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营利属性与营利行为:比较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特征
一、背景
美国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注册人数大约是1600万,其中75%的学生就读于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助的公立教育机构,其中包括一些优秀的大学,如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另外还有1000多所其他州立大学和提供短期教育的社区学院。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大约2500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接收约400万学生,其中包括像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也包括Amherst、Williams、Swarthmore、Wellesley等享有盛誉的文理学院。与公立教育机构一样,大多数私立教育机构为各种人群提供广泛的教育项目,学生构成既包括普通学龄人群,也包括工作后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学业的非传统学生。
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私立教育机构中学习,其中86%的私立学校属于非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学院和大学不以获得经济利润为办学目的,而是将所有收入用于教育活动。那些社会声誉高和最知名的私立学院和大学都是非营利性的。这些学校不追求利润,学生缴纳的学费一般低于成本。为了弥补学生学费收入与实际成本之间的缺口,并扩大和改进学术研究项目及教学设施,学校必须向校友、慈善机构、实业界以及其他认同学校发展使命的团体或个人筹集大量资金。很多大学拥有数量可观的捐赠资产,通过募集基金的方式逐渐积累学校资产,每年从捐赠中获得的投资收益为学校所用。在那些最大和最富有的私立大学中,通常会发起若干年的筹款运动,为学校募集数以亿计甚至十亿计的资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美国对于非营利性大学的管理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从中营利,而有些国家则允许私立教育机构从事营利性活动。任何资金回报都属于大学所有,创建者或投资者无权撤出资金。如果某位企业家试图通过投资高等教育来获得利润,那么他可以通过建立营利性大学来实现这一目的。
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美国并非新现象。过去,在中学后教育阶段出现的许多职业和专业学院就属于营利性高等教育的范畴,这些学校提供一至两年甚至更短的课程。很多这样的教育机构被视为是营利性的,其学生受教育背景通常较差,学校承诺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高收入,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政府提供的学习贷款,以此来吸引学生。然而令人沮丧的是,相当比例的学生因未能从这些培训中获益而无力偿还政府贷款。这些学生因为较差的学业背景、学校教育质量不高而未能学完课程,所以就业成了问题。因为营利性学校学生偿还贷款的比例很低,后来的学生不再能获得政府贷款,但学校所有者却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因此,政府通过法规限制那些还贷率很低的教育机构中学生的贷款资格。
最近一种新型营利性大学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它们可以颁发常规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独特之处在于,办学不是复制传统的公立大学和非营利大学的模式。尽管它们目前只占高等教育市场中很小的比例,但是发展迅速。目前,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有50万在校生,占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3%,但是增长速度相当快,以凤凰大学为例,它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大约有20万学生。这些机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特殊性,使它们能够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相竞争。首先,它们只提供少量的雇主所需求的教学项目;其次,它们针对部分学生的需求开设了专门的教学项目;第三,学校在开发潜在学生市场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最后,它们选择比传统大学更加节省成本的教学方法,因而在收取较低学费的情况下,仍能获得相当的利润。
三、凤凰大学
凤凰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是目前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功例子。凤凰大学只提供商业、教育、技术和护理等领域内有限的教育项目、学士学位、硕土学位和博士学位,在人才市场需求最大的120个地方建立了教学中心。除了在全国各地建有一定数量的教学机构外,凤凰大学还通过网络手段提供教育服务,并能够颁发相应的学位,是美国所有大学中招收网络学生最多的学校。
凤凰大学并不把它的客户定位于18~22周岁典型的在校大学生,而是定位于正在工作的成年人,他们曾经修过一些大学课程,但是尚未取得学位。凤凰大学对于这些学生的吸引力在于,他们以前在大学里获得的学分可以转移到凤凰大学,他们或者在一些教学中心学习,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此外,凤凰大学没有入学考试或对以前学习成绩的限制。凤凰大学分析了这些成人学生的需求后,将学习活动安排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学校设在交通便利、靠近高速公路的地方,学校附近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并且为学员提供照看孩子和就业安排等服务。学生在业余时间上课,完成一门课程需要五周或六周时间,每周有一个晚上上课,每次上课大约需要四个小时。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只学习一门课程,这样他们的精力比较集中。学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修完一系列的课程,即可取得学位。凤凰大学不开设选修课程,不允许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随意退出课程,要求学生遵循规定的课程顺序,完成指定的课程。
凤凰大学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资,使用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等多种途径对潜在的客户进行宣传,告诉他们取得凤凰大学的学位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凤凰大学有大量的从事招生工作的营销人员,他们能从招生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美国教育部最近对凤凰大学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收学生的做法处以罚款,凤凰大学为招收不合格学生支付了980万美元的罚款。美国教育部对此事尤为关注的原因是,凤凰大学60%的收入来自于政府为学生提供的财政资助。
最后,使凤凰大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教育模式。学校只雇用了少数的全日制教员,为这些教师支付薪水以及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福利待遇。学校不提供在其他大学中普遍实行的文理通识教育。它们雇用一些兼职教师讲授应用性和职业性的课程,每门课程需要支付兼职教师大约1500美元的费用;而在典型的美国大学,一般教员讲授一门课程可以得到10倍于此的薪水和福利,当然这些教员还指导学生、制定课程计划和院系政策以及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凤凰大学的兼职教员一般来自于会计、银行、护理、教育等职业,他们之所以到大学来教授课程,主要是愿意接受一种新的挑战,在大学教书也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声望。在凤凰大学,课程和教材都是标准化的,讲授者只需要按照课程要求和教材序列讲授,并实行统一考试。所有课程都要接受学生的评估,以保证其客户(即学生)的满意程度。
凤凰大学把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商业活动,它把被传统高等教育所忽视的成人学生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条件。与传统私立大学相比,凤凰大学学生的学习成本要低一些,而学校的教育成本则更低。具体地讲,学费仅为其他私立大学学费的50%~70%,而每门课程的劳动力成本则是其他私立大学的10%~20%。凤凰大学能够吸引学生的优势在于:无入学考试成绩要求,上课地点和时间非常方便,简单而直接的课程序列,以前修的学分可以得到学校的承认,学费便宜,提供就业帮助等。学生有资格申请政府资助和贷款,多数人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来支付其教育费用的。
特殊的办学模式为凤凰大学赢得了很高的商业利润,学校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学生,这已经为这所大学的快速发展所证明。从1998~2003年,注册学生从75000人增加到200000人,其中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从零增加到80000人。该大学的母公司(阿波罗集团)的收入从1998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3亿美元,同期的利润从6000万美元增长到2.5亿美元,五年中股票价格也从每股8美元上涨到60美元。1998年10000美元的投资相当于2003年的75000美元。
并不是所有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商业公司都取得了像凤凰大学那样的成绩,但是那些最主要的公司(如Apollo Group Inc.,Career Education Corp.,Corinthian Colleges Inc.,DeVry Inc.,Education Management Corp.,ITT EducationalServices Inc.,Laureate Education Inc.,Strayer Education Inc.,和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2004年的股票价格已经是1999年的四倍。2003年,上述九家顶尖公司的收益总额达到66.4亿美元。此外,还有很多小型公司。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数量只占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3%。一般的看法是,这些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会继续发展。但是,多数分析家认为,它们规模所占的比例不太可能会超过学生总数的10%,因为可营利性取决于能否在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和传统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之外开拓新的市场。虽然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学费也不高,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却是有限的。
四、担忧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最明显的一点是,它们促使传统大学越来越像商业机构,削减了一些重要的教学项目和服务,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利可图并且对学生有吸引的教学项目上。举例来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修古典课程(比如古希腊语、拉美文明和拉丁语、汉语和中国文明等)。如果大学仅仅为了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那么上述课程将会逐渐消亡。但对于美国社会来说,保存知识和研究历史即使不能产生经济利润,也是极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也应该顾及这种需要。然而,营利性大学的成功使很多传统大学急切地采取竞争性战略,代价很高,有时还会产生误导。有人担心,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会压倒其他所有目的,即使传统大学也无法抵制这种趋势。目前,弗吉尼亚大学大卫·布伦曼(David Breneman)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认真研究这一现象,大卫·卡普(David Kirp)教授新近出版了研究专著。但是,要准确地知道这对美国高等教育将会产生怎样影响,为时尚早。
私立部门在全球教育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市场在不断扩张,正在发展中的知识经济提出了新的教育投资需求。私立教育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必然的,也是令人鼓舞的。本文将分析私立教育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从知识经济中获益的关键是改善学生的资助体系,尤其是要改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层次上学生的资助体系。
一、教育市场发展的趋势
据估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采用公共、私人和家庭教育支出这个指标,全球教育市场规模大约有2万亿美元,教育领域中雇用的员工估计占到整个劳动力数额的2%~5%。另外,还有150多万名留学生,这构成一笔高达270亿美元的贸易额。就总的支出来看,全球1/3的教育市场在美国,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占15%。
二、知识经济及其对教育的需求
全球化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很容易受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影响,全球贸易协定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要从新经济中获益,就需要经济和劳动力更为灵活和更具反应性。众所周知,知识经济中的很多变化都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
快速的技术更新、公司组织形式的变化、激烈竞争部门中短的工作期限,都昭示着知识经济正在出现。要想在新经济中取得成功,所有国家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贸易的开放性、竞争性和经济与社会制度的有效性。
这种变化对于教育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变动: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从基于信息的学习体系到强调知识应用,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到分析与综合的学习方法,从学习将来可能有用的知识到学习目前有用的知识,从指令性体系到创新性体系,从高度集权体系到分权体系。
对大部分教育系统来说,培养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劳动力要求改革教育系统。第一,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普及化。第二,扩大中等教育,接受不断增加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为经济发展准备具有更高技能的劳动力,以及把中等教育和第三级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第三,增强第三级教育的多样化,具有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种教育机构。第四,必须加强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学习系统能够持续得到有关雇主和雇员需要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教育生产力。当今世界的职业技能或者说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雇主要求走出学校的人具备高水平的读、写、交流和计算能力,他们是有热情、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思考者,能够而且愿意进行团队合作。第五,扩大经济上能够承受得起的学习机会,包括在家里、在学校和在职学习。
在发展中国家,对新的劳动力市场技能日益增长的需要可能还没有得到满足。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1)低在校生人数和正在缩减的公共资源;(2)入学机会的不平等;(3)质量和适切性的缺乏;(4)对知识经济的响应不够。下面将对每一种挑战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低在校生人数和正在缩减的公共资源 总的来讲,第三级教育入学率很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投入第三级教育的公共资源在减少。在很多国家,这既与公共开支的效率有关,也与(教育)体系扩展有关。
公共机构在各级教育中支出所占的份额都在下降。这意味着提高了个体教育成本的分担程度。比如,在家庭总支出中,教育开支所占比例在乌干达,为57%,智利为45%,印度尼西亚为37%,马里为26%。这与经合组织国家(OECD)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经合组织国家,个体教育支付在个人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世界总体发展趋势是提高个体在教育成本中所承担的比例。
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富有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享受了教育的益处。在高等教育阶段,情况尤其是这样,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所占的比例大于高收入人口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典型的情况是,最富裕的20%的人口享受到了20%以上的教育补助。平均说来,最富裕的20%的人口享受到了30%以上的教育补助,最贫穷的20%的人口只享受到了8%~15%的教育补助。
质量和适切性的缺乏 很多国家的第三级教育质量很低,很多教学计划缺乏适切性。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在提升教师技能方面只发挥了微小的作用。
全球化——知识经济 大部分第三级教育系统都没有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技知识,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要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保证接受义务教育后(中等教育后)教育的平等机会。国家必须通过贸易、竞争和资助机制等,开发和利用全球知识,这可以通过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竞争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
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的需求研究,已有很多文献。在加纳,新建了三所学院。在中国,1995~1999年,新建了500所第三级教育机构。在喀麦隆,申请注册了27所大学和25所学院。在坦桑尼亚,已经注册了4所大学,另外19所大学在认证过程中。
于是,在过去基础上,私立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非常显著的是,科特迪瓦100%的职业培训都是由私立机构提供的;冈比亚44%的技能训练是由私立机构提供的;印度75%的第三级学院是私立的;中国有1200多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十年前,东欧没有一所私立商业学校;但是在1998年,波兰有91所私立商业学校,捷克共和国有29所,亚美尼亚有21所,罗马尼亚有18所,保加利亚有4所。
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因在于:对技能资格的要求以及对面向工作技能的高要求、国际化趋势、对私立教育的鼓励政策、减少财政负担的宏观经济政策、教育选择和多样性的增加、问责制的建立。
三、教育中的私人投资
私立教育部门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吗?是令人满意的吗?对于那些寻求扩大学校后教育机会的国家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在知识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来说,私立教育的确是不可避免的,竞争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公共政策的作用就在于促进机会平等。
但是,公共部门并不总是能够促进平等,即使在公立教育和公共教育资助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公共教育支出经常是无效率且分配不当的。在非洲,高等教育生均支出是初等教育的44倍。各国政府越来越无力承担公共系统日益增长的成本,OECD国家、发展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均是如此。
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学费是学校主要收入来源;它们既为富有学生服务,也为贫穷学生服务;它们是一个相对新而且正在发展的现象;教育机构构成完整序列;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它们提供范围有限的课程;雇用兼职教员;在一个发展水平较低或者不确定的规则环境里运行。
在下列情况下,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1)公共资源缺乏——实际情况正是如此;(2)其他部门(如健康)或者教育子部门(如初等和中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在上升——实际情况正是如此;(3)没有其他可替代的财政资助方法。幸运的是,其他可替代的财政资助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四、学生资助
在快速扩张、变化、高个人回报和有限公共预算的形势下,个体趋向于承担部分继续教育成本。在下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公共政策问题:资助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原因;限制高等教育的扩张;限制生产力进步;限制国家参与全球知识经济。
一个国家从知识经济(需要会学习的、有技术的、灵活的劳动力,是开放贸易体系,允许竞争)中获益的关键是,扩大学生资助。然而,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具有增进入学机会和公平、可持续、有效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特性。
在入学需要无限的情况下,除有限的公共预算外,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主要有三种资助来源:
(1)家庭资源:家庭资源是解决未来问题设想中的一部分,但家庭资助体系目前运作得并不好。另外,仅把家庭资源作为主要资助来源是不公平的。
(2)学习期间的收入:学生在求学期间,通过参加有报酬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工作会占用学习和闲暇时间。因此,这种方法作用有限。
(3)学生未来的收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中,贷款是数量大而公平的学生资助制度,学生借用未来的收入支付今天的学费。学生偿还的贷款,可以继续用于资助其他学生。随着政府贷款的不断收回,用于资助后续学生的资金将会慢慢地增加;如果学生从私立部门贷款的话,私人部门将会把大量资金注入高等教育。
若能设计一种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国家开放程度的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一定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并且能够实现成本分担。在义务后教育阶段,培训成本是由个体、国家和雇主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政策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公平以及扩大教育机会和提高教育质量。在成本分担体系下,学生学习的动力较强,高等教育的经济收益较高。公共政策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够资格但却没有支付能力的学生上学的问题。
解决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根本方法,在于建立学生信用制度。与其他贷款一样,学生贷款也有很大的风险。贷方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如果贷款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贷款可能是一种无效的工具。贷方向学生贷款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借方经常是无抵押的。借方通常要求政府提供某种担保,但是在给定违约率的情况下,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是非常昂贵的。学生贷款系统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比贷方更知道可能出现的后果。
一般的学生贷款是“抵押贷款”(mort-gage-type)。借方在一定期限内,将本金和一定的利息偿还给贷方。这种贷款方式的问题是:对入学机会有不利的影响,不能为大学提供额外资源;对于管理者来说,成本高昂;拖欠率高;不能吸收私人资金。
上述方法的替代方案是“视收入而定的学生贷款”(income contingent student loan)。这种方案可以使学生延迟到工作后再付款,即使家庭贫困者也能通过贷款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这种视收入而定的贷款方案,因为贷款可通过现有的税收机制回收,如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如澳大利亚)或者社会保障系统(如纳米比亚),管理程序简单,成本低。因为毕业生的还款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成正比,所以视收入而定的贷款更公平,而且更好地满足依能力支付的原则。瑞典的学生资助系统把还款额限制在毕业后工资收入的4%,从而减小了学生拖欠还款的风险。加纳采纳了类似的方案,通过国家社会保障系统来回收贷款。澳大利亚所采取的视收入而定的还款方式(HECS)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系统实现的,还款率一般是可征税收入的2%~4%。澳大利亚的学生综合贷款方案把成本分担制度引进公立大学,学费占单位成本的20%,在没有明显增加公共资助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扩大了30%。类似的贷款模式也被新西兰和英国所采纳。
五、预测
在快速发展的教育市场中,私立部门能够填补重要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获得越来越高的经济收益,这反过来又导致对高等教育的更大需求。因此,必须增加教育投资。要以支付得起和有效的方式扩大教育规模,就需要建立竞争机制。这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新的责任,尤其是提供信息和公平化教育机会。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获得上学的资助,进入大学学习,学习效率高,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也能够获得市场带来的好处。
营利性教育机构:理论逻辑与市场现实
营利性教育机构是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相对应的概念。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是通过捐资举办的教育机构,举办者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享有财产所有权和收益权;营利性教育机构是通过投资兴办的教育机构,投资者拥有其所投资的教育机构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本文就营利性教育机构的有关理论争议问题、私利与公益的矛盾问题、市场基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并对营利性教育机构在中美两国的发展前景作简单的分析。本文所分析的营利性教育机构仅限于学历性学校。
一、理论分析:可以存在
营利性教育机构理论上应否存在,实质上是教育服务能否由营利性机构提供、教育生产能否由营利性机构组织的问题。反对教育机构营利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市场失灵”和“合约失灵”。
1.关于“市场失灵”的讨论
因为免费搭车问题,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提供(即市场失灵),所以制度选择局限到只有非营利性组织提供政府剩余的市场上有需求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效用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对教育服务来说,为额外的一个人服务的成本非常高,排除人们使用也比较容易,因而不是纯公共物品。教育是兼具公共与私人产品属性的混合物品。
学校教育不存在免费搭车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有非常明显的竞争性:教师的数量、教室的座位、图书馆的容量等教育资源的安排都是依据学生数量确定的,增加学生数量就要求增加相应的教育资源(即边际成本大于零);第二,排除人们消费教育服务也是容易的:学校可以禁止某一些人进入校园、教室、图书馆;老师也可以用拒绝批改作业、拒绝给予指导的方式,排除免费搭车者。所以,消费者是没有机会免费搭车的。
综合以上分析,“市场失灵”理论不完全适用于作为混合品的教育服务,不应作为排斥营利性机构提供教育服务的理论依据。
2.关于“合约失灵”的讨论
合约失灵理论(contract failure)由亨利·汉斯曼(Henry Hansmann)于1980年提出。他认为,在有些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产品本身的性质太复杂,使消费者难以评估其质和量,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合约机制无法帮助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行为。这种服务由营利性企业提供时,企业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来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欺骗消费者,以谋求利润最大化。教育消费者具有信息不充分的劣势,会使“奸商”有机可乘。而非营利性组织没有利润要求,则不会欺诈。这也被作为教育服务不能由营利性机构提供的理论解释之一。
汉斯曼还用这一理论解释了美国的托儿所、医院非营利性质的原因。按照这样的逻辑可以推得:学生具有更高判断力的高中应该比托儿所有更大比例的营利性机构,营利性医院的比例应该萎缩。但事实的发展却不符合理论预测——1982~1992的10年间,美国托儿所中非营利机构的比例由41.2%下降为31.1%,高中教育中营利性教育机构的比例远低于托儿所中营利性机构所占的比例,营利性医院的比例不断增加。
原因有两点:第一,汉斯曼“合约失灵”的前提是一般的合约机制无法帮助消费者监督生产者行为,但社会针对教育、医疗这些特殊行业是用超“一般合约机制”来进行管理的,消费者可以监督生产者的行为;第二,“合约失灵”的另一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或由于产品本身的性质太复杂,使消费者难以评估其质和量。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信息分类与处理的方式都有很大提高,对教育质和量的评估能力也比以前有进步。
用“超一般监督机制”来监督营利性行为介入教育活动,如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Milwaukee)市有公司介入教育的“八项原则”,规定任何的商业介入不可威胁教育价值,如不得要求学生收听或阅读广告、不得违背学校的教育目标等。在教育市场中开办一间营利性高校远比在其他市场中开办一间营利性企业复杂,要受教育机关及认证机构的管制。“超一般的合约机制”帮助消费者有效地监督生产者的行为,加之技术的进步和评估手段的改善,“合约失灵”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抑制,而不应在理论上绝对地排斥营利性机构提供教育服务。
二、私利公益:可以融合
教育具有“外溢效果”(external benefit),弗里德曼称之为“邻近影响”(neighborhood benefit),教育中包含了公共利益。有人认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不能有营利性机构介入,否则会破坏其外溢效果。营利性教育机构所关心的不是为公众提供服务,而是如何赚钱,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廉价的产品服务,对“私利”的追求会破坏“公益”。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制度环境的作用、教育生产的特点和商业世界的现实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让人不敢为追求“私利”而破坏“公益”。
有些人担心营利性企业会漠视社会利益,这种担心可以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而不必由政府代替企业组织生产。一部分人会有机会主义动机,可以通过制度约束使其“不得不”守法经营。当制度设计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更好地把握公共利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平衡时,制度的目标就更可能得以实现。
为他人利益而努力,有三种可能: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受到胁迫的压力;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动,但出于明智的自利动机。在市场机制中,让人明智地为“自利”而“利他”,就要有制度约束,保护其产权,使其出于长期的、广义的自我利益而努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
第二,为追求“私利”而生产的教育产品,也有正的外部性,也含有“公益”。
教育的公益性主要表现为教育所具有的外溢的社会效益,营利性教育机构所改变的只是教育的福利化分配方式,并不会改变教育结果的社会效益。
营利性教育机构按教育规律和教育市场的要求组织教育生产,按市场规律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交换。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学校其实都是公立学校。
有人认为,营利性教育机构倒闭会造成坏的影响。教育机构会否倒闭,取决于举办者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与其组织的营利与否没有直接关系。自1990年以来,美国营利性私立高校的校园数增长了112%,同期有200多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破产。
第三,成功的商业机构并非以破坏“公益”为代价去追逐“私利”。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用六年时间,研究了平均有近百年历史的18个卓越不凡、长盛不衰的公司后得出结论:这些企业都有“利润以外”的追求,它们追求一组目标,利润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它们为一种核心理念所指引,这种理念包括核心价值观和超越只知赚钱的使命感。有趣的是,它们要比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的公司赚更多的钱。正如福特汽车前任CEO唐·皮特森所言,把利润放在人和产品之后是福特造就奇迹的原因。
教育是个大生意,只有过于天真的人才不理解这一点。教育公司可以有利润动机和慈善动机的双重驱动,如果做得好,这两个目标都可以实现。许多优秀的教育公司都捐款支持慈善事业。希尔万(Sylvan)教育公司创始人贝克(Becker)是巴尔的摩儿童博物馆的主席,他参与组建并出资支持书海漫游组织。蒂渥(DeVry)教育公司董事长丹尼斯·凯莱(Dennis Keller)于1997年向普林斯顿大学捐献2000万美元,1999年向芝加哥大学捐献2500万美元。阿波罗(Apollo)集团2000~2001年度缴纳所得税6700多万美元,过去5年累计缴纳所得税2亿多美元。
教育消费者是聪明的,市场是公平的。教育公司只有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才能得到认可,提供糟糕的教育服务就会被市场抛弃,教育与利润是可以共处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人经常用影响教育公平、破坏外溢效果的论调来掩饰对竞争的恐惧。
三、市场现实:满足需求
混合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实现。营利性教育机构作为竞争性的教育生产单位,具有企业的性质: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购买教育生产的有关投入,组织其产品——教育服务的生产,在教育服务市场上销售其产品。
非公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度需求(excessdemand),指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不足,学位数量不够;另一类是差异需求(differentiated demand),是指学生和家庭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学校。当非营利教育机构不能全部有效地满足这两种需求时,在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教育市场中,就会有寻利性资金进场,填充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留下的市场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服务当然也可以由民间生产或政府委托民间生产。但营利性教育机构所占比例并不会很大,这是因为:(1)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一般是免费的、充足的,没有“过度需求”;(2)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有一定的控制,实现“差异需求”的空间较小。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滥用减免特权、名不符实、成员享受高工资、行政费用过高、贪污屡禁不止、不公平竞争等。美国对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所做的调查显示:公众对谁拥有医院并不在乎,但非营利医院更关心社区、成本较低;营利性医院则能更好地对待患者、医疗质量更高、更有效率。非营利组织的局限和社会对良好服务的要求,也催生了营利性机构的出现。
总结起来,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存在有其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和自身优势。
四、未来展望:喜忧参半
弗里德曼指出,教育劳务可以由营利性教育机构或非营利的教育机构提供,政府的作用在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计划必须达到某些最低标准。虽然从理论推演和市场现实的角度分析,营利性教育机构可以而且应该有一席之地,但营利性教育机构能否存在、会有怎样的比例和结构,最终是由政府政策和由其所诱导的市场结构决定的。
可以这样概括营利性教育机构产生与发展的逻辑线路:市场竞争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但政府对教育的垄断,没有竞争,这要求进行促进竞争的教育民营化改革,多方参与教育的拥有、管理和资助,所以促进了营利性教育机构产生和发展。可以从对教育机构的拥有、管理、资助这三个方面来划分教育机构的民营化形式(见表1)。
表1
根据资助、拥有与管理方式划分的教育类型
拥有/管理
资助
私人拥有/
政府拥有/
政府拥有/
私人管理 私人管理政府管理
C:私人管理的
E:消费者付费
A:无政府资助
公立学校的学 的公立高等教
私人资助
的家庭学校、私
生付费项目(如
育机构,公立
立教育机构课外辅导、暑期学校中的收费
项目等)
项目
B:享受政府补
D:特许学校、合
贴、学生接受政
约学校、私人管F:传统的公立
府资助的私立
理的政府付费 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 的教育项目
从美国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方式比以前丰富了。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个象限中,除了政府出任全部角色的F象限外,其他五个象限都是民营化的体现,且在A、B、C、D四个象限中,都活跃着营利性教育机构。
私人拥有、私人管理的营利性教育机构受惠于来自政府的资助,最常见的政府资助是学券、学费退税的形式。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营利性私立中小学可以转为特许学校,按学生数得到政府的生均教育拨款;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学生许多是用联邦政府第4款项的资助支付学费。
政府拥有、私人管理、政府资助是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的新形式。在美国,一些营利性教育机构管理公立学校,学生无须交费。如爱迪生(Edison)教育公司管理100多所这样的学校。私人拥有、私人管理、政府资助和政府拥有、私人管理、政府资助都是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的新形式,其实质都是在教育民营化的背景下,政府的一部分教育花费转变成了营利性教育机构的营业收入。
政策宽松、竞争平等、教育人才市场开放、进入资本市场便利等等,为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发育提供了有力的市场保障,是国外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但营利性学校有其不利的一面:没有免税优惠。营利性学校少有捐助,一是因为捐助者向营利性学校捐款没有税收抵扣,二是因为一些捐助者不愿自己的善款流向营利活动。虽然社会对教育营利也有微词,但由于公立学校的选择限制、营利性机构介入教育民营化、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等因素,营利性教育机构近年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的教育产业环境大不相同,营利性教育机构基本表现为私人拥有、私人管理、私人资助的传统单一形式。虽然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和能力有所提高,但政府政策和由其所诱导的市场结构却不很利于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发展。
从中小学教育市场来看,近年来政府投入力度加大,教师待遇提高,公立学校教育供给比以往丰富,这导致过度需求减少;同时,公立学校择校、转制学校、名校办民校等教育选择形式,消化了大量的本可能流向民办学校(包括营利性学校)的差异需求。
从高中后教育市场来看,虽然近年来毛入学率提高、高中普及程度提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公办高校扩招、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出现,改变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格局,消化了相当一部分本可能流向民办高校(包括营利性高校)的“过度需求”;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特点,大规模、高质量地满足“差异需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最后需要强调三点:第一,教育可以营利,但不是很容易营利。营利性教育机构只有具备在同样的成本约束下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或在同样的教育效果下所用教育成本更低的能力,才会获得利润。第二,教育可以营利,但营利性学校不是必要的教育组织方式。当教育组织可以在没有资源约束情况下追求教育理想时,营利性教育机构也就没有存在的条件了。第三,教育可以营利,但营利性教育只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营利性教育机构的份额是受国家体系和慈善教育机构教育供给的数量、质量及选择性满足人们受教育需求程度约束的。
营利性教育的成长冲动和市场机会:呼唤未来的世界一流教学型跨国大学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诸如英特尔(Intel)、国际商用机器(IBM)、惠普(HP)、微软(Microsoft)和通用电器(GE)等公司这样在世界各地无休止扩张、占据大片高端市场的世界一流的教学型大学呢?如果美国的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等大学以营利极大化为目标,恐怕它们早就成了在世界各地广设分校的世界一流教学型大学了。但是,为什么这种情况并未发生?美国传统大学有综合的“使命”,而不是营利。除了公立大学,传统的私立大学也追求“声誉”,而不是规模扩张。即使出现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市场,它们也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扩张。相反,美国营利性大学——凤凰大学2003年41个校园的学生总数达140000人之多,是1995年的五倍。难怪阿波罗集团的创始人斯波林(Sperling)要强调两个数字:160000和30%。前者是指阿波罗集团所属各个学校(包括凤凰大学)2003年初的学生总数,而后者是学生总数的年增长率。他说,如此下去,他们就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据最近的一份报道,截止2004年5月31日,凤凰大学已经有213074名学生,由此可见营利性教育服务扩张之一斑。但是,凤凰大学主要服务于美国的低端高等教育市场,申请者只要读完高中,都可以被录取。据布伦曼(Breneman)的研究,凤凰大学主要把高等教育延伸到非传统人群中,它不与传统院校竞争,而是通过教育创新使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凤凰大学挑战美国第一流教学型大学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高端市场有巨大的需求,但供给极其不足。中国教育市场最明显的发展趋势是:以信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决定了本科教育必须具有国际先进性;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代表了国际先进性和国际化的要求,变为对学生和雇主同样适用的高品质教育的信号;教育工程的标准化、社会化、规模化与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创新和规模效益。因此,具有国际先进性、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又高度结合中国国情并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将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高端市场。该市场的学生主体有能力考入目前中国名牌大学,认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追求具有国际先进性的教育内容,且有相应的学费支付能力。因此,有可能形成一个在美国不存在、但在中国却是可行的高教高端市场。
类似的市场也存在于美英以外的一些教育欠发达国家,如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地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墨西哥等南美国家、印度、南非等国家。一旦英语成为教育高端市场上的首选教学语言,高等教育高端市场就将趋于同质化。该市场将像计算机、芯片、汽车等产业那样,由零散型走向集中型,形成若干家庞大的世界一流教学型跨国大学,学生数不是几万,而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为什么呢?技术革命带来规模效益,对具有国际先进性和采用英语课件的高等教育市场来说,强者将独占鳌头。随着跨国大学的发展,将形成国际化和集中化的市场,随着技术的推广和竞争程度的增加,教育质量和效率将得到改善,职业型的教育管理专家和资本市场的充分运用,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这种世界一流的教学型跨国大学最容易在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地方起步,中国具有这个特征。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性、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结合中国国情、多样性和个体化的高等教育,进而发展海外市场。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这就是先搞“进口替代”,然后再搞“出口替代”。在高等教育“服务业”方面,中国将得益于发达国家传统大学缺乏扩张冲动所留下的机会,又得益于巨大的国内高端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在中国,谁有可能和能力成为这种跨国大学呢?
与美国传统大学不同,中国公立大学具有营利性大学的若干特征。大学领导层追求双重目标,其中之一是“声誉”。中国的精英大学具有宏伟的发展目标,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世界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实验设施,一流的学校管理专家,和整个国力相对应的研究经费。目前的国力难以可持续地支撑国际一流研究的开支。学校为了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内在的冲动去搞钱。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教职员工的收入。于是,中国传统大学具有矛盾的行为冲动:追求收入的目标,使中国传统大学的行为方式接近营利性大学;而追求声誉的目标,使他们要保持一个适度规模和尽可能大的开支。这种矛盾的目标和行为必然要求他们发生“裂变”,主体部分回归传统,与营利行为脱钩;营利部分独立运行,变为真正的营利性机构。近年来,所谓独立学院的兴起就反映了这种“裂变”的要求。独立学院的主要资产就是母体大学的品牌和新投入的民间资本。由于缺少来自发达国家的大资本投入和国际一流办学人才,独立学院办学起点往往较低,中国名牌大学办的独立学院也很少比母体大学的层次高。中国民间资本已经发现了这个未满足的高教高端市场,试图利用国外名校来打造该市场,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无奈的是,真正海外名校并无兴趣进行国际扩张。
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主要依赖大学品牌和评价机构来判断大学的水准和学位的含金量。因此,以中国高端高等教育为目标的新办大学缺少品牌的支撑。国外名牌大学大多是非营利性的,它们没有欲望来中国办分校或扩张成一个跨国型的巨型大学。而国外的营利性大学教育又大多是在本国高等教育的低端市场上运作,其品牌很少有可能被用来打造中国高端市场。由此,以中国高端高等教育市场为目标的新办大学需要中国现有第一流大学的品牌支撑,但不能是现在的独立学院的做法。中国名牌大学必须和国际大资本结合,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不一定是外国大学的品牌)、理念和国际一流的办学人才,才有可能举办比母体大学更高水准的独立学院。从理论上说,任何一流的中国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南大、浙大、南开、中山等大学,都有可能率先成为未来大规模一流跨国教学型大学的举办者。没有品牌的支撑,新办大学经过若干年的奋斗,也有可能成为高端市场的佼佼者。上海已经有了一例,如中欧国际商学院,从无品牌开始,甚至开始时连授学位资格都得不到国家的承认,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中国MBA的第一品牌,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声誉,招生目标中20%是外国人。因此,从零开始,国际国内资本和教育资源结合,并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于世界一流的教学型跨国大学,是有可能的。
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有大学满足高端市场的努力。但是,因为缺乏国际大资本投入,缺少对未来教育市场有远见的中外办学专家,缺少系统的国际教育资源,所以无法提供充分反映国际先进性的高等教育项目,更不可能出现规模效益。为什么呢?首要原因是营利性教育在中国目前的法律地位仍然模糊,妨碍了国际大资本的介入。其实,中国民营资本早就有了打擦边球的解决方案。它们办一个营利性的公司,让该公司拥有大量的办学资本和资源,然后就由该公司来办学校,公司从而获得营利。而优质教育资本反而被排除在外。因此,明确营利性高等教育在中国的法律地位,将会有力地推进中国成为世界一流跨国大学的发祥地,这是一个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没有兴趣追求、营利性大学不具备品牌优势但却充满营利机会的领域。
非营利性大学的营利行为及约束机制
一、非营利性大学的营利行为
公立大学和私立非营利性大学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制度环境的约束,非营利性大学与营利性大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营利性大学以营利为目的,它可以把办学经费节余在投资者和办学者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要向社会纳税;而非营利性大学不以营利为目的,受不准进行节余经费分配的约束,但是可以享受免税、接受社会捐赠等其他优惠。
大学作为一个办学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虽然大学的目标受社会制度的影响,但是大学的目标未必与当前社会目标完全一致,因为大学的服务对象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更不是社会中的某些特定机构或利益群体。对于优秀大学来说,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是其基本使命,另外它还承担社会批评的使命,因而大学的使命可以超越地域和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使命,大学必须获得必需的资源。除了政府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经费外,大学还得从市场中获得经费补足,这时,大学的行为就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它们在从事某些市场活动时,可能做到成本小于收入,获得一定的经费盈余。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大学的营利性行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组织属性——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是明确的,而大学的行为方式则有可能是模糊的,既有营利性行为,也有非营利性行为。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这种趋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大学组织的行为方式。随着政府管制范围和管制程度的放松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一些组织调整了自己的边界和活动范围,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发现或开拓一些新的“市场缝隙”,从中获得资源和生长空间。于是,我们看到了企业涉足教育、学校涉足生产和经营等现象。对于大学组织来说,随着公共资源约束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提供的新的获取资源的方式,它在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的营利性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教学方面,由于存在着巨大的供需差距,为大学从事营利性活动创造了条件。大学通过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新兴专业,扩大市场需要专业的培养规模,开展各种成人和继续教育,满足雇主和学生的需要。以哈佛大学为例,全校参加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只有18000人,而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的非学历学生每年则多达60000人次。另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使得大学的服务超越了国家的范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社会和教育背景的学生,大学实行了差异性收费政策。有些学生缴纳的学费低于教育成本,而另外一些学生缴纳的学费则接近甚至超过教育成本。例如,对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学生来说,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多数学生曾经工作过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毕业后具有很好的就业和收入前景,所以大学在培养这些学生时,往往按照市场规则收费,学费水平甚至高于成本,大学用从市场中获得的资源,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试图克服大学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约束,也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扩大学校的有效规模。虽然网络教学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局限性也是不允忽视的,它只适用某些内容的教学,还无法全面代替面授这种教学方式,而且高质量的网络教学并不一定成本低、经济收益高。
在研究方面,随着生物医学、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转化速度的加快,为大学的研究活动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一些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好的研究项目,容易得到企业的研究资助,研究者个人以及所在学校也可以分享研究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对于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教师来讲,许多人可以获得有经济报酬的校外兼职工作的机会。参加商业活动,对于大学和大学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最常见的情况是,企业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要求大学研究人员推迟发表研究成果。据统计,在美国有58%的公司要求其资助的大学研究人员推迟6个月发表研究成果。参加商业活动对于大学的社会信任程度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美国有一项调查,在大学研究人员得到烟草公司资助的研究项目中,94%的研究结果发现被动吸烟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在大学教师独立开展的研究中,得到肯定结论的比例仅为13%。大学除了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有营利性表现外,它还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如国外一些大学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发展机构”(development office),向社会特别是校友募集资金,并且将社会“捐赠”(endowment)投资于资本市场,以获得高的经济回报,用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应该说,大学在参与一些商业投机活动中也获得颇多的教训,甚至遭受了程度不等的经济损失。
二、对大学组织营利性行为的约束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办学主体,在参与商业活动中,有得有失。为避免出现不利的影响,社会和大学各自建立了约束机制。
1.外部制约机制
大学从社会获得办学资源,并向社会输出产品和服务(人才、科研成果和思想),因此它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外部性”(externality),于是社会就要建立一定的机制,对这种外部性进行治理,扩大正的外部性,减少负的外部性,即使是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充分的国家,大学的行为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以美国为例,大学的营利性行为受到以下几种制度约束。第一,非营利机构必须遵守“剩余约束”(residual constraints),因此大学从参与教学、科研和直接商业活动中获得的利润,只能用于学校的发展,不能用于个人分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共利益。第二,合理的税收制度,起到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作用。对于大学机构来讲,制订了“无关业务活动”(unrelated business activity)条例,如果大学参与与学术活动无关的业务活动,如出售印有学校标志的各种纪念品,就不能享受免税的优惠,必须照章纳税。对于个人来讲,个人所得税制度有效地抑制了过大的收入差距。第三,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法律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教学活动相比,接受国家资助开展的研究活动具有更大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如何解决公共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呢?既不能由大学完全垄断科研成果,又不能不顾及科研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于是,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贝-都乐(Bayh-Dole)立法,一方面要求大学推广发明成果,并且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收入,另一方面要求大学与企业合作时,在支付必要成本后获得的剩余收入,必须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
2.内部制约机制
大学组织存在的意义之一是,它建立了一定的机制以保证组织的长远利益。如果短期的营利性行为对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话,大学组织就会对其短期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内部约束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一,大学的决策机构和管理人员是大学长远利益的“守护者”。大学董事会发挥着托管人角色,其责任是保证大学能够按照其特许状履行自己的使命,董事会的“自我永续”(self perpetuating)组织机制保证了它的连续性。许多优秀大学的校长是大学使命的捍卫者,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认为,“如果说大学领导除了募集资金之外还有什么别的重要的作用的话,那他们就要为阐明和维护大学的基本价值观尽责任。”
第二,大学建立了自律机制,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例如斯坦福的《无关业务活动》条例明确规定,大学的政策是不介入无关业务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对大学会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只有当无关业务活动对于大学确实有利时,大学才考虑从事这类活动,正式参加必须得到学校副校长的同意。
第三,在教师处理与外部机构关系时,大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师是学科专家,对于商业活动及其规则往往不熟悉,或不在意,这样在与外界合作时就容易出现分歧,甚至留下后遗症。为了保护大学的利益,同时也为了保护教师的利益,大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代表教师与企业谈判,分析合同条款,避免出现损害学术使命的情况(如企业对于学术成果发表的不恰当限制)。
第四,大学组织制订的规章制度,在平衡教师个人利益与大学利益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大学要求参加校外活动不能影响大学内部的工作,为此保留对教师参加校外活动审查的权力,对于参加校外活动的时间有所限制,一般是每周不得超过一天,同时限制教师在企业中担任管理职务,限制在教师经营的公司中聘用本校的研究生。
三、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之比较
即使非营利大学的营利性行为具有扩大的趋势,但它们仍然与营利性大学存在本质的区别。营利性大学的行为与非营利大学行为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两类学校有着不同的外部制度环境。在制度环境约束下,营利性大学与企业一样,属于“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组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降低成本是必要的手段。相反,非营利性大学属于“收入最大化”(revenue maximization)组织,为了追求无限的学术目标,大学会尽力争取经费收入,并且用于提高学术质量,而效率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其次,营利性活动在营利性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中所占的位置不同。在营利性大学中,营利性活动处于中心位置;而在非营利性大学中,营利性活动则处于边缘位置。优秀大学要保护其核心学术使命,营利性活动只是实现核心目的的手段。以“扩展项目”(如各种培训活动)为例,大学一般不为开展此类活动提供经费,活动所需的经费需要自筹,因为这项活动对于大学的声誉没有任何积极影响,所以大学对于它的评价主要依据规模和创收情况。
第三,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在选拔学生时,设立了不同的标准。营利性大学会把学费当作录取学生的标准,为了招够学生或扩大招生规模,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而非营利性大学在选拔学生时,往往首先考虑适当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其学费支付能力。许多优秀大学制定了较高的学费标准,但是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设有各种资助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讲,非营利大学能够按照大学的办学目标,对社会资源进行再次分配。
第四,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同。营利性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尽快地获得文凭,实现功利性的就业或工资收入计划;而非营利性大学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于合格者颁发文凭,因此获得文凭只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考核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非营利大学的教育过程融入了较多的非功利价值和社会要求,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是教育过程的一个主要目的。
第五,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运行方式不同。营利性大学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扩大规模很重要,学校往往采取数量导向性发展模式;而非营利大学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实现质量最优化目标,学校往往要控制发展规模。
总之,由于环境、属性和行为特征不同,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如果教育机构的信息完备、消费者与供给者信息对称的话,可以通过市场选择和政府干预的方式,实现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合理配置,但正由于上述条件难以满足,所以为设计有效的治理机构留下很大的空间。
四、结语
大学的营利性行为并不是新近出现的现象,只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扩大的趋势。目前,大学的发展受到公共资源的约束,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参与商业活动获得资源的机会。营利性行为在不同类型大学的表现形式和结果并非一致,在同一所大学内部也非均衡分布。作为自主办学主体,大学要根据自身的使命,设法减少外部活动的不利之处,吸收有益之处。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宏观决策部门不应该盲目地提倡或拒绝某种行为方式,而应该研究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大学组织行为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指导我国的实践活动。以美国为例,大学的营利性行为受到外部和内部的约束,维护了大学的使命。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放弃大学的传统使命,彻底选择营利性的市场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