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和战斗堡垒的创新思考_服务意识论文

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和战斗堡垒的创新思考_服务意识论文

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与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意识论文,基层党组织论文,堡垒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1)11-0015-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联系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要“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精神,更加感到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其中“服务群众”是根本。“服务群众”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增强服务意识。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基层党组织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党员为主体,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群众工作的渠道和载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用真心服务赢得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在提高增强服务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剖析服务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的同时,澄清和纠正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和扭曲做法,把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与新的历史时期战斗堡垒作用的创新与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一、增强服务意识是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服务,既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表现在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态度、奉献精神和周到服务等一系列主流价值观念中,又体现为一种实际行为,表现在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工作的勤奋努力、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服务的恪尽职守等各种实践中。基层党组织从一定意义上讲,从事的就是一种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服务业”,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身为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这种服务意识体现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现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服务于人民所需,是既兼顾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利益的服务,而不是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为一种鱼水关系,人民群众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社会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基层党组织也只有在这种服务过程中才能净化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坚定信念,提高为民服务和为民执政的本领与能力,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一)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党组织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以及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为各级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90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基层党组织能否把服务意识与历史机缘结合起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科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形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战略机遇,全面把握基层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扎实做好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各项服务。

(二)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的优势,为此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够发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不能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群众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生产生活需要就难以得到满足,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积聚甚至爆发,既影响基层和谐,又影响基层发展。基层党组织分布在社区、企业、农村、学校和其他社会基层单位,尽管这些基层单位的工作任务、领导体制有所不同,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职能、工作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基层党组织只要通过自己的真心服务,努力协调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维护团结,以及在紧急关头和关键时刻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稳定形势,就一定能够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基层组织的这种服务所产生的政治优势和重要作用,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至关重要,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替代的。

(三)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领导机关决策中,而且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上。群众更多地更经常地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了解党、认识党。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如何,行为如何,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威信,关系着党能否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基层党组织把党的宗旨践行好,我们党就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传达给群众,直接在基层贯彻落实的任务;另一方面,担负着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的任务。基层党组织只有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服务的正确方向,才能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真正落实到基层。

二、服务意识缺失严重束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创新

当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总体上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是,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

(一)服务基层理念缺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基层党组织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权力影响相对弱化,再加上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一元化领导观念的长期影响,似乎总认为,自己就是要领导一切,管理一切,包办一切,还没有真正树立服务理念。因此,不仅不去积极探索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有效利用并不断巩固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反而坚持认为你是被管理的,你是被领导的,甚至认为你是为我服务的,我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一副老爷做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干部不是为基层服务,不与基层打成一片,不是把自己当做群众公仆,而是与群众争利;不是把对基层的帮助服务作为一种义务和责任,而是觉得是一种恩惠;不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从事事业的宗旨,而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由于不能够伏下身子谦虚地为人民服务,自然会引起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反感和不满。

(二)服务改革精神懈怠

面对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党的基层组织尤其需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然而,一些基层党组织由于难以较快适应变化的情况,责任心不强,精神萎靡不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拿不出。在陈旧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搞的一些简单应付改革的表面文章和活动,虽然打着改革的旗号,但是,与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对路,党员群众参与程度低,即便轰轰烈烈,也是形式化的东西多,其效果是短暂的,难以建立长效机制,不可能真正转变履行职能的方式,往往容易回到改革前的老路上去。因此,改革不能是我能提供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不顾群众的利益、不考虑群众所想是不行的。

(三)服务群众态度不端正

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端正服务态度,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和现象。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截然分割开来。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重对上服从轻对下服务,重指标政绩轻人文关怀,对下级党组织、党员要求尽义务多,保障权利少,服务少、关怀少,把到基层当成一个亲民的幌子,做样子给人看,甚至把正常的服务当成对基层和群众的一种恩惠。一些官员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在无偿服务,实际上他们在其他方面你所看不到的地方获得的利益比你想象的还要多。所以,无偿服务只能是做给人看的障眼法,真正的目的还是谋取私利。群众批评这是为人民币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过去那种一味靠主导社会资源分配来获取群众支持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政党的性质不相符。政党总体来说属于政治组织,政治组织要想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就应该学会如何通过服务民众,让民众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中解放出来,让民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的就是要使执政党实现从管理走向治理,从要民服从走向为民服务。这其实正契合了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方向。

(四)服务党员意识淡薄

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目前,从基层党组织现实生活看,党员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主体地位并未真正体现出来。除了平常谈得较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难以落实外,党员的选举权难以落实也须引起高度重视。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根本的民主权利,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普通党员的选举权主要还是体现在换届改选中。基层党支部两年一次的支委会换届改选本是全体党员的一件大事,但一些基层党组织往往漠视党员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在执行中变形、走样,致使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流于形式,难以体现选举人的真实意愿。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在选举工作中把个人等同于组织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搞家长制,营造小圈圈,私定候选人或内定候选人。这些都极大地侵害了党员的民主权利,也严重损害了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主体地位。

三、科学认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服务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匮乏,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其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是,有一些误区也许被忽视了:有的学者认为,强调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以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与和谐党支部等,这些和战斗堡垒作用有矛盾,甚至认为,如果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讲“和谐”、讲“服务”就否定了战斗堡垒作用、抹杀了战斗力;还有学者认为,战斗堡垒的提法束缚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并与增强服务意识有纠结,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左”的影响导致对战斗堡垒的错误理解和扭曲做法,以后应该少提甚至不提。上述观点把增强服务意识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对立起来了,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因为,不论是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包括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还是建设和谐党支部等,与战斗堡垒作用并不矛盾,二者相互促进,都是为了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如果离开宗旨、离开服务,基层党组织任何形式的作用都会失去实际意义;只有增强服务意识,才能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改革开放环境下不断创新;战斗堡垒作用的创新将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生命力。因此,一些模糊认识,既是从整体上扭曲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也是对战斗堡垒作用的曲解。

(一)战斗堡垒作用不会因为其内容不同而降低

考察战斗堡垒作用的提法,用于基层党组织始见于刘少奇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战斗堡垒本为军事俗语,这里把基层党组织喻为战斗堡垒,不否认同战争年代革命党所处的环境以及主要任务相适应。一个基层党组织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武装战斗队,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可以打败敌人而不会被敌人所打垮的战斗堡垒,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守必坚的政治与战斗兼备的组织。实际上,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也不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必须是一个拿起武器的战斗队,有的根据需要潜伏于敌人中,同样可以起到战斗堡垒的作用。这就是说,战斗堡垒作用不会因为其内容不同而降低。回顾党90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始终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正因如此,每当遇到危难时,人民群众才会奋不顾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我们的基层干部和党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坚固。反思党执政以后,战斗堡垒作用本应该随着条件改善发挥得越来越好,然而,一些基层党组织却软弱涣散,既缺乏凝聚力,也缺少战斗力,哪里还谈得上战斗堡垒。其实,不论时代发生什么变化,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其服务人民,勇于克服困难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本质不变。新时期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不是照搬武装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的模式,也不同于以往政治运动中那种所谓“战斗队”。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时代仍然提倡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就是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样一种精神、一种意志和一种干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必须赋予战斗堡垒作用新的时代内涵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着力点无疑应该体现于服务群众、服务改革、服务基层、服务党员,而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更不是满脑子“斗争”思维。过去,党执政后的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确实对战斗堡垒作用在理解上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做法上形而上学化,凡事认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凡事搞斗争哲学,把战斗堡垒作用简单看做群众运动中的战斗队、阶级斗争的前沿堡垒。这样,斗的结果是:一方面,斗得政治上失去人心,斗得经济上濒临崩溃边缘;另一方面,斗得基层党组织人心涣散,基层党组织该起的作用没有起到,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哪里谈得上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的战斗力。这绝不是我们党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堡垒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基层党组织误入歧途,扭曲了战斗堡垒作用的核心价值,一些错误做法把战斗堡垒作用扭曲到了极致,笔者这里讲的战斗堡垒作用绝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鼓吹的那种斗争哲学,一些人步入误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把战斗堡垒作用片面理解为一种形式单一的内容。如果仍像过去那样肆意解释甚至扭曲战斗堡垒作用的含义,只会削弱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因此,从我们党自身的历史经验教训看,必须赋予战斗堡垒作用新的时代内涵,它才能有新的生命力。

(三)战斗堡垒作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

虽然,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本质特征不变,但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不能一提战斗堡垒,就一定是武装战斗,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可把矛盾的斗争性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形式,更不可把解决矛盾的方法片面地归结为一种形式。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必须始终坚持,这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灵魂,或者说是精、气、神。如果说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战争年代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领导群众翻身求解放、武装革命方面,那么,新的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应该集中体现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关注民生方面。因此,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就不能延续革命战争年代和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做法,更不能用对待敌人的办法对待群众。否则,基层党组织不仅不能提高其战斗力,还会丧失战斗力甚至失去凝聚力。所以,战争年代敢于刺刀见红、不怕牺牲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表现,和平年代服务人民、领导和促进科学发展,同样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表现。毫无疑问,当今时代,真诚服务人民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易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基层党组织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战斗堡垒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战斗堡垒作用归结为一种形式,使其内容停留在战争年代一个层面,甚至将其理解为永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那就是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简单化、形而上学化。这不仅限制了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也不符合战斗堡垒的本意。

(四)增强服务意识,赋予战斗堡垒作用新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意味着战斗堡垒作用过时,更不是对战斗堡垒作用的否定。坚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在实践中可以创造性地去理解战斗堡垒作用,进而发展它,让其顺应时代的潮流。基层党组织只有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努力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服务群众,才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当今世界上,执政党及其基层组织只有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和信赖。不论政党的性质如何,这一点是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比其他政党在这方面做得更自觉、更出色;否则,缺乏或者丧失基本的服务意识,无论任何政党都一样会遭到社会和民众的抛弃。在这个问题上历史不会偏袒任何政党。在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果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战斗堡垒作用的认识继续停留在战争年代或斗争哲学的层面上,是不能适应党应对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需要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适应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民众的要求,才能大有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把现有的几百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基层、服务改革、服务党员、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建设成为依法化解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坚强堡垒,建设成为反腐倡廉、勇于同各种违纪违法现象作斗争的坚强堡垒,我们的党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四、基层党组织要在为基层服务中实现战斗堡垒作用创新

基层党组织在积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同时,着力点要放在为基层服务上。

(一)为基层群众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齐相管仲提出了“以百姓为天”的治国思想,至今仍有无可置疑的借鉴意义。为政者只有时时想着百姓的利益、百姓的福祉,社会才会稳定、和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执政党的基层党组织更应该增强服务百姓的意识,回应百姓的期盼。只有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服务,群众才会越来越满意。

为基层群众服务,就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允许打着对上负责的幌子漠视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刘少奇曾经说过,要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凡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即是对党有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尽力去做。对人民不利的事业,即是对党不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反对,必须避免。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当好上级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克服困难,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谋利益,就是为党做工作,为党在群众中赢得拥护和支持。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实际行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应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提高服务水平的新要求,在创先争优中突出为民服务这个重点,努力做到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最终不是看我们评了多少个先进党组织、多少个优秀党员,在会上发了多少个奖状、证书,而是要看社会、基层以及党员群众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如何,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不是真的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是不是真正贯彻了服务的理念;广大群众是不是在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为基层党员服务

基层党组织为基层党员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是党员义务、党员权利在党员从事党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要注意纠正一度出现的重党员尽义务、轻党员行使权利以及重党员教育管理、轻尊重服务的现象。

首先,要尊重党员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由8000多万党员组成,党员是党的一切事业的承担者,是党的历史任务的实现者。强调和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并重,就是确认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确认所有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确认全体党员能够经常性地参与党内事务。因此,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必须切实保障党员权利的正确行使和不受侵犯,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否则,党员就不能成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党的先进性更无法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基层党组织的换届改选包括候选人的产生和选举大会的召开以及每个程序,都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任何违纪行为都必须受到严肃查处。广大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其作用是其他党内监督力量所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疏通党员民主监督渠道的制度和机制,开辟更多有利于党员监督的“直通车”,健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监督制度,建立党员(代表)参与纪委审案的制度等,从而为确保党员主体地位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三)为基层改革服务

基层党组织服务改革就是服务民生,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只有紧紧围绕改革开展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才能出成果、见实效。

基层党组织为改革服务,最重要的还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就要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把增强服务意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坚定不移地抓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整体经济运行和社会安定;抓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就能为开展服务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稳固的物质保障、强大的财力支持。GDP上去了,不等于服务上去了。服务搞不好,基层工作任务就不能算完成得好,群众也不可能真正满意。

基层党组织为改革服务,就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党组织在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关怀弱者、扶助弱势群体,让基层党组织不仅成为党员之家,而且真正成为弱势群体的娘家。对弱势群体,既要从经济上给予关怀和扶助,也要从政策上给以关怀和扶助,同时,还要从精神上给予关怀和扶助。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走出困境、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自己振奋精神、努力一把、自强自立的基础上,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关爱弱势群体。在这方面,基层党组织更应该是其主心骨和坚强后盾。

(四)为其他基层组织服务

基层组织包括企业、社区、农村的各种组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的落实大都靠基层。从这点来说,基层党组织要把其他基层组织尤其是企业常挂心头,给它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使其无后顾之忧。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要的是产业发展;抓产业,必须落实到企业。因此,为企业搞好服务,是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应尽的职责。

对于基层党组织服务于基层,有这样一种理念值得赞赏和推崇,即要有保姆一样的服务精神和干劲。当然,基层党组织与保姆的服务对象不同,党组织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群体,这就要求服务的意识更强、质量更高,还需要有全局意识。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衡量自己,随时发现自己服务中的弱点和不足,并迅速加以克服。在为其他基层组织服务中,如果我们的社会不仅有各级领导机关和高级领导干部这样一批“老保姆”为基层和群众服务,还有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这样一大批“小保姆”为基层和群众服务,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多么的和谐,我们的老百姓将是多么的有幸福感和尊严感。各级基层党组织自觉做基层和群众的“保姆”,为其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一点也不丢人。如果说,在内地和中西部地区提出这个观点,一些同志还不大习惯的话,那么,在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这种观念早已顺理成章、习以为常。所以,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意识,要在消除官本位意识上下工夫。让看重产业,尊重企业,企业本位与尊重人、以人为本一样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如果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理念成为一种风尚,为其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成为一种追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一定能够在这种服务中得到拓展与升华。

标签:;  ;  ;  ;  ;  

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和战斗堡垒的创新思考_服务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