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班幼儿 科学实验 “真”探究 有效策略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1〕在幼儿园各类科学活动中,科学实验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之一,也是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自主参与、动手动脑、操作探究的一项活动。
一、幼儿科学探究在科学实验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科学实验是指幼儿在科学发现活动中,以行动、操作或其他方式验证其发现、推论或预测是否正确的过程和方法。〔2〕幼儿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水平,对于抽象的科学知识难以理解,幼儿在科学实验中亲自做实验,对各种材料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幼儿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影响幼儿自主探究的因素.
目前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中的 “操作探究”实际上多数是‘假探究’,即根本没有达到探究目的。影响并制约幼儿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无法实现自主有效探究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阻碍了幼儿的科学探究
1、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观念使科学实验失去了原有价值
“教”的习惯根深蒂固。虽然教师们对探究的价值熟记于心,但一进入实践活动,自然而然开启“教”的模式,通常都是教师操作、孩子观看,根本不会提供幼儿操作的机会,完全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而不知教会的知识幼儿很容易忘记,而自主学习获得的经验才会受益终身。正如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所说:“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1〕陈鹤琴先生说“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3〕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科学实验不仅是学习新知识,重点是学会学习方法。
2、对探究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无法实现 “真”探究
探究的本质是动脑,是解决问题〔2〕。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实质与精髓并未真正理解。认为探究就是操作而已,所以,多以孩子机械性模仿操作实验过程为主,使本该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探索过程变的单一化、模式化,其重心还是“教”。还有的老师在探索前就直接告诉孩子实验的结果,幼儿只是验证性操作而已,失去了探究的价值。
3、教师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导致无法实现有效探究
教师在科学实验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控着孩子一步步地进行实验,生怕场面控制,不敢放手让孩子去探究,只是象征性的操作一会就草草收场。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不是引导孩子自己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会急于告诉孩子结果。
(二)未给予科学实验必要的材料支持,遏制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一是材料的设置无法调动幼儿参与探究的兴趣,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大班实验《烧不破的气球》教师只准备了人手一个气球,结果刚开始好几个幼儿的气球都破了,只好看别人做或者开始打闹。同时,气球的大小、气球内水位的高低都差不多,因此,无法深层次探究气球内水的多少,气球的厚薄等与气球烧破的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更多的秘密,无法满足继续探索的欲望。二是材料无法满足幼儿探究的成就感。如小班实验《蛋宝宝站起来》,教师要求幼儿探索让蛋宝宝站立的多种方法,但只提供了沙子,因此幼儿无法探索出多种方法,得不到成就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实现幼儿 “真”探究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坚持以 “幼儿为本”实现真正意义的探究
1、理解并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教师要建立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充分利用幼儿“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利用幼儿爱动的天性,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及材料,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的有目的地去“动”,开心的“玩”,真正实现“玩中学”。
2、坚持幼儿为主体实现幼儿有效的自主探究
1)学会放手。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就是希望教师要学会放手,习惯于管住自己的嘴和手,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自由探索、发现、自主学习获得经验的积累。《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要点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4〕。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孩子在前 教师在后”的理念铭记于心,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真正成为幼儿探究过程中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
2)大胆尝试。教师敢于让科学实验“活”起来,给幼儿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幼儿成为科学实验的主人,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摆弄实验材料,允许有争论,允许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允许孩子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出错、犯错甚至损坏材料,积极引导幼儿找到原因,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实现真正有效的探究。
(二)创设探究的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有效的探究
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儿童内在的创造冲动和活动欲望,促进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发展。〔5〕
1、科学性的物质环境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
1)探究内容 贴近生活
幼儿真正的探究始于问题答案的追求,因此“适宜的探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教师要富有童心、童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选择符合科学原理的内容。如小班实验《糖怎么不见了》幼儿亲眼看见砂糖在水中消失,一下就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纷纷主动探索观察砂糖的去向。
2)探究材料 激发探究
首先,提供能够实现科学目标的材料。材料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材料的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兴趣。因此,材料要便于幼儿反复操作、探索。同时,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反复观察、实验与验证,从而发现真相。〔1〕如在大班《沉与浮》的实验中教师提供不同材质、大小及重量的材料让孩子感知沉浮并尝试改变原来的沉浮状态。孩子们充分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探索通过改变物体的方向、形状、用辅助材料等方式完成探究任务,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其次,材料最好按照主题循序渐进的分层次呈现。将科学探索目标物化在材料中,将同一个实验的材料放在一个筐子里。如在一个小筐里放入糖、盐、奶粉、面粉和有水的盆,孩子自然就会探索溶解的现象。
2、支持性的心理环境激励幼儿自主探究
1)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幼儿参与探究
陈鹤琴先生提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3〕。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探究,接纳幼儿的个体差异,不断给予幼儿必胜的信号,引导幼儿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探究的愿望。
2)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有助于幼儿大胆探究与表达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1〕。可见,在科学实验中幼儿自由大胆提出问题非常重要。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才会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因此,要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敢为的环境,使幼儿敢于放开手脚大胆与同伴共同探究、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必要时一起讨论,使整个探究过程充满活力,在愉快的互动中获得成功。
结论: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实现“真”探究,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在快乐的自主探究中真正实现“玩中学”,“做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2〕张俊等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2017.3重印)
〔3〕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活教育》月刊各卷 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1948年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7月2日教育部印发)
〔5〕董英伟 陈凯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第2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代朝静(1973.6) 女 新疆乌鲁木齐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机关服务中心幼儿园 高级教师 本科学历
论文作者:代朝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幼儿论文; 科学实验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科学论文; 材料论文; 气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