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医疗保险:有益补充还是低效选择?
应晓华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包括三个层级:首先为托底的城乡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其次为社会医疗保障的主体即基本医疗保险体系,2018 年覆盖人口超过13.4 亿人,占总人口的96%以上;第三为补充医疗保障,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大量资金用于实现公路养护的长时间发展,因为现如今很多公路存在较大的养护资金缺口,所以造成预防性养护工作开展时间长,养护的力度不够,当公路遭受必须修复才进行,主要是因人员配备不充足、养护的资金不够,更加凸显出养护任务与资金矛盾。基于此需发挥好资金保障职能,开拓融资的渠道,创新融资思路,坚持群众、地方、社会等共同凑资的方式,努力提高生财聚财的能力,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进行好资金保障职能,承担起各自的职责,落实好融资思路。
近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关于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也都进行了不同尝试,主要模式包括商业医疗保险托管。2015 年全国推广的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就是由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进行托管,每年收取一定托管费用。此外,也有地方探索使用个人账户购买特定的商业医疗保险等等。然而,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究竟如何整合,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以上建设原则,考虑目前私有云资源池在二枢纽和三枢纽业务较多且机房现已满配,下一步在二枢纽新建机房引入SDN。
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一直定位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主要补偿如下风险:(1)覆盖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人群。这部分人群在我国比例极低,且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也相对较低,这种商业医疗保险一般称之为替代型医疗保险。(2)覆盖社会医疗保险的自付费用风险,包括在公立医院中使用报销范围外的服务和药品等等。这一般称之为互补型商业医疗保险。(3)覆盖社会医疗保险以外的优质服务。有些高收入人群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例如当前公立医院中提供的特需服务、高端私立医疗机构服务等。这被称之为附加型商业医疗保险。当前,商业医疗保险主要是后两种模式。理论上讲,社会医疗保险中自付费用的设置,初衷是担心道德损害,而商业医疗保险降低个人支付水平,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第三方付费的水平和比例,加剧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损害,导致更大低效。因此,两者需要统筹整合,在支付、管理方面有效衔接。
商业医疗保险的支持者认为:一方面,其有助于满足个人多层次、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同时筹集更多医疗资金。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管理相对高效,成本更低。但在我国,上述观点都缺乏实证依据。
商业医疗保险降低个人支付水平,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第三方付费的水平和比例,加剧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损害,导致更大低效。
根据保监会官方网站数据,2018 年,商业医疗保险收入为5448 亿元,占同期社会医疗保险保费的25.5%左右,而且增速极快;每年健康险的支出收入比远低于社会医疗保险,从1999 年到2018 年,商业医疗保险年理赔支出占年保费收入的平均比例仅为34.5%;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的差额从1999 年的25.5 亿元上涨到2018 年的3703.7 亿元,两者累计差额在2018 年高达16531 亿元,已经超过同期全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非个人账户累计结余(16156 亿元)。
综上所述,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有利于帮助供应室护理人员进一步提升职业防护能力,改善其职业防护行为,提高供应室清洗灭菌质量,值得借鉴和大力推广。
与此同时,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一方面欣喜业务的急剧增长并继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在各种公开场合提及商业医疗保险收不抵支的经营困境。而对于20 年来理赔支出与收入不超过35%的极低比例,有多重解释:一是险种影响,有些长期重大疾病保险理赔时间往往在多年以后,导致当期理赔支出减少;二是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三是准备金支出等等。但这些解释反过来证明两点:(1)当前的商业医疗保险如果定位为社会医疗保险的附加,应该和社保一样,以年度险和覆盖自付风险为主。但实际发展数据说明其主要模式未必如此。(2)20 年的数字显示,商业医疗保险的成本极高,保费约为理赔费用的3 倍,也就意味着为了得到一定的补偿,全社会需要为此付出相当于补偿额200%的其他成本,这个数字不仅高于社会医疗保险的15%左右,也比某些国际上的商业医疗保险高出10 倍以上。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确有其弊端,管理行政化和垄断也会影响其效率,同时也很难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等特需服务需求。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引入市场机制后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较高的垄断,又缺乏相应的监管,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低效。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研究者,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重审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位,并及时出台相应的监管策略。
应晓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
标签:商业医疗保险论文;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 保费收入论文; 有益补充论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