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角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教师论文,角色定位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5)05-0145-0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原本是非常清楚的,他们以讲授四门思政课,使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工作。但网络的普及让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定位。当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网络上的各种声音与课堂差距甚大时,思政课的效果必然受到网络的影响。此时,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进入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共识。那么,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呢?角色是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集合体,角色定位准确,则纲举目张。 一、网络空间应该成为思政课的“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政治实践活动,哪里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竞争,哪里就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影。网络空间的兴起促使我们重新理解思政课的“课堂”概念。高校实体的课堂很重要,因此要让主流意识形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此后我们也逐渐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于是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成了“课堂”;随着网络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有必要将网络作为思政课的另一个“课堂”。 首先,从上网时间、上网群体的文化程度和网络影响行为的程度三个方面来看,网络成为影响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因素。从网民的上网时间来看,有近半数(占比49.6%)受访网民平均每天接触互联网时常在1-4小时,互联网使用时长在8小时以上的受访网民占比13.9%。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网民的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网民每天上网在2-5小时范围的占比最高,随着网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每天使用互联网小于0.5小时的比重越来越小,这说明在网民中,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比例非常高。在上网的动机方面,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更加关注时事政治和民生问题(56.8%和56.2%),并且在了解各种新闻后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态度(40.9%)或采取其他行动[1]250-260。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因素,应该受到思政课教师的关注。 其次,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竞争,严重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人们对把握社会未来走向的渴望。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已成不争的事实。网络的发达、尤其是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为社会思潮的孕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中国舆论场的结构性转变。“在‘您认为2014年思潮争鸣的主阵地’问题中,92%受访者选择‘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远远超过‘报刊、杂志、图书等纸媒’(2%)和‘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大学课堂等场所’(5%)”[2]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竞争是借助具体话题的讨论进行的。比如,新自由主义强调在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上,市场起到主导作用;新左派认为对外开放实际上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受剥削地位,等等。也就是说,社会思潮的传播既是对思潮本身的知识进行传播,又以话题为载体,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寓于对话题的分析当中,人们认同了它的分析,也就认同了它背后的核心观念。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发展壮大,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竞争者,社会思潮的代表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竞争对手。 最后,将网络空间作为思政课新的“课堂”,意味着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增长可能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角度来看,我们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里的课堂主要指的是实体空间中的课堂,如果将网络空间也作为课堂,“三进”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将网络空间作为思政课的课堂,还意味着需要跟进课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安排等方面的规划;把网络空间提到课堂的高度来认识,有利于认识到在这个课堂中已经存在了哪些角色,哪些角色尚未发挥功能,等等。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角度来看,将网络空间作为思政课课堂来认识,有利于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主体和各自角色定位。人们普遍同意在网络空间应该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对有害信息进行防御和控制,努力净化网络环境,要适应网络特点,提高宣传引导艺术。在这些措施的设计中,对有害信息的防御和控制是国家网络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实际上我国的网络监管制度已经渐趋成熟,而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无法监管的部分,即便提倡也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做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现实的行动,现有研究对行动主体往往是混在一起谈的,造成每个特定的群体定位不清,比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应该做什么,并没有清晰的说明。这使得一系列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回答,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网民还是一部分网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了传统的课堂、课程、教材、人员配备,也没有了教育时间、学制、评估体系,那么这项工作具体如何开展?课堂的关键角色是教师,因此,我们把本次研究的焦点放在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的角色定位。 二、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如果把网络空间作为思政课的另一“课堂”,那么我们可以说,思政课教师在这个“课堂”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指的是思政课教师将自己的身份仅仅定位为教好自己的某一门课,而没有参与到网络的话语竞争中。这并不是说某一位思政课教师没有责任心,而是思政课教师作为一类人在网络话语论辩中是不在场的。在各种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看到官方媒体的声音、各种社会思潮代表的评论、网民轰轰烈烈的跟帖,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思政课教师的声音非常稀薄。思政课教师大多出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近学科,他们的高学历与相当少的时间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上的发言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思政课教师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构成一个独立问题,在思政课教师中并不见得是共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有多重原因,比如认为关注网络动态、在教学中提及网络事件就算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默认网络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和放松,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网络上的交流仅是个人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组织行为,因此,很难说网上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人只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而在网络的匿名表达中,并不认同自己日常从事的工作,自然也不会在网络环境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值得关注的原因是,现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进入网络空间后,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辩论技巧和网络表达技能上都需要提高。 从客观上说,思政课教师在当前的环境下的确很难持续地参与到网络话语竞争中。第一,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相当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一位思政课教师在一个学期可能要同时承担对几百个学生的教学任务,加上批改作业、带领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现有任务已需要大量时间。同时思政课教师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职业以外的生活。有限的时间使得他们无法再与网络上的各种声音进行辩论。第二,网络交流的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网络语言的变化使得思政课教师如果偶尔上网,很难掌握网络表达的技能。因此,个别的思政课教师和偶尔的网络发言,在整个网络舆论的大潮中会被迅速地湮没。第三,从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来看,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中,是否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被充分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参与网络辩论全凭思政课教师的个人状况。有兴趣的思政课教师空闲时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使得网络上思政课教师的出现充满偶然性。 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第一,当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表达思想和形成社群的最主要方式,思政课的效果会随着网络空间的壮大受到影响。“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无论来自家庭教育、同伴群体的影响,还是社会风尚、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学校外环境的影响,都可能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广远;同时,学校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却在不断丧失,换言之,由学校主导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几无可能。”[3]当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列举数字、回顾“事实”等方式表达出和教材相左的观点时,学生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给出具体而有力的解释,此时解释的缺位或不及时,则有可能影响思政课的有效性。第二,由于长时期未能参与到网络话语论辩中,网络上原本错误的说法因为没有得到及时辩驳而被当真,思政课所教授的内容未能在同相反意见的辩论中获胜,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会降低对思政课知识的认同,课堂内与课堂外、书本内和书本外的差距在网络时代被拉大。第三,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缺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面。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为例,人们怀疑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是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我们已经能够在学理上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释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优越性,只是我们没能在人们习惯的平台——网络上,把这种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进行有力的分析。 三、思政课教师应以思想竞争者为角色定位 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应当以思想竞争者为角色定位,这是由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分工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网络空间的特性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思想竞争的内涵和必要性 本文所使用的思想竞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思想竞争指称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博弈,思想竞争者是这种活动的承担者。思想是一种理论体系,它能够起到解释现实、指引方向的作用,如“毛泽东思想”,与之对应的是简单的信息、消息和符号等;竞争表明一种出场姿态、行动方式和角色定位,其核心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胜出,与单向的宣传或信息发布相比,竞争更强调辩论和批判。就其狭义而言,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以思想竞争者为角色定位,需要处理两个关系:第一,思想竞争中的思想不是其他思想,而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的主体部分,兼收其他有利资源;第二,在思想竞争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关系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的是这种思想的性质和地位,而思想竞争强调的是出场姿态和行动方式,两者不在一个层面因而并无矛盾。思想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供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缺乏对这些内容的生产,思想政治教育者即便全员上网、全天上网,也无法在网络上争取到学生的关注和青睐。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内容的海量生产,人们对某个特定内容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注意力有自身的经济规律:作为一种资源,它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如果你想得到某人的注意力,就必须用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去交换。”[4]12即通过生产有吸引力的内容争取受众的时间。综上,以思想竞争者为角色定位,即思政课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兼收其他有利思想资源,通过与其他思潮辩论、在公共事件中发出有解释力的评论,在理论体系的“比赛”中成为意识形态的引领者。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分工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参与网络思想竞争。思政课教师只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支力量,在思政课教师进入网络空间之前,已经有各个职能部门在从事类似的工作。从我国目前的网络监管机制上看,中央政府是互联网监管的主导者,以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网络舆论的管理,保障了网络舆论始终在法律框架内变动;各级管理部门(如政府宣传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舆论监督经验,保证了对社会舆论态势的把握;网络运营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舆论,网民并不会将网络当作完全虚拟的世界,在很多时候都会克制自己的发言。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近年来不断扩大的网络评论员群体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以普通网友的身份“按照门户、论坛、博客等网络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监看,对应各大商业网站有一至三人,实行‘两班倒’的工作流程,‘非常’时期实行‘三班倒’。……网络评论员将主动发帖、积极跟帖,维护正面的评论、正面的声音,减小乃至消除负面舆论影响。”[5]125 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中,思政课教师的位置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的缺席也就非常明显。一方面,网络监管机制无论如何完备,也只能不让网民看什么,却不能让网民看什么。网络监管是消极措施,而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思想竞争是积极措施,后者应该力图引导人们的关注点和思维方式,用说理的方式宣传主流价值。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特点也决定了他只能从事思想竞争。思政课教师并没有职权对网络中的各种言论进行管理,也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其他言论的影响,更不能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到和网络评论员一样。思政课教师的特征是,他们普遍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有较高的学历,经过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和表达训练,他们的优势是以自己的理论知识分析热点话题、介入公共事件的讨论。因此,思想竞争是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决定了他们要参与网络思想竞争。第一,思想竞争的成效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民众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同时也关系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我们一直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但理论自信是在实践中获得的,通过在一个个话题和事件的讨论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6]230第二,网络上讨论的各种问题本身与思政课的内容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回应网络空间的各种声音。比如2014年的呼格吉勒图案反映了中国法治水平的提升,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结合自身的知识发出评论;再如,近年来《蒋介石日记》和一大批历史资料的涌现,人们纷纷试图重新评价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其中不乏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此时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师,就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回应和批判。在网络空间的辩论中,仅有教材上的论断或仅有逻辑形式的回应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合网络传播的数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多样的资料,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局面。第三,参与网络思想竞争并不是外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任务,对他们个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深厚的职业认同感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6]279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 网络空间的特点和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共同决定了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既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 网络空间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在保证政治立场的同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成果,同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效的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入公共空间首先就是要把纷繁复杂的信息用自己的思想将他们罗列起来。在我们听的歌、看的电影、上网时间都不如学生多的时代,在课堂上树立知识权威难度很大,我们只能靠思想深度,靠你自己对这个问题独立的判断来完成这种塑造。”[7]308第二,对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有所掌握。如每种社会思潮主要依托哪些网站,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思想,在公众中影响力如何;历来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公共事件主要从哪些网站、论坛开始兴起,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其中不同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等。只有对网络传播的规律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保证思想竞争的有效展开,一切行动有的放矢。第三,熟练掌握网络空间的表达方式。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年龄上的差距,使得师生之间在交流用语、交流方式上有很大差别,思政课教师进入网络空间后,更应注重运用适合网络环境的表达方式,比如,“抢占”“狠抓”“战场”这些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常见的词汇,尽管是比喻性的用语,能够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但这些词汇反映出来的思政课教师面貌是缺乏活力的,因此应采用更加贴近网络交流的语言。第四,以竞争者的角色同各种社会思潮的代表进行平等竞争。思政课应该对不同的观点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并通过自己对各个话题的深入分析,使得别人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尽管网络监管上已经逐步实现了实名制,但也只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对网络思政教师而言,众多网友仍然只是一个符号,每个人都失去了他因身份而来的权威。此时,网络思政教师就不能以“传经送宝”的心态与网友交流,而是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理论阐释,赢得网民的尊重和信任。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关系由于特定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日常交往都重视给他人留面子,给自己争面子。学术交流中,老师和老师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时明明有不同意见,却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网络交流打破了现实交流中面子上的顾虑。“‘给人面子’、‘给人留些面子’本是中国人关系的重要法则。但互联网打破了这样的法则,构成了互联网与真实社会的相互制约,换句话说,许多原先在关系中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发生并遏制了现实中的给面子行为。”[8]253于是我们会注意到,一个在课堂上受尊敬的老师,他的微博下可能汇集了很多反对意见,而且很难说这些反对意见都是错误的、情绪性的。“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学习如何在公共场域进行表达。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理直气壮’是制度赋予他的权力,有的学生因这种制度而不敢质疑和论辩。但到了公共场域,比如微博、QQ空间,每个人发表的一些看法都要经受没有多少利害关系人的筛选和品头论足。另外,大量公共事件和思潮需要我们介入讨论,如此才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习得公共素养。”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由于思政课教师缺席网络思想竞争有诸多客观原因,因而应该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话语论争,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网络思政成效的机制。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层次的对象,学生、军人、企业员工和普通公民等,而在网络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统称为网民。前者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组织中,有其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后者则呈现出超越时空的特点。传统思政课主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时间、地点、人员、教材、考核等展开,但网络环境下,每个网民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上网的时间是随机的、访问的网页、使用的工具也难有一定之规,这为如何评价思政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提出了挑战。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机制,才能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评估网络思政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二是建立与思政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相协调的机制。现有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专业、学科的方式进行组织,在知识生产和传播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而在网络思想竞争中,由于网民只是一虚拟的符号,思政课教师队伍就应该有相应的组织模式,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相对成熟的民间网站的运营方式。从机制上看,现有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成效主要通过课时、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评定,而网络的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以论文形式展开的网络争鸣也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应该创新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薪资福利水平的方法,解决从事网络思政的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在这两个方面我们尚未能有详尽的规划,但已经有一些组织模式和机制供我们采纳[9],加上我们目前在舆情研判、网络监管上的水平,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体制上,都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制定出符合网络思政工作规律的配套机制。因此,这两个方面应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增长点。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收稿日期:2015-07-30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