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检测技术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而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对食品质量问题的处理也更加完善。大米加工精度是衡量大米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就大米加工精度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主要的几种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大米加工精度的检测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1人工感官评定法
这是目前我国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国内的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对大米加工精度的评价还主要以主观评价为主。这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的高,多以估测为主,要求严格的单位一般会以染色法作为辅助手段。
1.1.1直接比较法
从平均样品中称取试样,直接与精度标准样品放在一起,凭肉眼观察、对比试样与标准样品的留皮程度,试样留皮程度最符合哪一等标准样品,就将试样定为该等级。具体操作如下将试样约克,置于白瓷盆中,稀疏地平摊后粒米厚度。观察在室内朝南向光线下进行,切忌阳光直射,视线与试样成约左右倾角,仔细观察试样粒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之,并与标样作对比,依据经验得出大米的加工精度。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主观随意性大,不够准确。有时米粒表面留皮部分与去皮部分的视觉差别不太明显,更给检测带来困难和误差。
1.1.2染色法
在大米品质检验中,某些质量特性在感观检验时,用特定的溶液染色液染色后,试样或标样的表征、特征、属性、特性、品性凸现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清晰,对比感强,有助检验人员对照比较、鉴别和判定。染色法是一种定性检验。染色检验法有标准方法,如《GB/T 5002―1985粮食、油料检验米类加工精度检验法》、《SN/T0800.13―1999进出口粮食、饲料加工精度检验方法》。
1.2化学方法
1.2.1脂肪萃取法
稻米加工过程中去除的物质包括外糠层、大部分糊粉层(内糠层)、部分胚乳以及胚芽。去除物质中的蛋白质、脂肪或油以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是从内层糊粉细胞和胚芽中提取的,而淀粉则从外糠层上粘附的胚乳细胞中得到。LAutrey等人(1955年)的研究表明:加工后米粒中留存的脂肪量是留在加工后米粒上的内糠层数量的度量,它与加工中去除的糠皮量呈线性关系,并且对于同一品种来说,它们之间的这种线性关系不会随年份的变更而变化。据此,Hogan等人(1961年)提出可通过提取加工后米粒中的可溶性脂肪来求得大米的加工精度。
脂肪的提取采用Shearer等人(1958年)提出的方法,选用石油醚作溶剂,采用合适的萃取装置,通过加热、回流、洋析、蒸汽浴蒸发、通风加热、冷却、干燥、称重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这种方法测定比较精确,但测定时间长,而且需要合适的萃取装置和相应的萃取技术。
1.2.2磷含量分析
稻米糠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加工过程中去除的糠皮越多,即加工精度越高,维生素B1损失得就越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若以稻米加工前的营养成分为基准,则在加工过程中,磷损失的百分含量与维生素B1损失的百分含量相近。因此可以尝试用加工过程中磷损失的百分含量,作指标用来检测大米加工精度。大米加工前后磷的含量采用加热浸提法得到。
1.3光电法
相关人员通过大量研究找到了稻米表面类脂化合物的含量(大米的加工精度)与稻米的光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制出一种稻米光度计。通过测量、对比稻米在两种特定波长(660run和850nm)的光照射下的光密度的值,求得大米的加工精度。光度计直接指示大米加工精度的数值,转换、计算过程全部由模拟电路实现。而模拟电路从原理上只能进行相当有限的处理。
1.4计算机图象识别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实现大米加工精度的客观检测,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最多,也比较成熟。图像处理技术对大米加工等级的评价是模仿人工评价,根据国标以颜色的差异进行计算,做出判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在目前对大米加工精度的检测,有其客观性和优越性,而且可操作性也较强。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对大米加工精度的图像处理检测,一般都需要染色,需要进一步研究染色工艺和处理技术,才能达到稳定的识别精度。
2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2.1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大米加工精度的人工评级和模拟人工评级,对于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线分析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评价体系以及评级方法,才有可能实现对大米加工精度的在线评价以及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及自动化生产的需要。
2.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大米检测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已逐渐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官方的认可。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过对信息分析、处理,作为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将近红外光谱所反映的样品基团、组成或物态信息与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组成或性质数据,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建立光谱信息与成分含量间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和建立模型,来预测各组分含量的一种现代农产品品质分析技术,是一种支持快速多组分分析、在线分析的方法,已成为农产品品质分析的主要手段,并成为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分析测试技术之一。
3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生产已从原来的以数量为主转成以重视质量、重视效益与重视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经济,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强调“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特别强调“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和转化”。所以应该大力研究形成客观、定量、准确和快速的加工精度检测方法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何瑞银,罗汉亚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1:167-171
[2]吴建永.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5:395-398
[3]祝滨滨.我国稻米中长期供应趋势分析,粮食形势[J],粮食形势,2007(6):19-21
论文作者:张开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加工论文; 精度论文; 大米论文; 试样论文; 稻米论文; 技术论文; 检测方法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