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南非贸易模式及理论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非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和南非,分别作为全球和非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同为新兴经济体中最耀眼的金砖国家和气候变化“基础四国”,其经济及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全球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双边贸易结构与模式尤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一个新的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双边关系的全面、迅速发展,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根据南非统计数据,南中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15.3亿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266.2亿美元,年均增长34.6%。与此同时,中南双边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与比重也持续提升。截至2012年9月,中国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南非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然而,在中南贸易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异议,面对诸多挑战。譬如,中国对南非的制造业出口是否会抑制当地的制造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南贸易中中国是否自然资源的攫取者?中国是否在复制当年西方殖民者的路径?这些在国际上都引起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者也常常以此为论题。[1]那么,如何看待上述问题与挑战呢?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南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中、南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对中南贸易总量进行简要分析之后,运用要素禀赋理论,从全球贸易视角重点考察当前中南贸易模式,以厘清上述问题。
中国与南非贸易总量分析
(一)南非与中国贸易失衡的跨时分析
南非与中国贸易逆差一直困扰着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南非统计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在南非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南非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如表1所示,南中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6.0亿美元持续增加到2006年的47.7亿美元,尽管2007年略有减少,但2008年再次增加到56.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南非的担忧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国际经济理论表明,一般而言,贸易逆差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海外转移,贸易顺差则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国内增加,即南中贸易逆差“抢走了南非人的饭碗”。
不过,如果我们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会发现,南中贸易逆差是两国货物贸易竞争力差异的必然结果;而且从发展趋势看,呈不断缩小趋势,因此,更不应成为问题。
(二)南非与中国货物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2001~2011年期间,除2001年之外,南非货物出口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为负,年均为-0.07,介于-0.3和0之间;与之相反,中国货物出口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则一直为正,年均为0.07,介于0.3和0之间。表明,南非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偏弱,而中国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偏强。因此,南中贸易逆差是两国贸易竞争力差异的必然结果。
(三)南非与中国贸易失衡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南中贸易失衡并不像南非部分人士所担忧的那样严重,正日趋缩小。一方面,表1数据表明,自2009年起,南中贸易逆差总量呈现出不断减少的新趋势。2009年南中贸易逆差为26.6亿美元,同比减少52.6%;尽管2010年略有增加,但2011年再次大幅度降低,由33.7亿美元减少到17.7亿美元,同比减少47.3%。另一方面,从贸易逆差占贸易总额比重指标看,南中贸易失衡程度日趋缓和趋势更为明显。如表1所示,这一指标在2005年达到峰值,此后不断减少,由2005年的56.6%分别降低到2007年和2009年的34.5%和19.0%,2011年进一步降低到6.7%。
中国与南非贸易结构的跨时分析与全球比较
(一)中国与南非贸易结构的跨时分析
据中方统计数据,中国对南非出口的前十位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HS84-85)和纺织品(HS50-63),此外,还包括鞋靴伞(HS64-67)、家具玩具制品(HS94-96)、贱金属及制品(HS72-83)、运输设备(HS86-89)等。如表3所示,2001~2011年期间,中国出口到南非的前四位商品均为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其出口所占中国对南非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在45%左右;前十商品合计所占比重大体在68%左右。总体上,前十商品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如前四商品相对份额由2001年的35.6%提高到2011年的45.1%,前十商品份额则相应地由57.4%提高到68.0%。但是,不难发现,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等商品的出口增长更快,其出口份额在2001年分别为23.7%和2.8%,2011年分别上升到31.7%和3.6%。与此相反,鞋靴伞和服装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却下降了,如鞋靴类由2001年的8.8%降低到2011年的5.3%。这说明,中国对南非的出口结构在不断改善,正逐步向中、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
据南方统计数据,南非对中国出口的前十位商品主要为矿产品(H S25-27)和贱金属及制品(HS72-83),此外,还包括贵金属及制品(HS71)、纤维素浆和纸张(H S47-49)、化工产品(H S28-38)和纺织品(HS50-63)等。如表4(见下页)所示,2001~2011年期间,总体上,前十商品所占份额越来越高,如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的出口份额由2001年的61.0%提高到2011年的90.6%,前十商品的出口份额则相应地由73.2%提高到96.4%。但是,不难发现,矿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快,其出口份额在2001年分别为37.0%,2011年上升到78.1%。与此相反,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却下降了,如贱金属及制品由2001年的24.0%降低到2011年的12.5%。这说明,南非对中国的出口结构正进一步向资源密集型集中。
(二)中国与南非贸易结构的全球比较
一方面,从南非出口的角度来看,南非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与其对世界出口的商品结构基本相同,都主要集中在矿产品(HS25-27)、贵金属及制品(HS71)和贱金属及制品(HS72-83)等资源性产品上。如表5(见下页)所示,2011年,南非出口世界的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占南非对世界出口总额的59.2%;南非对中国该类产品的出口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则更高,高达92.5%。此外,从HS编码大类看,资源性产品分别占南非对世界出口前十位商品中的五种与对中国出口前十位商品的六种。由此可见,南非大宗资源出口为主导的出口模式是全球性的,是南非基于其资源禀赋优势的体现,并不是仅对中国倾斜。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相对而言,南非对中国出口的资源性模式更为突出一些,这也是引起南非方担忧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从中国出口的角度来讲,中国对南非出口的商品结构与其对世界出口的商品结构吻合度更高,都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HS84-85)、纺织品(HS50-63)和家具玩具制品(HS94-96)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表6(见下页)表明,2011年,中国对南非出口的前四位商品与对世界出口的前四位商品完全一致,均为机电产品和纺织品,而且其出口份额也大体相当,分别为45.1%和49.6%。此外,中国对南非出口的前十位商品与其对全球出口的前十位商品中有八大类是相吻合的,其出口份额也基本相同,分别为59.6%和60.5%%。这说明,中国对南非出口商品结构是其对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一般化,并没有什么特殊化。事实上,中国也并没有专门针对南非市场制定特殊的出口政策。
中国与南非贸易结构的理论解释
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学说,是国际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通常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一般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虽然国际贸易理论经过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赫尔普曼一克鲁格曼的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联合模型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梅里兹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时代,[3]但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解释力,能够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的许多贸易现象。从整体上看,中南贸易结构也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原理的思想。
中国和南非虽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两国要素禀赋差异明显、发展阶段差距较大。从要素禀赋角度看,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21世纪以来充分享受人口红利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劳动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其出口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与此同时,中国尽管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却很低,而且低劣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缺口较大,尤其是矿产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的有限性与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经济高速增长引起的资源需求激增更造成资源瓶颈,因此,中国需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
另一方面,南非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丰富的矿产资源驰名世界,是世界五大矿产资源国之一,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黄金储量占全球储量的60%,因此,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其出口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与此同时,据《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2012)》数据,按年中人口总数指标,2011年,南非5059万人,中国134413万人,前者仅为后者的3.8%;从经济活动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指标看,南非35.3%,中国56.7%,前者为后者的62.3%,因此,南非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完全符合要素禀赋理论思想。
由此可见,中国和南非的要素禀赋优势差异决定其贸易结构差异较大,从而双边贸易的互补性非常显著。当然,至少在理论上,中南贸易也存在竞争的一面。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可能会与当地制造业发展形成竞争,同时,中南也有可能在第三方出口市场上形成竞争。不过,这些可能竞争关系只是理论上的、潜在的。由于中国与南非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异,这种竞争局面并未出现。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中国制造产品出口并未对南非相关产品的出口带来持续威胁;中南的产业结构差异决定中国的出口并不会对南非的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4]
在双边经贸发展中,南非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南非。目前,中国是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市场对南非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双边贸易流量在中国对外贸易总流量中的比重不是很高,但是,中南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一方面,南非是非洲总量最大的经济体,市场潜力巨大;不仅如此,南非也是中国进入非洲市场的重要“门户”,中国可以借助其特殊地位积极拓展与其他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从而对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南非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中国扩大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保障市场供应,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也意义非同小可。
21世纪以来,中南贸易发展迅猛。但其贸易模式引致了南非对于“模仿殖民地贸易模式”的担忧,以及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的恐惧。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南非的贸易往来充分反映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即中国主要从资源丰富的南非购买资源密集型的矿产品,南非主要从劳动力丰富的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产品。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中国与南非的贸易是各自对外贸易总体格局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符合各自的贸易特点的。南非与中国贸易中资源、能源为主的出口结构与其他地区的贸易结构一致,而中国向南非出口制成品也与中国的总体贸易结构差别不大。所以,中南贸易绝非一些人所认为的具有殖民贸易模式特点,而是自然和自发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