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民族班(校)办学成效与对策研究论文

内地民族班(校)办学成效与对策研究

高承海,孙中芳,王荣霞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田野法对有代表性的四所内地民族班(校)办班的初、高中学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内地班(校)办学成效显著,但扩招导致内地民族班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难度加大;独立编班、单独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内地班(校)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内地师生和当地人对内地班学生的消极印象不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地民族班师资保障机制不完善。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控制办学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采取混合编班教学模式,推广混合住宿等方式增加各民族学生交往的机会;开展针对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减少他们对内地班学生的负面印象;完善内地班办学保障机制、提高民族班教师的待遇等对策可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 内地班;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教学质量

一、研究背景

(一)内地民族班(校)办学现状

在内地开设民族班(校)是中国特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伟大创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东部和西部较发达城市先后举办内地西藏班和内地新疆班。西藏班1985年开始招生,年招生1300人,之后逐年扩招,至2003年后年招生维持在4800多人;新疆内高班2000年开始招生,最初招生1000人,之后也逐年扩招,2013年后年招生维持在9880人。目前,我国20个省市的18所初中、66所高中举办内地西藏班,年招生4800人,在校生达1.56万人,累计已招收9.42万人;14个省市的93所高中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年招生1万人,在校生达3.2万人,累计已招生7万人。(图1)

(二)内地班(校)办学模式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关于内地办学模式的探讨,[1]将内地办学模式总结为三种:一是独立建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西藏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中,内地西藏中学学生都来自西藏,生源比较单一,但也包括少数援藏干部子弟。

图1 2000-2016年内地西藏、 新疆班(初、高中)年招生人数

在这种办学模式下,藏族学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文化基础等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民族性,使得该模式的针对性、特殊性更强,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二是独立编班模式,这种模式在新疆内高班和西藏班办班学校都存在,并且是大多数学校的主要形式。办班学校将新疆或者西藏学生单独编班,单独授课,招生人数较多的学校还专门成立“新疆部”或者“西藏部”,单独教学,单独管理,基本上就是一种“校中校”模式。学生在住宿安排方面,也与本地学生分开的,有单独的宿舍楼或者楼层;三是混合编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办学水平较高的内地中学,这些学校招收的新疆或者西藏学生入学成绩好,学习水平较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适应与内地学生一起学习,加之人数又少,也不便于单独编班,因此办班学校直接将学生散插在本地学生。这种办学模式与前两种存在很大的差别,也是当前得到研究者比较推崇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尤其是新疆学生和西藏学生与本地汉族学生之间的交往,这也是本研究要验证的问题。

二、问题提出

内地民族班自诞生以来就肩负两个方面的重任,一是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二是促进民族团结。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适度扩大高校民族班、预科班招生规模以及东中部高校招收内地西藏新疆班高中毕业生规模;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还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内地民族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内地民族班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

但随着内地班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比如内地班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2,3]办学模式的影响、[1,4,5]理科学习问题、[6,7]心理适应与健康问题、[8-10]教育成效问题、[11,12]政策分析、[5,13]生源流失[14]等。这些研究都是从某一个具体的方面展开了探讨与分析,有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上一般以问卷调查为主,研究一方面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另一方面研究者没有在办班学校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不能发现各种心理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1987年创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起,余华便被指认为先锋作家,而他自己也表现出与过往抒情式的写作经验决裂的心态,但从这三篇传统文体实验小说的情形来看,仅仅以先锋内部的阐释框架理解其创作,只是强化了余华的先锋作家身份,不仅没有超出文学史对余华文学批评的既有框架,也决不能整全地揭示这三篇小说在创作上的特异性与复杂性。当我们离开文学作品的本体,从文学的外围也就是文学以外的线索包括其创作的历史语境等,也许能挖掘其创作本身所附有的大量信息。

与已有研究相比较,本研究首先在取样上进行了科学的计划,选择的办班学校都是开设内地班(校)较早的中学,这些学校经历了内地班(校)办学政策的变化过程,以他们为研究对象,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洞悉内地班(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本研究选取的内地班(校)既有内地西藏班、西藏学校,又有内地新疆高中班,从内地办班学校层次上来看,既有重点中学,又有普通学校,从办班学校采取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上来划分,既有单独编班管理、又有混合编班模式,这样选取研究对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教学模式对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再次,本研究在方法上采取质、量结合原则,具体采用田野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据与资料,保证本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尝试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国家完善内地办学政策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本研究紧紧围绕内地班(校)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两个方面开展具体研究,具体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是:第一,内地班(校)办学成效如何?第二,内地班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三,内地民族班(校)教学与管理模式对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是什么?第四,内地班办学在政策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考察

首先,内地班学生在与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态度量表中得分较高,7点计分量表中的平均分M = 5.07(SD =0.76),可见他们与本地汉族学生交往的态度是积极的,很愿意与本地学生成为朋友。但实际的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数据结果表明(图4),57.3%的内地班学生与本地的汉族学生一起交流学习的情况很少或者没有,有41.1%内地班学生只有一个或者根本没有汉族朋友,44.5%的内地班学生与汉族学生单独相处的时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在与15名内高班生源的在校大学生的访谈中,研究者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是否保持与内高班当地汉族同学或朋友联系”,几乎所有受访者表示没有联系,这表明内地民族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同学的接触和交往是比较少,也很难发展深厚的友谊关系。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混合编班学生和独立编班学生在与内地汉族学生交往交流的机会(χ 2(1,4)=265.45,p <0.001)、汉族朋友数量(χ 2(1,4)=78.24,p <0.001)、与汉族同学相处时间(χ 2(1,4)=68.71,p <0.001)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图5),即混合编班学生与当地汉族一起交往交流学习的机会显著高于单独编班学生,他们拥有当地汉族学生朋友的数量显著高于单独编班的学生,他们与当地汉族同学相处的时间也更多。

(二)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核心变量包括:对内地班办学学校的满意度(7点计分)、国家认同(6点计分)、民族交往态度(7点计分),所有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9-0.84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相应变量的测量工具。此外,问卷中还设置了一些单个项目来考察内地班学生与内地汉族学生和老师交往交流交融状况,比如他们拥有内地汉族朋友的数量,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度过的时间长短,他们是否感知到来自汉族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的偏见等问题。

(三)问卷调查

其次,在总均分为6分的国家认同和民族交往态度量表中,内地民族班学生得分均值在5分以上,这表明内地班学生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当地汉族学生有积极的交往态度。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混合编班和单独编班学生在国家认同和民族交往态度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情况(图6),结果表明:混合编班学生的国家认同(M =5.72,SD =0.45)要显著高于单独编班学生(M =5.43,SD =0.59),t (256)=-4.24,p <0.001,并且混合编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态度(M =5.81,SD =0.86)也显著高于独立编班学生(M =5.31,SD =1.02),t (256)=- 4.09,p <0.001,结果充分表明混合编班的重要性,它既能够促进内地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又能够提升国家认同水平。然而大多数内地办班学校都采取的是单独编班、单独管理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这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所调查学校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回收659份,回收率为99.3%,剔除其他民族外,维吾尔族学生229人,藏族189人,年龄均在12-21岁之间(M =16.77,SD =1.67);其中单独编班学生552人,混合编班学生107人,在比较相关变量在单独编班学生和混合编班学生差异的时,为控制样本量偏差带来的误差,单独编班学生从552人中随机选择20%即150人与混合编班学生(107人)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随着皂苷质量浓度的升高,龙牙楤木皂苷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逐渐增大。质量浓度为6 mg/mL时,盐析辅助酶法、溶剂提取法制备的龙牙楤木皂苷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大值,依次为88.28%、82.35%,提高了3.42倍、5.35倍,抗氧化能力低于Vc。邻苯三酚碱性条件下自氧化生成有色中间产物,并释放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5]。龙牙楤木皂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能是因为其活性氢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结合生成水,中断中间有色产物的积累。

在工程实际中发现许多桩基础建筑物在设计荷承载力高于实际使用荷载若干倍的情况下,仍会产生由于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无法使用的现象。经调查研究发现当桩身周围的土体的固结沉降大于桩基沉降时,桩身承受向下作用的摩擦力,这部分向下的摩擦力叫负摩阻力。桩身负摩阻力出现的条件主要有:桩端部支撑于较硬的土层中而桩身穿过欠固结土层;桩使用过程中地面大面积堆载导致沉降过大;临近场地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有效应力增加而导致大面积地区性下沉等。

2.核心变量

对15名内地班(校)校领导、27名内地班任课教师、73名学生代表,以及15名来自不同学校内高班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从各种途径了解内地民族班(校)在教育教学、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征求改善的建议,访谈方法也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补充和验证。

四、结果与分析

(一)内地班(校)办学成效显著

无论从官方统计的数据,还是本研究获得的数据,内地班(校)办学成效是显著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据2015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各类内地民族班(校)已经累计培养了7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各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内地班(校)也受到新疆和西藏社会的认可,这可以从近年两区报考内地班(校)人数可以看出,以新疆为例:图2是2013-2016年新疆内高班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统计图,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报考新疆内高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考生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表明新疆社会对新疆内高班是高度认可的,将内高班作为接受更好教育的最佳选择,即使学生要面临远离家乡、应对各种生活与文化方面的挑战。此外,本研究还直接调查了内地班(校)学生对内地班(校)办班学校的喜欢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图3),被调查学生中喜欢和非常喜欢内地学校的学生共占到94%以上,说明内地班(校)深受学生认可,满意度较高。这个结果在受访学生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他们对办班学校环境、教学条件、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等方面表示非常满意,这些数据结果足以表明内地班办学成效受到社会各方认可。

(二)扩招导致内地班(校)生源质量下降

在与办班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内地班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待遇是一个突出问题。内地办学作为一项“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工作,内地班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其他老师相比较,也承担了额外“特殊”工作。因为内地班学生节假日都不能回家,学校要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度过节假日,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学校还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处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的突发事件,各任课教师也因为学生的基础薄弱而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帮助内地班学生的学习,他们既扮演“父母”角色,又要扮演“教师”的角色,无形中占用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内地班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待遇上却与普通老师相差无几,这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正如有校长直言:“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把他(内地班)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只要不出问题就行”。

图2 2013-2016年新疆内高班报考人数和 录取人数统计

图3 内地班(校)学生对内地办班学校的态度

(三)民族团结与交往交流交融状况有待加强

除了人才培养外,内地班(校)还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任,因为内地办学客观上为两区学生增加了与内地汉族的交往机会。内地民族班学生是两区未来的民族精英,他们在内地形成何种民族态度,事关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大局。本研究调查过程中选取了几个核心的变量对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变量是内地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状况、他们对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态度以及国家认同,同时我们随机从数据库中选取了单独编班学生和混合编班学生在以上三个变量上的差异,从而发现不同教学模式对民族团结与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具体结果分述如下。

图4 内地班与内地汉族学生的交往状况

图5 单独编班和混合编班民汉学生交往差异

图6 单独和混合编班学生的国家认同和 交往态度差异

在相关学校管理人员的介绍下,对上海某中学(西藏班)、上海某中学(新疆班)、江苏某高级中学(新疆班)和某中学(西藏中学)四所学校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考察,深入了解内地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以及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

1.研究对象

首先,控制内地(班)办学规模,能够提高生源质量,从而减轻办班学校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压力,将有限的力量投入内地班学生,切实提高内地班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内地班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多,出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生源质量也降低,很多学生由于与内地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巨大差异,丧失学习动力,加之内地班学生高考招生又是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均表明,内地班学生感知到内地汉族学生和教师对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这是影响内地民族学生与当地汉族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有的有”和“非常多”两个选项后统计,结果表明(图7)有30.3%的学生认为汉族教师对他们有偏见,37.3%的学生认为当地汉族学生对内地民族班的学生持有偏见。问卷调查结果在学生访谈中得到了证实,比如有学生说:“老师会认为我们比较笨,对我们的要求也就降低了”“甚至还有老师说我们高原缺氧,脑子也缺氧”“当地汉族学生认为我们那里还很落后,用异样的目光看待我们”“汉族学生总认为我们冲动”等。他们还表示,来自汉族对他们的偏见,也让他们对汉族学生产生偏见,并且认为偏见是相互的。在访谈过程当中,让研究者感触较深的是,内地班学生与当地学生的偏见和不了解往往发生在接触的初期,后来随着有了深入接触和交往后,偏见逐渐消失,彼此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充分说明民族接触的重要性。

图7 内地班学生感知到来自老师和学生的偏见

(四)内地班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待遇有待提高

从前文关于新疆和西藏两区招生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内地班(校)自开办以来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扩招导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并表现在教学和民族融合两个方面。在与办班学校领导访谈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扩招带来的影响:一是不断扩招导致内地班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大;二是扩招也导致内地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的融合难度加大。某校长如是说:“我们学校刚开始每年西藏学生招生人数是个位数,那些学生是真正的精英,学习能力强,我们采取插班教学方式,不需要太多的特殊教学与辅导,但后来招生人数猛增,问题一下子来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老师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再好也是我们学校垫底的(该校为上海最好的高中之一)。以前我们也不需要在民族融合方面给予太多关注,学生都分散在各个班,与本地学生融合的非常好,但是现在完全不行了,西藏学生一多,他们就扎堆,平时基本是藏族学生在一起,后来人数再增加了,我们就不得不成立了专门的西藏班,采取单独管理、单独住宿等措施。”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民族融合方面的问题,在其他非重点中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访谈中同样得到证实,由此可见,扩招导致的问题需要引起国家重视。

五、结论

在客观的统计数据和本研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内地办学(校)的成效、现状和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内地开设民族班(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中国特色的伟大创举,其办学成效显著,受到社会各方高度认可。但随着办学规模日的益扩大,相继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国家注意,及时调整政策,从而保证内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第二,内地班(校)办学规模不断扩招导致内地班(校)生源质量下降,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民族团结教育两个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第三,不同内地班办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民族团结教育有重要影响。当前绝大多数办班学校都采取“单独编班”“单独管理”和“单独住宿”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校中校”现象,内地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在空间上相互隔离,这不利于内地民族班学生与当地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内地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第四,办班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融合活动,努力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但是成效有限,本研究数据表明内地班学生与当地学生的交往程度较低,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实质性的接触与交往,因为“校中校”办学模式客观上限制了交往机会;第五,内地班办学保障机制需要改进与完善。

3.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价值。电力工程系统的创新与改革,也不例外。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了电力工程各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自动化的电力系统能够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采集与分析,使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更加协调,对设备的控制也更加完整。在排除系统故障方面,电力自

六、完善内地办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内地班(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与办班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访谈中征求得到意见,提出以下完善内地办学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对于我国整体的民族教育和促进民族团结也具有参考意义。

(一)控制内地班(校)办学规模

内地民族班(校)办学形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看待内地民族班(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应该适度减少内地班(校)招生规模,这将在提升内地班(校)的教育质量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原理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异步电动机能够转动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异步电动机的正转和反转实现方法是什么?让学生给出答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接入三相交流电源,在电动机的气隙中产生旋转磁场,这是异步电动机能够转动的关键因素。没有旋转磁场切割,转子绕组不会产生电磁转矩,转子不会旋转。只要改变三相电的相序,使电动机定子旋转磁场正转或反转,便可实现电动机正反转。这样,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很高,学习效果好。

其次,控制内地(班)办学规模,有利于内地班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因为内地班学生人数规模变大,必然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因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减少了他们与当地汉族学生交往的主观意愿,他们更愿意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并且也有更多的机会,交往的主要对象仍然是本民族同学,加之学校采取的各种对他们的特殊政策,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凸显了差异,增强了民族认同,不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最后,控制内地(班)办学规模,也有利于新疆和西藏本地区教育的发展。内地班的学生都是新疆和西藏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如果过多的优秀学生到内地班学习,这必将严重破坏新疆和西藏的教育生态,对剩余学生的教育和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他们身边缺少了优秀学生,也就缺少向优秀学生学习和竞争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参考系发生重要的变化,最终影响着整体的教育和学习。再从新疆和西藏近年教育发展来看,两地的教育条件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也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地培养人才。

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感慨“传统媒体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媒体融合改革势在必行,单打独斗势必会走向消亡。树立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思维理念,积极探求传统广播的融合途径,对于每个传统广播工作者已是迫在眉睫。今年山西农村广播作为全省唯一一套对农广播频率与山西省的“三农”核心期刊《农产品加工》联动,推出了一系列活动,给农民朋友搭建了更多的展示平台,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给我们每一位“三农”工作者提出了思考——对农节目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二)推进混合编班和混合住宿

民族交融的前提是民族之间要有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了实质性的交往,才有思想交流、感情沟通、文化交融,最终各民族交融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适度减少招生人数,提高生源质量,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强,增加自信,就有进行混合编班和混合住宿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内地班学生也就有了与当地学生实质性的交往机会,在共学、共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互帮互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然发生了。本研究证实,混合编班或者插班的学生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更强烈,他们与汉族学生交往的态度和意愿也更为强烈,实际交往的程度也高于单独编班学生,当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最好的。因此,各办班学校应该采取混合编班,混合住宿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内地民族班学生的吃、住、学与当地学生相互隔离的“校中校”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富家坞矿石中铜矿物大部分都是黄铜矿,另有少量的斑铜矿、辉铜矿、铜蓝等;钼矿物主要是辉钼矿;其他金属矿物有黄铁矿以及微量的赤铁矿、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有方解石、绿泥石等。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缺少接触是人们持有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最直接的因素,而偏见是影响民族交往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歧视行为的根源,一些民族矛盾和冲突常常因为偏见和歧视而爆发。本研究各方面数据和资料表明,内地师生、乃至社会对内地班学生持有消极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这是影响内地班(校)学生与当地汉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各办班学校针对内地班(校)任课教师、管理者和当地汉族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认知,减少当地师生对内地班学生的偏见,这是促进内地班(校)学生与当地汉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策略。

按透平启动按钮。透平将按照预设的冷态升速暖机曲线升速,升速至800 r/min后程序自动停止升速,进行150 min的低速暖机。

(四)完善内地办学保障机制

内地班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困难性,他们要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的工作量,占用更多的节假日时间,但是他们的待遇与其他教师并无多大差异。为了稳定工作队伍,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国家和各办班省份应制定针对内地班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特殊津贴,并在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样才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地班学生学习质量,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才能不断创新机制。否则,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不愿意担任内地班学生课程任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都抱着“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即可”的态度来工作,最终学校也将内地班学生的教育仅仅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这对于内地班办学无论在教育质量还是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都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 李梅. 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向与路径分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1(3):197-203.

[2] 袁同凯, 宵雪灵. 基础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内地Z中学新疆内高班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16,27(5):79-85.

[3] 吴晓蓉. 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分析——以成都西藏中学为例[J]. 中国藏学, 2013(3):166-173.

[4] 吴瑞林, 钮梅玲, 张美萱. 混班教学与单独编班的比较——对三省市少数民族内高班的调查[J]. 民族教育研究, 2016,27(2):79-88.

[5] 雷召海. 关于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模式的政策分析——以武汉西藏中学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23-27.

[6] 何伟, 苏傲雪, 王兢, 等. 关于内地班学生理科学习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18,29(1):110-115.

[7] 何伟, 孙晓天, 苏傲雪, 等. 关于提升内高班学生理科学业水平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对8所开办内高班学校的调查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6,27(1):36-40.

[8] 旦增卓玛, 游旭群. 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25(1):174-177.

[9] 冉苒, 姚红. 内地班藏族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以江苏某西藏民族中学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14,25(2):78-82.

[10] 拉巴卓玛. 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适应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重庆西藏中学为例[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0(4):166-171.

[11] 贺能坤. 内地西藏班30年教育成效研究——基于首届毕业生视角[J]. 民族教育研究, 2016,27(6):65-70.

[12] 吴晓蓉. 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流变及成效[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0(5):66-72.

[13] 喻永庆, 孟立军. 30年来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展望[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179-188.

[14] 欧登草娃. “内高班”高考制度下部分生源流失现象探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36(5):23-27.

On Neidi Ethnic Classes(Schools):Its Status Quo,Problems and Measures

GAO Cheng-hai,SUN Zhong-fang,WANG Rong-xia

(Research Center for Minor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Abstract ]This paper,based on questionnaire,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conducte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four Neidi ethnic classes(schools).Results show that:first,although Neidiethnic classes(schools)have see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in recent years,the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caused declining quality of enrolled students,which in turn increased difficulty level for students to learn and for teachers to teach;second,the fact that ethnic classes(schools)are all made up of ethnic students and its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re separated from non-ethnic classes is detrimental to the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third,students in ethnic classes(schools)suffer from discrimination from Neidi teachers,non-ethnic students and locals,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national unity;fourth,Neidi ethnic classes(schools)lack high quality teachers.For thi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llowing four measures:first,reduce enrolled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second,integrate ethnic and non-ethnic students and further adopt mixed teaching models,mixed accommodation pattern among other ways so as to create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ethnics to interact;third,train and educate teachers,administrators and service staffs to reduce their prejudice against students from Neidi ethnic classes(schools);fourth,improve teachers’ salary and relevant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Neidi ethnic classes as well as promote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all students.

[Key words ]Neidi Classes;National Unity;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 G 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779(2019)05-0105-07

[收稿日期] 2019-08-10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843XB3820XB);2019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ZONGHE019)

[作者简介] 高承海(1982—),男,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王鉴/校对 王明娣)

标签:;  ;  ;  ;  ;  

内地民族班(校)办学成效与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