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山地城镇,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设计,道路线形规划
1概述
城市道路网规划对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城市空间演变,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在城市规划控规阶段,路网布局直接圈定用地规模,控规批复后用地规模即限定;路网规划方案通过后,道路的线位走向以及相关指标亦限定。而山地城镇通常具有地形起伏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性、城市空间层次感较强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山地城镇路网布设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少,道路功能发挥的程度,对自然地形、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道路两侧的景观效果及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等;并决定着城市各种用地功能的发挥,车流与人流的合理集散,甚至整个城市功能的发挥。故规划阶段应结合详细的道路设计,合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用地范围,结合道路设计,布设路网,避开地形困难、地质复杂地区,减小道路实施难度以及保证两侧土地的开发的合理性。
2山地城镇路网规划特征及注意事项
山地城镇用地分散,城市形态大多为多中心组团式或带状结构,用地紧张,人口密集。地形起伏较大,道路选线时为降低纵坡,通常结合地形,沿山麓或河岸布置,或者通过展线延长道路长度以克服自然高差,道路弯曲无一定的几何图形。其优点是能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保护自然山体,避免大挖大填,节约工程造价。道路依山傍水、蜿蜒曲折,可更好地体现城市风貌。缺点是道路交叉口多为T形交叉,错位交叉多,不利于交通组织;道路路幅较窄,且断头路多,横向联系道路少,技术标准低,道路非直线系数大,车辆绕行距离长;不规则街坊多,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道路建设成本远高于平原城市。
2.1山地城镇道路特点
(1)地质情况复杂。山地城镇地形变化复杂,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常会出现地质断裂区域、溶洞地质、塌方区域以及采空区等,是山体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2)自然与生态环境复杂。山地城镇通常具有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等特点,生态构成复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果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便会造成很大范围的影响,并且难以恢复。
(3)限制因素多。山地城镇,多依山傍水,河道沟渠多,可用建设面积少;对外交通多数条件差,数量少;特殊用地多、敏感区域复杂等。
(4)线路选择情况复杂。山地城镇地形及地质情况复杂,因而对道路选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好的路线选择有利于保障交通行车安全,较好的疏导交通、较低道路施工难度、减少两侧用地场地平整、降低工程造价、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2山地城镇道路系统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与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
道路系统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切忌随意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的大挖大填。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采用灵活多样的道路形式,突出城市特色,让城市道路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如地面横坡较大的地段可采取分离式断面,避免高切坡和高挡墙;立体交叉的布置也要利用自然地形,尽量做到次要道路下穿,主要道路上行,避免设高架桥影响城市景观。傍山道路和沿河路要依山就势,避免一味追求道路线型平、直而忽视自然地形因素的做法,穿越较大冲沟或山体时尽量采用桥梁或隧道方案。
2.2.2建立符合山区城市特点的规划指标体系
现行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是在平原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其中的规划指标不太适用于山地城镇。山地城镇用地条件较差,道路红线宽度、计算车速、交叉口间距等指标宜取规范下限,以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由于自由式路网效率低于方格式路网,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等指标宜取规范上限,即“高密度,窄红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路网布局应合理
山地城镇道路网布局时应有全局观念,路网结构要力求均衡,发挥整体效益。城市主干路应承担城市各组团间的主要交通流量,次干路承担各组团内部的交通,而支路主要起划分地块及汇集交通流的作用。山地城镇的交通出行主要是为长距离出行(组团间)及短距离出行(400m内),长距离出行由主干路承担,短距离出行主要由支路承担,山地城镇道路系统规划应根据主要交通流向确定主干路走向,之后确定次干路走向,形成干道网,最后确定支路走向。在干路规划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支路,避免出现主干路过宽、各组团间仅一条连接通道,支路过少,横向联系不畅的情况。各级道路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应按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逐级递增呈正金宇塔结构。在做规划方案时,主干路的走向及纵坡要考虑与次干路及支路的衔接,主干路及次干路应力求通畅,支路要做到“通而不畅”,减少断头路,限制车速,以保证行人安全。
2.2.4合理解决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需求
山地城镇高差较大,所有道路均满足非机动车纵坡要求,不切实际,路网规划时应分析交通组成及非机动车流向,对有非机动车需求的地块,结合地形在路网中提出合理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一些路段地面坡度较大,路口平交较为困难时,可结合交通需求,采用机动车道断头处理,人行道采用梯道连接。下图为门头沟区某镇区路网,规划设计中正采用此方式结合实际地形,合理的解决了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需求。
3山地城镇路网规划与设计的结合
路网规划决定城市形态,直接限定用地大小,决定两侧土地平整时所带来的工程、环境、生态等代价,影响道路实施时的难度及投资规模。城市建设中一般依据道路网规划方案或规划条件,确定用地边界,批定建设用地范围以及道路红线,通常此时道路即已定线。而山地城镇道路工程,往往土方、支挡结构、路基处理及防护工程在总工程中占有重要比重,且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支挡结构、路基处理及防护工程往往是设计和实施阶段的难点。故规划阶段应合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用地范围,结合道路设计,布设路网,避开地形困难、地质复杂地区,减小道路实施难度以及保证两侧土地的开发的合理性。
道路规划结合道路设计应考虑的几点注意事项:
(1)平面选线:应在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分析道路交通组成,结合地形、用地权属、河道、文物古树、高压线杆、保留建筑物、不良地质、特殊用地、敏感区域等基础资料以及对外交通、跨越铁路、河道、高速公路等重要节点方案,考虑设计线形指标、线形组合、桥隧等结构物处线形等要求,并适当结合沿线填挖情况,综合考虑道路放坡、支护结构的设置情况。
(2)竖向规划:结合项目所在区域位置,确定道路纵坡标准,确定沿线控制高程,同时考虑非机动车需求纵坡限制、平纵组合、交叉口纵坡限制、合成坡度限制、结构物处纵坡限制、小半径及回头曲线处纵坡限制等。
(3)红线宽度:规划中山地城镇路网规划提倡“高密度,窄红线”,通常规划中红线宽度均为标准值,但在山地城镇路网中小半径曲线较多,车道需要加宽,曲线处道路宽度突破道路标准段红线宽度,故山地城镇路网规划中红线宽度应结合道路平曲线进行加宽。
(4)用地结合:山地城镇道路一般填挖较大,两侧道路放坡会侵入两侧建设用地。用地规划时有条件可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地,将绿地指标放在道路两侧,减小道路放坡对两侧用地的影响。
4结束语
山地城镇路网规划是一项十分艰巨细致繁杂的工程,它涉及知识面广、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工作繁、汇总整理工程量大、考虑因素多,且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的质量和可操作性。路网规划时最好结合专业的道路设计研究,确保道路的经济、安全、环保、景观等要求,实现山地道路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充分展示山地城镇特色。
参考文献
[1]吴海俊等.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J].城市交通,2011(11).
[2]谢正鼎山地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问题的思考.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 (3).
[3]张举兵.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9.
论文作者:卢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道路论文; 山地论文; 城镇论文; 地形论文; 路网论文; 城市论文; 地质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