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转变_会计论文

论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转变_会计论文

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财务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①]而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②]自1980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重大战略问题对待,尤其是“九五”期间,国家将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③],加快国有企业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使改革出现重大突破。然而,现今当如何使处于经济体制转换阵痛中的国有企业振兴与强大起来,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呢?本文拟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方面探索性研究这类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在重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能把财务机制转换,乃至会计管理机制转换,作为相关联的问题加以考虑。

一、转换财务机制与转换经营机制的关系

自1992年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各级政府为实现《条例》中的各项规定创造条件,真正落实企业的各项自主权,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又从基本特征方面,强调这种企业制度必须包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④]四方面。随后又从内涵上将这些内容纳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中,从而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形成了指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纲领与科学思想,使人们对未来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都深刻地关联着国有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改革,并要求这方面的改革与其相适应,其中尤其是要求在注意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必须注意相应转换国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机制。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不仅包容着财务、会计机制的转换,而且财务与会计管理机制的转换还是其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内容。就转换财务机制与转换经营机制的关系而言,转换国有企业的财务机制应是转换其经营机制的必备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机体”内经营管理构成部分在运行过程中的关联关系与协调发挥作用的系统组织运行过程,这种机制既体现了企业内在的经济关系,又显示这种内在经济关系与企业机体外部所必然发生的经济关系。就经营机制构成部分而言,它主要包括企业的人事组织活动、科学技术活动、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及经济管理活动等六个主要方面。六个方面在机制运行中既相对独立,又在作用于目标的过程中协同一致,形成科学的机制运行体系。在经营机制运行过程中,财务活动是运行的起点,而财务管理则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落脚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创办首先要考虑的是投资方向的选择问题,并在正确作出投资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与工程技术测试活动的配合,进行资本预算;接着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筹资,在筹资总量确定后,便要周密地进行财务筹资策划,科学确定所筹资金的结构,使企业在自筹与对外引进、借债方面形成一个合理的配比关系。此外,从借入资金方面讲,在充分考虑实际需要与偿债期限等的情况下,合理确定长债与短债的比例关系,以便在最初就把投资效益、财务活动组织运行与防范风险问题统一起来加以考虑。

在上述基础上,资金一旦投入使用便又体现为一个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的过程。二者所确定的控制方位,在于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与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合理确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关系,使资金投入使用的总量无论在形态,还是在分布方面均处于合理、有效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恰如其时地形成财务支持与财务优势,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实力,保持企业发展速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终使企业的投资效益、经营效益与国家的财政收入,乃至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此外,在投资利润分配中,还须考虑扩大再生产、再经营的问题;在再筹资中也须考虑产品更新换代问题,以及在新的财务、会计期间,适度调整投资方位,适量增加新的投入问题,这些均涉及到是否能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使企业处于进取状态的问题。

上述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财务运行机制对于企业经营机制运行的重要影响。就《条例》中所明确的国有企业的十多种权力而言,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莫过于财权或财务自主权。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独立自主的财权,围绕企业经营权的其他一切权力便无从谈起,最终也无法加以落实。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讲,国有企业的财权如不落实,财务自主权就不能体现出来,不仅依然会造成政企不分、权责不明、产权关系模糊,而且企业财务也依旧处在向主管部门伸手讨吃讨喝的被动状态,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无从谈起。因此,要完成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在注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必须同步考虑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不仅应把财务机制转换作为整个经营机制转换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应把它看作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条例》颁布五年来,之所以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而不换,其经济改革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务机制转换滞步不前。同时,事实上有关部门在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时,也未重视企业财务机制转换。笔者认为,如果继续忽视财务机制转换问题,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转换长期处于不到位状态,那么,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就不能完全到位,最终也无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二、转换财务机制与转换会计管理机制的关系

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仅涉及到财务机制转换,而且也相应涉及到会计管理机制转换问题,并且财务与会计工作在对企业的信息及人、财、物管理中的配合作用,对于企业经营机制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其中实现财务机制与会计管理机制的同步转换又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系是内在的,财务的作用犹如人体血液的供应,而会计的作用则犹如人体血管对于血液供应的疏导;财务运行资金的构成如同血液中客观上具有一定配比关系的有效成分,通过血液注入以满足机体各个部分的需求,使机体产生活力,得以在正常运转中发挥作用;而会计对于企业营运资金运用的功能作用,则如同人体动脉、静脉及微细血管的分布,它规范着人体血液输送的合理走向,遵照指令区分轻重缓急组织供给,并在循环往复中及时加以调整,恰当地进行控制,最终使心脏产生有规律的搏动,使大脑得以正常发挥作用。这便是一个具有旺盛活力与竞争能力的企业,之所以如同一个健康人一样能正常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原因。可见,财务与会计机制在运行中相互配合并且正常的发挥作用,是企业经营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一个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一个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必然是财务机制、会计管理机制在运行中配合良好的企业,也必然是在整个企业经营机制运行中能正常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

三、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财务,不仅处于封闭状态,而且是一种处于伸手状态的被动型财务。讲封闭是由于它只是执行计划经济的工具,其运行机制与市场几乎毫不相关;说它处于被动状态是因为它完全受制于计划,一方面它承受着行政干预的种种压力,另一方面它又依靠主管部门的计划拨款与亏损之后的计划拨补,其工作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样,由于企业在财务方面丧失了自主权,必然体现在经营方面也无自主权,而最终必将导致企业无自主经营能力。在此情况下,其一,企业的经营与财务机制均处于机械运行状态,在指令性计划的驱使之下二者被动地、周而复始地进行运转,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其二,企业的产权在代表国家的上级主管部门,使用权则在企业,故权责关系处于模糊状态,加之在利益划分与分配方面是“大锅饭”,故企业经营缺乏积极性,其财务管理也缺乏主动性;其三,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支配下,会计主体是国家而非独立核算的企业,事实上会计也只是反映指令性计划完成情况的工具,它同企业财务工作一样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以上所揭示的问题,正是与当前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密切相关的财务、会计问题,也正是转换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下从财务与会计相结合的角度,围绕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就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研究。

(一)从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出发,在财政、金融工作改革的同时,应注意加大宏观财务调控力度,以从整体上达到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与资产结构的目的。

从在战略上确立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出发,国家首先应保证增量资产的投资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使部分国有企业达到高新技术化,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为防止在新增投资方面的长官意志误导与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及感情投资出发对投资进行行政干预的种种现象的发生,除强化法制建设外,尚须在中央及省级投资决策机构中,吸收有关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决策,以杜绝投资失误。

在把握好新增投资方位的同时,还必须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下决心,通过对存量资产的全面调查,将全部国有企业逼上市场。一方面应在市场经济考验之中,彻底清理闲置资产与在产业类型上过度重复的企业,并重新进行资产配置及对重复企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应认真清理全国低效益与长期亏损的企业,进行分片排队整理,在揭示根本性原因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破产、整顿重组、并购与转向等方式,淘汰一部分、调整一部分及合并一部分,并着重选拔、支持一批具有发展前途与效益优势的国有企业,最终使其成为全国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使国有企业整体结构得以优化,并使其中高效益企业占绝对优势。事实表明,加快存量资产的调整,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宏观财务效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可以明显地加强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

(二)全面清理和重新确认国有资产,并在国有企业中划清国有资产及其权益同企业资产及其权益的明确界线。

近几年来,控制国有资产流失已初见成效。当务之急是在全面清理国有资产的基础上,一方面使现有国有资产得到确认,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使一部分流失的国有资产在追查中得到回归。同时,从产权界线清晰和权责关系明确出发,要在国有企业中划清国家所有者权益与企业所有者权益,以及其他投资者权益,使投资者在国有企业中具有平等关系。既要明确国有资产投入数量与企业法人使用国有资产的责任,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又要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以及其他投资人的积极性,使国有资产以外的投资权益同样得到保障。以上既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要明确的原则,也是转换企业财务机制的重要条件。

(三)按照“市场第一、计划第二”的指导思想,由市场决定财务计划,以财务计划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理顺企业内外部的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机制转换的立足点,在于由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以“计划第一”作为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第一、计划第二”作为指导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支配下,新的财务机制运行程序在于:首先,根据市场环境与市场运行机制[⑤]要求,认真组织财务预测,为确定新的财务计划作准备;其次,在财务调研与预测基础上,通过由经营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市场与财务分析会议,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总结同现实情况的变化结合加以研究,为进行财务决策作好准备;再次,在历史财务状况的基础上,从投资、筹资、分配等方面进行财务决策,适时调整资金的总量结构,制定新的或调整以往的财务计划;最后,以财务计划指导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组织财务活动与正确反映财务活动状况及其结果,分环节进行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以实现各项主要财务指标。以上企业财务机制运行过程与财务管理循环乃至会计管理过程是同步的,它始终以财务计划制定为起点,并在这一计划的指导下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处于最佳状态。企业的财务管理既体现了对财务计划的落实,又体现了对各财务环节的管理,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资金分配、供给、使用、调整、回收与偿还,以及对资本成本与经济效益的测试等,其中又有针对出现的突发性变化及时化解与排除财务风险等问题。

(四)从实现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出发,应把财务成本控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

集约型生产经营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并从降低消耗、节约社会资源出发,最终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集约的意义体现在企业财务上,就是要精筹资、准投入、高收效,最终反映出增收节支成效;体现在会计方面是精打细算、把关守口、严格控制支出、努力扩大收入;体现在技术革新方面,既要及时提供财务支持,以新技术增加新效益,又要进行投入产出测试,落实技术革新成果。鉴于成本高低决定着效益状况,上述三方面最终都将反映到成本控制方面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结论:财务成本控制水平决定着集约型生产经营水平。

强化成本控制的力量也来自三方面,从财务管理方面讲,应严格执行制造成本制度,严防向粗放型生产经营条件的完全成本制度倒退;在会计方面,应严格控制成本构成范围,正确核算财务成本与提供财务成本信息,为进行财务监控服务。如果在国有企业中能实现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并在管理中形成以财务成本为控制中心的财务与会计相结合一体化管理关系,便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从技术方面讲,不断开展技术革新,也是降低成本的一项主要途径。最后,应当指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中,如依然在一些企业里出现所谓“厂长成本”的话,那么,这种人为捏造的虚假成本的现象就属于一种经济犯罪行为,理当严加制裁。

(五)国有企业的财务机制转换,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形成“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创立产品名牌——产品效益提高”这一良性循环关系。

由市场竞争机制运行要求所引发,国有企业的财务机制应通过强化,成为一种能动性强、进攻性强的财务机制。其一,它积极为企业筹措科研基金,支持市场调研,以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市场信息、管理信息、外部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企业能立足于市场掌握生产经营发展的主动权;其二,支持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形成新产品更新换代梯队,取得产品占领市场的主动权,并把产品生产数量、质量花色品种与效益统一起来;其三,参与企业科研成果转让决策,通过合理转让,为企业提供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资金,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从企业长远、持久的利益出发,应形成战略财务资金积累,为企业生产经营适时转向,实现多元化经营,兼并低效益企业,以及实现公司集团化、生产经营国际化作准备;其四,从财力上支持企业产品创名牌,扩大名牌影响,提高名牌效益,并通过扩大资金积累,创立新的名牌。

(六)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应改革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并在企业管理中树立其独立、权威的地位。

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多方位开辟筹资渠道,增强企业财力,而且能较好解决两权分离的问题,为实现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虽然在国有企业成为多元化股份公司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有所有权的分散,甚至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性质,但我们认为,只要注重经济组织体制的改革,突出财务、会计组织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维护国有权益的问题便可妥善得到解决。组织建制及改革要点在于:一是分别设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组织,把财务控制权力独立起来,以集中解决财务方面的问题,改变以往国有企业片面“利用”会计,而忽视财务,将财务与会计相混同的不正常现象;二是确定财务、会计组织部门在企业上层的地位,明确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力问题;三是应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控股权,财务与会计部门应协同管理好资本金,为维护所有者权益承担责任;最后,财务与会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结合点还在于: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各主要环节明确权、责、利相统一的关系,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全面地、正确地向社会揭示财务与会计信息,以正确引导投资者投资。

(七)从实现国有企业财务机制与会计管理机制转换出发,应进一步解决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人机结合问题,及早建立和健全财务、会计工作的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

(八)在今后的经济改革中,政府除进一步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外,还必须从市场环境改善方面继续为国有企业创造一些基本条件,如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深化财政、金融改革,使股市行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再如,笔者在以往所建议的,希望政府能相应颁布一个“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条例”[⑥],以指导国有企业的财务机制转换等。

我们认为,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最终结果,在于能形成一个聚资有制、筹资有方、来源适当、结构合理,与用资有责、投入准确、组织得力、调度恰当、反映及时、控制有效、产权明晰、利益清楚,并能承担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

注释:

[①]见江泽民:《坚定信心,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一文。

[②]见江泽民同志1995年5—6月在上海、长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④]转引江泽民同志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指示。

[⑤]市场运行机制主要指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⑥]郭道扬:《对中国财务会计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1996年《会计研究》第2期。

标签:;  ;  ;  ;  ;  ;  ;  ;  ;  ;  ;  ;  ;  

论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转变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