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水利工程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中的堤防护岸工程为防治洪水灾害危害人类生活贡献非凡。是防治水流对于岸坡基土的冲蚀和淘刷引发侵蚀和塌岸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重视堤防护岸的施工和管理就成了“万里长城的第一步”。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
一、水利工程常见河道堤防护岸形式
1、坡式护岸。坡式护岸是一种覆盖式护岸,采用从上到下摊铺在堤防坡面、堤脚的方式对河道堤防进行保护,这种坡式护岸施工简单,对河岸堤防的保护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控制水流、泥沙、碎石对河岸堤防的冲击和破坏,是小型河道、湖泊堤防建设中最常见的护岸建设方式。
2、坝式护岸。坝式护岸是一种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来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河流堤防的护岸方式,因此被称为坝式护岸。坝式护岸通常建设在水面开阔、水流流速缓慢的河道中,需要技术人员和护岸设计人员根据河流水流状况将护岸建设为丁坝、顺坝、潜坝等形状,有效提升护岸对水利工程河道堤防的保护。
3、墙式护岸。墙式护岸一种陡坡式护岸,结构通常比较紧密,防水效果较好,能够有效为水利工程的河道堤防提供冲击保护。墙式护岸通常被应用于水流较快、水面比较狭窄的河道中,得益于墙式护岸的梯形墙体,能够抵抗的水流冲击力较大,有效对河道堤防提供冲击保护,避免因水流冲击导致堤脚不稳定。
二、水利工程中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1、选择合适的土料。在堤防工程施工中,选择合适的土壤材料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土料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在实际施工中,选择土料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确保土料要满足抗渗设计要求,依据工程实际进行开采,宜“就近开采”,能够有效保证土壤符合大坝抗渗要求;另一方面在选择土料时,要对土壤的含水量等进行综合考察,为科学选择土料提供依据。
2、清理堤基。在开挖前应当先对开采区进行清理,清除污水、淤泥、杂草等。在堤坝正式施工之前,要先进行路堤清理施工,一般情况下路堤清理包括堤身、铺盖与压载基面的清理。在清理时要确保基础范围内的杂质完全清理,从而保障堤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路堤边缘线的清洁要比基底清理宽50cm左右。在旧堤坝维修时,需要适当处理,加高加厚,从而保障施工安全,在完成清洁与一层填充之后,需要进行压实施工确保土壤密度满足要求。
3、开展填筑操作。在面对堤防不同水平分层,要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的长度,针对人工施工和机械施工两种情况,设置的长度标准也大不相同。当施工长度大,在100m以上的时候,采取机械作业相对效果更明显。只要水利工程不出現界沟,不论是碾压还是铺土,都要注重各个作业面的操作。如果要对水利建设工程界面处进行搭接,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水利建设工程坝基为软土,此时要对水利建设工程的众多观测点实施观测。如果局部地区遇到“弹簧土”,要对土壤进行得当处理,土料的选择在填筑时对工程的影响很大。涂料的选择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象在严格控制施工速度的基础上,用含水量较高的土料对水利工程进行分层填筑,这样的工程截面,对于整个操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防止整个堤身两旁的压载平面,发生位移与断裂。在这项操作验收合格后,填铺新土,确保水利工程的建造质量以及后续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
4、压实操作的相关要求。水利建设工程堤防压实操作决定了点的稳固性,也是保证水利建设工程施质量的重要的环节。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确定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各项参数信息能够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提供重要的碾压参数支持,为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在具体碾压操作的时候施工人员要加强对土料含水率的控制,将土料的参数控制在1%~3%。同时,在填筑作业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漏压、过压等问题,需要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设置影响的标志信息,将压实粒料的填筑方量控制在20%~40%;压实中细砂时,要依据水利建设工程最优的含水率对洒水量进行控制。否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
三、护岸施工的相关技术
1、墙式护岸施工技术。墙式护岸也称为重力式护岸,是沿堤岸侧面建造的垂直的陡坡墙护岸,多采用水泥砂浆或者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从而保障墙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护堤岸。在施工时要将墙基嵌入路堤的护脚板,从而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减少水流侵蚀作用。要定期对墙式护岸的防护装置进行维护与清理。当发现混凝土墙壁出现损坏时,应当用同材质的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进行修复,保护墙体内部结构,见图1。
图1
2、植被型生态护岸模式。植被型生态护岸,指的是在水向辐射区或者水域宽阔、气候温暖的河床滩地等地形中建立植被缓冲带。选用植被类型时,应当结合实际,选用当地资源较为丰富的植被,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植被适应当地环境也更易存活。这样不仅能保护物种多样性,同时也保证了建设的景观性。最后,由于植被型生态护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河流的水质,降低河流的浑浊度,使河流中的生物拥有适宜生活的环境,因此,植被型生态护岸适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地、草地等。
3、坡式护岸的施工技术。操作简便、抗冲击效果良好的坡式护岸,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范围多见于小型河流与湖泊。为了让水利建设工程抗冲击能力更强,顺着岸坡和坡脚使用恰当材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建造坡式护岸。在水利建设工程坡式护岸中,护脚工程的稳固情况直接关系到护岸工程的防御能力。是否能够抗击流水的冲刷,以及在流水的作用下,护岸工程能否保证位置的稳定,降低工程表面磨损。与此同时,水利工程长期在水中作业,因此水利工程的护脚的防腐性也需要特别注意。只有基础牢固,水利工程后续发展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综合型生态护岸模式。与简单的植被型生态护岸不同,综合型生态护岸混合了多种生态护岸模式。例如,雷诺护垫结合格宾挡墙、偷税空箱结合自嵌块等。由于其复杂性,建设后续的检修和维护也更为复杂,需要水平较高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综合型生态护岸多应用于需要人工进行处理以及河道宽度受限的内河航道,为了选择合适的组合结构,工作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内河航道进行仔细的实地考察,分析航道的地质环境和地形条件,根据实际的自然条件设计合理的方案。
5、生物护岸施工技术。生物换是在护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可降解材料如稻草、黄麻等制成的垫子或者纤维织物铺设在岸坡表面,从而阻止边坡土质流失。除此之外,在岸坡上种植植被或者树木,等待可降解材料降解之后,植被与树木的根系将周围的土质牢牢固定在一起,从而达到保护岸坡的目的。生物护岸施工技术具有投资少、操作简便、环境效益强的特点,同时在消坡、促淤、固定土质保护堤岸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结语
河道堤防护岸对于水利工程堤防建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和建筑单位应当加强对护岸建设质量的重视,采用适合当地图纸、河道水流情况的护岸建筑技术。水利工程的牢固与稳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不遭受洪水的破坏,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建设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效提高当地水利工程河道堤防护岸施工质量,为河道堤防提供最佳的保护,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红涛.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8):158,159.
论文作者:刘涛1,邵红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护岸论文; 堤防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河道论文; 植被论文; 建设工程论文; 水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