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年甘肃省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2000—2020年甘肃省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王繁己[1]2000年在《2000—2020年甘肃省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公路交通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联系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客货流形成和移动的关系,同时以对甘肃省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进行历史总结、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预测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对公路交通需求为核心,对甘肃省公路网建设目标及等级结构、公路客货运输量、汽车保有量及构成、公路运输服务设施及运输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从系统和谐性的差距上,寻求系统发展的方向、方式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合理途径和指导思想。通过战略筹划,把人、车、路和环境等在交通中相互关联的内容,综合在公路交通的统一环境中一起研究,以寻求优化发展公路通行能力,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和效益,最大限度减少道路运输公害的科学措施,以保持社会经济、公路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布局及发展战略,对公路交通的发展模式提出初步构想,力求把握公路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使之形成总体的和谐机制。

王繁己[2]2001年在《2000-2020年甘肃省社会经济与公路运输协调发展模式》文中提出2000~2020年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分强调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使重工业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承受能力,不仅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而且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所以,国家自1980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大调整,产

黄起[3]2016年在《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西北五省的交通运输枢纽,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承担过境和中转交通的关键区域,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公路交通工程发展迅速,其高等级公路项目的发展,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深化改革政策中保证甘肃省战略地位优势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甘肃省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展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有利于认识和总结甘肃省已投产运营的高等级公路项目在投资决策、项目建设及运营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围绕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课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对比分析和逻辑推理等理论研究手段,从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基础理论出发,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和属性评价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及属性理论研究概况,总结了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发展沿革、现状及趋势,确定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研究了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程序及原则等基础理论,对比分析了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在总结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特点及作用,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难度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影响要素,构建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属性理论应用思路,建立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应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了属性识别计算模块,并对甘肃省某省际高速公路辅道项目进行了过程评价和目标可持续性评价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证实属性识别模块具有实用性,属性评价模型具有现实可行性。

黄明华[4]2005年在《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通过对研究背景的阐述,从多方面指出了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研究题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论文希望通过研究,探索一种符合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现实情况和发展可能的、具有操作性的、能使城市从小到大均衡、健康发展的、同时具有生态和动态特点的“生长型规划布局”理念及方法。随后,论文回顾了与生长型规划布局相关的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方法及框架。 论文从自然、经济、社会方面阐述、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的基本状况,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后指出: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形成未来陕、甘、宁三省区区域城镇体系的重中之重。而对于即将面临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城市规划是保证其健康、均衡、合理发展的关键所在;论文阐述了与生长型规划布局相关的规划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些理论包括规划布局的结构理论、形态理论、生态理论和动态理论。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生长型规划布局”理念。论文认为城市的生长型规划布局最终体现在形态上,这个形态不但充分反映了布局的结构,而且体现出结构及其形态自身由小到大的发展变化过程。而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出体现生态对它们的作用。 在对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剖析、研究之后,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三省区中小城市发展建设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率缓慢,也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某些地区其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十年的事。而西北地区由于发展缓慢,城市周边的农田、林木等自然生态得以保存,尚未遭到破坏,这为未来城市的生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带来了“后发”优势。 论文在笔者所经历的四十来个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近年主持完成的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几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典型实例,从六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六个方面包括城市布局的自组织生长与规划干预、规划中的布局结构生长、规划中的城市布局形态变化、规划布局的动态生长、规划布局生长过程中的生态导向以及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回访。

董晓峰, 刘理臣[5]2005年在《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西北地区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挑战和呼吁理论创新促进快速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都市圈规划研究的进展与西北地区都市圈发展意义;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西北省会城市发展条件进行了比较评价;在西北各省区城镇体系规划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省会都市圈发展现状水平与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不低,都市圈形态也已初具,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西北地区各省区都市圈发展,已经进入规划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层面;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的发展,理论可行,具备基础,前景广阔,也必将在西北地区可持续开发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方面的研究探讨表明,省会都市圈的建设是西北开发与发展的关键。

李建华[6]2003年在《生态导向的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总体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东部作为西部大开发首要重点发展区域,在加速城市化战略背景下,将面临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体系的主体,将是其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关键环节。由于西北地区东部整体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快速发展与生态恢复、保育的矛盾日益突出,探讨生态导向的中小城市总体布局显得尤为迫切。 本论文由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实践与案例研究两部分组成。 理论与方法研究部分通过对生态城市、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规划和恢复生态学等相关城市生态理论及其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的辨析研究,寻求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与生态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实践,结合中小城市总体布局的本体理论,从布局原则、布局特点和布局的决策过程三方面初步构建了生态导向的中小城市总体布局的目标理论体系。 实践与案例研究部分在对西北地区东部生态状况、中小城市发展状况的宏观调查和对典型中小城市的实地专题调研、深入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挖掘脆弱生态环境对城市布局的主要制约因子和城市布局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并结合典型中小城市的规划剖析,对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性意见。

方创琳, 孙心亮[7]2006年在《基于水资源约束的西北干旱区城镇体系形成机制及空间组织——以河西走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探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机制及其布局特征和空间组织形式。研究认为,合理的城市与城镇区位选择了相对优越的自然区位,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就了城镇体系的原始基架,矿产资源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工矿城市与城镇的合理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进程,行政干预成为城市与城镇形成发展的推进器。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组合特征表现为首位城市不明显,等级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及进程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职能单调,以资源加工和集贸为主,城镇密度偏低,空间布局聚集于第二欧亚大陆桥附近。受水资源限制,未来城镇体系建设建议采用“一核四极”,“一轴三带”、“百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即将酒泉-嘉峪关-玉门三个城市合并为一核,作为河西走廊惟一一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将敦煌升级为地级市,与张掖、武威和金昌一并建成河西走廊四大中等城市,将由兰新铁路、312国道组成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河西段作为城市发展“主横轴”,将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和疏勒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作为城市发展“主纵轴”,通过撤乡建镇等途径,将现有的85个城镇扩展到100个,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星罗棋布的“卅”字型网络状空间布局模式。

董晓峰, 刘理臣[8]2005年在《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西北地区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挑战和呼吁理论创新促进快速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都市圈规划研究的进展与西北地区都市圈发展意义;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西北省会城市发展条件进行了比较评价;在西北各省区城镇体系规划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省会都市圈发展现状水平与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不低,都市圈形态也已初具,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西北地区各省区都市圈发展,已经进入规划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层面;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的发展,理论可行,具备基础,前景广阔,也必将在西北地区可持续开发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方面的研究探讨表明,省会都市圈的建设是西北开发与发展的关键。

佚名[9]2000年在《本专辑出版说明》文中提出1999年8月26~2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七次桃品种研讨会,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共4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收到论文49篇。经论文作者同意,从中选出部分论文按本刊审稿程序进行初审、复审、决审,最后筛选出18篇论文汇集成“桃研究专集”在《果树科学》2000年增刊上发表。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生

姜全, 郭继英, 郑书旗, 赵剑波[10]2000年在《蟠桃果形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桃[Prunus percica Batsch(L.)]果实圆形和扁平形[蟠桃(Prunus percica var.platycarpa]杂交后代分析,认为桃果实圆形对扁平形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扁平形对圆形为显性。扁平形显性纯合致死,所有蟠桃均为杂合体Ss,所有圆桃均为隐性纯合ss。蟠桃之间杂交或蟠桃自交,后代蟠桃与圆桃分离比例为2:1,蟠桃与圆桃杂交(正反交)后代蟠桃与圆桃分离比例为1:1。

参考文献:

[1]. 2000—2020年甘肃省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D]. 王繁己. 长安大学. 2000

[2]. 2000-2020年甘肃省社会经济与公路运输协调发展模式[J]. 王繁己. 交通世界. 2001

[3]. 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D]. 黄起.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4].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 黄明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5]. 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发展研究[J]. 董晓峰, 刘理臣.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5

[6]. 生态导向的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总体布局研究[D]. 李建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7].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西北干旱区城镇体系形成机制及空间组织——以河西走廊为例[J]. 方创琳, 孙心亮. 中国沙漠. 2006

[8]. 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发展研究[J]. 董晓峰, 刘理臣.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5

[9]. 本专辑出版说明[J]. 佚名. 果树科学. 2000

[10]. 蟠桃果形遗传分析[J]. 姜全, 郭继英, 郑书旗, 赵剑波. 果树科学. 2000

标签:;  ;  ;  ;  

2000—2020年甘肃省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