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区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切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2009年我国政府本着积极、建设性和对人类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国际上通常用“脱钩”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实质。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脱钩关系的文章相继在各种学术期刊中出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脱钩指标构建模式进行研究,主要有OECD脱钩指标模式(OECD,2002)、Tapio脱钩指标模式(Tapio P.,2005)。其中,OECD把脱钩定义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耦合关系的破裂,并把脱钩分为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Tapio脱钩模型则综合了总量变化和相对量变化两类指标,采用以时期为时间尺度的弹性分析方法来反映变量间的脱钩关系,有效缓解了OECD指数模型期初期末值选定的高度灵敏性或极端性所导致的偏差,进一步提高了脱钩关系测度和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另一类是利用脱钩理论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赵一平(2006)、王虹等(2009)运用脱钩理论,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李忠民、庆东瑞(2010)、孙耀华等(2011)运用脱钩理论,从区域的角度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脱钩关系的研究均是从减排弹性、工业节能弹性和工业发展弹性的角度进行因果链分解,并未考虑我国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将运用Tapio脱钩弹性指标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进行因果链分解,将其分解为减排弹性、工业节能弹性、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五个方面,从三个角度和两个时期进行因素分解。三个角度是:(1)按照31个省(区、市)划分区域;(2)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区域;(3)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组、经济发展水平中组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组。两个时期是指“十五”和“十一五”。动态定量分析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与状态变化,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脱钩弹性指标的构建与因果链分解
本文利用Tapio(2005)提出的脱钩指标,对区域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进行因果链分解,将其分解为五组中间变量弹性的乘积,即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弹性、能源消费量对工业增加值(工业GDP)的弹性、工业增加值(工业GDP)与总人口之间的弹性、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弹性、经济发展(GDP)与城镇人口之间的弹性,分别称为减排弹性、工业节能弹性、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减排脱钩指标能够反映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节能脱钩指标能够反映不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工业化脱钩弹性和城市化脱钩弹性能够反映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脱钩弹性则能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设为碳排放量(万吨碳),EC为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GIO为地区工业增加值(亿元),POP为地区总人口(万人),POU为地区城镇人口数(万人),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由Tapio脱钩指标和因果链分解可得:
Tapio根据脱钩弹性值的大小,细分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增长连结、衰退脱钩和衰退连结八种状态,如表1所示。
三、省级区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及其分解
我们利用Tapio脱钩指标并运用恒等式进行因果链分解,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在省级区域层面上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见表2、表3。
“十五”期间,我国省级区域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增长率差异较大,其中,宁夏、海南、内蒙古、湖南和云南等地增长较快,显示出其仍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北京的碳排放量增长率位于各省后列,说明北京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省级区域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十五”期间明显减小。其中,海南、广西等地依然增长较快,其减排的压力较大,而北京和资源大省山西的碳排放量增长率位于各省后列,说明“十一五”时期北京将节能减排作为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减排效果显著,而山西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强化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小上大,扶优汰劣,减排工作也是成效显著。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除吉林、安徽、上海、辽宁、黑龙江、天津和北京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外,其余省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指标均大于1,其脱钩关系处于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说明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排压力较大。从减排弹性来看,除河北、重庆和山东处于弱脱钩状态外,其余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说明大部分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以煤炭等高排放能源品种为主,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明显改变,这给“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除云南、湖北处于增长连结状态外,其余省级区域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大部分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为“十五”期间减缓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工业化弹性来看,所有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或强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的高加工度化时期,这给“十一五”期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减排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其中,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和陕西等地还处于工业化前期或初期阶段,减排压力尤其大。从城市化弹性来看,大部分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或强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但与工业化的进程相比,其水平仍然较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方式转变、土地用途变动等因素给“十一五”期间的碳减排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从经济发展弹性来看,所有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五”期间我国虽然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依然有部分地区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给“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除海南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新疆、广西、宁夏、青海、安徽、福建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增长连结状态外,其余省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指标均小于0.8,其脱钩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这与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省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大部分由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变成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减排成效显著。从减排弹性来看,除湖南、辽宁、山西和内蒙古处于弱脱钩状态外,其余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说明大部分地区减排压力依然不小,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关系。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所有省级区域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这将为“十二五”期间减缓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工业化弹性来看,所有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或者强负脱钩状态,说明我国工业化进程还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的高加工度化时期,会给“十二五”期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减排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从城市化弹性来看,大部分省级区域处于扩张负脱钩或者强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会给减排工作带来压力。从经济发展弹性来看,除西藏外,所有省级区域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依然有部分地区存在减排的挑战。
从两个时段省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动情况来看,脱钩关系在大部分地区由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变成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我国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了有力措施,切实加大了减排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从减排弹性来看,两个时段的变动不大,说明我国各地区的减排工作还未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十一五”期间所有地区均变成弱脱钩状态,且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我国各地区“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成效明显,而工业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节能为国家节能目标的基本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来看,其均呈迅速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采取了有效措施,扭转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综合考虑“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省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动情况,我们认为,要切断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大各地区的减排力度,特别是海南、宁夏、新疆、青海、安徽、河北、广西、甘肃和浙江。
四、东、中、西部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及其分解
我们利用Tapio脱钩指标并运用恒等式进行因果链分解,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工业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按照东、中、西部三个层面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见表4、表5。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十五”期间,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和中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增长连接状态,而西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东、中、西部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要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排压力很大,其中,西部的压力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从减排弹性来看,东、中、西部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其中,中部的减排弹性最大,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以煤炭等高排放能源品种为主,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没有明显改变,这给“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工作带来挑战。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东、中、西部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这为“十五”期间减缓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工业化弹性和城市化弹性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而中部地区处于强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五”期间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而工业化进程又快于城市化进程,这给减排带来一定的压力。从经济发展弹性来看,东、中、西部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五”期间我国依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阶段,这给“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东、中、西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在狠抓节能减排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突出了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作用,使得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减排弹性来看,东、中、西部均处于增长连结状态,说明减排工作成效微小,减排压力依然不小。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东、中、西部均处于弱弹性状态,说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这为“十一五”期间减缓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来看,东、中、西部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减排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从两个时段东、中、西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化情况来看,脱钩关系由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变成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东、中、西部在“十一五”期间减排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从减排弹性来看,两个时段的变动不大,西部地区有小幅度上升,说明西部地区减排工作成效不佳。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虽然“十一五”期间和“十五”期间东、中、西部均处于弱脱钩状态,但其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东、中、西部“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来看,其依然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我国扭转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综合考虑“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东、中、西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动情况,我们认为,要切断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必须加大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减排力度。
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组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及其分解
我们采用Tapio脱钩指标并运用恒等式进行因果链分解,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按照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低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个组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解,测算和分解结果见表6、表7。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经济发展水平中组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陕西、宁夏和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组包括安徽、江西、河南、广西、西藏、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
“十五”期间,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三个组别来看,不同组别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均处于增长连结状态,说明经济增长速度要慢于碳排放增长的速度,减排成效有待提高。从减排弹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低组的减排弹性最大,说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这为“十五”期间减缓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而工业化进程又快于城市化进程,这给减排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我国“十一五”期间减排成效显著。从减排弹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均处于增长连结状态,说明减排工作成效不显著,减排压力依然不小。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均处于弱弹性状态,说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从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均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减排工作依然压力不小。
从两个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动情况来看,脱钩关系由增长连结状态变成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在“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从减排弹性来看,两个时段的变动不大,且减排弹性较“十五”期间有所上升,说明减排工作成效不佳。从工业节能弹性来看,虽然“十一五”和“十五”期间东、中、西部均处于弱脱钩状态,但其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在“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来看,其弹性依然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减排压力依然不小。
综合考虑“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不同组别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动情况,我们认为,要切断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必须加大经济发展水平低组的减排力度。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采用Tapio脱钩指标并运用恒等式进行因果链分解,发现“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由扩张负脱钩或增长连结状态变成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大,说明我国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综合考虑不同类别区域在“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所处状态的变动情况,我们认为,要切断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换来较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省级区域层面,应加大对海南、宁夏、新疆、青海、安徽、河北、广西、甘肃和浙江等地的减排力度。从东、中、西部来看,应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减排力度。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组三个组别来看,应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组的监控力度,继续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深化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标签:节能减排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碳排放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十一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