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分析,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从中汲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实施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1、尊重学生主体性,保护学生提问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名掌舵的指导者,驱动学习之船前进的力量一定是来自学生自己。“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保护学生提问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转变陈旧教学观念,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语文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提问与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探索知识道路上的引路人。此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积极性。学生自尊心强,认为提问是愚笨的表现,害怕提问会被同学或老师嘲笑,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错误的提问心理。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将潜在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问题,运用微笑、点头等动作或鼓励性言语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疑惑说出来。如在《孔乙己》的课堂教学中,上课之初即明确表示“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行为。此外,李镇西鼓励学生提问,他上课伊始即说“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他以激励性话语来鼓励学生提问。即使面对学生提出的稍简单的问题,李镇西亦是认真对待。他诚心倾听学生的疑惑,当学生提出无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中“大约”与“的确”的矛盾时,他更是及时表扬,保护学生提问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只有学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提问的成就感,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有人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主要工作是让学生正确地诵读他们的功课,而不是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思维训练上”。“知识是训练思维的工具,通过思维的作用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又总是围绕着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总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首先,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记忆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标,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给学生的不是暂时的知识,而是能使其受益终生的发展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关键。一些看似博学的人常常会陷入混乱的知识中难以自拔,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是靠记忆得来的,只有靠思维的作用得来的知识,才能得到更灵活的运用。思维从问题开始,除了观念上认清思维的重要性,教师还应认识到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一种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以及教材教参、教学仪器等手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建立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并为学生提问创造一种活跃中略带紧张的理想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语文教师可利用阅读文本语言丰富、结构严谨、情感多样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提评价型及创造型问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训练思维。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善于抓住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学生的上一节公开课——《最后一次演讲》,结合《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利用“呐喊”一词蕴含意义的丰富性,以“鲁迅为何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呐喊》”这一问题引入,创造积极活跃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不仅如此,李镇西还引出学生提出“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中‘大约’与‘的确’二词中的矛盾”这一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训练思维。
3、提升问题的价值性
在现阶段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状况并不鲜见。有的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课上讨论等形式的教学环节,但实际上,某些小组讨论的问题不仅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还成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趋于散漫化、零碎化等现象的原因。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设置价值不高、无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逐渐简单化、形式化,学生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期望被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考。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注意: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教师要安排学生讨论深刻性问题,深刻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产生探讨的欲望与求知欲,引起学生的钻研与探讨精神,形成有意义的生生对话。二是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是指有讨论的必要性的问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有所收获,如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培养、思辨能力的发展,等等,所讨论的问题要承担一定的价值性任务。三是所探讨的问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维的欲望,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适应。因此,教师要设置高价值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4、课堂内外互动沟通,提升问题的效率
对于学生的检测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内,不仅仅包含着学生的成绩、分数、排名等,还应包含着学生的智力因素、心理状况、学习状态等等各个方面的反馈结果。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状况,才能找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短板与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逐渐引导学生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愿望。因此,除了课内的多元化检测手段,教师也可以采取课外检测的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为学生设计更好的学习方案。课外检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即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状态。在进行课外检测时,教师可以组织多方进行参与,为课外检验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如:设计调查问卷,掌握家长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业成绩、学生心理状况等设计出教师最想了解的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设计出相应的问卷让家长如实填写,并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以此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应充分结合教学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生疑思维和问题意识,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促使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参与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断强化师生思维碰撞,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化。
参考文献
[1]吴雁弘.初中生阅读提问能力的培养[D].闽南师范大学,2017.
[2]袁青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河南大学,2017.
[3]王璐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探究[D].青岛大学,2017.
论文作者:李真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语文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意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