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真实”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的“真实”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而阿·托尔斯泰却认为:“一般地说,虚构得愈多愈好。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为什么有时学生的作文也在讲真话抒真情,却无法达到“真实”的效果呢?究竟什么是写作中的“真实”?如果我们对“真实”问题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探讨,也许会对此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生活真实
任何作品必须以生活的海洋为源泉,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凡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不生根的东西,就是会萎靡的、苍白的,不但不能获得历史的意义,而且它的本身,由于对社会没有影响,也将是微不足道的。”[1]
虽说写作源于生活,却不能照搬生活。因为生活虽是真实的,也是表面化的,如果把所见到的听到的东西直接诉诸笔端,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会像现实那样粗糙。写作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有所筛选,有所提炼,有所加工,达到艺术真实。
在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转化的过程中,虚构是中介,因此,写作的创造性就在于虚构。可以补充相关事件,通过对事实的完善来凝练地表现生活中的真;也可以移花接木,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移植到自己所写的人物身上,使人物性格深化,达到更好的效果;或本无其人,而是从千百个同类的人物中,概括出他们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多方面的典型特征,来使之更完整、更丰满。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张飞怒鞭督邮在史书中是刘备的事;单刀赴会的也不是关云长而是鲁肃;智激孙权的是鲁肃,草船借箭的是孙权,火烧新野的是刘备,在小说中却把这些事都移植到诸葛亮身上。
二、情感真实
作文不真不诚,不能动人,情感真实是文章生命力之所在,感染力之源泉,是达到艺术真实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列夫·托尔斯泰对表现情感极为推崇,他认为,“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性。”[2]只有当作者自己为之感动并坚信不疑的东西,才会对读者产生情感说服力,使读者感到一切是确信无疑的。
情感的真实从哪里来呢?是在感受生活中产生的,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理解,见人之所未见。陆游总结他一生的经验告诉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实离不开情感,只有在生活中爱过恨过欢笑过流泪过,才会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作文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忽视了心灵对于真实的作用,只关注生活的表面,会给人不实之感。虚情假意,会失却艺术真实。
在真情的观照下,写进文章中的人和事可以是杜撰的,景和物也可以是虚构的:望穿秋水;怒发冲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这些描写显然与事实相左,但大家不感到虚假,就因为其中流露的情感是真切的,是为人们所共有的。
同时,情感还具有一种推己及人或推己及物的功能。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3]
在写作时,我们的思想情感一旦为某一对象所激活,就会诱发无穷的想象,在想象所虚构的世界之中,会把自己想象中的人物或事物都当做真实的,并对他们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与他们同悲苦,共欢欣。
写作中和自己笔下的写作对象有了共同的思想感情,才能作大胆的尝试,把握特点,逼真地描绘,写出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实、内心世界的真实。正因为作者用情极真,才会使读者如同着魔似的,情愿信假为真。可见,所写内容可以作伪,唯情不可以作伪。
三、文本真实
对作品来说,艺术真实体现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自治的文本世界,写进文章中的亦真亦假的内容,经过形式的改造、加工,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叫做如何“把谎话说圆了”。[4]
文章要给人以逼真感,就须注意细节的真实。写作中,无论写人、叙事、绘景、状物,都要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强调细节,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继而信以为真:如阿Q被枪决前认真地划着圆圈;严监生临死时因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伸出两根指头,不肯咽气;葛朗台临死前让女儿将来到另一个世界向他交账……。人们欣赏这些细节时,会发出像是这么回事之类的评语,就是指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真实性。
当然,细节即使不是曾发生过的实事,也应是会有的实情。依据一定事实,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七分素材,三分水墨,使之成为生动的细节:《三国志》中有关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只有一句话,可是到了小说中却演绎成上万字的一回;史书只提到街亭战役蜀方失利的事,而在《三国演义》中却虚构了绘声绘色的空城计。
细节的真实有着符合生活真实的特征,然而,还有一种违背生活真实的细节和情节,其时空、环境及人物关系的设定也是荒诞的,但却在读者的心理唤起真实的感觉,获得悦人的美感享受:比如,孙悟空慧眼识妖,哈姆雷特与鬼魂对话,水漫金山,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金鱼会和渔夫说话,渔夫战胜魔鬼……这些分明是作家虚构出来的,而这些违反生活常理的作品却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写作中,尽管可以大胆虚构,但不等于就可以任意妄为,胡编乱造,内容要服从于形式的假定性,要具有艺术想象的逻辑真实。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要作足铺垫,有迹可寻,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让人感到它的前因后果是必然的,是为特定环境所许可的,尽管它可能与生活实际极度不合,但这时,因为文章本身具有了一个自足的艺术结构。同时,一定程度上,这种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真的客观要求,作为一个有生命的艺术世界,达到了艺术真实。因而,读者不会把艺术当现实,不会要求它们像不像什么,而在于它们像不像自己,当然也不会认为它是假的。这里,真实性不在于它的事实性,而在于它的逻辑可能性。
四、道理真实
有时,即使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即使是人的真情实感,即使文本竭尽铺排之能事,写出来的文章也可能不符合艺术的真实。孰不知,蝴蝶也会化作一节树枝,人有时也会被一时的冲动迷惑了双眼,文章也可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而,一切的生活真实、情感真实、文本真实要让位于道理真实。可见,所谓艺术真实,最根本的乃是对生活内在真实的揭示。
道理真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是对人生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概括,是对现象的探讨,是一种哲理性的追求。要求写作必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美感、信心和力量,催人奋进。高尔基在谈文学的作用时曾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的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5]正是因为作者走入了生活的底部,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体认,透过自身智慧与情感的过滤,把现实生活加以集中、突出和强调,融汇到艺术形象之中,使之绽放出理想的光辉:比如哭倒万里长城的孟姜女,梦而死死而生的杜丽娘,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因追赶太阳而渴死的夸父,衔木石以填东海的精卫,……,有谁能说它们不真实没有生命呢?谁能不被情趣横生的故事,寓意深刻的哲理所感染呢?可见,尽管是虚构出来的荒诞的人物和情节,但是它表现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精神,因而读者并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如果偏离这一准则,纵使丹诚赤如血,伪言巧似簧,也会失却艺术真实,我们比较一下《红楼梦》与《金瓶梅》《水浒传》与《荡寇志》,孰高孰低,自见分晓。艺术真实的真与科学真理的真合则双美,离则两伤,这种共谋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写作是虚与实的和谐融汇,真与假的有机结合,正所谓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