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批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评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例一
在一节语文研讨课上,有两个坐在靠后排的男生不知为什么闹起了矛盾,低着头用胳膊撞来撞去。我一边讲课,一边用目光注视着他们,但他俩看不到,只顾“激战”,甚至用上了脚,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开始了小声议论。我停止了讲课,用眼睛直视着他们,一时间,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那两个学生被突然的寂静惊得抬起了头,随即涨红了脸,一副手足无措等着挨训的狼狈相。我微笑着说:“老师早已在向你们行‘注目礼’了。”教室里响起了一阵轻松的笑声,教学又恢复了正常。那两个男生坐直了,认真地听起了课,而且,再也没有走神。
明代学者吕坤说过:“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就是说,对于学生中偶发的一些小过错,毫无必要“责人到闭口卷舌,面红汁背”,只要能促使其产生内疚感,形成自我谴责的心理即可,相信被批评者能及时改正。在此例中,我采取化严厉为诙谐的方式;正是为了取得“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的批评效果。
这说明批评也要讲究点艺术性,使孩子能够在一种最佳心态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领悟道理,以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二
我班有一男生,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父亲有了新家以后,后妈待他也很好,但他始终不肯接纳她,也不肯向谁说心里话,在父母、老师面前一副老实相。可背后呢,小事不断,同学每天都告他的状。批评多次,也“晓之以理”了,可他就是愣不说一句话,皱着眉,呆瞅着你。说得急了,他就把眉头皱得更紧,一脸的无辜与委屈。几次下来,气没少生,却没有一点效果。直到有一次课间,他和同学打闹时,不小心磕到了桌角棱上,眉毛下方割开了一个不小的口子,血流满面。当时,我也不知道他碰到了哪儿,只看见血从他捂着眼的指缝中流出来,我又急又怕,眼泪不由自主地直往下流。我哭着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医院,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焦急地语无伦次地询问着医生。而他呢,此时竟呜呜地哭了,连声说道:“老师,您别急,我没事!老师,您别急,我没事!”我好感动,医生也被我们感动了,竟未收一分钱。当我们一起回到教室时,我和他已很愉快地交谈了。这时,我有意向他谈起了我的童年(虚构的):也是在他这个年龄,我有了一个新家,刚开始怎样不解,怎样烦恼,怎样自我封闭……他又一次哭了,哭着告诉我他也没了亲妈……我又说到我怎样努力去接纳后妈,怎样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爸爸……他听着,把头点的很重,眼角带着泪花喃喃地说:“老师,我懂了。”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老师、同学的眼里,他变了很多,再也不惹事生非了,而且还和他后妈拿着许多东西到我家表示感谢呢。
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采用“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往往比居高临下的批评训斥更容易被接受。正如戴尔·卡耐尔所说:“听别人数说我们的缺点很难,但假如对方谦卑地自称他们也并非完善,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例三
有一个男生,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三天两头地有人来告状。批评多次,仍是如此。我的倔劲又上来了,下决心非得找到根源,“治”服他不可。经过走访调查,得知这孩子多半是为别人“打抱不平”才动拳脚的。我便抓住这一正确之处,单独找他谈话。开始,我肯定了他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举动是富有正义感的表现。他听了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羞涩地低下了头。我抓住时机,和他商量起怎样才能更好地抑恶扬善,我们谈得很投机。自那次谈话后,这个学生遇事不再那么冲动,也能冷静地讲究方法了。渐渐地,他成了班里颇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后来,还被同学推荐做了班干,成了我的好帮手。
批评,若仅停留在指出某种行为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程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简单的批评本身,没有回答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所以,辅以积极诱导的批评,唤起被批评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才是最具艺术性的批评之法。
标签:艺术批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