 温升计算方法 |
3.3.2 变压器模型温升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110kV 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性能分析计算 |
4.1 耐受短路能力 |
4.1.1 安匝平衡计算 |
4.1.2 短路电动力计算 |
4.1.3 短路的热效应校核 |
4.2 过负荷能力 |
4.2.1 过负荷温升计算 |
4.2.2 过负荷温升计算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110kV 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绝缘仿真 |
5.1 模型建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工频电压下的电压分布 |
5.2.2 工频电压下的电场分布 |
5.2.3 雷电全波电压下的电压分布 |
5.2.4 雷电全波电压下的电场分布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 |
附录 |
附录A 型式试验合格证书及试验数据 |
(5)基于MTL模型的变压器绕组VFTO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GIS变电站内VFTO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绕组内VFTO研究现状 |
1.3.3 多导体传输线频域模型简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磁仿真软件自动建模方法研究 |
2.1 概述 |
2.2 变压器绕组等效参数求取 |
2.2.1 变压器绕组电容参数求取 |
2.2.2 变压器绕组其他参数求取 |
2.3 电磁软件手工建模 |
2.4 电磁软件自动建模 |
2.4.1 基于ActiveX技术的软件控制方法 |
2.4.2 基于MATLAB软件的自动建模 |
2.4.3 自动建模仿真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绕组VFTO固有谐振频率研究 |
3.1 概述 |
3.2 变压器绕组缠绕方式简介 |
3.2.1 变压器结构简介 |
3.2.2 连续式绕组 |
3.2.3 纠结式绕组 |
3.2.4 插纠式绕组 |
3.2.5 螺旋式绕组 |
3.2.6 频域响应的快速求取 |
3.3 仿真验证 |
3.4 绕组固有谐振频率研究 |
3.5 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绕组VFTO时域电压分布研究 |
4.1 概述 |
4.2 频域时域转换方法简介 |
4.2.1 卷积法 |
4.2.2 递归卷积法 |
4.2.3 傅里叶变换法 |
4.2.4 傅里叶叠加法 |
4.2.5 傅里叶级数法 |
4.3 频域时域转换性能分析 |
4.3.1 频域时域转换数值计算性能分析 |
4.3.2 频域时域转换绕组响应性能分析 |
4.3.3 频域时域转换小结 |
4.4 VFTO作用下绕组时域电压分布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塑 |
附录 变压器绕组自动建模仿真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CFETR N-NBI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NBI系统简介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难点与关键技术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CFETR N-NBI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方案设计 |
2.1 概述 |
2.2 电源关键参数选择 |
2.3 电源方案设计 |
2.4 电源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逆变器设计 |
3.1 概述 |
3.2 主开关管选择 |
3.3 IEGT单管测试 |
3.4 逆变器结构设计 |
3.5 逆变器热分析 |
3.6 桥臂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4 隔离升压变压器设计 |
4.1 概述 |
4.2 电磁设计 |
4.3 漏磁场及温升验证 |
4.4 主纵绝缘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运行特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电源输出电压纹波特性分析 |
5.3 逆变器输出直流分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525kV变压器节能及综合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材料的改进 |
1.2.2 变压器结构的改进 |
1.2.3 变压器线圈排布的改进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变压器基本原理及损耗分析 |
2.1 自耦变压器电路分析 |
2.2 变压器绕组 |
2.2.1 变压器绕组的基本要求 |
2.2.2 变压器绕组基本形式及特点 |
2.3 变压器的损耗 |
2.3.1 空载损耗 |
2.3.2 有载损耗 |
2.4 本章小结 |
3 525 kV节能变压器设计 |
3.1 变压器设计计算过程 |
3.2 525 kV节能变压器设计 |
3.2.1 变压器总体结构 |
3.2.2 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 |
3.3 节能变压器主要部件设计及综合性能优化 |
3.3.1 铁芯设计及性能优化 |
3.3.2 绕组设计及性能优化 |
3.4 525 kV变压器性能计算与仿真分析 |
3.4.1 短路电流计算 |
3.4.2 电场强度计算与仿真分析 |
3.4.3 变压器冲击电压计算分析 |
3.4.4 变压器地磁感应电流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525 kV节能变压器试验分析 |
4.1 525 kV节能变压器试验分析 |
4.1.1 试验内容及遵循的标准 |
4.1.2 绕组电阻测量 |
4.1.3 绝缘电阻及吸收比、吸收指数的测量 |
4.1.4 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的测量 |
4.1.5 短路阻抗和有载损耗的测量 |
4.2 性能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高速动车组牵引变压器设计及电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动车组类型及优点 |
1.3 动车组技术及现状 |
1.4 动车组牵引变压器特点 |
1.5 国内、外牵引变压器研究现状 |
1.6 本章小结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牵引变压器运行原理 |
2.1 牵引变压器空载运行分析 |
2.2 牵引变压器负载运行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牵引变压器设计、开发 |
3.1 CRH1型高速动车组牵引变压器技术条件 |
3.1.1 牵引变压器技术输入数据 |
3.1.2 CRH1型高速动车组牵引变压器原理图 |
3.2 电磁路参数设计 |
3.2.1 铁芯设计计算 |
3.2.2 线圈设计计算 |
3.3 短路阻抗计算 |
3.4 损耗计算 |
3.4.1 空载损耗及空载电流 |
3.4.2 负载损耗 |
3.5 温升计算 |
3.6 变压器绝缘系统设计 |
3.6.1 变压器油 |
3.6.2 绕组用绝缘纸与绝缘纸板 |
3.6.3 胶纸板或筒 |
3.6.4 其他绝缘材料 |
3.7 CRH1高速动车组牵引主变压器主要零部件及其描述 |
3.7.1 牵引主变压器描述 |
3.7.2 接地变压器 |
3.7.3 冷却系统 |
3.7.4 油泵 |
3.7.5 牵引变压器主体结构强度校核 |
3.7.6 牵引变压器周围杂散磁场强度 |
3.8 CRH1动车牵引主变压器例行试验与型式试验要求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磁场分析与短路阻抗计算 |
4.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4.2 麦克斯韦方程组 |
4.3 有限元方法 |
4.3.1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
4.3.2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
4.3.3 Ansoft Maxwell软件及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
4.3.4 漏磁通与漏抗电势 |
4.3.5 等效单匝电感法计算短路阻抗 |
4.3.6 复合短路阻抗计算 |
4.4 变压器电磁场分析 |
4.4.1 建立三维模型 |
4.4.2 牵引变压器磁场分析 |
4.4.3 基于电感矩阵的短路阻抗计算 |
4.4.4 阻抗计算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RH1型高速动车组牵引变压器试验验证 |
5.1 牵引变压器样机图片 |
5.2 样机型式试验数据与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5.2.1 样机设计参数 |
5.2.2 样机试验数据与设计参数对比 |
5.3 试验验证结果 |
5.4 批量化生产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双分裂变压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工作 |
2 变压器原理及分裂变压器的分析介绍 |
2.1 变压器基本工作原理 |
2.2 分裂变压器研究介绍 |
2.3 分裂变压器经济性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双分裂变压器不同运行方式下短路阻抗分析 |
3.1 穿越阻抗的分析求解 |
3.2 分裂阻抗的分析求解 |
3.3 半穿越阻抗的分析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双分裂变压器结构设计 |
4.1 结构型式设计 |
4.2 铁心结构设计 |
4.3 绕组结构设汁 |
4.4 散热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双分裂变压器电磁设计计算 |
5.1 变压器设计计算流程及相关参数问题 |
5.2 双分裂变压器技术要求及技术指标 |
5.3 电压、电流及铁心参数计算 |
5.4 绕组匝数计算及电压比校核 |
5.5 导线选取及绕组高度计算 |
5.6 主纵绝缘结构及铁心尺寸的确定 |
5.7 各参数校验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10)特高压电力变压器波过程及绕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变压器波过程及参数计算方法 |
2.1 变压器雷电冲击 |
2.2 波过程等值电路 |
2.3 变压器绕组等效参数计算 |
2.3.1 变压器绕组电容计算 |
2.3.2 变压器绕组电感计算 |
2.4 波过程等值电路求解 |
2.5 小结 |
第3章 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绕组模型和波过程仿真研究 |
3.1 特高压变压器技术参数 |
3.2 各种绕组形式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1 饼间等值电容方法计算 |
3.2.2 常用纠结式绕组的结构分析 |
3.2.3 插花纠结绕组换位 |
3.3 特高压变压器绕组结构及仿真分析 |
3.3.1 高压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3.2 中压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3.3 低压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3.4 调压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3.5 补偿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3.6 调压励磁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3.7 补偿励磁绕组结构及波过程仿真 |
3.4 小结 |
第4章 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绕组模型试验研究 |
4.1 扎针法 |
4.2 耦合电容传感器法 |
4.2.1 耦合电容传感器设计 |
4.2.2 绕组模型实验方案 |
4.2.3 绕组模型雷电冲击下的波过程 |
4.3 特高压电力变压器高压雷击冲击试验 |
4.3.1 试验标准及主要设备 |
4.3.2 试验方案 |
4.3.3 雷电冲击试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浅谈带纵向油道螺旋式绕组的换位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D]. 李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2]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D]. 海理. 南华大学, 2020(01)
- [3]330kV VX接线单相三绕组牵引变压器的设计[D]. 武利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110kV节能型Vv接线卷铁心牵引变压器研发设计[D]. 王娥.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MTL模型的变压器绕组VFTO仿真研究[D]. 伏传顺. 山东大学, 2019(09)
- [6]CFETR N-NBI样机加速器高压电源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章雪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525kV变压器节能及综合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 邓行行. 重庆大学, 2019(02)
- [8]高速动车组牵引变压器设计及电磁场分析[D]. 朱红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双分裂变压器的研究与设计[D]. 侯仰风.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特高压电力变压器波过程及绕组模型研究[D]. 臧英. 山东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