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与今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1.粮食加工业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由建国初期1.13亿t,到1998年达5.12295亿t,增长了4.5倍。其中,稻谷产量1.98113亿t,占粮食总产量的38.79%;小麦产量为1.09726亿t;玉米为1.32954亿t。1999年我国粮食消费量稻谷约1.86亿t,小麦1.13亿t,玉米为1.1亿t,除小麦稍有短缺外,稻谷、玉米剩余3570万t,供大于求,我国粮食生产从1995年开始已连续4年大于粮食消费量。使我国由过去粮食短缺状况转变为粮食相对过剩。在粮食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加工业为了保障供给,分城镇人口商品粮加工和农村农民口粮加工,一般在每个县以上城镇各设1~3个大小不等的粮食、面粉加工厂,实施“产地加工”、“就地供应”政策。
全国粮食部门所属大米加工企业5777个,面粉加工企业4104个。日生产规模,小型企业30~80t,中型企业100~200t,大型米厂300~1500t、面粉厂800~1500t。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解决粮食不足,偏重提高产量,忽视品种和品质,加工工艺落后,加工出的大米、面粉品种少,质量差,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业的需要。近几年引进和开发一批新技术,其加工工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其加工装备技术水平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现有粮食加工机械生产企业200余家,碾米机是粮食加工的主要机械之一,目前我国碾米机械主要有分离式、砻碾组合式、联合碾米机组以及近几年推出的精米加工机械,以中小型企业居多,除极少数的生产企业生产杂粮米机外,大部分厂家生产稻谷碾米机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碾米机械行业中,涌现了一批产品档次较高、产品质量较好、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效益较高的碾米机械生产厂,产品不仅牢牢占领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厂家约占全国碾米机械生产企业总数的20%。而在碾米机械行业中占很大比例的一些碾米机械生产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缺乏竞争力,将会逐渐被淘汰。
1998年面粉加工企业有近万家,多数生产能力在50~200t/d,超过200t/d的大型企业约占5.5%,生产能力在700~1200t/d的企业只有10余家。1998年我国面粉生产企业加工能力已达27310万t,远远超出小麦的消费量,1997年小麦消费量为11400万t,以98%作为食用计为11172万t,仅是目前面粉生产企业加工能力的40.9%。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产量只占面粉总量的37%,其余63%是4万多套50t/d以下的小型机组加工的。
制粉设备生产企业约有150多家,主要生产有清理设备、碾麦机、磨粉机和筛粉机等,以往小型制粉机组(15~50t/d)中20t/d机组最为畅销。但由于小型机组加工粗放,影响面粉质量,出粉率低,销路逐渐不畅,现在40~70t/d小型机组较为热销。80~120t/d机组发展也很快,今后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先进的大型面粉加工机械会加快发展,逐渐占领市场。
包装是粮食生产之后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粮食没有包装就无法进行运输、储存和流通。然而,与其他物品相比,粮食的包装量大、难度高,不仅要防止破损散漏,而且要防止生物及微生物的危害和自身的酸败、陈化。我国每年损失的粮食约为1800万t,约占全世界损失量的1/3。我国的粮食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但粮食包装尚存在人工称量、手工包装,包装机速度慢、批量小,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城市的大米、面粉销售逐渐由粮管商店转向食品超市出售,我国已有几十家企业在生产粮食小包装设备,但水平不高,尤其是包装材料,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食用油加工业
我国食用油加工原料,主要有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亚麻籽和葵花籽和棉籽等,年产量在4000万t左右。花生和油菜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芝麻、亚麻籽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由于一部分大豆、花生、芝麻、葵花籽直接食用或作为食品原料,所以油料产量保持在2300万t左右。1998年油料产量为2313.9万t。每年我国生产的毛油总量为880万t。目前有植物油厂5800余家,大多数油厂的原料处理量在50~200t/d之间,生产高档油脂的大型油厂不多。年油料加工能力3200万t,油脂精炼能力1100万t。
改革开放前,油厂的产品主要以毛油、一级油、二级油为主,进入90年代,除在我国中西部区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外,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食用油均向高档化、多样化发展,高级烹调油、色拉油及调和油等充满市场,人造奶油、起酥油、冰淇淋油及专用油脂等也相继生产,油料蛋白和以油厂的副产品为原料的综合产品如油酸、硬脂酸等也有较大发展,改变了油脂工业产品单一格局。我国制油和精炼工艺也得到很大发展,基本实现了低含油料的直接浸出和高含油的预榨浸出工艺,膨化浸出工艺的采用,使油脂加工更进了一步。制油由间歇发展到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提高了出油率,降低了能耗。
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一批油脂加工装备达到和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振动渣立式叶滤机得到广泛应用,油料挤压膨化机的研制成功,为油脂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在多数的小型油厂,采用的制油工艺和装备还很落后,在农村还有不少油厂采用压榨方法,浪费资源和能耗,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3.薯类加工业
马铃薯和甘薯是我国两大薯类产品,马铃薯由于产量高,适应性强,在我国种植面积约7000万hm[2],1998年鲜薯产量约5500万t,居世界第一位。马铃薯因营养丰富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成食品、全粉、淀粉等价值较高的商品。综合利用马铃薯资源,开展马铃薯深加工,可实现多次增值。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将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和其他食品的数量占马铃薯总产量的40%~50%,我国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10%左右。在我国除直接食用外,加工粉丝、粉条和粉皮等一直是马铃薯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80年代中期引进30条油炸薯片生产线以及陆续引进马铃薯淀粉、果葡糖浆、薯条及变性淀粉等大型加工成套设备,马铃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因马铃薯淀粉具有良好的特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农业、造纸及石油等领域。过去几十年虽有发展,但产量很小,种类和品质都不能满足需要,还需大量进口。大型淀粉厂产量只占国内淀粉产量的2%左右,万吨马铃薯淀粉厂目前只有3家,还需建更多大型马铃薯淀粉厂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及薯条都是近几年才开始涉及,比国外晚了许多。马铃薯全粉虽然在80年代中期国内有的单位已开始研究,但一直没有工业化生产,只是从国外引进加工生产线生产。
4.玉米加工转化
全国玉米种植面积达2000万hm[2],1998年产量13295.4万t,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在我国玉米除作食用粮外,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和淀粉、酒精加工等。
(1)玉米的饲料加工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畜产品品种也在不断丰富。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饲料工业的高速发展。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饲料产量逐年不断提高。1980年,我国工业饲料的总产量有200万吨,到1990年增长到了3149万吨,10年间增加了15倍;进入90年代继续以每年12.6%的较高比例增长,到1996年总产量达到了5610万吨,转化玉米3366万吨。目前我国的饲料总产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
随着产量的增长,饲料产品也由单一的混合料发展到添加剂、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颗粒料、膨化等专用系列产品。在目前的饲料品种结构中,配合饲料占主要比重,1996年达到91%。另外,近几年浓缩饲料产量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1996年达到了419万吨,是1990年的8倍多。
(2)玉米深加工
淀粉:我国的淀粉工业是在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进入90年代,中国的淀粉工业开始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八五”期间有近百家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淀粉加工设备及技术,使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如吉林黄龙公司,开始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玉米加工的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产品也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1978年,我国淀粉产量为28万吨,到1995年达到了260.5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8.3倍,年递增率为14%。其中玉米淀粉215.8万吨,占淀粉总产量的82.8%,耗用玉米366万吨。从淀粉生产的企业数量来看,全国有统计的为266家,其中玉米淀粉厂206家。1994年实际生产淀粉达万吨的企业有48家。
在生产品种上,许多厂家都由最初单纯的生产原淀粉及初级产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淀粉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除医药和发酵工业外,还用来满足食品、纺织、造纸及其它一些工业行业的需求。
酒精:酒精工业是我国解放后才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1987年总产量超过百万吨,90年代发展加快,年增长率为12%,1994年开始突破了200万吨,1996年达到了240万吨,早期酒精生产原料中薯干占80%,玉米所占比重慢慢加大,1994年占到40%,1994年仅酒精生产就耗用了240万吨玉米。
在我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比用薯干要有利得多。虽然酒精原料的吨耗玉米比薯干高,但玉米的单产高,玉米酒精糟液中可溶性营养物高,灰分低,而薯干原料酒精的酒精,灰分高达10%以上,不能制成有价值的饲料,用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将是发展的总趋向。
味精:我国味精虽然产量低于酒精,但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成为原淀粉的最大用户之一。1984~1994年间,味精产量的年均递增速度为18.5%,90年代的年均递增速度为15.6%,1981年我国味精产量只有4万吨,到1995年达到了52万吨,耗纯淀粉130万吨。
目前许多生产味精的小厂都处于停产状态,90年代初,全国味精企业有150多家,如今能维持常年生产的只剩50多家,这也是向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据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味精分会不完全统计,1995年年产万吨以上的味精企业已有11家。中国轻工总会评出的“1995年中国轻工业200强企业”中就有三家是味精企业:河南周口地区味精厂、广东肇庆星湖味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味精食品厂。
我国近几年味精产量约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但是人均只有450多克,虽然目前的味精市场供给稍大于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对味精的需求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淀粉糖:淀粉在有的国家已经发展成了最重要的制糖原料,如美国、日本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玉米原淀粉有70%左右用作制糖原料,现在各种淀粉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从1984年起超过了蔗糖,目前淀粉糖产量约占年甜味品消费量的60%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饮料集团已经完全以果糖取代了蔗糖。在美国生产的淀粉糖中,大部分是果葡糖浆,每年大约700万吨。葡萄糖浆年产约250万吨,还有50万吨左右的结晶葡萄糖。目前我国每年生产淀粉糖大约40~50万吨,主要是麦芽糖和葡萄糖浆,仅占食糖总消费的5%左右,用于对蔗糖的补充,生产一些必须要求淀粉糖的民族特色食品。
柠檬酸:柠檬酸是以淀粉为原料发酵而成的,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发酵工业产品,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生产的柠檬酸以出口为主,80%~85%都进入了国际市场。1985年生产了3.7万吨,1990年6.13万吨,1994年已经占了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1995年达到了15万吨。由于出口的影响,1996年产量下降到13万吨。
变性淀粉:原淀粉经进一步变性加工,使其性质发生变化,就得到各种各样的变性淀粉,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医药、铸造、石油钻井等行业。
我国变性淀粉的生产最近几年刚刚起步,品种少、产量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近几年我国变性淀粉的科研和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我国生产变性淀粉2.16万吨,1995年增长到30万吨;1989年变性淀粉生产企业约有26家,1993年扩大到35家,但生产规模都较小,年产0.5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
玉米食品:近年来在欧美许多国家玉米已经成了一种热门保健食品。例如,美国用玉米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已达1160多种,占每天商场陈列食品的10%。在我国玉米虽然不再直接作为主食出现在餐桌上,但是一些粗粮细做的玉米食品的市场却越来越广阔。近年来,一些玉米的精细加工产品受到了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欢迎,包括即食粥、各种玉米方便食品以及传统的玉米面发糕、玉米膨化食品等。山东百老汇食品公司(中美合资)引进美国和墨西哥传统玉米脆饼生产工艺和设备,年生产能力3000吨,目前已经有10多个品种进入了北京市场。北京祥麟保健食品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祥麟牌”速冻甜玉米在洛杉研'97美国国际商品博览会上捧回了金鹰金杯,获“头等质量”和“最佳口味”的荣誉。祥麟公司自1992年开始与农业科技人员合作,自行培育甜玉米良种,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发甜玉米系列食品,包括速冻松仁甜玉米、葡萄干甜玉米、蔬菜、水果沙拉甜玉米等新品种。
5.果蔬加工业
我国水果品种丰富,苹果、柑桔、梨、葡萄及香蕉等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1998年水果总产量达到4352.8万t,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占有量42kg/年。苹果产量达1948万t,梨产量727.5万t,均居世界首位,柑桔产量达859万t,居世界第三位。蔬菜产量1997年总产量达3.5亿t,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4以上。
我国是果蔬产量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又是果蔬加工、贮藏落后的国家。我国水果90%以上是鲜销,与发达国家40%~70%进行加工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反差;我国水果品质良莠不齐,多数品质不高,面临淘汰,不适合加工,出汁率低,品味不佳,影响加工业的发展。
果汁加工占果品加工的比重最大,我国果汁生产因果汁褐变、营养素损耗、芳香物逸散及果汁混浊沉淀等没有很好地解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技术难题并没有因引进了国外果汁加工生产线而得到解决。我国果汁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不但比发达国家低得多,比发展中国家也低得多,我国目前人均年消费不足1L,而欧美等国家已达40L,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为14L和17L,一些发展中国家为10L。
我国果汁加工是在80年代开始缓慢发展起来的,其加工机械也是在引进生产线带动下发展的,目前国产果汁加工机械品种少,许多关键机械尚未开发,配套性差,三化程度不高、果汁加工机械基本上依赖进口。
水果除加工果汁还可加工果酱、果脯、果干、水果罐头、果酒、果仁、果茶和果粉等。我国是世界上罐头出口大国,水果罐头产量占全国罐头产量40%左右,罐头产品主要是以糖为基汁的橘子、苹果、梨、杨梅、桃、枇把、菠萝和荔枝等。
我国蔬菜产量虽然很大,但加工量所占比重并不大,多以鲜销为主。蔬菜汁在国外品种很多。需求量很大,但在我国因受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影响,产量很小,品种更少。蔬菜罐头加工是我国罐头出口大宗产品之一,仅次于水果罐头;我国蘑菇罐头出口占世界蘑菇罐头出口量的1/4,达25万t/年。受日本等国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近几年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发展较快,产品几乎全部外销,国内市场投放很少。由于国内超市像雨后春笋般在各大中城市出现,净菜生产加工迅速发展,但用人工多于机械,除清洗、包装工序采用机械外,分拣仍采用人工。
由于果蔬生产季节性和载域性很强,加上加工能力弱,所以每年采收后因腐烂而损耗高达20%,如何减少损失受到人们关注。目前果蔬保鲜方法有机械冷库、气调库、化学保鲜等,我国果蔬保鲜采用以冷库气调库以及广大农村使用的窖藏方式。气调库保鲜在我国70年代末,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但发展速度还不快,国外发达国家采用气调库贮藏鲜苹果占鲜果总产量的25%~30%,而我国只占0.2%,相差150倍,差距是很明显的。
6.畜禽、肉类加工业
肉类生产是我国“菜篮子”重点工程,由于政府扶持,近20年我国肉类生产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从1990年开始,我国肉类生产总量一跃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达到5723.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4。其中猪肉3883.7万t,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0%。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消费大国,从1994年开始,肉类的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在肉类总产量增长的过程中,肉类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猪肉比例由1981年的94%下降到1998年的67.8%,牛羊禽比例增加较大,其中禽肉增长最快,1997年已达到1186.3万t,已由1978年占全国肉类总产量1%增加到18.7%,已超过牛羊的总产量。我国有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3600家,有冷库4000余座,库容量450万t。目前城镇家禽屠宰后整只和分割肉鸡已被人们所接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肉制品加工企业从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了大批肉制品加工设备,在设备引进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应的加工技术。目前,肉制品行业有进口肉类屠宰加工设备200多套,西式灌肠线47条,西式火腿生产线30多条。另外,还有大量的单机引进,包括盐水注射机、绞肉机、斩肉机、真空滚揉机、充填机、烟熏炉等,与此同时,肉类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各大企业还派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肉制品工业的加工水平。西式火腿的一般技术包括乳化技术、保水技术等,已被国内许多企业所掌握并应用。某些产品中难度较大的技术也逐渐被研究机构和大企业所应用,如重组培根、发酵火工艺水平,特别是用PVDC薄膜作肠衣,经高温高压杀菌的火腿生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全国大约有500多条生产线,其中20多家规模达到日产100吨以上,最高达650吨,成为世界级的肉制品加工厂,日产量居世界前列。
7.乳品加工业
我国鲜奶产量1998年达744.5万t。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习惯和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乳品的人均消费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丹麦及芬兰等国,年人均乳品消费200kg左右,世界人均年消费量是104kg,而我国不到6kg。且产品结构也不合理。现有乳品加工厂700多家。我国乳制品1997年产量达56.5万t,其中奶粉产量占70%。炼乳、干酪、奶油等不到30%。大量奶粉又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销路不畅造成大量积压,又制约了乳品业的发展。近年由于进口产品的带动,国内液体牛奶发展很快,1997年产量已达58.9万t。酸奶也异军突起,成为乳业新秀。近几年乳品出口有增长势头,但数额很小,1998年出口额仅为85.7万美元。
我国乳品机械工业起步于70年代,90年代得以较快发展。全国有乳品机械生产厂家近40家,生产300多个规格品种,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有板式换热器、双效降膜蒸发器和高温瞬时杀菌机等。国内乳品机械虽然基本能满足国内乳品工业的需要,但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设备、离心机及乳品分离机,与国外相比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目前进口设备占据国内乳品机械50%的市场。
8.茶叶加工业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最早种植茶树、进行茶叶加工和使用器具制茶的国家。我国的茶树种植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1998年茶叶产量66.5万t,茶叶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其中绿茶出口量占据世界绿茶的80%左右。
茶作为一种饮料进入百姓家,还是近10几年的事情,进入90年代之后,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脚步已几乎踏遍全球,1997年全世界的茶饮料生产量已突破1000万t,在美国茶饮料的年增长速度是碳酸饮料的3倍,我国茶饮料在1998年只有44万t,茶饮料快速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但其国产加工设备不多,基本是引进加工设备进行生产。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起步五、六十年代,工农-84型圆满茶炒干机械的研制成功,使劳动强度大、工艺技术复杂的珠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70年代起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增多,年产能力达2万台以上。80年代中期,自控技术、光电技术、静电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开始在茶叶加工机械上应用,使以往间歇作业向连续作业转变。90年代由单机向成套机械发展。目前,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已能生产红茶初制、绿茶初制和名优特茶加工以及茶叶精制成套设备,包括炒青、工夫红茶、珠茶、烘青、花茶、乌龙茶和紧压茶(砖茶)的成套设备。有适用于年产5~6t茶叶至500~1000t茶叶的各类厂所需的初制、精制加工及各种辅助的成套设备。
9.棉花加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1998年产量450.1万t。棉花加工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轧花、剥绒、棉籽榨油及棉副产品综合利用,组成了棉花加工体系。棉花加工机械根据棉花加工艺要求,主要有轧花和剥绒两大部分。
我国自1995年研制出首台"5571"型和80自锯齿轧花机以来,棉机行业已超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开发出一批大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强行淘汰了40片以下中小型轧花加工设备。
10.蜂产品加工业
我国养蜂历史悠久,拥有的蜂产原料及其加工的成品,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全年饲养的蜂群达700万群,年产蜂蜜20万t,居世界第一位。有蜂王浆、蜂花粉、蜂蜡、蜂胶等产品。蜂产品也是我国出口量较大的产品,约占总产量的50%,年创汇达1亿美元。
我国养蜂业基本是以个人或集体所有的小型蜂场,全国现在蜂产品加工企业有3000多家,虽有少数较大型知名企业,但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有为数不少的家庭个体户。加工技术落后,设备技术水平不高,提取、分离技术有待提高。造成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但扰乱蜂产品市场,也制约了蜂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1.烟草加工业
1998年我国烟叶产量为236.4万t,比1997年425.1万t减少188.7万t,烤烟产量为208.8万t,比1997年390.8万t减少182万t。是农产品中减产最大的品种。目前我国是以烤烟为主的烟叶生产大国,年产量通常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
1998年我国卷烟生产量3374万箱,保持在1997年3377.42万箱的水平。因卷烟生产利润大,发展很快。目前我国卷烟市场已趋于饱和,数量增长的余地不大,高档卷烟也是如此。随着卷烟生产迅速发展,烟机工业也随着由小变大,原靠进口设备进行生产的局面随着40多项先进技术的引进已逐渐改观。一方面,全国大多数卷烟厂,进口了国外先进设备,提高了烟草制品质量,降低了原辅料消耗,增加了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专有技术,经过消化国产化后,为我国烟草行业提供自己的烟机装备。现在,我国已能制造每小时生产烟丝2000~6000kg的成套制丝设备,每分钟速度为2000~7000支的卷接机组和150~400的包装机组,以及每分钟100~400m滤嘴棒成型机和其它烟草机械。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向发展中国家少量出口低速烟草机械。
12.水产品加工业
我国拥有广阔的近海和内陆水域,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产量一直直线上升,199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906.51万t,是1978年产量的8.4倍,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28%,从1989年开始,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从1996年开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998年人均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多出10kg。虽然我国水产品总量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人工养殖增长更快,已占水产品总量的56%,但水产品加工产量增长速度缓慢,其产量只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2%左右,这远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70%~80%水平。目前水产品加工虽有一些鱼糜、鱼片、烤鳗、紫菜、干制品、盐渍海带及裙带菜生产线,但还是以冷冻加工为主,占加工量的56%左右。
到1998年,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933家,冷库4258座,水产品加工能力达913万吨/年,冻结能力10.8万吨/日,冷藏能力126万吨/次,制冰能力20万吨/日。1998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为544万吨,折合水产品原料约占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制冰总量662万吨;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32亿元(1990年不变价),占渔业总产值1617亿元的20.5%。在水产加工品中,仍以冷冻水产品为主,产量达288万吨,占加工总产量的53%;干、腌、熏制品83万吨,占15%;动物蛋白饲料69万吨;占13%。另外,还生产鱼糜及其产品6.6万吨,罐制品3万吨,助剂和添加剂3.2万吨,水产调味品4.2万吨,水产医药品0.7万吨。
另外,“七五”以来,水产品加工行业在组织研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并通过组织来料和进料加工、合资经营、引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准,促进了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从而带动了整个水产加工业的技术进步。一大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许多大型水产加工企业已由粗加工转向精加工、深加工,进行多次增值,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以食品加工为主,饲料、制药、化工并举的综合性水产企业集团。由于水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名优水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外渔业产品贸易的开展。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低
我国农产品资源,品种多、产量大,不少品种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从人均产量上粮食、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稍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不少农产品还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产品是否富有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农产品资源还谈不上富有。然而在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
(1)因贮藏、加工能力差,产后损耗严重。我国果蔬产量虽然很高,主要是以鲜销为主,加工只占很小份额,鲜销又受到贮藏能力、技术水平限制,损耗很大,一般达25%~30%,浪费惊人,比发达国家5%的损耗大得多。粮食产后损耗也高达10%以上,比发达国家2%的耗率也高得多。农产品出现贮藏期间损耗大,是由于我国贮藏能力不高,贮藏技术水平低所造成,其根源在于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所造成。我国粮食人均400kg,目前就出现销售难,市场上供大于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美国人均粮食1000kg左右,也没有出现数量过剩的已经不能解决的程度。问题的关键我国农产品许多是以原料方式出售,没有进行加工,尤其没有进行深加工,进行加工所占的比重太小。以不进行加工的农产品投放市场,尤其进行贸易,本身没有增值,没有有效利用,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只不过是不以直接损耗方式出现。
(2)缺乏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协调关系,只是做到了“生产什么,加工什么”,还难以做到“加工什么,生产什么”,我国农产品品种数量是不少,在世界上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名列前茅,但并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于加工,如适合加工果汁的苹果,在前几年我国种植的苹果品种中很难得到,不是出汁率太低,就是色香昧不适于加工果汁。大多数的小麦加工不了食品用的优质专用粉,多数早籼稻不适于加工精米等等,这种情况很普遍,以至造成了一方面农产品供大于求,大量积压,而出现加工业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进行加工的怪现象。如面粉加工业进口小麦,啤酒制造业进口大麦。为适应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不能提供适于加工业的品种,也是农产品资源浪费另一种表现形式。
(3)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加工中副产品综合利用差。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品多数是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入市场,进行进一步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开发更多的产品为数就更少了。如玉米、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后还可以开发更多的其他产品,美国可以将玉米加工成几千个产品。发达国家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再加工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如淀粉厂的废水、废渣经酵母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果品加工中的果皮进行加工生产果酸、果胶。畜禽屠宰的废弃物(血、内脏、羽毛)加工成饲料,而在我国,大多数副产品都作为废弃物丢掉,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
2.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差、技术水平低
我国农产品通过加工的比重不大,虽然有农产品品质不好的自身问题,但与加工生产方面的问题关系更大,多年来的农产品加工多为作坊式生产,虽然改革开放后有很大改观,但基础差、水平低还没有彻底改变,更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几千年来留下的老式加工工艺不能实现现代产业化生产,受到国外先进工艺挑战,市场被挤占。如豆腐、面食和特色的酱菜加工等许多中国传统的饮食,还要采用国外加工工艺生产,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市场被国外产品挤占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向深层次进展,技术与装备落后是最主要的原因,发达国家早已用在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我国多处在刚起步阶段,差距是明显的。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综合利用差、能耗高,加工出成品品种少、成本高、质量差,很难与发达国家竞争。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品虽然已有上千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多属于标准陈旧、不规范,也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所订标准指标落后,与国际不能接轨,加上实验检测手段落后,加工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也造成产品质量不好,严重影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值低、成本高,难于与国外大企业竞争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之多,居世界各国之冠,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农村的作坊式生产企业之多难以统计,各个统计部门也难以说出较准确数字。加工企业规模过小,也就无法大规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落后的加工装备,很难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农产品资源利用率低,耗水、耗能高,造成加工成本居高不下。面对即将加入WTO形势严峻。国外则向大型集团化发展,降低加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日本10个大食品企业的总产值超过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1999年仅“雀巢”和“联合利华”两家食品企业集团在全世界的总产值也超过了我国食品工业1999年全年的总产值,而“雀巢”和“联合利华”在世界各地的员工共有20万名,而我国食品工业却有400万产业工人,这差距是明显的。
4.农产品加工设备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产品加工装备作为一个行业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年增长速度大于20%的80年代、90年代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开发能力时期。199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总产值为200亿元,用于农产品加工机械的产值140亿元,用于农产品加工后包装机械产值为60亿元。有生产企业4000余家。生产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22大类,通用设备10大类,产品品种250多种。有科研单位130余个,科研人员8000多人。在短短的20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可以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一大批水平较高的成套设备或单机。如15万包/h方便面生产线、3.6万瓶/h啤酒灌装生产线、2000只/h鸡屠宰生产线、微波干燥(杀菌)设备、10t/h处理量的高压均质机、100m[2]喷射泵式高效低耗真空冷冻干燥成套设备、JM-130胶体磨、JMJ500型巧克力精磨机、FC节能粉料气流干燥机、YLZ振动排渣过滤机、SWWF200系列低温升超微粉碎机、植物油料制油预处理膨化设备、80~300罐/min易拉罐灌装生产线、12~1500盒/h砖形复合无菌包装饮料生产线,RNJM03-5000三效蒸发器、5t/h果酱生产线、13T1000F2型滚切饼干机、螺旋式速冻机、桔瓤果汁加工关键设备、真空油炸果蔬脆片设备、带式榨汁机及果茶加工成套设备等,在近10年几百项较高技术水平加工装备相继问世投入生产。一些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农产品加工机械中。例如微波技术、速冻技术、真空压力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与自身相比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因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整个行业落后20~25年。其差距主要表现在:
(1)买方市场情况下的产需矛盾。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因起步晚,在80年代,农产品加工机械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故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工业产值年增长速度超过30%,进入9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买方市场逐步形成,虽然农产品加工机械工业生产量和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但是产需矛盾依然突出,无论在产品品种、质量性能都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
1994年进口农产品加工机械18亿美元,基本上和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和包装机械产值相同。1997年食品机械进口6.59亿美元,包装机械进口11.83亿美元,1998年农产品机械进口3.7亿美元,食品包装机械进口14.35亿美元,虽然农产品加工机械进口有所减少,但由于包装机械进口上升较快,超过国内生产产值。这种产需矛盾还要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2)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经济规模和布局等方面的差距。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单机多,成套流水线少。通用机型多,对特殊要求、特殊物料加工和包装缺门多。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主机多、辅机少。发达国家无论技术简单还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门类较为齐全,产品系列依市场需求而生,成龙配套。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最大差距在于重视生产加工、轻研究开发,研究创新不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产品,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0%,而其中真正从事研究开发人员为数不多。发达国家生产企业,都比较重视产品研究开发,如德国海德堡集团,雇员达1200人,研究开发人员就占800人。
在经济规模方面的差距,一是集中度不高,二是人均劳动生产率低。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企业,从企业数量上看,还是不少的,有4000多家,比一般发达国家都多,但总产值却很低,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生产企业年产值一般在几百万到1000万人民币之间,超过5000万的为数不多,低于100万的企业数还不少。人年均劳动生产率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达到10万人民币,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发达国家生产企业年产值如美国和意大利平均在0.5~0.7亿美元,德国海德堡集团1200人年销售收入22~23亿美元。从布局看,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辽宁、北京和河南等省市,上述8省市生产企业占全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和包装机械生产企业总数的64%。而西北地区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省、区的生产企业只占总数的0.8%,分布很不均衡。
(3)产品质量、性能、技术水平及品种差距。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的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可靠性差,造型落后,外观粗糙,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无故障时间短,大修期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制定可靠性标准,少数较好的产品制定的可能性标准无故障时间比发达国家低得多,是发达国家的1/2~1/3。
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低、能耗高。如啤酒生产线,设备生产能力低50%,耗电量为发达国家的6倍,洗瓶机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
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应用少,自控技术差,生产线自动程度低。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
品种差距也较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包装机械产品有6000多种,而且成套数量多,新机型不断涌现。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包装机械产品品种及配套数量少,约为国外品种数的一半。
(4)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方面差距。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尚无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机械研究的试验室,主要还是仿制、测绘,稍加国产化改进,谈不上科学研究。国外一些大公司实验研究手段很完备,我国生产企业实验研究基本上不具备,研究所实验研究手段也不完备,只有个别大专院校近几年增添一些实验研究设备,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科研、开发投入少,按规定技术投入可占销售收入的3%,多数企业做不到,而发达国家科研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8%~10%。
我们的开发手段落后,现在好一点的企业开展了“甩图板工程”,真正使用CAD的极少。而对发达国家而言,CAD只是一种基本手段。科研投入少,则产品开发少有创新,难上水平;而手段落后,投入少,新产品开发则数量少、而且开发周期长。
(5)出口产品创汇方面的差距。我国农产品机械出口额1998年达到8.82亿美元,考虑到其中工业炉占很大比重,如去掉还有3亿多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加工机械国内总产值的17%,食品包装机械1998年占当年国内食品包装机械总产值的4%左右。而发达国家出口额占总产值的比重都很大,如德国占70%左右。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出口技术附加值低,多为低水平耗材产品。而发达国家则不同,出口多为高技术、成套生产线设备。
三、今后十年(2001~20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的重点研究与开发领域
1、粮油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展稻谷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包括稻谷产地脱壳,稻谷煤气发电,糙米准低温(5~15℃)高水份(15%)贮藏保鲜,精米加工(包括色选、抛光、复鲜、增香等),真空小包装精米低温贮藏,米糠制油,糠饼及油脚的综合利用等;小麦碾皮制粉加工新技术研究和专用面粉的开发,包括碾皮加工机械的研制与改造,麸皮膳食纤维的制造与利用,碾皮制粉的面粉质量标准,现有面粉厂的改造,使改造后的粉厂最低生产三种基本粉(高蛋白的面包粉、中蛋白的通用粉、低蛋白的饼干、糕点粉);提高玉米利用价值的综合利用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包括玉米半湿法脱胚及胚芽分离技术,特制玉米粉和玉米蛋白粉生产技术,变性淀粉的开发,以及利用玉米淀粉生产化工原料等;植物油脂加工新技术及优质新油源的开发,包括乌柏、茶籽、核桃、红花籽等特有脂肪酸成份的研究与分离技术,水溶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浸出法、混合溶剂浸出法、物理精炼等新技术的改进及装备的产业化;粮食贮藏技术研究,包括粮食贮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计算机在粮食贮藏中的应用技术,新型仓型的设计,仓库害虫、鼠害的高效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无污染的粮食干燥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等。
2、果品、蔬菜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适合不同加工、利用目的果品和蔬菜专用品种的选育,如苹果、柑桔果汁专用品种等;果品、蔬菜主要品种耐贮性研究;果品、蔬菜及其加工产品质量标准的系列化、国际化;果品、蔬菜最适保鲜、保质包装材料;果蔬速冻、脱水制品,以果蔬为原料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消化吸收从国外引进的气调果品、蔬菜贮藏库和果汁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等。
3、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展淀粉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如变性淀粉的开发技术,淀粉生物发酵,利用淀粉生产化工原料、可降解塑料,以及淀粉工业利用等关键技术;饼粕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包括菜籽饼、棉籽饼、豆饼等饼粕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以及脱毒用于饲料等;果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如苹果、柑桔果渣、果皮提取有效成份(香精、色素等)及进一步用于饲料的研究;茶叶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包括茶叶新产品开发研究,如浓缩茶、速溶茶、罐装饮料条、保健茶等,茶叶中有效成份的提取及利用,如儿茶酚、咖啡碱、茶多酚、茶皂素等。
4、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功能食品是一种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防病疗病功能的食品。功能食品被誉为21世纪的食品,正在形成现代食品工业新领域。我国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优势。重点开展保健功能食品活性物质分离、提取及作用原理研究;功能食品成份的配合系统研究,包括选择合适的基质与其营养成份相互作用;功能性食品加工工艺及工程技术研究,加研究皮骨中胶原蛋白、蚂蚁体中的草体蚁醛、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纯化技术及其保健机理,DHA、PEA、微生物多糖、植物纤维素、胡萝卜素等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工艺技术;果品、蔬菜、瓜类保健功能食品与饮料的研究与开发;食药同源特种营养和疗效食品的研究与开发等。
5、绿色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绿色食品是90年代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代表了未来农业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全世界每年绿色食品的消费量约300亿美元。绿色食品对产品产地、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建立生态良性循环的措施,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技术,成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制订规范化的标准和技术措施。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开发新型的绿色食品及饮料,特别要注重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特绿色食品打入国际市场,建立或完善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
6、植物蛋白食品与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以高蛋白质含量农产品原料为基础,研究粗粮强化细粮营养,利用豆类、油料作物蛋白质强化主食营养。如开展以大豆为重点研究开发植物高蛋白食品;高蛋白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豆科植物、粮油副产物、畜禽副产物与单细胞菌类蛋白等;动植物蛋白互补食品与活性肽浓缩食品的研究与开发等。
7、畜禽产品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展肉与肉制品保鲜技术研究;功能性动物食品的研制与开发;肉类综合保鲜技术研究;改善肉制品风味技术研究;乳制品开发利用技术等。具体内容包括发酵肉制品加工技术,天然和化学保鲜剂筛选,如茶多酚、抗菌蛋白等,适合在肉类制品中添加的高效天然抗氧化剂筛选,新型仿肉增香添加剂开发,干酷加工工艺及新产品开发,新型保健乳饮料产品的研制开发等。
8、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重点开展酶技术与食品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如纤维素酶在农业副产物与废弃物利用上的研究,新型高效酶制剂的研制与生产技术(如淀粉酶,蛋白酶,风味酶,果胶酶,脂肪酶等),酶技术在肉蛋加工中应用,如内源蛋白酶与外源蛋白酶利用,从鸡蛋中提取溶菌醇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保健饮品的开发,麻类生物脱胶技术研究开发,功能型发酵食品研究开发等。
9、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的应用使食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品市场,90%以上的商品都是采用高新技术的手段完成的,这足以说明高新技术对食品工业的巨大作用。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冷冻升华干燥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气调保鲜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膨化技术、挤压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微胶囊技术、高压加工技术、特征红外干燥技术等。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今后应加强应用研究,使之尽快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中得以广泛应用。
四、今后十年(2001~20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1、稻米加工
目前,中国水稻产量在1.96亿~1.9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产需相抵,略有剩余。未来10年,中国稻米加工将向整粒米、米粉、大米添加剂及综合利用四大系统产品方向深入发展。
(1)整粒米系列产品。色泽洁白、口感纯正、营养丰富、芳香扑鼻的各种大米系列产品将有很大发展前景,例如:①胚芽米:含胚芽80%以上,蛋白质及维生素含量均高于普通大米,精度接近普通大米。②上光米:先将葡萄糖加水稀释拌匀,加热至35℃左右,使其饱和浓度调至35°波美度,100公斤洁净大米中加入0.5公斤葡萄糖水溶液和250克上光粉,在混合机里混匀后,倒人白米上光筒内加工而成。③水晶类:普通大米通过水磨机的碾白辊空心轴时,从空心轴的超声波喷嘴中喷射出大约20微米的微料雾滴,对大米进行边加湿边碾磨,使表面浮糖粉分离除尽,料粒晶莹洁白,表面光亮、干净,不用淘洗。④营养强化米:通常将V[,B1]溶于1%醋酸中浸泡10小时~20小时,再经蒸煮后,按5%的比例加入普通大米中,即得富含V[,B1]的营养强化米,可防治脚气病及消化不浪。⑤覆膜米:通常将米浸入富含V[,B1]、V[,B2]、烟酸、钙、铁、锌等元素的溶液中待吸取营养元素后,捞出进行干燥,再用玉米朊等不溶性蛋白质的酒精溶液在米料表面涂覆一层薄膜。当用冷水淘米时,其营养成分不会散失,煮饭时,在高温下薄膜熔化,即为覆膜米饭。⑥珍珠米:大米和薏米按2:1拌均,放人料汤中浸泡,同时加人赖氨酸、味精、葱、姜等调味料,同时一起磨浆、榨水、晒浆,再用制料机制成珍珠状,放入沸水煮熟,取出晾干即成。⑦此外还有α化干粒米、速食干燥米、α化压扁米、软包装米饭、方便米饭、花式米粥、土豆米、薯粉米、增香米、玉米米等等。
(2)米粉类制品加工。可将籼米、粳米和糯米加工制成方便米面、直型米线、方便米粥、大米点心、大米饼干、米粉面包、雪饼、膨化米果、米粉线、冲调营养米粉、米糕、大米酒、大米饴糖及米豆腐等。
(3)大米添加剂。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将成为21世纪大米深加工的主导产品之一,主要有:①大米品质改良剂:常用α、β、γ三种环糊精及麦芽糊精等添加到米饭香味不浓和口感不佳的大米中一起蒸煮。添加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其以水溶液或乳化液喷涂在白米上或在煮饭时添加到米中。二是将其和植物油(大豆油、米糖油、玉米胚芽油等)并用,以改善白米和米饭的外观,消除陈米气味,增强低品质大米的柔软性和粘性。②大米增香剂:据研究,稻米的主香味成分为2—乙酰—1—吡咯啉等,具有天然稻米香味的植物种类很多,其中以露兜树叶子中的含量为最高,为普通稻米香味的100倍。香糯草为普通稻米香味的10倍。目前已研制成功合成大米增香剂用以强化天然大米香气的不足。合成大米增香剂有水剂和粉剂两种,水剂适用于工厂化生产人工香米,粉剂适合家庭煮饭时使用。③陈米返鲜风味剂:它是由糯米酒、葡萄糖、醋酸、植物油及食盐等制成,与陈米一起混匀处理后,有着新米同样的光泽、粘弹性及风味,使低品质米有着较高品质米的风味。④表面活性剂:将甘油酯、山梨酸酯、十二烷酯、磷酯等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混合使用,可适当提高米饭的柔软性和粘弹性,改善米饭的口感。⑤其它大米添加剂:常用的有柠檬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磷酸及葡萄酸内酯等,取其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混匀,添加后可提高米饭的糊化率及糯性,增强米饭的口感及风味。
(4)综合加工利用
①米糠:米糠约占稻谷的6%~12%,如按5%计,则中国年产米糠850万吨以上。中国在米糠深加工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今后应重点开发的米糠深加工产品,主要有:从米糠中提取a.米糠多糖(具有抗肿瘤功能);b.二十八碳醇(能提高肌体的免疫力);C.肌醇;d.三磷酸肌醇(它是一种活性很高、功能性很强的肌醇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抗血小板凝集及抗自由基的功能);e.米糠油(米糠中含油率14%~24%,蛋白质12%~18%,无氮抽出物33%~53%,水分7%~14%,灰分8%~12%,米糠油是一种营养丰富,食后吸收率高达90%以上,具有清除血液的胆固醇、降低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刺激体内激素分泌、促进生长发育等作用);f.三烯酚类物质(它是从米糖油中提取的一种不皂化物质,与维生素E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理特性,并有很强的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功效,中国尚属空白);g.米糖保健食品。②稻壳:a.能源(稻壳可燃物达70%以上,发热量12560千焦/公斤~15 070千焦/公斤,大约占标准煤的50%,是一种方便廉价的能源,特别在碾米厂,可直接燃烧供热。也可用稻壳煤气发生炉产生煤气发电,1kW·h/(1.3~1.6)公斤稻壳。重庆红岩内燃机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稻壳气化发电机组,产品有60kW,160kW及200kW三种机组);b.稻壳板(采用合成树脂为胶粘剂,经混合热压而成,可用于包装箱、家俱等);c.压缩——碳化稻壳块(用于炼铁和炼钢厂中绝缘和抗结渣方面的保温材料,也可用作燃料,制造活性炭等);d.稻壳灰(生产水玻璃、白炭黑和活性炭);e.稻壳制成一次性餐具;f.稻壳水泥;g.水质纯化;h.改良土壤;i.轻型建筑材料;j.杀虫剂(因稻壳灰分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硅在昆虫胸部的蜡质表层上起腐蚀作用,从而打乱了昆虫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死亡;k.制取陶瓷——玻璃、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四氯化硅、耐火材料、油吸附剂、糠醛、甲醇、丙酮、石腊、柏油、印刷助剂、醋酸钠、醋酸乙醋、酒精等。③稻草:可用作a.轻型建筑材料(采用挤压成型法生产的长2米,宽0.9米~1米,厚0.06米~0.08米的稻草板,表面牢粘非金属防火薄膜材料,抗压强度1500kg/m[2],可耐1200℃火焰喷射10分钟而不会燃烧,是一种轻型、防火、抗噪声,阻潮湿等优良特性的轻型建材);b.饲料(供牛羊等反刍动物饲料);c.环保材料(具有吸收和阻断江河海洋水面上漂浮的油污等用);d.工艺美术及日用品。
2、植物油脂加工
预计21世纪植物油脂加工将更多地依赖高新技术及开发多种专用油脂产品。
(1)油料膨化浸出技术。这是90年代国外采用的制油新技术,美国首先将膨化浸出技术应用于从米糠中制取米糠油,后又用于大豆油及棉籽油的制取。油料经过膨化后,颗粒膨松,粉末度降低,利于溶剂渗透,从而使浸出能力提高1倍,混合油的浓度提高20%~30%,溶剂损耗减少20%左右,并能减轻浸出粕脱溶时的机械负荷,降低动力消耗。
(2)油脂物理精炼技术。不用化学剂,不产生化学反应,而是在高温及真空下用水蒸馏出游离脂肪酸,故此得名。目前仅用于含胶质少,含酸较高的油脂,例如椰子油和棕榈油等的精炼,不产生碱性废水,有利于环境保护,且精炼度高。中国已开始用于米糠油的物理精炼。
(3)专用油脂产品开发。应积极开发各种食用油脂系统产品,例如软的和硬的人造奶油、粉末油脂、微胶囊油脂、色拉油、调合油、流态起酥油、饼干、面包、膨化与焙烤食品等专用油脂以及多维花生酱等等。
(4)副产品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从大豆、菜籽、棉籽等油料饼粕、油脚及油料皮壳中可以制取以下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①生化类产品:a.维酶素(原名粗制核黄素,有医疗及营养保健功能);b.天然维生素E(有一种高生理活性及抗氧化功能);C.植物甾醇(主要有谷甾醇、豆甾醇及莱油甾醇等,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抗肿瘤、防治心脏病等生理活性功能,是甾体药物和维生素D[,3]的重要生产原料,而且在日用化工、化妆品、动物生长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植物甾醇的经济价值因含量不同而有差异,植物甾醇含量在98%以上的药物级产品售价每千克为2000元,市场前景良好);d.脂防酸甲酯;e.糠醋;f.植酸钙;g.肌醇;h.糠醛等等。②磷酯类产品:例如磷酯酰胆碱、醇不溶性磷脂、粉末磷脂、酶改性磷酯等。③蛋白类产品:例如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蛋白粉、低聚糖、异黄酮、多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膳食纤维,以及饲料油料饼粕等。
3、肉类加工
据1993年统计,中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熟肉制品仅占10%~20%,而法国为40%,德国45%~50%,美国65%。由于中国肉制品质量不稳定,包装及规模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低。中国各类肉制品的年出口量约为16万吨,而且多以原料及初加工进入市场。今后10年,中国肉类加工业的主要任务为:(1)冷却肉。冷却肉将在未来鲜肉市场上起主导作用。(2)营养、卫生、方便、多品种。使肉制品由鲜食到熟食,由单一品种到多样化产品,由初加工到精加工,由大包装到小包装,由散装到精美的规模化包装,朝着营养、卫生、方便、多品种等方面发展。(3)真空冷冻干燥。继续扩大开发西式肠类、火腿类及培根类制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在方便化即食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4)中西结合。中国传统风味酱、卤、烧、烤等肉制品的生产工艺和西式肉制品的生产机械设备相结合,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是传统肉类加工的发展方向。(5)精深加工。对畜禽类制品的头、蹄、尾、爪、内脏、血液、羽毛及骨头等进行精深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市场前景巨大。
4.蛋类加工
蛋制品是良好的营养剂、乳化剂、发泡剂及增稠剂,与鲜蛋相比,贮运、保鲜及使用十分方便,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其种类有60余种。蛋制品主要分为两大类:液体蛋(如蛋黄液、蛋清液、全蛋液、浓缩蛋液等)和干蛋品(如蛋黄粉、蛋清粉、全蛋粉、蛋白片、速溶蛋粉、加碘蛋粉、鱼油蛋粉及发酵蛋粉等等)。(1)干蛋品。干蛋品将会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蛋白片、速溶蛋粉、全蛋粉,加碘、锌、钙、铁、DHA等营养强化蛋粉、发酵蛋粉等将受到市场的欢迎。(2)蛋类加工的软件和硬件。蛋类加工的软件(加工工艺及配方)和硬件(机电设备)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及产业化蛋制品生产的瓶颈,应采用高效、低耗、低成本的先进工艺设备进行蛋制品生产,以达到安全、卫生、符合GMP(良好操作规范)的要求。(3)溶菌酶的提取。溶菌酶,从鲜蛋中提取,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及发酵等行业,将有较大发展前景,它的生产工艺设备要求高,发达国家多采用离子交换及层析等先进技术,其食品级溶菌酶活力达到25000单位/mg。目前中国有6家企业生产溶菌酶,但酶的提高率和活性较低。国际市场上溶菌酶需求量为200吨以上,实际生产仅120吨。(4)光黄素和光色素的开发。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蛋清中含有两种高生物活性物质:光黄素(二甲基异咯素)和光色素(二甲基咯素),能够抑制致癌病毒(EB病毒)的增值。1公斤鲜蛋中上述两种物质的含量仅为10微克,应积极研究开发。(5)蛋壳及蛋膜。蛋壳及蛋膜富含钙、磷、镁等矿物元素及粘性蛋白质,可作为食品级及饲料级营养元素添加剂。
5、奶类加工
1995年,中国奶类产品为609万吨,人均鲜奶仅5.2公斤,2000年人均占有量约为6公斤,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大约100公斤。国外牛奶鲜食比例很高,通常达到60%~70%,中国牛奶鲜食比例仅为10%~20%,而奶粉比例高达80%~90%。生产1吨奶粉所用的煤、电、水要比生产1吨高温灭菌奶高10倍~20倍。(1)增加鲜奶供应量,降低奶粉生产量。鲜奶不仅营养全面、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营养成分损失少,而且食用方便、价格低廉,特别适合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各个年龄段和不同人群食用,对于增强全民族体质、智力和劳力都有很好作用,是一种十分理想和营养丰富的食品,应大力开发。(2)扩大干酪品的开发。应扩大以干酪、黄油和婴儿奶粉为主的奶制品生产,特别是干酪,其营养丰富,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国外干酪品种多达千种以上。(3)免疫产品。免疫牛奶、功能性奶、花色奶、羊奶、牦牛奶及水牛奶等应予以大力开发,市场前景光明。
6.水产品加工
中国是世界上渔业生产大国,1996年水产品的总产量2800万吨,约占世界渔业总量的1/4,居世界首位。1996年人均占有量为22.9公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6年,中国深加工水产品出口量仅4.64万吨,出口额5.42亿美元,深加工出口量占总口量的12.7%。中国渔业结构特点是近海和淡水养殖业并存,海产品年产量大于淡水产品。(1)淡水鱼加工。淡水鱼产量将有较大增长,本世纪末淡水产鱼量将超过1000万吨。应着重研究淡水鱼保鲜蛋白质及酶等生化变化、淡水鱼的保活及保鲜技术、鱼糜蛋白质特性及影响鱼糜“凝胶形成”的因子,以便加工成多种模拟食品。开发淡水鱼新型盐干品、熏制品、鱼糜制品、调味制品和冷冻保鲜技术。研究低值淡水鱼的深加工、油脂的利用及淡水鱼不可食部分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2)海水鱼加工。应重点研究新捕捞对象,例如远东沙丁鱼、北太平洋狭鳕和巴特柔鲑鱼等加工成食用品及制成优质鱼粉。狭鳕加工制成冷冻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及其密切相关的成形及调味料等关键技术。(3)贝类加工。中国贝类养殖面积约20万公顷,总产量105.53万吨,通常以生鲜食为主,部分简单加工为干制品或其他制品。由于毛蚶寄生甲型肝炎病毒,使贝类的鲜销受阻。因此,要解决生鲜贝类的消灭病毒等问题,使之达到可以生鲜食用的卫生标准。研究贝类调味品、熏制品和软包装等罐头食品,以提高贝类产品的附加值。贝类是有机生物钙,可作人体及动物钙源。(4)甲壳类加工。中国虾、蟹等甲壳类水产资源丰富,其加工及综合利用有着较高经济效益。例如对虾冷冻加工出口过程中,每年有数万吨虾头可制成虾酱等产品。从虾的“头胸部”和内脏可提取更有价值的高级营养及医药制品,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等物质。(5)海藻加工。海藻工业前途远大,从海带中可提取碘、胶、醇等,如褐藻胶及甘露醇;从石花菜和江蓠中制取琼胶;从麒麟菜和鹿角菜中制取卡拉胶。此外,海藻食品的调味问题值得研究。(6)食用的方便性、保健性。应重视水产品食用的方便性、保健性和疗效性,并从海洋药物与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技术作深入研究,以提高其附加值。
7、果蔬加工
(1)水果加工。中国是世界上水果生产第二大国,蔬菜生产第一大国。水果总产量1997年达504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16%以上,其中苹果和梨居世界首位,柑桔居第三位。近10年来,中国投资1亿多元,建设107个优质水果商品基地,建起334个名、优、特水果项目,1995年出口水果52万吨。但是,中国水果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单位面积产量及质量上差距甚大。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先后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水果贮藏、保鲜及加工生产线1000多台套,对水果加工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原汁、清汁及浓缩果汁生产线300余条,年加工水果约400万吨,弓进利乐包装线130余条。此外,引进果蔬冷藏及保鲜设施及果蔬脆片、果干、果脯、果冻、果粉、果晶等大批先进的技术装备。当前,水果深加工的重点是生产果汁,鲜果汁、浓缩果汁、冷冻浓缩果汁等都是国际市场抢手货。1995年,全球果汁总产量为8700万吨,当年国际果汁总贸易量为1050万吨,2000年约达到1200万吨。中国人均果汁饮料消费量达到发展中国家年人均13.2公斤的水平。①产地贮藏库(地下夹套式通风贮藏库、土窑洞机械制冷库、简易节能库、复合节能冷库、控温通风库、常温自发气调库等)、机械冷库、气调库、塑料帐、硅窗贮藏及减压(低压)贮藏技术、辐射保鲜技术、预冷保鲜技术、自然冷资源(冰块)贮技术、高湿保鲜贮藏技术等将在中国广阔地域、自然条件差异极大的不同地区得到因地制宜的使用。②果蔬生物保鲜技术:利用异体基因保鲜果蔬,在果蔬贮藏过程中,一旦产生乙烯,果蔬很快成熟,日本已发现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只要找到关闭这种基因的技术,果蔬后熟速度即可减慢,贮藏期将更长。③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其最大技术难点主要有四方面,即控制褐变、排除后混浊、最大限度地保存维生素C及防止芳香物质的损失。④水果加工机械的外观设计、生产性能及可靠性应进一步提高。
(2)蔬菜加工。中国蔬菜的种植面积约5000万亩,1997年蔬菜总产量为3.5亿吨,蔬菜加工业发展迅速。主要有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真空冷冻干燥蔬菜、保鲜蔬菜、蔬菜汁、蔬菜脆片、风味蔬菜软罐头、干制菜、腌制菜、蔬菜罐头及功能性蔬菜等等。目前发达国家蔬菜深加工占蔬菜总产量的60%,中国仅占10%,而名特优、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商品化的蔬菜食品品种和数量少,蔬菜加工工艺设备及种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①脱水蔬菜:中国是脱水蔬菜出口大国,年出口额3.83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并有逐年增长趋势。脱水蔬菜尤其是真空冷冻干燥蔬菜,含水量3%~5%,维生素C保留率高达95%,具有新鲜蔬菜的色、香、味、形、质,便于保存和运输,广泛用于方便食品(如方便面、方便米饭、方便汤料、方便佐餐等),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复水性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②蔬菜汁:1977年世界蔬菜汁贸易额为10亿美元,1995年高达95亿美元,发展速度十分惊人。预计2010年前中国将成为世界蔬菜汁出口主要国家之一。应大力开发番茄汁、胡萝卜汁、青椒汁、芦荟汁、冬瓜汁、百合汁、马蹄汁、莲藕汁等。③蔬菜脆片: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蔬菜深加工新产品,被誉为20世纪绿色革命。主要有:(1)油炸蔬菜脆片,如油炸马铃薯片、胡萝卜片、青椒片等等;(2)非油炸蔬菜脆片,多采用粉状蔬菜原料(如马铃薯全粉、红薯粉等)经调味拌均后,挤压成型,烘烤而成,具有含油少、香脆等特点。④蔬菜粉末:如新鲜蔬菜粉、蔬菜汁粉末、蔬菜晶粉及微胶囊蔬菜等,用于快餐食品、保健食品及方便食品(如饼干、面包、布丁、果冻等作调味和装饰点缀用)。⑤膨化果蔬:先将果蔬原料脱除一定水分,然后注入CO[,2]气体为膨化剂,再经干燥,最终得到内部具有多孔结构的膨化果蔬产品。⑥发酵蔬菜饮料、仿肉蔬菜食品、美容蔬菜、蔬菜豆腐等,都具有开发应用价值。⑦蔬菜深加工的工艺设备急待研究开发,市场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