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国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领导力论文

回顾与展望:我国历年领导力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历年论文,领导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理论进程可划分为以下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传统领导理论研究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典型代表学派为以伯杰和亨利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特质论、以莱温和怀特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行为论、以菲特乐和豪斯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权变论。第二个时期为现代领导理论研究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学派为以伯恩斯和巴斯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变革论、以格林列夫和斯皮尔斯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服务论、以科尼斯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可靠论、以库泽斯和波斯纳为主要代表的领导力共享论。第二个时期领导力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后,研究视野开始突破企业管理领域,扩展到了教育科学、政府管理、第三方社会管理诸多领域。

      我国的领导力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研究课题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该研究课题的关注与投入,领导力研究逐渐成为领导科学的一个前沿性课题。纵观历年的研究学术成果,专家学者虽然从不同的领域对领导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领导力研究成果总结式的研究文献仍较为缺乏,文献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量分析。因此,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当前我国领导力研究成果,考察其研究现状,探求改进研究途径,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领导力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领导力历年文献计量分析

      学术期刊刊发的研究性文献是反映某研究主题的标杆,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中文期刊文献收入数据总库。因此,本研究援引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6.0”作为数据来源,为了保证文献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6.0”期刊文献的检索过程中“搜索来源类别”一栏,笔者选择了“核心期刊”和“CSSCI”两项,在“标准检索”栏中以“领导力”为主题精确匹配来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49-2014),共检索到文献记录1501条。为了使本研究更加严谨和科学,笔者对所得结果进行全面梳理,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为505篇。将所检索到的文献记录按照时间分布、第一作者分布、来源机构分布和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统计所得结果如下。

      (一)文献时间分布

      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尺度之一,某一时期文献的增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本文利用Excel 2007作为制图工具,对从CNKI筛选出来的505篇文献按时间分布整理得知,我国关于领导力的研究文献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1年到2003年,文献的数量较少,仅有4篇,说明这一阶段国内领导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到2008年出现直线增长的趋势,说明领导力问题开始受到业界专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我国领导力研究得到了持续性的发展。2009年到2011年,文献数量基本稳定,每年都保持在60篇左右,说明这一阶段我国领导力问题研究热度持续稳定。2012年到2014年,相比于前一阶段文献数量又有了较大的增幅,特别是2012年出现了峰值,文献数量达到了95篇,说明这一阶段我国领导力研究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一些新问题、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出现重新引起了大量业界专家的注意。由于本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年4月17日,因此,CNKI文献数据库在2014年并未完全更新,2014年的文献仅为26篇,这并不能反映2014年我国领导力研究的真实态势。但可以预测的是,随着领导力这一研究领域认可度的提高,我国领导力研究在未来势必会繁荣发展。

      (二)文献的第一作者分布

      对参与文献发表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除去重复作者可得到表1。表1显示共有408名作者,其中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共有363人,约占作者总人数的88.97%,发表2篇文献及以上的作者共有45人,共占作者总人数的11.03%。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率先提出的倒数平方定律计算可知,我国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并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倒数平方定律认为,作者数与发表论文数量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果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数与所有作者数之比低于60%的临界值,则该领域已形成核心队伍,反之亦然。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也称为活跃作者群。依据普赖斯公式

为发文最多作者的论文数量,m为核心作者的最大发文量。依据表1的数据代入计算可知,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三)文献来源机构分布

      机构发文的具体统计数据能够说明某一具体的单位在某领域理论研究及学科发展中的综合实力及其在本学科领域的学界影响力。因此,笔者以文献来源机构分布为研究维度,将领导力研究文献第一作者所属的机构分为高等院校、行政学院和党校、中小学、研究所、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主体发文数量和所占比重等情况如表2所示。通过表2可以从505篇样本文献中得出结论:来自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完成的文献数量最多,共计356篇,占文献总量的70.5%。由此可见,高校对领导力研究十分重视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和主力军。来自行政学院和党校的研究文献共计64篇,占文献总量的12.67%。培养高级行政领导人才和党员干部是行政学院和党校的重要任务,因此行政学院和党校十分重视领导力的研究,并成为我国领导力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政府部门研究人员的文献数量也较为可观,共有30篇,占文献总量的5.94%,是文献来源机构的第三大主体。这说明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做好社会公共服务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对领导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来自中小学、研究所和企业部门的研究文献分别为8篇、26篇和12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58%、5.15%和2.38%。未标明文献来源机构的共有9篇,占文献总量的1.78%。

      

      

      (四)文献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是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关系一个科学命题发展的长久性与稳定性。按照Boisot和Child(1996)提出的社会科学主流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规范型,指表明立场或政策性的论文;(2)描述型,指以案例或数据描述现象,而不涉及实证分析;(3)文献型,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评论、延伸;(4)概念型,指论述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不加以实证分析;(5)实证型,指以定量分析验证理论假设;(6)定性经验型,指以案例、访谈等形式获得的定性数据构建变量或概念间的关系。笔者以Boisot和Child提出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为基础,通过归纳分析所筛选出来的505篇文献可得表3。

      从表3可以看到,我国关于领导力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以规范型研究为主,共有318篇,占文献总量的62.97%。其次是描述型研究,共有123篇,占文献总量的24.36%。运用概念型、实证型、文献型以及定性经验型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少,其文献数量分别为40篇、13篇、8篇和3篇,占文献总量的比率分别为7.92%、2.57%、1.59%和0.59%。

      三、我国领导力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我国10多年来关于领导力研究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我国领导力研究的热点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领导力内涵研究

      理论研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者们比较注重的一项研究。从笔者收集的文献来看,湖南省社科院的童中贤教授最早提出了领导力内涵。他认为,领导力是指内生于领导场并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即来源于领导结构、领导性质、领导方式,体现领导功能及领导规律要求,主要由领导机制来实现的多种力的总和。领导力主要由领导注意力、领导激励力、领导决断力、领导驾驭力和领导摩擦力组成。兰徐民(2007)则认为,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在履行领导职能过程中影响和带动下属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领导作用发挥得就越好。同时,他还提出影响领导力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沟通力、激励力和影响力。李拓(2007)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双向并且正向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团队的执行力,其大小是以被领导者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力同时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必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具有新的内涵。

      (二)领导力模型构建研究

      孙班军等人(2006)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构建了非权威领导力模型,如图1所示。非权威领导力机式模型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六个部分组成:机头——共同愿景,左翼——心智模式,右翼——能力,机身——知识,机尾——品格,天空——外部环境。该领导力模型同时也叫飞机模型,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塑造愿景,准确定位;二是改变自己,影响学生;三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四是铸造品质,适应环境。

      

      图1 非权威领导力模型

      

      图2 领导力五力模型

      中科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则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推陈出新,提出了领导力的五力模型,如图2所示。他们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情景中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目标制定能力和战略制定能力(前瞻力);(2)对应于或来源于被领导者的能力,包括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感召力)及影响被领导者和情景的能力(影响力);(3)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而果断决策的能力(决断力)和控制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控制力)。这五种关键性的能力也构成了领导力的五力模型。之后中科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2008)结合和谐社会目标和“领导力五力模型”提出了由公信力、智谋力、亲和力、协同力和变革力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和谐领导力模型”,该模型是“领导力五力模型”在和谐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应用。

      (三)领导力评估研究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领导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领导力进行有效的评估越发凸显出重要性。王胜(2007)介绍了一套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研制的校长领导力评价体系,为我国校长领导力评价体系的制定提供借鉴。该评价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确定校长领导力的行为概念;(2)初步建立校长领导力评价模型;(3)开发出校长领导力行为的调查问卷。汪金爱(2010)通过运用360度领导力评价方法,针对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差异,将领导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评价一致者、高估者、低估者,然后根据实际领导力水平划分为优秀和差,建立了领导力四分类和六分类评价模型。其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评价一致者、低估者较评价高估者具有较高的领导力。于永达(2011)依据科学发展观实践“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将地方官员领导力与区域科学发展相结合,设计了一套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地方官员领导力强度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层模糊综合测评的初步模型,为选拔、考核和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设定了标尺,也为党和国家评价地方官员的领导力提供了依据。谢诗敏(2012)介绍了领导力开发的相关概念及评估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案例阐述了Q方法在领导力开发和评估过程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Q方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领导力提升研究

      领导力提升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是领导力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内学者对这一议题的讨论也较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提升领导者自身素质

      中共西华师范大学委员会(2004)认为,提升干部领导力的核心在于加强干部自身素质的培养,对干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加强领导干部素质教育。学校着重抓住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和严格管理三个环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用现代科技知识和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用艰苦复杂的环境和多种岗位的锻炼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监督培养干部的良好作风,使干部在战略思维、发展眼光和党性修养等方面得以不断进步。叶素文(2006)也认为,提升领导力必须以素质提升为导向,深刻认识高级管理职位领导者所必备的技能,确立完善提升这些技能的教育培训体系,运用传统的领导力提升实践项目,关注每一次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效果。

      2.加强对领导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李春林(2001)认为,加强对领导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首先,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特别是对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和专项拨款,要从审批到验收进行全程监督。其次,地方的上级政府也要对下级政府加强监督,各级人大、政协等更要发挥对政府及其领导者的监督功能。此外,还要增进政府办事的公开化与透明度,加强政府规制与领导责任制建设,加大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度。董文琪(2005)认为,组织的领导过程,也是权威与影响力的行使过程。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对此施加约束与监督,必须做到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公开财务支出,形成组织内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

      3.优化领导者的成长环境

      陈许亚(2010)认为,领导者在实践中不仅要努力做好管理工作,承担好信息传递、沟通等工作,而且要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杜绝优柔寡断,增加工作经验和阅历,扩展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同时,在组织内部,也要极力摒弃传统的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努力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方振邦(2011)认为,要提升领导力必须建立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的新的组织文化:一是组织要具有统一、开放、创新及自律的共有价值;二是组织要具有以团队为中心的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三是组织要具备一贯的成员行为、组织形式以及管理系统。

      四、研究评价与展望

      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领导力研究水平,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可以指导该领域的常规科学活动。如果一个研究领域缺乏完善的理论研究,那么该研究领域将寸步难行。从上文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研究在我国领导力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还停留在一般性研究阶段层面,而我国领导力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研究的深层次性。只有在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能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丰富我国领导力理论,提升我国领导力水平。因此,我国学者必须强化理论研究,并在注重夯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地指导现实问题。

      (二)注重研究的针对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对我国领导力研究应该因地制宜,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在表3文献研究方法统计表中实证研究只有13篇,仅占文献总量的2.57%。这说明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较空泛,大部分的研究尚缺乏针对性。未来的研究中,希望学者们不断加强同地方实际工作者的沟通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调研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作出一些有差异性的研究。同时,各地区关于领导力的研究课题,一定要根据政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寻找对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重新出现大规模一般性研究的情况。

      (三)扩宽研究视角

      领导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领导力问题不是单纯的一个领导科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横跨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学科性质问题。然而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我国领导力现有研究的视角还过于狭隘,将领导力的研究集中于某一特定学科领域范围内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对于很多问题尚未完全铺展开来,很多其他学科的理论性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相关研究中。因此,后续的研究者应该善于从多维的视角出发,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工具,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开展研究。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地开展领导力研究,才能推动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优化研究方法

      规范型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标的关键。我国由于受传统的研究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加之各个高校对研究方法的教学不够重视,使得我国学者在进行领导力研究之时,往往局限于一般性分析,导致现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缺乏相关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支持,也缺乏严密规范的理论归纳,这严重制约了研究成果的效度与信度。未来关于我国领导力的研究应更注重理论归纳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提升,同时研究者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在该领域的理论建构能力,多做个案分析研究,特别注意从个案实证分析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实现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有机结合。

标签:;  ;  ;  ;  ;  ;  

回顾与展望:中国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领导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