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注:本研究获省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基金资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泉州市论文,支柱产业论文,重点项目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获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序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和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的视角从关注“环境问题”到关注“环境与发展相协调问题”的重大转变,人们获得这一新观念的转变已历经近二十个年头。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共同呼声。为实施这一宏伟战略,1992年世界“环发”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它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随后中国政府和领导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战略选择和实施中进行一系列的举措。1995年,党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并提为两大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述这些举措表明我国政府已正视到我国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和潜在危机,充分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实施这一战略的努力和决心。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全国各个省市、各个领域正掀起实施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高潮。目前泉州市委市政府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针对各个领域特点进行一系列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形成全民共识并寻找对策,来促使泉州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泉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基于泉州市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泉州市要实施这一跨时代的宏大战略,最关键的一环是创条件、找对策来促使泉州市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泉州市六大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泉州市作为闽东南的一个重要地市,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现国民经济已跃居全省九地市之首。在“八五”期间,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43.4%,远远超过了全省19%的年增长率,乃至全国12%的平均水平。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90年的1159元增加到95年的8325元,年均增长39.8%。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30:41.1:28.9调整到95年的8.2:57.4:34.4,并预期2000年可调整到5:55:40。该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其贡献主要是来自于纺织服装鞋帽(含纺织服装业、皮革制品业)、石油化工、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建筑房地产和旅游服务业等六大产业。据此,泉州市委市府在《关于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把上述六大产业列为“九五”期间的支柱产业加以巩固发展,期望让这些产业来带动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外,这六大支柱产业在自身发展壮大和推动泉州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不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已成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源,并呈现出下述特点:
1.六大支柱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和支持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199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8.17%来自前四大工业支柱,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的7.86%来自建筑房地产,而旅游业蓬勃发展,既扩大泉州的历史名城的知名度又增加外汇收入,还带动了旅馆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购物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兴旺。其主要的贡献和成就如表1所示。此外,这六大支柱产业中的三个产业还是福建省的优势产业(见表2)。
资料来源:1、泉州市第三次工业普查专题研究报告第(一)期(96.12);2、96泉州统计年鉴
2.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社会效益。95年四大工业支柱再加上机械工业的职工人数95.33万人,占全市比重的79.32%,而其建筑产业大军亦达30万人,旅游业从业人员1万人左右。并且,这些支柱产业存在着强大产业关联度,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支柱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更高水平地实现了其社会效益。如,石油化工业95年实交税金6.41亿元,产值税率7.99%,比全市工业产值税率3.96%高出4.0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行业中产值税率最高的行业;又如,食品饮料业实交税金2.41亿元,占全市比重8%,产值税率5.47%,居第二位。
3.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泉州市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95年纺织服装业乡及乡以上企业产品出口创汇39.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5.43%,成为对外贸易支柱产业。而皮鞋(运动鞋)、皮包、皮箱亦为泉州市出口创汇拳头产品,95年出口创汇10.16亿元,占全市11.77%。从三资企业合同批准情况分析,此六大支柱产业在其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仅食品饮业、纺织服装制鞋业、建材业和土地开发及房地产四行业的三资企业合同数与外资额均占全市的一半以上。
4.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如,随着泉州市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发展,该产业不仅为泉州市申办98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获得成功奠定必要基础条件,而且还带动第三产业中的其它各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将反作用于第一、第二产业,特别是带动以食品为重点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旅游商品为重点的传统工艺品制造业和其他相关的加工业的发展。正因为这六大支柱产业的带动,已促使泉州市的产业结构位次由原来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为最终实现“三、二、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当前泉州市六大支柱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支柱产业作用及泉州市六大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乃至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分析,可见,要实现泉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泉州市能否实现六大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六大支柱产业的高速增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六大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布点分散,未能形成规模效益
统计资料表明,95年泉州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47124家,而大型企业仅4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47114家,小企业高达总数的99.98%。就纺织服装业1.5万家企业,95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351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仅占总数的0.13%。而全市95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每个企业平均从业人员年末数仅为25人左右。即使是六大支柱产业产业中的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每个企业平均从业人员大多也只在70人左右。小企业在泉州经济发展的早期,呈现出“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剧烈,此优势已逐渐失去。以建筑业为例,泉州市建筑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乡镇建筑企业,其“山头林立”、“诸侯割据”式的、“小而散”、“小而乱”的生产经营方式,就难于适应现代建筑业向“高、大、难”发展的要求。
(二)多数企业技术素质差、竞争能力不足
1.反映技术水平基础的机器和设备陈旧落后,技术性能较差。以建筑业为例,95年全市建筑业中基本建设投资中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项目均为零,只在更新改造投资中有3787万元的设备购置投资,占全市基建和更新改造两项中设备购置投资总额的3.87%,占全市更新改造中设备购置投资比也只有4.99%。而建材陶瓷的生产均以多孔窑、倒焰窑、小吨位压砖机为主,先进的辊道窑则较少(见表3)。
注:区域范围—晋江市的磁灶、内坑镇和南安市的官桥、水头镇,位于国道324线沿线二十几公里两侧地带。
资料来源:《关于治理晋江、南安两市建筑陶瓷行业环境污染工作汇报》(96.7)
2.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职工队伍中技术人员的比重较少,而且现有的技术人员中还存在着非合理使用和未充分利用的问题,如建筑业中大量民工的上岗现象。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及质量的提高。如食品饮料业中,余甘果汁的白色沉淀,杨梅果汁的变色混浊等技术难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水果资源丰富的泉州,饮料市场却只能让位于广东和进口产品。
3.企业总体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和方法较为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泉州经济结构以非国有经济为主,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仅占0.46%。因而,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老板化、家庭化行为较为明显,管理素质低,不少企业管理人员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缺乏驾驱市场的本领。多数企业规章制度、成本核算制度不科学、不健全,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工作较为落后,市场营销意识较为淡薄。
(三)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消耗量大,并伴有浪费、破坏现象
一方面,泉州市的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另一方面,产业特别是六大支柱产业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高消耗、浪费、破坏,从而大大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必将影响六大支柱产业乃至整个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由于支柱产业中的乡镇企业数迅猛增加、开发区的接踵出现、房地产过度的开发规模,耕地逐年减少(如表4)。
泉州市0.34亩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及全国人均耕地的1/3,已在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7亩以下。另据其他统计数据可知,仅95年就减少38439亩的耕地面积。95年耕地面积比94年增长—1.68%,而“八五”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七五”时期为—0.68%。
2.水资源。泉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576立方米/人·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沿海五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50立方米/人·年,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4水平,而按国际标准,凡是人均水资源在1000立方米/人·年以下的均属缺水区,由此可见,泉州市水资源十分紧缺。然而,支柱产业中却存在着水浪费现象,如属食品饮料业的11家申报单位年重复用水量仅占总量的23.57%,属纺织行业的10家申报单位年重复用水量也只占总量的38.12%。同时,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水的排放又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大大影响了水质。全市乡镇工业废水处理率仅10.09%,远低于全省36.7%的水平。
3.能源消费量。据调查,泉州市21595个乡镇工业企业95年燃料煤、燃料油、原料煤消费量分别为137.3994万吨、17.4556万吨、16.8271万吨,而仅晋江磁灶,内坑镇和南安官桥、水头镇的建陶业窑炉每年共要耗煤52.8万吨、耗油12万吨。
4.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景区小型、分散,重点难于突出,自然资源未能深度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全市缺乏能充分体现泉州文明古城特色、内容丰富,集观光、度假、教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景区,且开发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破坏性建设的现象。
(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据泉州市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六大支柱产业所造成的主要污染均超标,如鞋业的“三苯”污染,建材陶瓷的烟尘等大气污染,建筑业的噪声污染,石化、食品饮料的水污染,旅游业的白色污染等等。其中,以鞋业的“三苯”污染和建材陶瓷的废气污染最为严重,已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95年全市二氧公硫、烟尘排放量分别为65181.82吨、4482.07吨,而晋江、南安两市四镇建陶业窑炉生产还排放了4245吨氮氧化物、11.5万吨的废渣。鞋业的“三苯”污染情况亦相当严重,“三苯”浓度偏高,曾造成晋江陈埭某工厂117人中毒事件。此外,乡镇工业的高污染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据统计,95年泉州市农作物受害面积达185公顷,农田受破坏面积5公顷,植被受破坏面积210公顷,同时也造成了厦门地区严重的高频率酸雨。
四、实现泉州市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九五”这新一轮发展时期中,泉州市应面对支柱产业存在的困难问题,探索发展思路和科学对策,以促使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保证和推动泉州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以培育大集团、优化结构来全面提高支柱产业的规模与社会效益
1.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壮大支柱产业中的主体企业。调整支柱产业中不合理组织结构,促使产业存量资产优化,实现规模效益。①兼并。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效益差的企业,对确无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应予以拍卖、破产、以此筹集资金支持行业中的主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如逐步取缔质量低劣的小型制鞋企业,淘汰能耗高、劳动条件差、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的小规模建筑陶瓷厂。②股份制改造。鼓励、扶植支柱产业中的一些龙头、骨干企业改为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此外,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对产业关联度大的一批企业还可以持股、控股等形式形成综合经济实体。③外资嫁接。充分发挥泉州侨乡优势,积极引起外资,尤其注重引导外资流向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及各专业生产建设基地,如纺织服装鞋帽业发展中形成的“一城五区十基地”模式,形成新的规模经营实体。通过上述各种方式来壮大支柱产业中的主体企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中的规模生产的载体。
2.加强横向联合、专业化协作,以培育支柱产业中的企业集团、企业群体。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泉州市应重视在支柱产业中组建更多的企业集团、企业群体,以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和举措来导引、扶持、培育并组建集科、工、贸、金融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多种形式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另一方面支柱产业中企业应加强横向联合与专业化协作。一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横向联合,特别是支柱产业中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贸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组合各种“技工贸”、“贸工农”、“产学研”等形式的联合体。二是以名牌产品、企业为龙头,吸纳配套厂、协作厂组成企业集团。三是通过建立工业小区,互相协作配套,实行专业化生产、聚集式发展。
(二)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支柱产业经济效益
1.技术进步是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作用越发突出,泉州市支柱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原动力,在实现产出量增加的同时,努力实现两个更新换代:一是加快技术装备和更新换代,尽快改变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状态。二是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加快新产品开发,依靠名优产品振兴企业、产业。为在支柱产业中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可采取下述措施:(1)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改步伐。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多渠道地筹集技改资金,如发行债券、利用外资、改制(采用股份制)等等。另方面政府应重点扶持能带动支柱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的技改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税收、信贷等政策上的优惠。技改不应以扶弱为目的,而应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2)要发展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有效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①合作共建企业科研技术开发机构,中间实验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如以华侨大学化学系、化工系、物化所为依托,成立化学化工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和运动鞋研究开发中心。②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③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专利和科技成果。④按照科研开发项目需要,聘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实行项目承包制,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在互惠互利前提下,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与合作关系。(3)鼓励条件成熟的支柱产业成立技术开发中心,同时对引进技术,应组织科技力量进行吸收、消化、创新,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提高国产化水平。
2.规范科学的管理是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管理出效益”已为不少地区、企业的发展所证实,为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宏观管理水平。政府在宏观管理上,一是要实行支柱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及对稀缺资源的浪费,形成规模效益。二是要为企业搞好微观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包括积极培育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真正发挥市场配套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加强指导,帮助企业将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向他们提供国际国内最新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微观管理水平。重点是按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财物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和制度体系,实现企业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当务之急,要重点抓好各支柱产业中骨干企业的质量认证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测、指导作用,定期在各支柱产业的企业和重点产品中,开展质量监督活动。
3.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而泉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中技术、管理人才比例偏低,尤其石化人才奇缺。为此,培养和吸引科技、管理人才已成为各支柱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支柱产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可按下述方式来进行。(1)采用“借”、“挖”、“聘”、“招”等形式,积极引进人才。(2)注重内培,切实提高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素质。一是定期组织企业集团负责人进行短期轮训,提高他们科学管理水平和现代营销意识。二是选送企业技术、管理骨干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专业培训,如委托华侨大学工商管理系、旅游系、外语系等有关单位培训高级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员、外语翻译人员等,或选派人员到国内外相关的著名企业进行短期的重点岗位培训、考察。三是邀请专家、学者到企业来为职工培训。(3)完善体制,增强人才开发的活力。一是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二是建立人才管理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三是建立人才信息反馈中心。四是健全人才市场。
(三)加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使其适应泉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泉州市支柱产业各个时期的发展与运行是否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前进、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评判和分析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人们去考察各个时期支柱产业发展与运行是否有利于推动泉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换句话说,要实现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使各个时期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与泉州市区域中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为此,泉州市必须努力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1.要保证当前支柱产业的发展与泉州市各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区、科技开发区建设相协调。首先,根据各区域条件,集中发展优势的支柱产业。如在湄洲湾南岸经济区发展石化产业,东、西溪沿岸经济区发展建材陶瓷业,鲤城区着重发展旅游、房地产业,晋江、石狮巩固发展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等。其次,要引导支柱产业中原有企业通过技改、扩建等形式进入工业区、科技开发区,逐步使之成为规模型、科技型、效益型的明星企业,新建企业原则上都要建在规划区内,并注重科技含量。
2.要强化资源管理,使得支柱产业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讲,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各类自然资源的存量至少应当被维持在某种水平,以使未来世代能保持与当代人同样的产出和生活水平。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方面应对支柱产业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以节约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耗用。另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
3.要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的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其特殊性在于这个产业的产品生产具有两种功能,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因此,泉州市政府应重视发展环保产业尤其发展那些能消除支柱产业污染问题的产业,如,发展含苯废气治理(用活性炭吸附苯并对苯进行再生回收)产业,该产业将能消除服装鞋帽业支柱产业的污染问题。发展这种与支柱产业相关的环保产业,不仅随着支柱产业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将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推动支柱产业中环境保护和治理产业化,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良性循环。
4.要充分重视支柱产业的选择、评价与调控,以保证各个时期的支柱产业发展符合泉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其每一个支柱产业将不一定能永远保留下来。事实上,在区域发展的各个时期支柱产业的确定和选择,除了受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其自身素质影响外,还会受到区域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区域内外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区域发展进入每一个新的阶段,可能需要消除部分已失去支柱作用的支柱产业,并将重新调整和组建新的支柱产业,以促使和保证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协调。为了科学地作出各个时期支柱产业的宏观管理与动态调整,泉州市必须建立一套技术评价分析系统来评估并调控原有的支柱产业,选择和组建新的支柱产业。即建立一个泉州市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该系统将由下述功能模块组成:原支柱产业的发展评价模块——原支柱产业的运行(含自身素质、贡献)评价模块——原支柱产业的调控和调整模块——新支柱产业的选择模块——新支柱产业的组建模块。这些模块的评判和决策功能将由相关的评价指标群来实现。限于篇幅,关于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调控系统的构建及功能分析、评价指标群选择等相关研究,将另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